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23-環境能造就一切

出自幸福奉學網
在2013年1月5日 (六) 10:42由Birdd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覽搜尋

目錄

1.幸福奉學

【證嚴上人開示】 時日不斷過去,每天所接觸到的外面的世界,真的是苦不堪言,不論是人禍、天災,普天之下何其苦啊! 回歸到我們修行的原點,看看我們周圍的世界,是多麼有福!大家應該要知福、惜福,在這個福群中,我們要不斷再造福。 禍和福,就是只差一點點而已。不論是用中文的字來寫,也是只差一點;或者是用禍和福來說,也只是一個心念一轉。 我們若能人人保持住,這分平靜、和氣、互愛的心,天下哪有什麼人禍呢?人人的心保持住,這分清淨無染的愛,這不就是一個,真正光明和睦的世界嗎?所以,凡是都是講究一念心! 修行也是一樣,完全就是講究一念心。修行者心若沒照顧好,一念之差,那就無明微動。我們昨天說過了,只是一點點,讓我們的無明稍微微動,那就不可收拾。所以一念心,一切的苦因苦本,無不都是從一念心來。 昨天我們也說過了,根、塵,這個根和塵來引誘我們的心,我們就是沒有去透徹,一真如的法,就是沒有去透徹,人人有清淨的本性。我們人人清淨的本性,若透徹了,外面的境界,有什麼能引誘我們呢? 所以就像天空無痕,無論是什麼樣的東西,從這個空間經過,它也是無痕無跡,所以我們要修行,就是一念心。所以我們不要說,不達真如法界,凡夫。希望我們真如的道理,就是說清淨的本性,我們必定要好好,去探究清淨的本性,好好保護我們的清淨本性,不要受到外面的境界所引誘。因為境界是歸於境界,都是因為我們(的六根),去緣這個境,才會進入我們的心。 「不見為清淨;不聞無污染」,我們若能見而不見、聞而不聞,就不會讓我們的心被污染。這當然需要在人群中去磨練,磨練出我們這分對境不生心。不論你對我什麼樣的境界,我都是一樣用平常心、平等心、尊重心來對待。人人若都如此,哪還有什麼境界,能來動我們的心呢? 我們的心會去微動,就是在境界之中。所以我們說過了:「忽然妄念微動。」因為我們不了解這個真如、一法界、真如的本性。所以我們面前對境,忽然間由不得自己,妄念就微動起來。只要給你一個小小的震動,那就會狂風大作了。所以希望大家這句話要好好聽進去。 對於不好的境界 見而不見、聞而不聞 練就對境不生心的功夫 心就不會妄動 這個枝末無明,就是對根本無明而得名,因為就像一棵樹,要有樹幹和大地,才能有這個枝末,樹枝才能一直茂盛起來。我們若能這個心地,就像樹幹和大地,我們若是斷掉了那些因緣,斷掉了水分和肥料,所說的水就是無明水,或者是無明的緣。我們若是先把它斷掉了,我們的心,這種無明的樹就會乾掉。無明的樹乾掉,乾枝掉了,自然枝末,不論是在空氣中、在境界中,自然都不會再發芽,就會完全凋謝了。 所以無明也像一棵樹,所以樹枝會茂盛,就是表示這個樹根的吸收很強。我們若用一念無明的心,來吸收外面的境界,罪業就會愈做愈重。所以根本相對的就是枝末,枝末就是因為有根本,所以它就一直茂盛起來。所以最重要的根本,就是要斷,我們要斷根,才不會再受無明的水分,一直灌溉、一直滋潤,就不會說,這種惡業一直現前、成果。 無明就像一棵樹 斷掉無明水的灌溉 無明的樹自然乾枯 惡業也就不會現行 再來就是說,依此根本無明而起業相。我們的根本無明,而引起業相現前,我們的業相。本來心在起念頭,沒有人看到,這個根對著外面的塵,看到時,我們的心起了一念的煩惱,忍不下來,自然我們就現行出來。 「心惡無人知。」老實說,心在起煩惱,怎麼會有人知道?就是因為我們現行,看我們高興時,笑啊!快樂啊!歡喜啊!不高興時,整張臉垮下來。不論是喜、還是樂,喜、怒、哀、樂,都是從我們的心,去緣外面的境,就開始現行出來,所以因為這個根本無明,而起業相。 我們的心有了無明。就容易這個根,被外面的境界拉出去,再從外面的境界拉回來。所以環環不斷輪轉。所以高興不高興,就在我們的內心,起於我們的形態,從我們的形態,所以這種業相、見相、境界相,這就是在我們的根塵和心靈的煩惱。 本來是很微細的,塵歸塵、根歸根,我們的眼睛和外面的境界,有什麼關係?一點關係都沒有,既然沒關係,怎麼會和它會合?如此又現出我們心的造作? 所以說來,這種很奇妙,人的心理、生理、物理等等,非常微細的東西結合起來,就變成枝末無明。 無明的產生 是心理、生理、物理 三項微細因素的結合 所以煩惱的名相,說來很簡單,只是對境的問題而已。只要我們的心只有一項,人家說抓賊要抓賊頭。