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法譬如水039-律己戒他

出自幸福奉學網
在2012年12月30日 (日) 13:56由Birdd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覽搜尋

目錄

1.幸福奉學

除滅三障當興七種心 一者慚愧 二者恐怖 三者厭離

四者發菩提心 五者怨親平等 六者念報佛恩 七者觀罪性空

六道: 天道、人道、阿修羅道 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

第一慚愧者 自惟我與釋迦如來 同為凡夫 而今世尊成道以來 已經爾所塵沙劫數

而我等相與耽染六塵 輪轉生死永無出期 此實天下可慚可愧 可羞可恥

「戒」就是止惡 以身作則戒己戒人 「律」就是守規則 戒律守好、路就不會偏了

彼佛滅度已來 甚大久遠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 所有地種 《妙法蓮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 六塵又稱六境: 色、聲 、香、味 、觸、法

六根染著於六塵 而起六識 眼識、耳識、鼻識 舌識、身識、意識 造作無量無數業


【證嚴上人開示】 大家是否把心照顧好了?我們長久以來在凡夫地浮浮沉沉,在六道中一直無法找出脫離六道的方法,就是因為我們心中充滿煩惱。煩惱不斷重複,所以使我們那分清淨智慧的光明,一直發揮不出來,所以我們才要學佛。 煩惱要如何消除?已經跟大家說過「七種心」。 除滅三障當興七種心 一者慚愧 二者恐怖 三者厭離 四者發菩提心 五者怨親平等 六者念報佛恩 七者觀罪性空 七種心有先後次序,第一我們要先有慚愧心,才能起恐怖之念。我們如果無法慚愧,就不能縮小自己,我們無法瞭解周圍的人我是非,我們無法體會罪業產生。 罪業產生之後又會變成什麼樣的果報?我們過去不知道,現在知道了,就要生「恐怖心」。 恐怖就知道六道輪迴是苦,光是一個人道,就有這麼多不堪的苦難。何況除了人以外的,還有地獄、餓鬼、畜生。 六道: 天道、人道、阿修羅道 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 在六道中,有天道、人道,才佔了六分之二,其他六分之四的惡道,是佔大部分。何況我們起心動念,造作阿修羅,多瞋恚,你們可知道,一天到晚看到事情都不順眼,動不動就發脾氣,這是多痛苦的事情?何況地獄、惡鬼、畜生! 總括一句話,在六道中,天堂雖然是享福,但是福盡仍然要墮落,同樣沒有出離的機會。 人道雖然有苦有樂,但是就是再幸福的人,都無法感受到滿足。何況在五濁三災中,有錢、有地位,還是一樣要有惶恐的心。這種人間其實是造業的機會多,修善的機會少,所以我們要起「厭離心」,厭離六道。 如果有厭離心,我們才懂得修佛法,所以要發「菩提心」。有了菩提心,就開始知道生命是共同體,我們要得到平安,就要使人人平安。我們要得到法喜充滿,就要使人人離苦得樂,這叫做「平等心」。 我們現在來講「念報佛恩」,如果不是有佛,我們怎麼知道這麼多的道理呢?這六分之四的苦難,我們如何能夠體會呢?六分之二的苦樂參半,或是福盡墮落,這也沒有什麼好留戀的。這些道理我們應該知道了,知道之後我們就要心安,安住我們的心。 說了那麼多,只不過是要讓大家知道,七心的次序。其實到了能報佛恩時,我們的心和身,就已經與佛貼近了。所以就算是有身,也是得到清淨的法身,到那時「觀罪性空」,其實「惑」沒有了,「業」也沒有了,那還有什麼「報」呢?這就是我們的次序。 所以我們現在再來深入瞭解「慚愧心」。經文這樣說: 第一慚愧者 自惟我與釋迦如來 同為凡夫 而今世尊成道以來 已經爾所塵沙劫數 而我等相與耽染六塵 輪轉生死永無出期 此實天下可慚可愧 可羞可恥 在這段經文中這麼說「自惟」,就是我要自己好好反省,自己要想,想想自己,我們原來與佛是平等的,佛不知道在多久多久以前,和我們一樣也是凡夫,和我們都一樣。「而今」,現在我們都是佛的弟子,釋迦牟尼佛他成佛以來,已經很久了。多久了呢?就是塵沙劫數那麼久,不是用一年、一百年、一千年來計算,已經無法以數字去計算,成佛的時間已經有那麼久了。 佛陀從來沒有離開過娑婆世界,不斷生生世世倒駕慈航再來。他來人間,還是一樣以佛弟子的身分,他以身作則帶著我們走。不知道已經過幾生幾世了?他出生的背景,他在人間生活的方式,用什麼方法來帶人、來教導,這是無法計算的方式。 所以現在所說的,成佛是無央數劫,很久,是以塵沙劫數來計算。所以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在人間,只不過是塵沙數劫其中的一粒沙這樣而已。