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01/25

出自幸福奉學網
在2011年10月18日 (二) 13:40由Minyam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覽搜尋

目錄

幸福連結

01/25

幸福下載

幸福分享

幸福簡介

1991年 內湖焚化廠啟用 垃圾處理新觀念 台灣首座內湖垃圾焚化廠點火啟用,讓垃圾體積減為原來的十分之一,焚燒的熱能可回收再製電能,目前全台共有24座垃圾焚化廠。

全台灣最大、最高的垃圾掩埋場,就在台北市的內湖垃圾山,民國七十四年之前,所有的垃圾通通運送到內湖垃圾山掩埋,但是卻愈堆愈高,長有一千公尺、高四十五公尺,直到福德­坑垃圾掩埋場啟用後才關閉。

可是龐大的垃圾量仍需解決,民國八十年1月25日,間接催生台灣首座焚化廠。內湖焚化廠成立,垃圾掩埋場從此開始轉型,直到現在全台灣已經有二十四座的焚化廠,但是回到根­本,清淨在源頭,垃圾減量才是方法。

這片綠油油的山頭還沒走近,聞到的是難聞的臭味,在底下其實全部都是垃圾,歷史還很悠久,台北市的內湖垃圾山直到民國七十四年才關閉,但是這整座山頭的垃圾,始終無法獲得­有效處理,因而間接催生焚化廠的成立,民國八十年台灣首座焚化廠,內湖焚化廠試營運。

內湖垃圾焚化廠正工程司 連鴻哲:我們台北市內湖焚化廠,最主要的特色是,除了在於它是台北市的第一座焚化廠之外,那它也是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意義,除了是在於說由掩埋處理,到焚化處理方式的一個最­主要的象徵,那早期台北市是由掩埋為主,到後面建立焚化廠之後,才由掩埋為輔,焚化為主的垃圾處理政策。

內湖焚化廠成立後,內湖垃圾山的清運更成為焦點,終於,民國九十五年時,內湖垃圾山開挖,預計民國102年完成清運。 所有的可燃垃圾,進到焚化廠燃燒,垃圾掩埋場逐漸轉型,目前全台灣有二十四座的焚化廠。

環保署環督總隊隊長 陳咸亨:台灣的垃圾事實上它的自燃,也就是它的低位發熱量,都超過一千千卡以上,是很好燃燒的一種,而且又可以回收能源,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所以台灣就開始發展焚化廠。

焚化廠的成立後,也朝向資源再生觀念前進,熱能回收後,成為回饋福利,像是溫水游泳池就是例子,而以內湖焚化廠來說,熱能回收再做電能,一年發電量總計有三千多萬度。

內湖垃圾焚化廠正工程司 連鴻哲:我們除了可以發電之外,那剩下的電源,我們還可以轉賣給台電公司,那它的熱量,除了可以發電,還可以供作我們游泳池,溫水游泳池加熱的使用。

只是,焚化廠二十四小時的運轉,相對的也耗費能源,清淨還是在源頭,垃圾減量的觀念,不停宣導,而究竟成果如何,每人每日垃圾清運量,其實從十年前的1.08公斤,到九十­八年,已經降到0.5公斤,逐漸見到成效,但是減量還要再減量,才是真正的綠源環保。

陳彥珊 邱品豪台北報導


幸福奉學

幸福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