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妙蓮華336-慈巧方便引鈍根

出自幸福奉學網
在2014年6月28日 (六) 00:05由Birdd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覽搜尋

目錄

1.幸福奉學

【證嚴上人開示】 「合抱之木始自毫芒,蘊行因緣廣慈宏願。」

合抱之木 始自毫芒 蘊行因緣 廣慈宏願

我們要知道,世間多麼大的樹,都是來自那顆毫芒種子。看一顆毫芒種子,那顆種子能夠發出樹芽,其實種子的內涵功能,不是我們眼睛所看得到。這麼微細,肉眼難以得見,但是它卻能夠蘊行著因緣。因緣也是我們眼睛看不到,那分真正是微妙的道理,但是,這麼微妙的道理,其中就是含藏著「廣慈宏願」。

菩薩行,就是來自這一念因緣,含藏著生生世世曠劫,很長的時間,生生世世還是慈與願,悲與智,悲智就是運行於其中。我們若能覺悟,瞭解因緣之微妙,我們更要再發廣慈之心,立宏大之願。愈是接近道理,這念心愈明確,生生世世,愈是接近,行於菩薩道中,接近於佛的境界,這全都是在此因緣中。

因緣的道理,實在是很廣、很大,所以,佛陀時時說法,都不離開因緣之法。

亦說於因緣 譬喻並祇夜 優波提舍經 《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所以前面的(經)文,「亦說於因緣」。無論是長行文、短偈等等,這都不離開因緣法。又有譬喻,譬喻更是很明顯的因緣。

很多事情不是我們這樣說,人家就聽得懂。我們這樣說,有時候,人家聽不懂。我們人與人之間,要說的話,有時候,人家就聽不懂了,何況是佛陀說深妙的道理,人,要聽懂的人,除非是大根器之人,所以佛陀必定要用種種譬喻。我們也是跟與人家說時,聽不懂,「譬喻」。有時候,有人若跟我說,我們那裡有什麼、什麼問題。我就說:你舉個例。舉個例,比如說…。

佛陀同樣在說給我們聽,看這些人的根器,不是直接說就能直接接受到,我應該要用種種的譬喻,來告訴他。這麼淺的事情,別人又無法體會,只好就用更淺的譬喻,慢慢來誘引,誘引讓他,事能會理。

常常就告訴大家,要圓滿,你要先將人做圓滿。人圓,會做人的人,我們若能常常與人結好緣的人,有好緣在,所以,任何困難之事,只要有投緣,與他溝通一下,「沒問題」。我們若能做一個通情達理,平時沒有與人結惡緣,都是結好緣,這叫做拉長情,擴大愛。我們若能做一個有情、有愛,而且清淨無染的人,就是人圓滿。人圓滿,做事就圓滿;人圓滿、做事圓滿,那就是因為你的道理通達。

譬喻: 以易了知之法 以顯未能了知 之事理

我們遇到何事,就是「以易了知之法,以顯未能了知之事理」。就是說,比較難解決的事情,我們就用比較簡單的方法。這簡單的方法,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平時就要互相來分享,互相引導,互相人人建立這種,很簡單的道理。做好人,做好我們人應該做的,做好人,做好我們人應該做的,做好我們人對人無私的愛,做好我們人,與人之間建立的感情,這不是很簡單嗎?所以,我們若這樣,這麼簡單的事情就能顯出,還會有多少我們不懂的道理呢?其實只要在平時,這麼簡單,自然道理就會現前。

所以「言譬喻者」,我們常常說譬喻,譬喻是很簡單的方法,「為令曉悟所說義理為宗旨」。

言譬喻者 為令曉悟 所說義理為宗旨。

我們要如何,來引導人人能夠曉悟,「我會。」「我知道。」「這樣告訴你,你知道嗎?」「知道。」「會了嗎?」「會了。」因為他對方法瞭解了,做事情就好做。

所以,這就是一個宗旨,你如何教他,我們如何來學,這就是教與學。教的,用很簡單、方便之法;學的,要有心,自然就道理入微,這方法能夠入得很微細。

過去有一位樓居士(樓永譽),花蓮的(藝術家)。那個時候,他刻那個毫芒,一粒米(大),他能刻出一部心經,二百多字《般若心經》。你想,這個功夫那麼入微,在那粒米之中,那麼大的道理,這種工夫,他用心入微,用心入微,那就是將道理用心去雕刻出來,這是要以宗旨;宗旨就是專心,專心要學會,這麼工巧入微的道理,那就是要有那顆專心。我們學佛也是一樣,要有這顆專心,那就是我們的宗旨。

