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43-十二入(一)

出自幸福奉學網
在2013年1月6日 (日) 17:55由Birdd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覽搜尋

目錄

1.幸福奉學

前面我們一直在說十一遍使,我們現在就開始說十二入。

什麼叫做十二入?這個「入」的意思就是「涉入」,也就是接觸。這樣的接觸、交融,所以說是涉入,也就是已經投入進去了。投入什麼呢?是什麼和什麼接觸、投入呢?那就是六根、六塵,互相接觸、互相涉入。

「六根」大家都知道,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就是在一個人的身上,我們的生活,眼睛張開就是眼根,我們的眼根所接觸到的一切塵境,看得到的東西都稱為「色」。聽到了,聽到他在洗手的聲音,我聽到了,那就是耳根了。耳根去接觸到,也已經涉入了,因為你聽到他的聲音,所以這叫做「入」,叫做「涉入」。

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對著六塵境——色、聲、香、味、觸、法,所以合起來是十二,所以稱為「十二入」。

每一個人,每一天,每一個時刻,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在周圍的境界,哪一件事情不是和我們六根、六識交融接觸呢?六根在與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交融之間,產生了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些去分別。

光是說「聲」,我們若是聽到別人的讚嘆,我們會起很歡喜的心,感到很得意;若是人家給我們幾句比較不好聽的,批評我們,我們的心從聲音起分別,所以我們的心就起瞋怒。這就是我們的意跟在分別。

所以說起來,境界是本來就有的,就是因為我們自己意識分別而有了感受。就像說話是他在說,為什麼你會為了他的話而生氣呢?話是對方說的,你為什麼會聽到了他所說的話就那麼歡喜呢?

這本來就是不相干的東西,你去牽扯、去起分別,這樣涉入,這都是我們在這之間「起諸增愛」,所以就會起很多煩惱,如此就會「造一切罪」。

很多東西在日常生活中,你好好細細去分析,都不離開六根六塵,在我們的意境中產生很多的煩惱就是因為其中有「緣」。

「緣」就是眼根緣著色境,要不然你的眼睛閉起來,根本就不會知道這朵花是綠色的或是紅色的?你的眼睛沒有和他接觸,這個東西是圓的或是四方的,都和我們沒有關係。

就是因為我們的眼睛張開,所以和那個境界的距離不遠,所以我們看到。這中間的距離作我們的緣,這種緣就是由我們的眼根和外面的境界,以及中間的距離是看得到的,這條線拉過來。我們的「意」就是這條線,以我們的根去對境,從意去緣,去衍生出分別,衍生出這是我愛的、我不愛的,我在生氣、我在高興等等…這都是一個緣,中間有這個「緣」的牽引,所以稱為十二入。

要不然眼歸眼、色歸色,就是因為中間有了這個緣,所以眼和色自然合在一起。當眼和色糾結在一起,中間有這個「意」去分別,所以變成有十二入。入,就是將涉入,變成牽扯了、接觸了。

佛陀因為眾生迷,迷於那裡?迷於色中,就是迷於外面的塵境。人人都是因為迷於外在的塵境、迷於色中。「色」我常常在說:「只要是看得到的東西,都叫做色。」

我們現在聽到外面的聲音,我們就差不多知道那是鳥。鳥?你知道鳥兒現在在哪裡嗎?我們的意識一動,就想「鳥現在在樹上。」鳥長什麼樣子?大家的意識當中又浮現出鳥的形態,麻雀、雀鳥,現在待在樹上。一隻而已嗎?應該不是,有幾隻的鳥兒在那個地方,說不定一棵樹椏上,有很多的鳥兒停歇在哪個地方,所以有群鳥共鳴。有一群的鳥兒,這邊也有,那邊也有,這是色的塵,而聲也有聲塵。

我們人的心都是被外面的塵境所迷,外面有很多種種的塵境。現在所舉例的只不過是鳥聲,鳥和聲只是一個比喻而已。所以我們往往會被聲和色所迷惑,就是因為這樣,所以佛陀才要來教育眾生。

佛陀這麼告訴我們:「眼、耳、鼻、舌、身和色、聲、香、味、觸結合起來,這些東西和起來之後,就是受、想、行、識。這受、想、行、識四種心法,歸納起來就是在於意。」所以眼、耳、鼻、舌、身、意,其實這個意字,就是受、想、行、識,有這四項。

我現在在這裡說話,你們眼裡看著師父,看到我在這裡,你們面向這裡,後面還有佛像。但是我這個人,我會動,我開口動舌,我會發出聲音。所以我的形、我的相、我的動作你看到了,耳朵聽到了。在這之間,師父說了這麼多,在你們聽到的感受呢?你們的感受是什麼?

