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59-六行~十行行(八)

出自幸福奉學網
在2013年1月6日 (日) 08:00由Birdd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覽搜尋

目錄

1.幸福奉學

我們現在在「十行行」中已經是第八了,第八叫做「尊重行」。我們在《靜思晨語。法譬如水。十行行(七)》所提到的是「無著行」,以及在《靜思晨語。法譬如水。十行行(六)》當中所說的「善現行」。這每一段經文都互相連接,佛陀教育是步步踏實的走在這一條路上,絕對不可能第一步,一跨就是第十步;一定要有一二三四五,才能一直到十。所以每一步,我們都要踏踏實實的走。

在前面《靜思晨語。法譬如水。十行行(七)》說過的「無著行」,就是教我們能在人群中無論什麼形態,我們若能去除了執著,就能在人群中學到很多事情,增長我們的智慧。有智慧的人,才能心存感恩,才能事事尊重。

所以釋文中這麼說了:「謂前著行中,現塵現異。」「塵」就是「境界」,我們若是能在無著這樣的行為,我們處在這麼多的境界當中,萬事萬物、各事各物都不相同,都能夠在這麼多不同的境界當中圓融。這在「無著、善現」中也都說過,這「皆是般若觀照之力。」

就像我們常常說:「佛理只有一項,但是眾生凡夫根基參差不齊。」佛陀為了要說一個真理,他就要開八萬四千的法門,道理只有一項,這就是「同」;但是根機不同,他就要用很多的方法,這叫做「異」。能夠一個道理適應這麼多不同的根機,這就是般若觀照的力量。

般若就是智慧,有明朗的智慧,我們要看天下萬事萬物,我們能一一分析得很清楚,這叫做「觀照」。用很微細的心去體會事物的道理,每一樣都能夠明朗現前,這都是般若觀照的力量,就是智慧的力量。

「然般若於六度中,稱為第一。」六度就是凡夫要到佛的境界,必定要經過的道路,有六種方法,所以稱為「六度萬行。」

在這六種方法中,最重要的就是「智慧」。比如說你想要佈施,佈施是愛啊!很好啊!但是要運用你的智慧,我們若是沒有適當的愛,有時會是有相反的效果;持戒同樣也要有智慧,不然邪或正我們根本分不清;忍辱我們也要有智慧的忍辱;精進也要有智慧的精進;禪定、打坐,也是一定要有智慧的選擇。所以,智慧在這六種方法當中為第一。


所以我們要知道,般若觀照能觀照天下萬物,所以我們要從佛陀的教育當中,我們要起尊重心。不論是那一種的方法,前後次序,我們必定要用心遵守。所以,學佛,尊重是很重要的。

常常都在說:「尊重、感恩、愛。」我們聽起來很淺顯,但是在我們做人的規則當中,不能缺少。離開了尊重,我們就不能夠產生感恩心;離開了感恩心,無法尊重人;若是欠缺了這兩項,愛就更不必說了。

我們的愛要是真誠的愛,是智慧的愛,不是妄大,不是自己很膨脹自己。人必定要能縮小、尊重;我們若是能夠縮小自己,微塵人生,才能夠尊重他人,才會有感恩的心,處處都能發揮大愛的功能。所以,學佛我們應該真的要很注意。

在佛經中,有這樣一個典故,這樣的故事:

也就是在佛世的時候,那時候的社會好像也是亂世。有修行者覺得:「我修行就是要離開亂世,然後修行之後,我就是要來教育人人,讓人人的心能夠開解,心能夠開,能夠瞭解道理。」

他很認真修行,但是愈修行,對社會的亂象,愈是覺得忿忿不平。一直覺得怎麼大家都那麼傻?大家都的心都是黑暗的!這個社會好像一整片全黑了。所以他要如何向人說法?要如何打開人的心門?讓人的心光能夠點燃起來?要用什麼的方法?

他認為他的智慧很高,只要有人來問他,他一定可以用很好的道理來回答。他為了要能夠引起人的注意,所以他就在白天太陽很大時,手中就拿著一把火,到處都在喊:「人間太黑暗了,真的是太黑暗了,我拿這把火來為大家引路。」

大家看到了,覺得這個人到底是怎麼了?是不是精神有問題呢?但是也有的人就問他:「你怎麼了?明明就是大太陽的時候,明明天色就這麼亮,你為什麼要拿著這個火把呢?」他就說:「因為人人的心地都是黑暗,你們看不到,所以我要用這把火,引出你們心中的燈光,要照明你們的內心。」有的人一笑置之,有的人搖搖頭,覺得很可憐。

