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30-十慚(二)嫉纏 慳纏

出自幸福奉學網
在2013年1月6日 (日) 12:20由Birdd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覽搜尋

目錄

1.幸福奉學

人生若能事事都照我們的心所選擇的環境,不知有多好!偏偏我們常常都不由自己,即使是很好的環境,我們也不曉得好好選擇。就算是選擇了,你若不肯去行,就算那個環境很好,是我們所該選擇的,然而卻不肯進入那個環境當中精進,這樣就不是那個環境的過失,是我們自己不肯精進的過失。

比如有一個人的周圍都是糞坑,都是不清淨的坑洞,人在那當中,眼睛看到前面有很清淨的泉水,周圍有很美的蓮花,自己的心就會想:「我若能去那裡不知有多好!」求啊求。其實那都不必求,只要那個境界在你面前,只要你跨一步過去,那個地方就是清淨的泉水,那個地方就是十分漂亮,美麗的蓮花在你的周圍,只是差一個跨步向前去這樣而已。

同樣的境界,我們修行也是這樣,一切唯心造,眾生的心境,我們自己要好好淨化,佛陀告訴我們方法,我們要好好淨化。

我不是有說過:「清除污穢只有一樣,要用水,水才能清除污穢的東西。」凡夫這念無明,只有一樣可以去除,就是法。佛陀他不斷不斷隨機逗教,說了很多法,但是眾生聽了之後,只是「知道了,知道。」然而只是知,但卻不覺,這就是凡夫所以不能很歡喜,過著輕安自在的日子。大家的心總是打不開,很煩惱。

我們由《靜思晨語。法譬如水。十纏(一)無慚纏、無愧纏》和《靜思晨語。法譬如水。十纏(二)嫉纏、慳纏》開始講到「十纏」當中的種種纏。在「纏」的前面就是先有了「結」,所以在結再前面就是「無明」。其實無明也好、結也好、纏也好,這是煩惱的別名,都是不同種類的煩惱根源。

所以佛陀就是要給我們一個理念,知道這叫做煩惱;煩惱就是苦,就是使人的心打不開;就是纏綿,把我纏縛住,令我們這麼痛苦。這個苦不是人家給你的,是你自己,人我是非,不是常說:「不要把人事當是非;若有是非,你就把它當作教育。」「三人行有我師焉,人人都是我們的老師。」

無論什麼事情,都是一念「感恩啊!」不論他對我們如何,是來開導我們的,或是來毀謗我們的,也都是心存一念:「感恩啊!」我們若都是一念感恩心,這就是開心的方法。我們若能明白,人人都是我們的老師,我們時時都會起恭敬心;我們如果都明白,不要把人事當是非,應該要把是非當教育。

光是這幾個法用在我們日常生活,還有什麼慚、愧、無慚、無愧?慚愧還知錯能改,沒慚愧心則是不知錯,不能改,這就是造業的根源。

我們今天就要說第三,什麼纏住了我們,就是「嫉」。「嫉」就是「嫉妒」,嫉妒的心大部分是與生俱來。

你們會想,師父不是說:「人之初、性本善」;師父不是說:「我們原來是清淨的本性」。清淨的本性是否帶著嫉妒?所以要記得,也還對你們說過了:「習氣,習氣未斷!」我們生生世世,嫉妒都是不斷不斷,不知覺中隨著我們的生活,所以「有隨煩惱」,這叫做「隨煩惱」--跟隨著的煩惱。所以我們生生世世,這個習氣都沒斷,所以我們現在說是與生俱來。

所以說來,「嫉妒」--「嫉賢妒能」,這是眾生的習慣。

所以我們看到別人榮華富貴,我們也不會起歡喜心,一念嫉妒心起:「榮華富貴是他在享受和我有什麼關係?」甚至也會覺得:「他就是有錢,所以他會享受。」這句話裡面也一樣,多多少少包含嫉和妒的心。無論是發脾氣,說到什麼人我們就生氣,那就是很重的嫉妒成分;若是沒起歡喜,那就是很輕微的嫉妒心,這都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習慣。所以佛陀教我們要隨喜,把別人的成就也視為就是我們的成就,我們要隨喜。

就像是在泰國的兒童收養院,孩子受到我們泰國慈濟人去關懷、去照顧、去陪伴他們、去疼他們。年月時日不斷過去,人的年齡不斷成長,孩子他的心能有個依靠,而且充滿了愛的鼓勵。所以這些孩子慢慢長大,也已經有十多位上大學了,現在也已經開始當慈青了,甚至還開始當幹部了。泰國這些慈濟人,這種愛的付出,那種「誠、正、信、實」,從內心很純淨,那麼誠懇的愛,那麼真實的愛在付出,慈悲喜捨實行於外。光是想到這些人,我就覺得很歡喜,這就是隨喜;這是我們很歡喜的事,所以叫做「隨喜功德」。

