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72-六行-十迴向行(十)等法界無量回向
目錄 |
1.幸福奉學
周圍的環境,確實很寧靜,我們的真如本性是不是也那麼靜寂清澄?若是有,那就是最妙的環境。我們的心境,以及周圍的環境都是這麼的寧靜,就是讓我們體會到「性海圓融」的境界。
所以我們學佛,一步一步向前精進,我們要脫離俗情,離開這種世間的欲愛,我們向前、向著開闊的境界。我們的性,讓我們能夠回歸人人的真如本性。真如本性開闊無邊,我們能包容一切。
常常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擴大我們的心胸,我們的心胸要包太虛,這就是一種形容心量要大。尤其是,我們的心要伸展到,只要有土有沙的地方,就有我們的愛到達,這就叫做量周沙界。
到底我們的愛心要普遍到什麼程度呢?到沙界的程度!所以「周遍」這就是我們若能回歸到真如本性。
這種的清淨的心境開闊,到什麼程度呢?到「心等法界,含攝周遍。」我們的心要等於法界,尤其是含攝周遍。量就是要遍法界,所以量等虛空,名為法界無量,這就是第十法界的回向。
我們已經說到第十了,所以我們的真如要到達法界。「等」就是要和它一樣大,法界有多大,我們的性--真如本性--就和它一樣大。我們不是常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所以法界無量回向,就是要一直一而再、再而三,教導我們心量開闊等於法界。
所以「性(真如本性)」我們能夠證,所以才會說「修行證果」,常常聽到修行證果,如何修?我們常說:「內能自謙、外能禮讓」,初步修行就是要從此開始。我們對內要常用功,那用功要如何用?要用什麼功?對我們自己的內心,要不斷地縮小自己,謙虛自己。
所以不要自大,我們若是自大,自己會覺得自己已經膨脹到所有的一切都是我,這種膨脹了自己,人人都無法容納我們。所以我們要用功夫,不要自大,我們要不斷地縮小自己,我們若能縮小自己,天下空間由我遊,人人心中的世界都有我們。
要縮小到什麼程度?常常都在說:「要走入別人的眼睛,不會撞到別人的眼睛,還可以走入人的心板當中,讓人人的心中常常都有你的存在。」這就是走入人人心靈的世界,這就是要我們謙虛!
謙虛修行,聽起來很容易,這卻是一個大功夫,我們內心真的要能內能自謙!無論在何時、何地,對人都要很謙虛,很縮小自己。
對外就要禮讓,這個禮節規矩,讓人一步海闊天空,這叫做「德」,所以才說「功德」。你下了什麼功夫,你就得到什麼樣的「德」,所以修行的時候就是要下功夫,而那個「德」就是「果德」,你在修行上有功夫的結果。你的德行能讓人接受,這叫做「證果德」。
我們的真如之理,能夠圓滿成就。內外要合一--「內謙、外讓」,在這種開闊心胸,無處不包,無所不容,這種包容的心,就是真如之理。
所以我們能「含攝遍周」就是周遍法界,那就是包太虛、周沙界!這就是我們有時候說的幾句話,其實道理很深,所以說「其量無外」。
其實一直在說虛空法界,或是十界到底在那裡?對大家說過,這個十界,就是「四聖六凡」,合起來稱為「十界」。
四聖就是四種聖人--佛、菩薩、緣覺、聲聞。佛和菩薩是大乘行者,大乘就是自利兼利他,自度也度人,這叫做大乘;聲聞、緣覺就是小乘,獨善其身,清淨自己的世界,但是他也已經脫俗,所以稱為聖人。這叫做四聖!
六凡,我們都常常說:「天、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這叫做六凡。而這六凡,都是身不由己的。
四聖的境界分明,但是六凡就是在五趣雜居當中。五趣就是天、人、地獄、餓鬼、畜生,這都有它的境界。天就是享受,不論是什麼樣的宗教信仰,都一樣說人若是做得好就上天堂;做得不好,說不定還是再來人間,但也說不一定不能再做人。雖然是天人,天人壽盡不一定來人間。所以用人間的佛法來解釋,十界不離開人間。
所以我們修行,我們若能知道佛,我們開始發心學佛,佛就是和我們同等。我們的心、佛的心、眾生的心本來就是合一。只是佛陀來到人間,就是回歸沙界,為人間設教、來度人,這就是佛心。
所以我們若有佛心,我們的真如就已經回歸和佛同等的佛教,尤其是大乘度眾生。假使我們若是初發心,我們的佛心要能夠成就佛果,我們也要修行佛陀所教育我們的行為,所以佛陀教育我們:「你若是想要成佛,就要發心行菩薩道。」啟發了我們的愛心,開始走向菩薩的道路,事事為眾生設想,不忍眾生受苦難。若是能夠這樣,真如的本性,就遍行在諸佛菩薩的境界當中。假使我們無法發起大心自利兼度人,最起碼我們也要用心探討,佛法到底是什麼東西?多去了解。
常常都聽到師父這樣說:「驚世的災難,我們要有警世的覺悟。」那我們到底是有沒有覺悟到什麼呢?
