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妙蓮華339-設權導實引入佛道

出自幸福奉學網
在2014年7月19日 (六) 17:45由Birdd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覽搜尋

目錄

1.幸福奉學

20140702《靜思妙蓮華》設權導實引入佛道(第339集)

⊙「佛心懷慈悲喜捨,施有為法用譬喻,說深妙法用權智,教令引領入佛道。」 ⊙「我設是方便,令得入佛慧,未曾說汝等,當得成佛道。』《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我設是方便:佛設權智教法,對實智之稱,達於方便法之智,以小徑轉通大道,是謂行方便之智也。

【證嚴上人開示】 佛心懷 慈悲喜捨 施有為法用譬喻 說深妙法用權智 教令引領入佛道

佛陀的慈心,他的本懷就是慈悲喜捨,為人間就是來施設,隨著人間的有為法,用種種方便來譬喻。否則,我們眾生真的是鈍根,要瞭解佛的心靈境界,要瞭解宇宙的真理,談何容易!就是必須要佛的慈心悲懷,用著這種慈、悲、喜、捨,視眾生如己,或者是如己子,或者是如己親,這是多麼的親切。

既然自己能夠體會到,宇宙萬物的真理,既然能夠覺悟,萬物真理都是由本性;我們人人本具的佛性,這樣去散發出了萬物的真理,將萬物的真理,能夠收納於我們的一念心。所以要「施有為法」,就是將此世間萬法,有為、有形相、有作為之法,用來譬喻,譬喻我們這分無生無滅,原來就本有的清淨佛性,讓我們能歸納回來。所以,這就是要「施有為法用譬喻」,用世間的法,來譬喻無形的無為之法。

佛陀所說的是,「說深妙法用權智」。他要說的那麼深妙,將我們人人本具,清淨真如的道理,要說給大家知道,難啊!所以,佛陀所要說的也是這些法,「說深妙法」,是這麼真、這麼深、這麼微妙的道理,所以他不得不用權智。

因為,我們凡夫真的是沒辦法,佛陀的妙法一說即通,絕對沒辦法,所以他就要用權智,「教令引領入佛道」。如此循循善誘,用心來教導我們,慢慢地帶我們,讓我們能夠入佛道,走於這條菩提大直道。這是佛陀用心、用愛,用他的慈悲、耐心,曠劫以來的大導師,所以他必定要一次又一次,不斷不斷來引領我們。

有的人脫隊了,他就又要用心找。就如牧牛人一樣,找到走散的牛能夠再歸隊,走入這群牛的隊伍,向有草、有水之處,糧食充足的地方,這是牧牛人的責任。佛陀他就是承擔起這種責任,他對眾生不捨,捨不得捨掉他,只要有機會來覺悟眾生,無論是在畜生道,他也願意去。這就是佛陀的慈悲,六道中不斷輪轉,他是(乘)願力在六道,是他的慈悲,所以在三界中,來引領眾生。

哪怕是一草、一木,他接觸到了這種草木之後,能夠體會,將此體會的心得,再向人來啟發;人的啟發,能夠因為草木而覺悟。這也是在教育我們,天下有為萬法,無不都是含藏於,佛的智慧、心懷。我們若懂得用心,我們時時都是在受教。

要入佛道,我們要受教。將此教育,好好地領教、奉持,我們要入佛道。所以,佛陀時時刻刻,都是在說深妙法,在人間有為法之中,就是以權妙的智慧,示種種的形相,讓我們因緣成熟,我們能夠啟悟。這就是法,種種的譬喻都是妙法,期待人人真的能夠體會。

所以前面的經文,就說眾生就是貪著於生死,不覺六道的生死無常。我們凡夫都不知道,世間是如何的苦,只知道埋怨,不知道苦的根源是如何來?只知道埋怨,只知道如何貪,貪為己有;貪不到的,我發怒、發脾氣、發毒誓、發毒念、行毒法,這稱為凡夫;不覺於此三塗惡道之中受苦難,都是從人間(造業)開始。