我們就知道,以一粒沙算作一劫,這個地方「已經爾所塵沙劫數」,這就表示已經無法以數字評估到底有多久? 這段經文的意思就是說,佛,他已經成就那麼久了,說不定我們那時候與他同世、同樣修道、同樣修行,但是我們還沉沉浮浮在凡夫地。所以說起來真的是很慚愧。我們過去應該與佛有緣,所以我們現在聽到佛法會起歡喜心,甚至甘願自稱為佛的弟子,皈依佛、法、僧,這如果不是起歡喜心,現在世間有那麼多的宗教,我們怎麼不去選擇其他的宗教?我們偏偏對佛教投機、有緣、歡喜,所以我們選擇佛教。 有的人是在家信佛、修在家行,修在家行也要持五戒、行十善。有的人更積極,願意追隨佛陀的芳蹤,所以出家了,按照佛陀修行的次序而行,一樣要守戒、修善法。戒比在家人嚴格多了,但是我們在叢林中的生活,到底我們的戒,有沒有常常律己?戒律是否能夠律己、戒他人? 「戒」就是一個範圍,我們就是要止惡,我們要行善。什麼樣的惡不能造?我們自己不能做,我們要以身作則,讓人知道這不能做,這就是戒己戒人。 「律」就是要守規則,我們自己有沒有守?不只是做一次、修一次,不是,我們是終身守戒。 我們是否把戒律、原則守好?如果有,這條路我們就不會偏了。 「戒」就是止惡 以身作則戒己戒人 「律」就是守規則 戒律守好、路就不會偏了 因為我們都是凡夫,浮的時候對佛法很精進,但是煩惱心再起,道念再沉下去。我們的路差之毫釐,就失於千里。這就是我們所以不能進步,常常都在原地踏步。時光不斷過去,但是我們的凡夫心,還是不斷糾纏在凡夫中,真的是很可憐。所以釋迦牟尼佛成佛那麼久了,我們還是在凡夫。 所以在《法華經》中,我們也看過經文。 彼佛滅度已來 甚大久遠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 所有地種 《妙法蓮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不只是「水懺」這麼說,佛是在塵沙劫數前就已經成佛了,我們還沉迷在凡夫地。《法華經》也是這樣說,《地藏經》也是這樣說。 總而言之,佛陀現八相成道,二千多年前生在人間,只是在此劫中,在此劫中他現八相成道,跟大家說:「我永遠都在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我的化土,凡是娑婆世界的眾生,都像我的孩子,都是我的弟子。」所以我們應該要感佛恩。劫有多長,他一定都在人間,在娑婆世界。 所以我們真正要以慚愧的心,來體會佛的心。所以我們現在仍是沉淪在這種苦惱的眾生中,所以說要慚愧、要懺悔。 六塵不斷在誘引我們,六根不斷在耽著六塵。六根去耽著六塵,我們就會起於六識,六識開始作用,多數都是貪瞋癡,所以還是一樣招來很多果報。因為我們凡夫,多數都是造善和造惡,但是最可怕的就是惡多善小! 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 六塵又稱六境: 色、聲 、香、味 、觸、法 六根染著於六塵 而起六識 眼識、耳識、鼻識 舌識、身識、意識 造作無量無數業 各位,我們應該要常常提高警覺,因為外面的六塵不斷來誘引我們的六根,由我們的六根去起六識,由六識去動作,回過來因就成了。因就是種子成了,真的很可怕。 所以孔夫子也這樣說,兩類眾生:一種上根下愚不移。上根就是上根機的人,聞一千悟、道心穩定,絕對不受周圍的塵境染著。就像釋迦牟尼佛,他已經體會之後,他的道心堅定,無論境界如何都動不了他的心。這叫做上根器的人。 另外一種就是下根器的人,下根器怎麼說都是執著,還是無法轉變他執著的念頭,這也是很難度。 有的是中根器的人,中根器的人也是很難度,就是剛才所說的浮、沉。聽起來好像對,人間可怕、六道可畏,我要趕緊修行。但是,修行是否道心堅定呢?境界現前,境界現前同樣無明浮現,無明浮現同樣就又造業,這就是眾生。 各位,希望我們人人應該在眾生輪迴中,趕緊自我警惕,我們應該要做一個上根機的人。 因為我們本來與佛平等,平平等等的佛性,我們有與佛同等的慈悲,同樣有。只是佛陀他已經一聞千悟,所以他的根機能早日完成,我們還沉淪在這個人間。所以因為這樣,我們真的要起慚愧心。 諸位,不能疏忽自己,每天一個小小的動作,更不要任憑我們的念頭浮現。我們有不當的念頭,就要自我警惕,消滅了不應該有的念頭。 各位,聽就是要能體會,不能體會,我們聽得再多,還是「不知」!經文看起來也是很簡單,但是我們真的要深入思惟。真的要深入思惟,我們如果沒有好好自我反省,沒有好好深入思惟,光是看經文知道了!知道了!但是無法「悟」與「解」,所以大家要多用心!

2.幸福分享

2-1 幸福影片連結---靜思晨語法譬如水036-律己戒

3.幸福茶香

3-1


4.幸福彩虹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