每天他都這樣,總是拿著一隻火把,四處喊著:「世間很黑暗。」

佛陀知道了,覺得這個修行人,應該是善意。固然天下眾生內心無明,這是真實的事情,但是他用這種的方法,怎麼有辦法可以引導人?開啟人心呢?這是不可能的。可見這個人有善心,但是欠缺智慧,他是自大妄為。

所以佛陀他就化為一位賢者,他就來到這位晝執火把的人面前,他就說:「你真的什麼事情都知道嗎?」這個人說:「你有什麼疑問儘管拿出來問,我什麼都能夠回答你。」

在這個時候,佛陀就問他:「在古典當中有天文地理,這種四時調和的道理,不知道你懂不懂?」這個人想說:「這太深奧了吧!天文地理,四時要如何調和呢?」所以他就沒有回答。

佛陀又再問:「比如天上的星相,星宿五行不曉得你是否知道嗎?」他還是無法回答。

佛陀接著又問:「既然天文、地理你都無法回答,那再問你,要如何治國呢?用什麼方法治國能使人人致富、社會祥和?要用什麼方法?再問你,假使有外國來侵犯,需要遣兵調將去防禦的時候,你要用什麼方式遣兵調將才能夠防範外國的侵犯呢?這些都是人間的事情,你有沒辦法回答嗎?」

這個人想:「這些問題我實在都無法回答,我只是一個修行者,既不懂得天文,也不懂得地理。人間的事情,如何治理國家,如何防範外國侵犯,這種方法我也沒有想過。」在那個當下他就覺得很懺悔,然後想:「原來我知道的事情是這麼的少。」

所以他就放下火把,以非常愧疚懺悔的心向佛陀求教。所以佛陀就說:「若多少有聞,自大以憍人,是如盲執炬,照彼不自明;冥中之甚,無過於汝。而晝執炬行入大國,如卿所知何如一塵?」

「若多少有聞,自大以憍人」,你這樣的態度就像一個你只是少少聽了一點點而已,就以為你已經知道了很多了,如此的貢高、很驕傲,這不是修行人所應該有的。

「是如盲執炬,照彼不自明。」就好像一個眼睛看不到的人,你光是拿了一盞燈去照,沒有照到自己,是照到別人;這樣雖然有拿著燈火,但是卻不認得路,還想要為別人引路,這樣你就已經先錯了。

「冥中之甚,無過於汝。」所以誰黑暗呢?黑暗的人是你,你比別人還要黑暗,所以黑暗的是你,不是別人啊!

「而晝執炬行入大國,如卿所知何如一塵。」這句話是說:「雖然拿著這隻火把,走入都市裡,在人群中,很大的國家當中拿著這把火,想要表現自己很有智慧,其實你所知道的只不過如同微塵一般。」所以雖然「晝執炬行入大國」企圖想要「讓你以為我知道很多,我要向很多人來說話」,然而其實所知道的,也只不過是像微塵那樣一點點而已。


這是佛陀對我們的教育,就是時時在提醒我們,我們不要像那位晝執火炬的人一般,我們自己的內心都還是黑暗的,你卻拿著那隻火炬想要替人引路,這樣是很危險的。所以我們要自己自導,自己要先把這條路走對,把自己引導走入正確的道路。不要自己都還看不到路,卻還想要引人走進這一條路。好心是很好,但是我們必定要道理分明!

一個人所看到的境界都是有限,一個人兩隻眼睛,你可以看到多遠呢?你的功能有多大?兩個眼睛不是萬能。就像我們拿一張薄薄的紙,在我們眼前蓋起來、遮擋起來,你就無法看到前面了。何況就算我們的眼睛很好,我們站在這個地方,所能看到的四周也都沒有障礙,也只能看到眼力的範圍而已。所以人不是萬能的,不要貢高自大。

我們若要真正智慧開啟,就要有微塵人生,我們要縮小自己,我們才能用感恩心,才能感恩人人、感恩父母、感恩師長、感恩三寶、感恩如來等等…我們要有感恩的心,才能對人人尊重,有尊重的心,才能發揮那分真誠的愛,所以要能夠尊重。

若沒有先縮小自己,這和那位晝執炬行在路上的人起不是一樣呢?所以我們人人真的是要多用心啊!

學佛這條道路,是我們人人自己所選擇的路。既然學佛,就是希望期待能夠成佛。我們既然期待能夠成佛,中間這條道路很長,裡面的法深如大海。我們現在只不過如同是在大海當中捧起一捧的水而已。這麼大的大海的水,我們還離很遠,所以不要自大。

好吧!還是要時時多用心!

2.幸福分享

2-1 幸福影片連結---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59-六行~十行行(八)

3.幸福茶香

3-1


4.幸福彩虹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