接受了佛法之後,只知道獨善其身,不知道天下眾生複製的煩惱,這污染的世界,無法讓我們獨善其身。自己都不知道,所以還更不瞭解,佛陀的「化城」,權小的教法,只是要讓我們知道,稍微休息一下,將心完全「生死疲勞」,完全稍微休息一下,清淨了心,不要有牽累的緣。這是小乘法。

其實佛陀說:現在既然都沒有牽累的緣,開始要向前走。這只不過才是一段的化城,來,再向前走。向前走就是廣度眾生,行菩薩道,這條就是康莊的菩提道,這才是真正消滅生死煩惱,最透徹的道路。

這就是前文,佛陀對眾生的慨歎,不捨,所以他就說出眾生,還是貪著於生死中,哪怕是有經過了,與無量諸佛結過了緣,之前說過,有結緣眾、有影響眾、有當機眾等等。卻是現在能夠來聞法,現在能夠遇到與佛同世,但是他們還是「鈍根樂小法」。那些人,還是於無量諸佛所都是做結緣眾,隨喜聽聽,不用心。

應該我們要做當機眾。我們若能夠(認為),佛陀的說法是為我們說的,我們要用心來接受佛的教法,如此才有受用;所以,受用就要身體力行,所以我們要身體力行,不要停在那裡,「不行深妙道」,我們要身體力行。

眾生要先能體悟,從世間是苦,所以佛陀講法的順序,他就是先向大家說「苦」。苦,瞭解之後,我們才能預防苦再來侵擾我們;知道這是「集」來的,不可計量的眾生心,有不可計量的煩惱,這樣會合起來,這個世間真的是惱亂人。

所以,佛陀他就要用種種法,要如何先讓我們,去除心的貪、瞋、癡,這種欲念,先帶我們辭親割愛,不要再有牽累的緣,讓心清淨一點。這種脫離生死,不要在生死的瀑河之中,不只是自己有生死的煩惱,再加上眷屬的煩惱,還有很多情的牽絆的煩惱,無不都是於生死中,所以稱為「生死瀑河」。

這都是昨天說過,煩惱自己的生死,就已經很擔憂了;個人的煩惱就已經很多,還要煩惱到很多姑姨、伯叔、親子的感情、夫妻的感情,一大堆的情。無不都是人人,都在這種「生死瀑河」中,加上了世間無量數的眾生會合,所造成的社會動亂,人間不安,又加上了天然災難,你們想,苦不苦啊!很多的苦難。

像這樣,豈止是我們辭親割愛,沒有感情的拖累,我們心清淨,這樣就好了?都不去管他人的生死苦難,這些都不必管了,因為已辭親、已割愛,沒有這些家眷好擔心,難道只是這樣就好了嗎?佛陀說:「還沒有,我們還要再向前走,換你要去關心很多,與你沒有關係的人。這些眾生,其實都是原來我們生生世世,曾有過互相都有的因緣。」所以佛陀他就會說很多的因緣。

《父母恩重難報經》(中),這一大堆白骨頭,佛陀向這一大堆白骨頭禮拜。阿難問:「為什麼?佛陀為何向這一大堆白骨頭,禮拜呢?」佛陀回答說:「這一大堆白骨頭,都是曾經在我生生世世,互為父母,無不都曾是我的親人。」

你們想,佛陀的境界,他視天下一切眾生,無論是過去,或者是未來,不知過去生,有多久以前,所以,佛陀視一切眾生,都是己親。不只是今生此世辭親割愛,大家與我們無關,於過去生就是這樣。何況我們應該對芸芸眾生,我們還要度的時間,不知道還要多長,我們要發心再入娑婆,回歸娑婆,我們所要結的緣還很多,不是到此為止。

也曾告訴過大家,「妳這位婦人為什麼哭?」「我的孩子,我的先生……等等」「這是人生原來的道理,哭什麼?」自顧自往前走。後面又有一位,「這位婦人,妳為什麼哭得這麼悽慘?」「我的先生、我的孩子忽然間……。」「很可憐。是啊!人生這樣叫做苦。妳為他悲,妳為他疼,妳為他苦,到最後他也不會再回來了。妳要好好保重,來,這條手帕給妳,妳把眼淚擦一擦,心要放下。人生本來是苦,佛的道理是這麼說的。」這位女人心開意解,她放開了煩惱,去修行。