是覺得「時間怎麼過得這麼慢?我很想出去。因為坐久了會累!」這種想要起來行動。其實這個「行」,不只是粗相的起來運動而已,其實也是我們的心在運作,非常微細。

甚至不只是我們的心在運作,外面的時間、外面的空間等等…都不斷運轉,這種時間、空間,也是在很微細的運行中,一直消逝掉了。

日夜時間的過去,以及我們自己新陳代謝,不斷生滅,我們人從小到老到死這之間,這也是在不知覺中的行蘊一直過去。所以說起來,隨著「受、想、行」的運行,我們不斷在造作,從外面的境界到我們內心的造作,如果我們的動作有一念的偏差,那叫做「業」。

起心動念,歡喜不歡喜,喜怒哀樂、情、仇等等…這些意識造作之後,歸納起來就是存在「識」中。所以「受、想、行、識」這四項就是歸納在心法當中,在我們的心中造作。這個心,名為「意」,所以說是「心意」,所以這四樣東西歸納在「意」。

所以我們日常的生活,和外面的境界,透過「受、想、行、識」都合在一起,就是涉入,就是交融、會合、接觸,就是和我們平時的生活分不開,這就都是「法」。

佛陀的慈悲,很微細地對我們說:「我們日常的生活,外面的境界,以及我們過去、現在、未來,什麼樣的業結合在一起,其實就是在這裡。」

在過去,佛世的時代,有一位比丘,他每天聽佛說法,知道自己要修行,但是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他還是不瞭解。雖然佛陀就在身邊,同樣每天都說法給他們聽,但是他的心很迷惑。他就對佛陀說:「佛啊!我到現在為止,一直在聽佛說法,我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我現在在什麼地方?我修行在修什麼?我都不知道,我還是無法瞭解什麼是修行?而我是什麼?我現在在哪裡?我都不知道。」

因為聽得愈多,佛有時候說不能執我,不能執常,不能執斷,不能執…等等很多。他聽了之後覺得:「到底萬法說到最後都沒有了,名分析到最後也都是假的,到底我的地方在哪裡?什麼是我?我已經什麼都不知道了。什麼叫做修行?」他就很誠懇的請教佛陀。

佛陀很慈悲就對他說:「法聽了這麼多,這麼多東西你都漏掉了,沒有一樣你能與法會合,法也要心去會合,就算是聽了很多,名相都知道,但是法如果不去整理,心就無法與法會合,所以你才會什麼都不知道,反而就此鬆散掉了。」

「告訴你很簡單,不離開兩種法。這兩種是什麼法?就是『眼對色』,就這兩樣很簡單;或是『耳對聲』,也是兩種法而已。所以為什麼是『法』,就『眼』和『色』這樣算是法嗎?還有中間有一個『意』,用了這個『意』為緣著『眼』和『色』。」

「就像你看到東西,就是因為你的意去分析。譬如我看一朵花,本來很簡單,但是我的意就會去分析,這朵花是什麼花?它是什麼顏色的?現在在我面前的這朵花是綠色的,為什麼這朵花是綠色的?而這朵花是什麼花?玫瑰、玫瑰花。玫瑰花還沒有開花的時後是什麼呢?就是花苞,花苞包住了還沒有開。它還沒有花苞之前又是什麼?像這樣追根究底,應該可以瞭解,光是一個眼和色,中間也還要有『意』做分析。」

有一天在我們的教育志業的「志策會」上,聽到生科院,專門在研究生物的,有一位教授拿出一些苦瓜,讓大家試吃苦瓜。我們會覺得,苦瓜自古以來就有了,廚房大家都知道這是苦瓜,切一切就下去煮了,煮好就可以拿來吃。原來沒有那麼簡單,苦瓜還有改良,而且將苦瓜分析裡面的成分,原來苦瓜裡面有成分是可以治癌的。

我們現在一直在研究,這些東西要以什麼方法食用?什麼樣的人的體質,有什麼樣的癌細胞,這種生物能破壞那樣的細胞,能生長什麼樣好的細胞,讓我們能健康。看,這就是在眼和識當中,眼去看了,同時,那個「意」就會去探討、分別這是苦瓜,這是絲瓜。法就是這樣,世間就是這兩種法。

聲就是耳朵和外面的聲塵交合,你就會去探討:「這是什麼樂器?」可以分辨出風琴是風琴的聲音,反正很多的樂器…如何去敲打會有什麼的聲音。

總而言之,我們要去瞭解法,其實很簡單,就是一對一,在這一對一當中就有法;就是「意」去分析,這就是法。

佛法實在是很深奧,但是不離開我們的生活。各位,時間是不斷地在過去,但是外面的塵境是無量無數,我們如果用心體會,其實能增長我們很多的智慧;我們如果沒有用心,就反而會增長很多業力、業識。

各位,「增長智慧」和「增長業力」這都只是在於「意」的分界線而已,所以大家要時時把心照顧好。所以要多用心!

2.幸福分享

2-1 幸福影片連結---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43-十二入(一)

3.幸福茶香

3-1


4.幸福彩虹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