這樣歡喜就有功德嗎?是的!什麼功德呢?就是內在內心的修養。

內心你聽到人家很行,做了很多好事,師父這樣讚歎他們,你不會嫉妒,所以就是我們內心,內心已經起了讚歎的心。

為什麼會讚歎?因為「內能自謙」,能有--我要很謙卑,對於我沒有做到的,他們做到了,所以他們被人讚歎是應該的--這樣的修養。對於別人的成就,能自我警惕,因為心念當中存著:「我又沒做到,所以我們沒做到,別人做了我們歡喜。」這種自謙的念頭,所以這叫做「內能自謙」。

外在的那種理念,理所當然光榮應該是他們的,他們做的,應該是他們的。這種讚歎別人的人,同樣也會被讚歎;這種愛人的人,也會是被愛的人,這種能夠被愛、令人讚歎。或是去愛人、讚歎別人,這就是嫉妒的心消除了。所以這就是我們平時,在日常生活中應該要學的。

再來就是「慳」。「慳」就是「慳貪」,不肯捨;還是因為利養,想要享受,自己要擁有很多,所以儘管有很多財物,你都不肯捨出去,這就是心的慳吝。慳吝的心,他什麼都要,所以什麼都要,什麼都不肯付出,這樣叫做慳吝的心。無法「惠施貧困」的人,如此,他不肯捨,眼睜睜看人病、老、貧,都不肯去付出。

慳吝貪著,這種人就容易去取不義之財。因為他既然有又不肯捨,竟然忍心看著貧病老苦而不肯付出,這樣的人就是貪心的人。貪心的人,生活財物他取之不停,這樣就會「廣行不善」,還是最後招來的還是苦。

所以在經典中,有一段這樣的故事--

就是在古遠時代,很久之前的時代,有一座城,這座城非常富有,周圍的境界都是美景。這種環境中,其中有一個家庭,這個家庭富可敵國,在整個國家應該是首富。雖然這麼富有,其中人丁單薄,家裡只有一位年輕的婆羅門,他很年輕,但是很用功於婆羅門教法。

為什麼家庭當中只有一位年輕的婆羅門?他的父母呢?早就過世了,從他還小父母就過世了,雖然很富有,但是留不住命,所以家中只有這位年輕人。

好在有一個管家很好,來幫忙守住他的財產。看到這位年輕人,已經長大成人了,這位管家有一天,就把他全家的財產,帳簿和寶物,用鐵櫃,很大的鐵櫃,就抬到他的面前,打開了鐵櫃,裡面什麼寶都有。這位管家,就對小主人這麼說:「你已經成年了,我幾十年來,就是為你們家守護財物,你已經成年,我應該把這些東西告訴你,讓你知道。」就一樣一樣點交給他。

此時這位年輕人,他就開始思考:「七代祖先,一代一代一直留下來,可見他們是那麼有錢、那麼富有,但是今何在呢?他們這些東西都沒帶去,都鎖在這個鐵櫃裡,他們都沒有帶去,生命是長或是短,我的父母那麼年輕,就前後往生了,這些財物到底能為生命做什麼事呢?」他想到最後,得到一個結論:「守著這些財物,到最後什麼事都沒做到!而且要離開時都沒有帶去。」那時他就想:「我應該要為這些東西做出每一樣都是我能帶去的東西!」

想好了,他開始就宣告,對家裡的人宣告,就是對管家,裡面的傭人,他就告訴他們:「我今天開始,我有這麼多東西,這些東西我都要自己用,而且要用得我將來都要帶去。」大家面面相覷:「哪有可能?你現在要用的東西,很多你都可以用,但是未來要怎麼帶去?」他就說了:「來!你們去,去向國王這麼說,我有很多東西,要給全國貧困的人。」

一方面向國王報告:「我這個家,一切財產都要完全獻出去。」一方面對其他的奴僕說:「去!你們去敲鑼打鼓,去告訴大家,只要沒有米吃,沒有衣服,沒有……。總而言之,貧困的人,你們叫他們都出來,把這些財產變換成米糧,換成現金。」

開始他用一段很長的時間,每天載著米糧、載著現金,到處去看,貧的給他錢、給他米,病的為他施藥施財等等…這樣用了一段時間,才把這些財產變現分配結束了。從此,他開始身無掛累,他就開始踏上修行的道路,身心輕安很自在。

這個故事,不就是一個站在糞坑,凡夫地之處,他看到清淨的泉水,一步就跨過去了。心地都沒有污穢的東西,清淨的泉水從內心不斷湧現,內心的蓮花,是不是開得很燦爛呢?

這只有一個方法,去掉慳嫉,慳貪嫉妒。你如果把它去掉,內心就歡喜了,就輕安自在,這就是佛陀教我們的方法,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2.幸福分享

2-1 幸福影片連結---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30-十慚(二)嫉纏 慳纏

3.幸福茶香

3-1


4.幸福彩虹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