要如何將此道理,能夠讓我們凡夫回歸,走回這條路,能夠會合道理,入我們的經,入經,經入心,這還是一樣,就是宗旨。這是譬喻。

「譬喻並祇夜」,在經文中。「祇夜」是什麼呢?那是梵語叫做「祇夜」,譯音的,意思是叫做「應頌」,應頌,也能叫做「重頌」。意思就是說,長行文因為很重要,所以再重複。

祇夜: 梵語祇夜 華言應頌 又云重頌 或云偈頌 謂應前長行文 後重宣其義也

就如我們現在說的這段,是偈文。前面的長行文,我們說完了,因為很重要,那個長行文的意思,又重複一次,再讓我們重頌。所以叫做「應頌」,或者是「重頌」,重複再頌,將經文重複再頌,就是用偈(文)。

我們前面所說的「諷頌」,是原本就開始,寫一段一段(偈文),如作詩,一段一段的,就如我們平時的靜思語,這樣幾句,就是一段道理,那是直接的諷頌、偈頌。

「祇夜」是重複,原來已經是長行文,全都誦過了,擔心我們較忽略經文的重要,所以就再將此偈文重複誦。這是表示這段經文的重要,所以,用譬喻的方法,甚至又再把重要的道理,再讓我們重複(重頌),所以叫做「譬喻並祇夜」。這樣讓我們更對此經的意義,讓我們更深入我們的心版裡,銘刻於心版,讓我們常常能記得。

有的人說「聽經是功德」。你若不記得,不能受用於內心,不能修身,行動於外,若如此有什麼功德呢?聽經就是要開啟我們迷茫的心,開啟我們能見到人間的道理,增長我們的智慧。這樣用功,讓我們能夠受用,所以,內修外行,才是稱為「功德」。聽經,若不懂得內修,也無法外行,依教奉行,若如此,聽經有什麼用呢?所以,希望我們誦經、聽經,就是要懂道理。

種種方法,為我們譬喻,再讓我們重複瞭解,讓我們記得,這就是「譬喻並祇夜」。這種用心的教法,我們要用感恩心來接受。

接下來「優波提舍經」。「優波提舍經」,我們華言的意思,叫做「論義」,論的意。

優波提舍經: 華言論義 謂諸佛及弟子 講述經典之論義也 及諸菩薩 問答辯論諸法 之事理經典

在這一本經中,其中還包含著很多道理,只在經中還無法很透徹,將意義全都顯現出來,所以就還有「論義」。也就是說,佛對弟子講述的經典之後,弟子還不懂,就互相討論——今天佛陀所說的這個道理,是什麼因緣,怎麼會說出這段道理,這段道理好像在這句話中,還有弦外之音,或者是還有包藏的道理。大家就去討論。所以這是在經典之中,又大家再互相論義。

就如你們有時候讀書之後,大家定時將我讀後的心得,我聽完後的心得,我與大家分享,可能大家聽完之後也會覺得:你有這樣的心得,其實,我也有心得。同一句經文,各人的心得不同,互相拿出來分享,互相拿出來討論,這也算是一種「論義」。

菩薩,或者是菩薩與菩薩的問答,問答之後還能再辯論,是你對,或是我不對等等,還能再互相提出來辯論。同一句話,有種種的論義,這種的論義,愈辯愈明,愈論道理愈豐富,這就是「優波提舍經」。

亦說於因緣 譬喻並祇夜 優波提舍經 鈍根樂小法 貪著於生死 《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再來,「鈍根樂小法」。有一類人就是根機較鈍。大家在聽經,有的人解悟之力就很強,「聞一知十」,這個道理,不是一句就只(懂)一句。道理之中,弦外有音,理中含藏的道理還很多,所以,有的人聽了之後,這句話應該是又包含著什麼道理,所以能夠「聞一知十」。有的人就是百聞不知一法,根機就是不同。