常常也聽到:「人生無常,國土為脆。」自己有沒有警覺:「我想要修行,但是不是還有幾十年的時間,可以讓我專心修行呢?」從佛法當中所說的無常可以知道:「沒有!」因為到底是明天先到?或者是無常先到?沒有人知道。這個道理在慈濟人的口中也都是輾轉相傳,所以大家知道是無常的,我們要時時警惕,一切都是無常。
有時遇到凡事總都會說等到明天或再明天之後,聽起來好像是還有明年再明年,若是有這樣的心態,那就凡事都無法積極。而且,一切都是因緣。就像急診室送來了患者,分秒必爭,生命在分秒間,我們若是沒有即時去為他們急救,生命一下就消失了。所以,我們既然了解,我們必定要立即發心,發心之後,我們要趕緊身體力行,這就是走入去聽,聽了之後要覺悟,覺悟之後要向前行,這樣就是行菩薩道--自度、度人。
所以我們要「體佛心,行菩薩道。」所以在四聖的境界,我們在修行中,在人間就是了。所以我們不需要去想到:「佛的境界又是什麼樣的境界?菩薩的世界又是什麼樣的世界?」我們現在在人間,所以四聖道,四聖的界限其實都在人間,修行者離四聖並不遠,看你如何在日常生活當中,用什麼樣的心境去體會?這個心境是如此,外在環境也是這樣,所以我們修行,就是要在日常中效法「四聖行」。
我的師父「上印下順導師」,他也這麼說:「佛法不離此時,這個時刻;此地,在我們現在的這個世界、這個環境裡;此人,你、我、大家在現在。」所以我會常常說:「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這無不都是佛法,無不都是普遍真如本性。」
所以上印下順導師又這麼說:「淨心第一、利他為上。」修行最重要的就是清淨我們的心,心不能有污染。我們原來本來的真如就是那麼的清淨,這個淨心是人人本具真如的本性,只是因為從無始以前,一念妄動起,所以無明生起;隨著這念無明生起,又生出了三種微細的心,造成了那種無明不斷地增長。這也就是說,因為那一點點的效應,就會變成很大。
我曾經和大家說過:「颱風是出現在海面上。剛開始的時候,說不定看起來只是向一個泡沫一般,只是在海浪上的一點點泡沫或是一個水泡,氣候的效應一起來,慢慢很多的緣來助,所以因為有這些氣候的緣來相助,慢慢形成了輕度的颱風、中度的颱風,或者是大型的颱風。」
我們的心海也是這樣,我們的心海本來也沒有波浪,性海本來就是平靜的,但是就是有了因緣造成波動,所以這一波動就不可收拾。
所以我們的導師如此傳給我們的法,來印證佛陀當初所說的法,從近來印證遠的,來印證兩千多年前佛陀所教化的。祖師大德不斷、不斷地深入研究,他們的修行過程、心靈的證實,他們的見證,所以離我們很近。
我們的導師,人間導師也已經對我們這樣說,他的聲音也還在我們的耳邊回響:「佛法不離此時、此地、此人。」甚至不斷再三叮嚀:「淨心第一、利他為上。」這就是我們學佛,回歸於心靈的本性,就是那麼的清淨。
所以說起來,我們心靈的清淨,就像一面鏡子,這面鏡子你若是把他擦乾淨,所照出來的境界都是一樣。
總而言之,我們的心靈世界,就如同一面鏡子一般的清淨;但你若是把它弄髒了,世界就模糊去了。所以說起來,我們學佛不為別的,只為了要如何擦拭我們的心鏡?讓我們的心清潔乾淨,這樣自然你就能夠去利益他人。
各位,學佛其實很簡單,只要你一覺就千悟了。所以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2.幸福分享
2-1 幸福影片連結---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72-六行-十迴向行(十)等法界無量回向
3.幸福茶香
3-1
4.幸福彩虹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