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法譬如水042-付出良能造福人群

出自幸福奉學網
在2013年1月6日 (日) 06:57由Birdd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覽搜尋

目錄

1.幸福奉學

除滅三障當興七種心 一者慚愧 二者恐怖 三者厭離 四者發菩提心 五者怨親平等 六者念報佛恩 七者觀罪性空

時時觀身不淨 透徹生命的真諦 付出良能造福人群 以身載道就是修行

第四發菩提心者 經言 當樂佛身 佛身者即法身也 從無量功德智慧生

佛法蘊藏無量真理 學佛者應以至誠之心 禮敬佛身 敬愛佛的教法

修行不是一生一世 而是累世的學習 學佛念佛只在一念心 念念佛心息 惟有法水


【證嚴上人開示】 除滅三障當興七種心 一者慚愧 二者恐怖 三者厭離 四者發菩提心 五者怨親平等 六者念報佛恩 七者觀罪性空 昨天說過了,要起厭離心。世間如果想到我們哪裡不太好,就是惑、業、報。在六道中輪轉無窮盡,所以我們要趕快起厭離心,這是我們昨天說過的。 因為人生無常,充滿了五濁三災,尤其是生命短暫如水上泡。而且,我們昨天看到經文中(人身)三十六物,非常不清淨。這麼不清淨的身體,我們怎麼還能再為它貪戀?為它起心動念?為它造業?不能這樣,因為我們已經知道,這都是不清淨的。所以我們現在應該要「發菩提心」。 佛陀循循善誘發心的次序,前面如果沒有發起慚愧心,後面就無法生起警惕的心;沒有警惕的心,就不知道人生一切都是不清淨,一切都是無常,如同水上泡一般。 佛陀一層一層讓我們深入,我們瞭解了之後,我們應該知道身為載道器。因為難得人身,既得人身,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我們要如何自度?就是要利用這個身體,利用這個身軀來修行。所以身是載道器。 時時觀身不淨 透徹生命的真諦 付出良能造福人群 以身載道就是修行 所以要修行,我們就要從內心啟發,啟發菩提心。所以發菩提心是排在第四。所以經文這麼說: 第四發菩提心者 經言 當樂佛身 佛身者即法身也 從無量功德智慧生 我們先看這段經文,我們知道發菩提心,佛陀又開始教導我們,要發菩提心的第一個條件開始,我們就要「當樂」,就是說我們應當從佛身起歡喜心。這個「樂」字就是歡喜。我們看到佛身就要很歡喜,看看佛教徒進入寺院,都是很虔誠恭敬先禮佛,從內心敬愛,這就是「樂佛身」。 「佛身者即法身也」,其實我們向佛像敬禮,再深一層就是代表我們尊重的是佛的法身,法身就是佛法。佛陀離開人間,雖然已兩千多年,但是這兩千多年來,佛陀的教法綿綿流遠到現在,尤其是佛法,經得起世間的考驗。兩千多年前,佛陀以很簡單的話來說,就已經能讓現代科學的很多學者,分科別門去做研究。 光是很簡單的,提起佛陀當初行走在山路上,覺得口渴。「阿難,我口渴了。」阿難就趕快在山林中趕緊去找,看到一條河溝。看到河溝的水很清,阿難趕緊拿缽下去,盛了一缽水上來,趕緊拿到佛陀面前,恭敬尊重地呈給佛陀。佛陀把水接來,在面前看一看,佛陀就對阿難說:「阿難,看,這缽水有很多蟲。」 阿難探頭過來看:「沒有啊!佛!水很清啊!」 佛陀就說:「八萬四千蟲。」 這之間阿難就覺得:「哪有這樣的呢?明明就是清水!」 而且不能疏忽在一念間。 所以我們學佛必定要有這分耐心,而且還要有慈憫心,我們尊重生命、我們敬愛天地萬物。 修行不是一生一世 而是累世的學習 學佛念佛只在一念心 念念佛心 雖然我們前面說過「厭離心」,我們不要為了不淨身,起了污染心去造惑、業,才來受六道生生世世的報應,不要這樣。所以因為這樣,我們在六道要起厭離心。 不過,我們要修行,不能離開六道。顧好我們的心,一樣要回入娑婆。釋迦牟尼佛不捨眾生,在人、天,甚至三惡道,他都去了,就像地藏菩薩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我們要來,就是要以「倒駕慈航」而來,我們不要乘業報而來,這樣苦就無量了。 諸位,我們要「好樂佛身」,佛身就是法身。我們要依教奉行,因為佛是從無量功德智慧,才能完成他的法身,所以無量智慧而生此身。 所以我們要時時記得,看到天地萬物的一切,我們都要起敬愛的心。佛法無論你看到什麼,我們都要尊重,因為一切事物無不是法,無不是在教育我們。 所以請諸位要好樂佛身、好樂佛法。將無量的功德中累積,這才是真正的學佛者。所以請大家要多用心。

2.幸福分享

2-1 幸福影片連結---靜思晨語法譬如水039-付出良能造福人群

3.幸福茶香

3-1


4.幸福彩虹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