賊頭若抓起來,頭緒若抓得到,其他的事情就好解決了。所以我們要知心,自己自知自己的心。 所以師父常常和大家說:「我們要問心,常自問心。」我們要常常自己問自己的心,我的心是不是很平靜?我的心是不是不會讓我的根去牽引塵呢?我們的見解,是只有智或是有慧呢? 知,光是一個知字,知識、知識,我們說智識分子,其實叫做知識分子。知就是說,眼睛去看它,「我知道了!」知道什麼嗎?是一顆樹!這棵樹為什麼做樹?它不是草嗎?不是啊!草就是從地上長出來,嫩嫩的東西叫做草!看,像這就是知和識。 瞭解,看到了,我懂了。知道這種大棵的就是樹,知道覆蓋土地的叫做草。草有雜草和什麼草,去分別什麼草;樹有樹名,什麼樹?去分別。這叫做知識。 若是智,我們可以看到外面的境界,除了能去分別事物,每一樣全都知道,之後它是光明的、明朗的,沒有一點的污染,這才是真正的智。 更重要的就是慧,因為我們若有智慧,有智有慧,我們才能自觀自性。知道一真法界的本性,自性就是清淨的。所以最重要的是要有智慧。 我們若是欠缺了智慧,自然會生出很多無明。所以我們現在說的是五住地,就是第五個無明住地,名字叫做根本,叫做根本無明。 五住地: 見一切住地、欲愛住地     色愛住地、有愛住地     無明住地 前面的四住地,都是再說什麼呢?就是見、思、惑。 見,我們的見解,我們的思惟,我們內心的無明、惑等等,這都是叫做無明。這是四住地,都是枝末的無明。 到了第五才是根本無明。這個四住簡單地說,就是三界見思的煩惱。三界大家應該知道,欲界、色界、無色界。 我們現在來說,第一就是「見一切住地」,三界一切見惑。其實見一切住地,我們的觀念,其實普遍一切,到三界一切的見惑,這就是我們平時,我們的見解、我們的思惟,真的是很普遍。環境非常大,周圍很大,所以見一切住地。 第二就是「欲愛住地」。欲愛住地就是在欲界,我們心靈的欲,心靈常常在起惑。剛才所說的,也是心靈的見解,現在我們的心靈,若是起了欲,開始就會有思惑。因為欲界一切的思惑。 我們的心中,這個欲若打開,一切的思想、思考,然後愈想愈思,思、想二字,常常對大家介紹,想是一個相和心,思是田和心。田就是要耕作,所以我們緣著境界之後,在我們的內心,不斷不斷在造作,在製作無明,所以叫做思惑。 三是「色愛住地」。就是色界一切之思惑。所說的色界,我們所見的一切、一切,不論是一粒沙、一點點的微塵,你看得到,你也會在那裡起思的煩惱。在一切的境界,只要你看得到,接觸得到,內心就在起煩惱,這都叫做思惑。 第四就是「有愛住地」。就是無色界的一切思惑,剛才是看得到的,現在有看不到的東西,但是也讓我們的內心,非常迷惑。我們常常人在這個地方,想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明明我們擁有這個東西,已經想到我可以,比別人的東西還要好,不是更好嗎?想要好,還要更好,這就是我們眾生,煩惱無邊界,沒有一個邊際。 所以我們時時,在無邊無際的苦海中,人生受苦受難,就是起於這念無明。所以在前面說過了,這個四住地,再加上無明住地,稱為五住地煩惱。 各位,學佛,我們其實這麼多的煩惱,是從哪裡來的?全都是一念心而已。所以有句話說:「人本無惡。」人人本來都無惡,一真如法界,大家都很乾淨。但是我們自己去污染,所以人本無惡,習近惡。這樣智識才產生了惡。因為我們人人就是去習近、去習。 人云:「人之初,性本善。」「習相近」,這就是習,所以我們去看、去學,學了很多,慢慢接近這個惡;我們若是接近這個惡,終必種惡根,我們一定會去種惡根。 你若接近這些惡,接近、懈怠,你一定是墮落。我們要接近精進的人,我們就精進;接近懈怠的人,你一定是墮落懈怠。這都叫做熏習,是一種環境。 環境能造就一切 常接近精進的人 就會往精進之路而行 若與怠惰的人為友 必生懈怠墮落之心 這就叫做熏習 所以我們若是習於惡,我們必定會種下無明的根,永遠都在黑暗之中。所以我們的心是要黑暗?還是要光明?在我們的境界裡,我們應該要好好珍惜這個境界,我們要惜福,我們要珍惜這個福,我們才有這個力量,再去造福,這叫做利己利他人。 各位,請大家要多用心,好好照顧我們這念心。根和塵,我們應該要好好分明,把他分開,不可以用根引塵入我們的心。請大家要懂得照顧慧命。

2.幸福分享

2-1 幸福影片連結---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20-環境能造就一切

3.幸福茶香

3-1


4.幸福彩虹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