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47-十六知見(二)眾生見

出自幸福奉學網
在2013年1月6日 (日) 18:01由Birdd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覽搜尋

目錄

1.幸福奉學

每一天的生活都是這樣過,每個人從事什麼樣的職業,每一天同樣那個職業、那些責任、那個動作都是同樣每天在循環,每一天都這樣做。比較簡單的,就是每天都照這樣的時間上班、依照這樣的時間做事情,認真做就好,這叫做守本分,但是沒有什麼的使命感。

如果是有使命感的,我們還要像前精進,多去投入各行業,還有什麼可以開發?工作上應該要如何改善?可以改善得更適合這個職業、適合社會、適合人群?能對職業的改善、對社會的改善,這都是積極的人生,這叫做使命感。

像一位醫師看病人,每天都是這樣上班,患者來時我就認真的看病,這只是在服務而已。但是在服務中還有一件很重要的,那就是關懷。那分愛心的關懷,就這是積極的醫師,在盡他的使命。

從事醫師的行業,本來就是要疼惜人的生命。人的生命,不只是有病痛時讓醫師關懷,其實連他的心理感受,醫師與病人互動之間,醫師盡他的使命,對這個病人的身和心,他都照顧。這叫做「志為人醫」,這叫做有使命感的人生。

而修行者也是一樣。既然來到人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庭,每個人也一樣都有各自的職業,無論你從事什麼職業,你都要探討人生,還應該還要去探討人生的道理,不只是庸庸碌碌的過生活。我們為了想要了解為什麼會來生在人間?為什麼會活在這個空間當中?我們要去探討生命的來源,真正增生未來能依止的目標,所以我們發心,就換一個人生的跑道--從世俗而進入到佛法門中。

既然進入了佛門,就要用心,要精進,雖然我們的生活同樣都是這樣在過,一早起來,就是上大殿、虔誠禮佛、讀經文、用心體會。靜下來的時候,自己向自我的內心尋找自己的心,自問我們的心境,這是我們常說的心、身。

然而往往我們都會忘記把我們的心放在那裡?所以修行者不只是坐下來沒出聲,就任憑我們的心猿意馬在外面亂跑,我們應該要把這些心猿意馬,無時無刻都把它拉回來。我們要來探討我們這念心為什麼跑?跑到哪裡去?到底從哪裡跑出來的?要如何關這個心才關得住?如何才可以真正讓他精而不雜?這是我們修行者的使命,也是我們修行者的本分事。

所以,不只是進入寺院就叫做修行,進入寺院之後,在修行當中還是一樣要有使命感。我們的使命感,除了自救以外,我們還要救他。我們要好好建立我們的慧命,若我們的慧命沒有好好建立起來,要如何開發別人的慧命呢?而佛陀來到人間就是為了這件事情--開發眾生的慧命,還要將眾生的無明、妄見剝除開來。

學佛、學佛,就是要學如何撥開無明?如何知道這是妄見?既然知道這是虛妄的見解,我們也要知道如何才能修改過來?所以常常告訴大家,我們有根本無明,眾生一直帶來的根本無明,就是來自於一生一世不斷地燻習,帶來到這一生、這一世。但是我們到了今生此世,我們已經知道問題所在了,所以我們應該要好好找出無明的根源,不要讓這些無明,在今生此世同樣對著外面的境界去發生枝末無明。

這個「枝末無明」,就像是一棵樹的枝葉,從樹幹一直延伸出去。看看一棵樹,他會從樹苗開始慢慢長大,它會長大也是因為下面的根、土和水份、養分的吸收,所以慢慢地樹身一直長大,樹身長大之後,也是要吸收上面的氧氣、日月的精英,無論是太陽、雨水等等…或是夜晚的露水,從上面吸收下來,從樹葉、樹枝,在回收到樹幹,樹幹就會慢慢長大了,這叫做枝末。

而這些枝末無明,也如同樹枝從上面接觸到氧氣、陽光,接觸到水蒸氣、露水等等…它接觸到了之後,又吸收回來,又迴歸。我們若是把這些樹枝都砍伐掉,它吸收外界就較慢了。但是是根本無明還在,如同樹根還在土裡,只要樹根還活著,樹身就依然還健在。就算是樹枝被銼掉了,過一段時間之後,還是一樣會慢慢吐芽,但是比較慢,慢慢地吐芽。

我們現在修行,對於這些枝末無明,我們要慢慢修掉;不只是修掉枝末無明,雖然枝末無明修掉了,要在從根本無明發育出來就不會那麼快。倘若能夠再找到根,從根本把它修掉,如此煩惱就完全根除了。

