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51-十六知見(六)養育見
目錄 |
1.幸福奉學
在十六知見中,第六是「養育見」。我們要知道,在天地之間,我們真的是受養受育。哪一個人不是在天地間如此?從父母將我們生下來,一直在社會,每天、每日所有的形、住,無不都是由眾生所提供的,所以我們還是要說:「感恩」。
有的人說:「哪是啊!布,我也是拿錢去買,所以我有衣,我能夠穿衣服,是我用錢買的。吃,我也是用錢買米、買菜,或是上館子,就是吃飯付錢。有什麼恩嗎?」
其實,錢只是一個代名詞,我們只是想要掙更多的錢,來啊!財產更多一些。對我們的人生,只是一個數字的貪著,很多人為了這個數字而辛苦,庸庸碌碌就是為了財產更多還要更多,土地大還要更大,豪宅、豪華的房子更豪華,這都是人心的欲。欲就是煩惱的起源。
其實我們在早會也聽到,我們有一位志工在報告,我們去居家關懷,有一位孤老無依,已經九十歲的老榮民。這位老榮民他身體還很健朗,還很勇健,眼睛很明、耳朵很利。他聽到有人要來探望他,他在村子裡就趕快回來了。雖然拿著柺杖,但是走路還是很快,就趕緊回來。
也很歡喜,就看到一群人已經在他家的前面了,就趕緊請大家入門去坐,就趕緊說:「你稍等一下。」去拿一包東西出來就說:「等你們很久了,知道你們要來,等很多天了!」就把這包東西拿給志工,原來是一包錢。
志工就對他說:「伯伯,我們來是要看您是否健康?不是要來向您收錢。你要自己留著用啊!」他就說:「夠用就好了,平時節儉一點,要懂得用錢。」他說省、儉、會用,我們要懂得節儉,懂得運用。
聽到這位老人是九十幾歲,是孤老無依的一位老榮民。他說:「平時節儉一點,要懂得節儉,也要懂得用錢。」這是多麼的哲學,多麼的有智慧。錢放在身邊有什麼用?他慢慢累積、累積,可以去救人的時後,是他最高興的時刻。
雖然他在人間這已經有九十多年的時間,他也知道要回報眾生恩。大家以愛以心累積下來,我們就能去為那些苦難人,連一個零的數字都沒有的人,為那些受苦受難的人,我們能以多餘的數字來幫助那些有欠缺的人。
所以人家養我們,我們養人家;人家讓我們有教育,我們也要讓人家有教育;人家讓我們吃得飽、穿得暖,我們也要讓人吃得飽、穿得暖;別人讓我們有很堅固的房子可以住,我們也應該要讓人有遮風避雨的地方可以住。
所以我們慈濟在群眾當中,大家同心協力,為那些苦難人,沒有房子可以住,或是房子破爛的,就可以看到我們慈濟人趕快去幫他們修補,幫他換屋頂、幫他修理牆壁,或是整個拆除,重新興建。
那些人和我們慈濟人有關係嗎?沒有啊!也不是親戚,甚至也不認識,為什麼我們一直付出給他們呢?
我們也要去想,為我們蓋房子的那些工人、勞動者,和我們認識嗎?也和我們不認識,也是為我們蓋房子,讓我們有一個遮風避雨的地方。
我們也要想,那些織布做衣服的人,和我們是否認識?也都是不認識,但是他們付出我們在受用。
所以我們看到那些,我們已經看得到了,我們也走到他的身邊去了,他在受苦難,我們怎麼會不想要去付出給他們呢?
所以人生要恩恩回報,我們接受別人提供給我們的物資,我們也應該要提供給欠缺的人,這樣的人生就是最有智慧,也是最富有的人生。這是養育之恩!
你們會覺得奇怪:「師父,『養育』這兩個字,不是指父母而已嗎?」不是!理所當然的,父母是對我們有養育之恩,所以我們應該要回報父母。而更進一步,我們既然接受佛法,我們也應該要回報。
佛法是養育我們的慧命;父母是生育我們的生命;而天下眾生,是提供我們生活的活命。風調雨順,是讓我們過得幸福,養育我們的生命。所以不論是天地萬物,不離開這四恩養育,所以我們應該要很感恩!
所以第六是「養育見」。對於這些養育的恩情,我們要時時放在心中。
但是我們在一般的凡夫,就是在色、受、想、行、識,這五蘊當中執著,都是執著,執著「我是能養育別人的人,也就是說我是能夠佈施的人,而那些人都是被我佈施,被我養育的。」那這樣就不對了。
剛才師父對你們所說的,不是我們有錢就能做什麼,只要我們有物質讓我們受用,我們就要感恩了。所以哪一個人不是受人養育的人呢?即使你的地位再高,或是錢再多都是一樣。勞動界的人士,士農工商,會合起來,提供給我們。所以我們不要有這種:「我是養育人的人。」的心態。
就算是父母在養育子女,也都是沒有求回報的。你看有多少的父母撫養孩子,孩子身心不健康,他們如何照顧?不斷地付出!