在佛世時,一位老阿婆見到佛就不歡喜心,躲開。看到阿難,她就歡喜,一直要跟著他。佛陀就說:過去(生的)那位女人,前面走過去的那位比丘是我,後面又有一位比丘,這樣安慰她,拿出一條手帕讓她擦眼淚,開示她,能夠知道入佛道。儘管這位老婆婆與佛法有因緣,不過與我無緣,是與阿難有緣,跟著阿難要聽法,要修行。

所以說,我們不是自了就好了,我們要再來生世,我們還要度眾生,我們希望讓眾生見到就歡喜,這樣走過去,他就隨我們來。這就是未來結一個好緣,「未成佛前,要先結好人緣。」

所以,佛陀還是很辛苦於人間。所以下面這段(經)文,佛陀就說:「我設是方便,令得入佛慧,未曾說汝等,當得成佛道。」

我設是方便 令得入佛慧 未曾說汝等 當得成佛道 《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這段經文,佛陀說:我還是設種種方便的因緣。為了要引導人人,入清淨、無染的境界,他必定要設是方便。方便,佛陀如何來設方便法呢?那就是佛以權智的教法。

我設是方便: 佛設權智教法 對實智之稱 達於方便法之智 以小徑轉通大道 是謂行方便之智也

前面也與大家說過,「權」就是妙權。妙權就是,雖然他說方便法,不過其中有非常微妙的道理,是一脈相傳,不離深妙法。所以這稱為「權智」,用很淺顯的道理。

雖然,無為法;「無為法」就是本來就是這樣,我們人人本具,也不是別人造作給你的,如來、真如,而也沒有人能滅掉,你的真如、清淨的本性,這是無為法。本來就有,原來的道理,這是智,這是對「實智」。「實智」就是一乘真實法,稱為實智。「權」呢?權智,那就是方便,用種種譬喻,這種方便法。

(眼前)這綠綠的東西,是(從)樹剪下來的,這是樹,不是只有這一塊綠綠的東西,樹是從一粒種子。那株是草,草是草種,這株草,整株就是,從那粒種子來的。這棵樹,是一棵樹,榕柏樹,剪下一部分來,就是這樣。所以,各種形態,都有它各種不同的法,這不同的法,都有它不同的因種在。這是權巧方便,應機而施教,所以,這稱為「權巧之智」。

實智,就是讓你透徹瞭解,這些東西的形相的本來源頭,讓你能很透徹瞭解。所以,「權」,是相對於「實」法而言。真實法,我們無法瞭解,就要用譬喻、方便法,讓我們知道。我們若是能瞭解,我們就通達方便法的智慧。

所以,「以小徑轉通大道」,這條路,小小的路,彎彎曲曲,來,帶著你。帶到此處,從這邊直走,就是一條康莊大路了。所以「以小徑轉通大道」,雖然是方便的小教,是要連接到大路的地方。所以,佛陀必定要以此方便,所以,行方便智,這是佛陀施教的方式。我們要好好用心,才能夠「體解大道」。

要「體解大道」,你必定要「發無上心」。不只是我自己這樣瞭解了,知道,知道,我知道人生六道輪迴苦。所以我要獨善其身,我現在都不要與大家攀緣。我不只是辭親割愛,我現在都不要與大家攀緣。人家若問你:「某某師父,這個東西要放在哪裡?」「我不要與你攀緣,你自己去找。」是不是這樣?

我們人與人之間,每天在接觸,都是有緣,你好好告訴他,他會說:「感恩!」這樣就結一個好緣。你若告訴他:「你自己去找,我不要與你攀緣。」若是這樣,他以後看到你,他就是不理你了。就如佛與阿難,面對一位婦女一樣。

總而言之,我們要「體解大道」,我們必定要「發無上心」。小教要入大法,要再繼續向前走。所以人人時時要多用心。

2.幸福分享

2-1 幸福影片連結---靜思妙蓮華339-設權導實引入佛道

3.幸福茶香

4.幸福彩虹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