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來時路20150523-啟業

出自幸福奉學網
在2015年11月23日 (一) 12:08由Birdd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覽搜尋

目錄

1.幸福奉學

1986年8月17日,「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在眾人的期盼中圓滿落成,這是一所由眾人­募款興建而成的醫院。從歷經兩次動土,到建院經費短缺以及醫護人員難求的種種波折,雖­然一路走來都是考驗,卻也在眾志成城下開創了花蓮醫療史新的里程碑。佛說:八福田當中­,看病施藥是第一福田,亦為功德最大的福田。慈院啟業前舉行兩個星期的義診,願以此功­德回向所有支持慈院的會眾,而這項創舉日後也成為各地慈院啟業前的傳統。然而就在啟業­後的第四天,一個重大的手術,立刻考驗著東部民眾對慈院的信心…


回眸來時路-20150523–啟業

(主持人賴睿伶) 回眸來時路,舊法用心知;大家好,我是賴睿伶,1986年的8月17日「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在大家的期盼當中圓滿落成,這是一所由眾人募款,興建的醫院,雖然它經歷了兩次動土,建院時經費的短缺,還有醫護人才難尋的種種挑戰,一路上波折不斷,但是也在大家的眾志成城之下,開創花蓮醫療史上,新的里程埤。

(旁白) 2005年台北,慈濟醫院,於5月8號落成典禮前,啟動了為期一周的,感恩回饋門診活動,2007年台中慈濟醫院,同樣在啟業前,舉行了兩周的健康關懷與諮詢,以回饋社會。

事實上義診在慈濟人眼中,並不是布施,它代表的是另一種含意,特別是慈院啟用前的,大規模義診服務,然而這樣的傳統,是從什麼時候建立起的,是不是具有特殊的意義呢?

主持人:今天節目一開始,我們要邀請到的是,委員編號229號的靜姝師姊(吳碧桃,1981年成為慈濟委員。)來和我們分享,讓我們歡迎靜姝師姊!師姊您好!

靜姝師姊:您好,全球的大愛觀眾大家好!

主持人:提到了醫院的啟業,一定要從這一張照片說起了,這張照片拍攝的時間,是在1986年的8月3號,這是啟業前幾天,而且好像是在義診,您那天有在現場嗎?

靜姝師姊:有,我在現場服務。

主持人:當時的狀況怎麼樣呢?

慈院落成 委員廣邀會眾

靜姝師姊:很熱閙,因為大家都很高興也很期待,因為我們盼這麼久,因為我們都知道,蓋醫院是很辛苦,好不容易醫院蓋起來,啟業了,我們師姊很多,都是邀約很多會員,一來就是邀約會員,讓他回來看看說,你的愛心捐款,已經把醫院蓋起來了。

還有一些還沒有參加的會員,也邀他來看,因為我們後面還是需要,有第二期的工程,需要他們來幫忙。

主持人:但是為什麼要在醫院,還沒有啟業之前就義診呢?這是什麼原因?

靜姝師姊:因為 上人,本來我們在,慈濟在花蓮仁愛街,那時候我們自己都沒有醫院,我們都有辦義診了,現在我們好不容易,有這麼大的醫院, 上人就說來辦義診;八福田中看病功德第一, 上人就講說,就把這份功德回向給這些會員,再來就是說回向給委員們,因為那時候要募款不容易。

主持人:所以像是後來在大林慈濟醫院、臺北、臺中啟業的時候,都會先舉辦義診,目的就是要回饋跟感恩社會,而且我聽說在這個義診的現場,我們的委員還有志工們,忙碌的程度跟醫生們一樣,很忙啊!

靜姝師姊:對!因為 上人還有一個,很大的意義就是說,也要讓這一些新進的醫護人員,讓他們看看說,慈濟人這種無私的付出,我們就是在現場,就去把那些來義診的阿公阿媽,就是當作我們自己的阿公阿媽,我們就是很熱忱的去扶他,就是引導他,他要看哪一科、哪一科,我們都很親切的去引導他,去帶他。

主持人:所以我們看到下一張照片裡面,在這個很熱閙的現場裡,在左下方,大家看到有一個,粉紅色的一個告示,就寫著護院登記處,愛心服務臺。

啟業後 二期工程 募款踴躍

靜姝師姊:那時候 上人會說,這個護院的登記,因為雖然我們第一期的醫院,已經蓋起來了,可是我們還有第二期的工程,醫院營運需要的一些費用還有我們在建第二期的工程,那時候那些愛心的會員,實在是真的很貼心,很踴躍!