在花蓮也有一位老榮民,在照顧他的女兒,女兒已經將近四十歲,父親也已經七十多歲了;這個女兒不但是弱智,而且又發育不良。父親每天就是抱她、抱她,從她生下來之後,抱到將近四十歲。
問他累不累啊?兩位老人、夫妻倆都很歡喜的說:「不會啊!我們要感恩她,感恩她好像我們的一個大玩偶。」當他們對她說話的時後,她若是能夠笑一下,他們就很高興了。不論全身都要他們兩個老夫妻來清理,或是骯髒的排泄物也都要靠他們清潔,這樣從小開始,一直到將近四十年,父母絕對不奢望從孩子的身上得到什麼,反而還感恩,「感恩她還可以和我們作伴。和她說話,她還會對我們笑一下,雖然不會和我們說話。」
這種包容,父母心,他們絕對不會討回什麼養育、回報恩。沒有!但是我們會,我們自己的本份,應該要回報,這是報恩——養育恩。
所以我們應該不要在日常的感受中做出違逆的事情。現在多少的年輕人不孝,不念父母恩還不打緊,還嫌父母很嘮叨,所以做了很多忤逆的事情,這都在那個五蘊中,色受想行識當中,這樣隨著自己的感受去反彈,去對父母那種的反感,無法體會父母的養育恩。只是知道父母老了,「我在養你」,變成了我是在養育父母,對他有恩,而沒有報恩的心。
或是對貧困的人,他感覺是「我在救濟你」,對他的工人,覺得是「你是在依附著我吃穿」。這都不對,都一直感覺我們是在付出的人,我們是在養育別人的人。有這些心態,不能夠感恩別人,所以有點不順心,就會很痛苦。佛陀說這些都是不對的,有了這樣的「養育見」,這種的固執是不對的。
所以我們應該要知道父母恩。父母養育宏恩很大,他只但願孩兒能安穩,父母對孩子的心,只想著孩子能安穩,能平安無事。
你看我們多少在我們醫院很多醫師,人在花蓮為病患付出,在志為人醫電視節目的最後一段,你看,和父母的互動,像王志鴻副院長,在畫面上看到他的母親、父親,他就說:「爸爸媽媽,對不起,我都很沒有時間可以回去看你們。」他的母親在那裡馬上聽到,就看到她的兒子在畫面上,就說:「沒關係啦!只要你平安就好,我們也很光榮,你能在那裡救人,我們都很光榮;大家都在誇讚你,我們很歡喜。我們老人你都不是必煩惱,我們夠照顧自己。」
像是這種,兒子對父母能說:「感恩您,我都無法回去看您們。」父母就知道兒子在忙,在救人,而也能夠說:「我很滿足,我很歡喜,你都不必煩惱我。」
其實,父母不只是希望「你能夠用物質來奉養我們,你要每天來看我。」我們要做好我們的本份,我們的身體是父母生下來,用我們的身體發揮在人間的大愛,如此父母就最歡喜了。
你看有好幾對的父母現身,鼓勵他們的孩子,這種的親情,父母養子,只是希望孩子能夠平安、希望孩子能身體健康。即使他的孩子是醫師,他還是對叮嚀:「你的身體要照顧好!」這就是父母心。
所以慈母不畏任何的苦難,她一直就是要把孩子養大。母親像大地,父親好比天,我們都是生活在天蓋地載中,天地之遼闊,我們所受的恩情有多少?所以我們應該要有那分能力,應該要去付出,這才是我們人生真正的目標。
所以我們一樣也應該要有菩薩心、要有佛心、要有菩薩行,要有父母心、要有廣大的愛心,這就是我們在人間,要去付出,我們要去養育別人、付出給人,我們還要感恩。
絕對不要有那分「我是在付出,我是在幫助別人的人」的心態,不是這樣,這個「養育」的意思,應該要採取「施」也就是「佈施」的觀念。我們若是往好的來看,那就是佈施而無所求。不要只是想著「我已經佈施給你了,所以你應該要感恩我。」
我們要想「很多人佈施給我們,他們也是無所求。」就像房子蓋好了之後,他不會來說:「這房子是我蓋的,你知道嗎?」或是「電燈是我裝的,你知道嗎?」「水電是我牽設的,你知道嗎?」都沒有,只是當房子蓋好之後,他就已經覺得他的作品完成了,提供給什麼人他不計較。所以我們也不知道是誰提供給我們的,是哪一位師傅為我們打造這麼好的建築。
若是想著:「我是付出的人,你應該要還給我這份恩情。」那就很痛苦了!所以這種的「養育見」,見就是固執,你雖然付出了,但是依然還有固執,這叫做「養育見」。
所以我們應該要好好、日日要知道站在我們的立場、站在我們的個人,我們應該要知道天下四恩,我們一定要報,因為有這四恩來養育我們。我們要想我們是被養育的人,我們不要一天到晚只想著我們是去養育別人的人;我們若是想著我們是去養育別人的人,我們就是有固執的見解。
所以我們應該以養育,我們是在受施的人,如此我們會充滿感恩心。天天付出是當然,這樣大家應該聽得懂吧!
這個「養育見」,是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的固執,是「色受想行識」中那種計較。
所以我們應該做每件事情,都要有感恩心,是別人先給我們,所以我們才能幫助別人。人間本來就是互助,要彼此感恩。所以要時時多用心啊!
2.幸福分享
2-1 幸福影片連結---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51-十六知見(六)養育見
3.幸福茶香
3-1
4.幸福彩虹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