在會中,同樣有一類是鈍根。我們開頭在講長行文時,就已經出現了,那種「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增上慢人等等,這一類人就是自以為很棒。但是,又有另外一類,就是自己覺得:我什麼都不知道,我都聽不懂,人家怎麼說,我就是怎麼信。不會去分辨道理的真或偽,都不會去分別。

就如提婆達多,在僧團中將佛陀所說的話,去唆使僧團裡的人,就說:道理是這樣,我的瞭解是這樣,若能這樣,所得到的會再更快,能夠了脫生死。這種邪法,在正法中斷章取義,這樣引出去,開始就去唆使。有的人聽到提婆達多這樣說,他就相信提婆達多。

所以佛陀的僧團時代,同樣有分裂過。這種增上慢,「未得謂得」,所以他脫離僧團,再建立另外一個僧團。

鈍根樂小法: 一類行人 性多頑鈍 不自精進 於聞思修道 但隨言說 不分邪正 隨以為能得悟道 故名 隨信樂小法行

所以,這種鈍根,是非不會分別的這種人,人云亦云,人家如何說,我就如何行。所以「一類行人,性多頑鈍」。你怎麼跟他說,就是有時候,「好啦,你這樣說,我就這樣修。」告訴他:「你這樣不對喔!」「不過,他就是這樣說啊!」就是無法覺醒過來,像這樣的,叫做頑鈍。

「不自精進」,自己不會去分別,對,與不對的道理。「但隨言說,不分邪正」,隨人如何說,就是沒有去分辨是對或不對,這條路有偏或沒偏,光是隨這樣說、這樣做。所以「隨以為能得悟(道)」,以為這條路,有人另外帶我們的這一條路,以為這條路是對的,就隨著人一直走下去。

這種「鈍根樂小法」,這種人叫做,「隨信樂小法(行)」。什麼人如何說,他就隨人怎麼走。這樣一直心不專,沒有一個宗旨,這種「隨信樂小法」,就是鈍根之人。這個根器不利,就是很鈍。

佛陀就是為了這種人,隨機說種種方便小法。像這種鈍根之人,佛陀也不捨將他捨棄,他就隨這種根機,講種種方便的小法,而且實在是要再引導他,回來於一乘大法,最究竟的。所以佛陀對眾生是非常的平等。

就是因為鈍根之人,就是只獨樂小法,這種的人,就是著於生死之苦,光知道「佛陀說生死很苦」,要如何能脫離生死,所以,只是執著於此,不肯再向前前進,隨佛修行。這樣的人也不少。

我獨善其身就好,我為什麼還要再精進?我只要求解脫而已,我不管多少人,我要做多少事情,我就求我自己。這種無法瞭解,能再進一步起行大法,沒辦法。所以因此,佛就要用小法、方便,告訴他們小(乘)的涅槃。就是在分段(生死)中,為他引導,所以說小乘涅槃。這就是佛陀為眾生的教育,實在是用盡心機。

佛隨機 說種種方便小法 而實皆以一乘大法 為說究竟 唯鈍根 獨樂此小法者 以著於生死之苦惱 故專求解脫於生死 而於佛之甚深妙法 不能瞭解 起行大法 因此佛所以先說 小乘涅槃也

可惜我們眾生,多數就是這麼鈍劣。佛陀用「譬喻(並)祇夜,優波提舍經」,偏偏這些「鈍根樂小法」之人,道理入心,不會去好好體會其中的真道理,只執著於自己的獨善其身,貪著於生死中,知道生死是苦,所以只是貪在小法,要如何脫離生死,僅此而已。

所以,我們學法,真的是很微細,如毫芒一樣,很多微妙的因緣在其中,道理都在其中。我們發一個心,廣大慈,立弘願,這也是在種種因緣之中。所以,「鈍根樂小法」,那就是緣還未成熟,但是,他也同樣有與佛同等的,那個真如本性,所以佛陀不放棄。我們應該要時時感恩,要多用心。

2.幸福分享

2-1 幸福影片連結---靜思妙蓮華336-慈巧方便引鈍根

3.幸福茶香

4.幸福彩虹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