(旁白) 為了迎接花蓮慈濟醫院啟業,1986年8月3號起,展開啟業前兩個星期的,內外兒婦等四科義診,以回饋社會大眾,長期對慈濟的支持。

義診第一天,應診人數超過一千人,總計兩周共嘉惠了7353人,此外靜慈、靜淵、靜蓉,靜雯等幾位慈濟志工,並主動的為義診民眾與家屬,提供超過一萬兩千份的,免費餐食,讓義診增添了幾分暖意。

此外,還有靜暘師姊和慈盟師姊,十幾天來不停穿梭醫院,與車站間張羅車票,帶著志工到車站排隊買票,讓臺北委員能把會眾,一批批帶回花蓮參訪醫院。

主持人:讓我們一起來歡迎,花蓮慈濟醫院,第一任的外科主任,同時也是,現在台北慈濟醫院的副院長,張耀仁醫師(法號濟耀,花蓮慈院首任外科醫師,現任台北慈院副院長)。張副院長您好!

張副院長:主持人好,全球的觀眾大家好!

主持人:副院長今天要透過您,讓我們來回顧這一段,非常重要的歷史,很特別就是這張照片了,這個照片是在1986年,6月的時候拍的,換句話說就是醫院要啟用之前,我看到您在照片上面。

張副院長:對,我是最旁邊的這一位,當然是最年輕,那時候在臺大醫院,剛接受完住院醫師的訓練,然後在我們主任的派遣之下,來到花蓮慈院,我們四大科的主任,最右邊的這個,是我們洪茂榕的這個主任,他是小兒科的主任,當時他是在臺北,他是,應該是在臺北開業。

再過來的這一位是劉禎輝教授,他是在臺大醫院,我們臺大醫院內科教授,就是退休下來,接我們花蓮慈院的這個,內科部的主任,接下來就是婦產科的,楊朝融主任。

主持人:最重要的四個科(沒錯),內、外、婦、兒,(內、外、婦、兒,對!)所以醫院一開始,就要靠這四個科,能夠讓醫院有很好的醫療水準,而且其實那時候我們建醫院,很重要的目的,一方面要讓花東人,也要有一個接受醫療,這個平等的權利,還有另外一個就是第一時間,像是我們看到照片上這一位。

張副院長:這個小女孩,她叫徐淑千,16歲,當時是在啟業後第四天,就發生了這個車禍,非常嚴重的車禍,她是重度昏迷的情況,送到我們急診,因為很年輕,所以我們就是積極的搶救。

啟業初 神經外科面臨挑戰

當時我們有神經外科的這個,專門駐在我們慈院的醫師,他就是蔡瑞章醫師,他在第一時間就去探望他,發現她是一個,可能是腦部有出血的一個情況,觀察了一段時間,從進到急診,然後到晚上發現情況不對,她一邊瞳孔放大,研判應該是有這個,顱內有出血,當時是因為沒有電腦斷層,所以這個決定要不要開刀呢?的確是滿困難的,不過蔡醫師,他是神經外科的專科醫師,所以他用他的專業,就決定要開刀。

開完以後比較特別的是,後來又發生了,一段時間,大概過了幾個小時,她又變不好,所以這個就是,發生這個對側,再次的這個出血,所以這個是在他們神經外科,有時候會碰到的情形,也是蔡醫師他用他的專業,在沒有電腦斷層之下,再次跟家屬解釋,再做了第二次的開刀,所以在很短的時間裡面,做了兩次的開刀,最後把這個小女孩救活了,後來她高高興興的就出院了。

慈院首例開腦成功

後來又有一次把這個頭骨,再植回去,總共進行了三次的手術,把這個16歲的小女孩救起來,這個是滿難得的一個個案。

(2006.8.12醫療志業20年慶祝活動畫面) 請問徐小姐,你還記得當時的情況嗎? 徐淑千:有記憶就是每天早上,師公、大師伯、二師伯,每天早上都會來探視我。蔡醫師謝謝你!

主持人:對啊!聽起來,一方面又很危急,(對),另外一方面,如果沒有這樣子,經驗豐富的醫生,我相信這是很難做到的。

神經外科駐守 掌握第一時間

張副院長:對,很難做到,這個我們可以看到這個照片,這個就是,我們剛剛講到這蔡醫師,當時我們花蓮慈院的,來的醫師,剛剛講的四大科的主任,都是我們臺大醫院,大概是以前我們臺大醫院的,這個系統的醫師。

後來我們派過來到花蓮慈院,像蔡醫師的話,他其實也是剛從臺大醫院,這個訓練完,然後再到我們花蓮慈院,然後輪派的,幾位的神經外科醫師,主治醫師他們都是長駐花蓮,所以這個是 上人,在我們花蓮這樣子守護生命,希望說有一家醫院,能夠在這樣子的一個,腦神經外科,頭部外傷或者是腦瘤,這樣子的病人,都能夠守護住他們的生命,因為這個都要掌握住第一時間。