各位,學佛應該就是要這樣,修行是我們的使命,我們都是發心立願走入這條康莊的道路。若這條路自己不修,那就很坎坷難行了。不是有一句話說:「師父引入門,修行在弟子。」同樣,佛陀將我們引入門,開闢了這條道路,讓我們能夠向前行,祂分析往哪一條路走,你如果走哪一條路,結果是什麼?所以祂分析讓我們知道有六道,這六道就是--天、人、地獄、餓鬼、畜生,還有一個修羅道,就是六道。這六道的境界都是在心境當中,你是怎麼樣的心態,就會走到那一條路去。

看,佛陀就是如此有智慧、如此明朗,讓我們知道路的道理,所以我們要有感恩心,我們要報佛恩,所以要盡我們的使命感。除了自利,自己解脫這種在人生世間無明妄見的煩惱之苦以外,就是要救度眾生,就是利益眾生,這叫做報佛恩。

佛陀因為人間有苦難,所以來到人間。所以挑起如來的家業,所以我們對眾生要視為一家人。

我們前面《靜思晨語。法譬如水。十六知見(一)》 開始說到了十六見,第一見就是「我見」。「我見」就是人人的觀點都是「從我出發」,所以也因為「我」,有無量無數的「我」。因為眾生有無量無數,除了人,人人都執著在我之外,其實其他動物也是眾生之一,牠們也有「我」。

看看在佛經當中,佛陀除了說人的境界以外,佛陀也說了其他動物的境界,動物也有修行的心態,動物也有領導動物的王。同樣的意思,讓我們了解人類有人類領導的王,動物也有動物領導的動物。

像《鹿母經》當中也有這樣的故事,這個故事大家都知道了,無論是象王、鹿王、獅王等等…這些不同種類的動物,除了這些動物之外,也還有細如螞蟻、蟲…這都是有生命的。有生命就有「我」,有我就會「貪生」,那就是有「貪」這個字,貪資生之物。既然貪這個生命,就會貪資生之物,貪資生之物,那也叫做貪利養。

無論什麼樣的動物境界都有,所以現在只在人類的「眾生見」,這是第二種見「眾生見」,同樣也是在五陰法當中和合起來。

我們都應該知道,五陰在《靜思晨語。法譬如水。十六知見(一)》 也都說過了,就是「色受想行識」,無論生活中都離不開的,所以五陰會合就固執,我們就會固執、執著,這都叫做無明。

固執也是一種無明,他就是會固執實有眾生的妄見。認為你就是你,我就是我,就像在《靜思晨語。法譬如水。十六知見(一)》當中所說的,就是在人群當中執著階級--認為賤民,生生世世都是賤民,不得調升;貴族永遠永遠、生生世世都是都是貴族。是不是這樣呢?佛陀就說這種眾生見,那種階級分明都是錯誤的,都是我們人生當中的無明而去分別的,這都不對,這都是眾生的情見。即時是賤族,他只要修行,他也一樣能超越貧窮、貧賤、疾苦。

所以生命是人自己要創造,創造我們生活中,生活上如何建立人生的價值。在人生當中都是乘著去的業力,我們若能很甘願弟接受、消除,將來我們在這一生中,將心的煩惱、無明慢慢地去除掉,儘管人家如何欺負,對我們有怎樣的成見,我們若能忍耐,消化掉,忍耐就是使枝末無明不要再延伸出去。

當情與境在接觸的時候,若能忍耐,這樣枝末無明就不會再延伸出去。若能消除掉,不要放在心理,不要去想這個人對我們怎樣?不要記仇、不要記恨,不要想報復,自然這個業就消除掉了,根本無明也隨著消除了。

所以希望你們可以了解,什麼是根本無明?就是從無明、妄見當中產生了「眾生分別」的見解,在眾生分別的見解當中,就會生出種種的情--順情、逆情、愛情、感情或是惡情,這些情就會發做出來,這是非常的辛苦的。在這些種種的情緒當中,若是讓根本無明一直壯大,要控制下來就很困難。

所以常常對大家說:「習氣。」這也是一種習氣,所以我們要好好訓練,當根、塵若是接觸的時候,我們要以耐心,把它壓制下來,稍微多看看,不要再製造無明。忍下來、消化掉,這樣子才行。否則每天的日子都是這樣過,到底怎麼樣才是使命?

修行,我們要當做是使命。各行業也是一樣,不只是守在本分就好,還要盡使命。盡使命就是精進,我們要精進。我們真的在每天都要顧好自己的心,心如果跑出去了,要趕快再拉回來,要知道它是什麼緣由跑出去的?要如何把它調伏好?這樣我們才能得救。

不知道這樣說大家能了解嗎?這些就是「眾生見」,因為有眾生的分別見解,所以產生了種種虛妄的分別與執著,讓心無法安定下來。而眾生見也是從我見開始,所以才有「眾生見」,也都不離開五陰。

所以請大家要好好將心照顧好,如果源頭照顧好,這樣我們就不會犯錯。所以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2.幸福分享

2-1 幸福影片連結---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47-十六知見(二)眾生見

3.幸福茶香

3-1


4.幸福彩虹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