主持人:既然要有這麼多的醫生,包含了,不論是蔡醫師也好,還有包含您也是,都是這麼樣優秀,而且是完整訓練的醫師,要願意來,我知道,有一個很重要的推手。

張副院長:當時我們會,幾位這個,在臺大醫院,受過很好訓練的醫師,能夠到花蓮來支援,幕後很大一個推手,就是我們陳楷模教授,因為他當時是外科部主任,我們外科的這個醫師的輪派,都必須要經過他,所以他就跟我講說你到花蓮去,然後所有需要的醫師,我都派給你。

所以,而且他還親自每個月,一定要一次到花蓮來,都是督軍啦!他來看我們這個子弟兵,有沒有偷懶、是不是做得很好?所以這個也是當時,跟 上人留下的一張,難忘的一個照片。

主持人:據說在當時,張副院長有一個稱號,叫做東臺灣的陳楷模,之所以會有這個稱號,是因為他主持過,非常多的大型手術,也因為那個時候,花蓮的車禍率相當的高,所以慈濟醫院在第一年的時候,在張副院長的帶領之下,外科就發揮了很大的功能。

(旁白) 慈院成立後,守護生命的成效立竿見影,除了第四天開腦手術,救回了徐淑千,啟業後的第一個月,門診病患就有三千多人,手術次數超過了60次,其中包括了因腦部開刀,而救回性命的有12人,短短一年中,慈院完成了七萬人次的門診,及急診4000人次,還有高達三萬人次的住院治療。

這樣的數據其實是因為慈院,有一項最大的特色,便是免收住院保證金制度,這項創舉不僅成為醫界的楷模,更獲得了中央政府的肯定,慈院啟業的隔年,行政院衛生署便宣布,自1987年1月1 號起,全國公立醫院及財團法人醫院,取消住院保證金制度。

主持人:歡迎回到回眸來時路,在1988年的11月11日,畫面上左邊的這一位大男孩,彭昌隆,他差一點就和家人天人永隔,他說沒有慈濟就沒有我,他還說他一輩子都要感念,慈濟的石媽媽,這位石媽媽是誰呢?讓我們就一起來歡迎石媽媽,林慧美師姊(法號:靜盈,慈濟委員90號,花蓮資深訪視志工),慧美師姊您好!

慧美師姊:主持人好,全球觀眾大家好!

主持人:今天慧美師姊,也把彭昌隆的媽媽帶來了現場,彭媽媽(彭秀妹)您好!

彭媽媽:主持人好,觀眾大家好!

主持人:其實提到了這件事情,雖然是30多年前的事情,不過慧美師姊您回想一下,當時是怎麼樣的一個情形,讓您認識昌隆的呢?

慧美師姊:有一天我兒子他放學回家,他就跟我說,媽媽我們學校要募款,他說我們班上有一位同學,跌落火車底下,然後生命很危險,他們家家境很困難,所以我們學校要募款,我說好啊!你就拿錢去幫助他這樣。

後來我兒子說,他是住在某一家醫院,我那時候剛好這家醫院是,我上班的地方很近,所以我一下班就趕快過去看,一到了這個醫院就是加護病房,加護病房,然後他就昏迷,沒辦法醒來,那時候是嘴巴,就塞一個東西這樣子,嘴巴開開的,然後眼睛就這樣直直的看,沒有辦法閉起來,我當場看了,我就一直流淚、一直流淚,我一定,我就想,我一定要救他,那時候不知道怎樣,我的心就,看到他就像我的孩子一樣,我真的非常難過,回去就非常的難過,一直想這個孩子。

跌落火車 彭昌隆重度昏迷

下班的時候,我就一定到醫院去看他,就從他的耳朵旁邊,就一直呼喚他,一直呼喚他,昌隆你一定要醒來喔!我是石喚文同學的媽媽,你要醒來喔!我一直呼喚他,結果,二、三十天都不醒來。

彭媽媽:這個小孩子,也是沒有辦法好轉起來。

主持人:沒有辦法是什麼意思?

彭媽媽:沒有辦活起來,他這個就沒有骨頭了。

慧美師姊:已經腦死了啦!氧氣要拔起來了,拔起來要送回家。

主持人:那幾乎就是要放棄了耶!

慧美師姊:那我就跟彭媽媽說,我們這樣好不好,死馬當做活馬醫,我說我來幫他拿那個X光片,拿到我們的慈濟醫院,給那個蔡醫師,蔡瑞章醫師,那時候是神經外科。

我就說蔡醫師,你看這個X光片,不知道能不能把他,移到我們醫院,蔡醫師說,看過之後說,可以,那時候我就跟彭媽媽說,這樣好不好?彭媽媽你說,(好),好,我們才敢把他送過來。

連絡我們慈濟醫院的救護車,就把他載過去,轉到慈濟醫院,我們蔡醫師很有愛心,就在急診室等,因為用電話連絡,他就在那邊等,我們的救護車過去的時候,就送過來的時候,蔡醫師看到他的肚子漲大,就這樣壓他,壓下去,水就這樣噴起來,一堆水這樣噴出來,噴到蔡醫師的臉跟身體,醫生也不覺得說怎樣,沒關係、沒關係啦!就馬上把他送到加護病房。

加護病房,一個禮拜之後,就出來普通病房了,很快,但是他還認不得人,不會說話

疼惜昌隆 視如己出

我就是這樣,一個心,就是一直掛念著這個孩子,奇怪,我的心不知道為什麼,因為一樣是(兒子)同學,我就當作是我的孩子一樣,我就是掛念這個孩子,每一天下班,我一樣去慈濟醫院。

主持人:每天都去看他?

慧美師姊:我都去看他,看到他醒。有一天我就是帶著這個,我們的靜思語,我怕他失去記憶,我就每天都念靜思語給他聽,一字一字,一字一字,不論他的眼睛是看不看得見,我從他耳朵念靜思語,就指這個字給他看,然後拿上人的念珠,給他載上,就是這樣,每天一直叫他,一直叫他。

彭媽媽:沒有石媽媽就沒有我們昌隆,我十分的感恩,很感恩,如果不是這個醫院,還有證嚴法師,也是感謝他,十分的感謝他,沒有,他沒有建這個(醫院),也是沒有我們昌隆,他(康復後)活起來喔!27年了耶!

(2015年4月花蓮縣富里鄉,彭昌隆拿東西給石媽媽的畫面。) 媽媽這個給你。

(旁白) 27年前的意外,在昌隆的記憶中,其實是一片空白,即使留下後遺症,走路不太方便,但能陪伴媽媽的每一天,都值得他感恩,特別是石媽媽無所求的付出,更讓昌隆銘記在心,昌隆患有糖尿病,最近也要到醫院做心臟支架,慧美師姊,也就是石媽媽特別來看昌隆。

彭昌隆:走路不穩的話就有點緊張,緊張就喘。

慧美師姊:緊張就會喘,那我們到裡面去坐。

彭媽媽:多活27年了,也是很滿足了。

慧美師姊:27年了?(嗯)。

(旁白) 知道石媽媽要來,彭媽媽親自做了草仔粿,還交代一定要帶回去,給 證嚴上人。

昌隆在東里國小當校工,有時也幫忙做環保,和媽媽的生活雖然平凡,卻也充滿幸福與感恩。

彭昌隆:謝謝師父,我是彭昌隆,感恩師父,蓋了醫院救我,謝謝!

彭媽媽:27年了,你說再不好的兒子,還是在我們身邊,昌隆十分的感謝師父,再感恩、再感恩。

主持人:我知道其實,他也是把石媽媽,當作像自己的媽媽一樣,(對),有親生媽媽,也有這個陪伴出來的,再造的媽媽,而且好像他都會定期的,寫信給您是嗎?

慧美師姊:是,他,他真的很有感恩心,然後每一年的母親節,他都是一定會寫卡片給我,像這個是過年,每一年過年的聖誕卡。

主持人:他有講到花蓮有慈濟,人間有淨土,愛您的兒昌隆敬上。(對),特別是這句話,愛您的兒,真的很貼心。

慧美師姊:很貼心。

主持人:而且我知道,他都固定寫信給您耶,就像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封信一樣,昌隆就寫著:媽媽收信愉快,11月7日是我23歲的生日,我好幸福,因為花蓮有慈濟,而它讓我多活了快五年,看到這個信的最後,昌隆還說喔!他說祝健康、健康、健康,愛您的兒昌隆敬上,昌隆寫了三次健康,所以他真的是,對您有滿滿的愛跟祝福,(是),我們祝福昌隆的未來,一切都能夠平平安安,(好)。

其實真的是非常感恩,有慧美師姊您的聞聲救苦,有慈濟醫院,醫護同仁,還有媽媽你們的悉心照顧,才讓昌隆有了重生的機會,今天,非常謝謝兩位來到現場,跟我們分享昌隆的故事。

彭媽媽:謝謝主持人。

主持人:秉持著為佛教、為眾生的精神,證嚴上人發願興建醫院,而在今天的故事當中,我們就確實看到了慈院的成立,適時發揮了守護生命的功能,因而造福東部的民眾,感恩您今天的收看,我們下次見。

2.幸福分享

2-1 幸福影片連結---回眸來時路20150523-啟業

3.幸福茶香

4.幸福彩虹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