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妙蓮華330-隨眾生欲教有情

出自幸福奉學網
在2014年6月27日 (五) 23:53由Birdd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覽搜尋

目錄

1.幸福奉學

【證嚴上人開示】 一切唯心如工畫 莫謂與佛距離遙 善巧妙權說一乘 隨眾生欲教有情

我們要好好,將我們這念心要照顧好。起一念心,可能會畫出了很美的境界;動一念心,可以毀壞掉了很多美好的環境,一切都是在這念心。一念心,善與惡,善心,世界多麼美好,惡念一起,世界好像地獄,這全都是我們人的心所造。所以,學佛就是要學得這念心,時時都是善心,人人都是菩薩,處處無不都是與佛同在。這就是我們要學佛的目標。

我們的心中,人人都有佛存在。佛心、己心、眾生心,三無差別。所以不可常常以為,我與佛的距離很遠。我們要常常想,佛永遠都是在我的心,我的內心,本來就有明朗的佛性存在。我們若能如此,佛心、己心,佛的智慧,就是與我們的智慧非常的接近。

前面我們也說過,佛陀來人間一大事因緣度眾生,佛佛道同,來人間「善巧妙權說一乘」。因為眾生根機不整齊,所以必定要佛用智慧,觀眾生機來說法。所以這是要用善巧妙權,那就是方便。方便沒有離開真理,沒有離開一乘之妙法。

常常說百尺高樓,還是同樣從地起。不是說,「早知道,我就只蓋第一百零一層,這層就好了,何必要從地上這麼辛苦興建起來呢?」同樣的道理,我們人人要進階,一直看到那麼遠去,其實也是一樣要從開始的凡夫,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向前走。

要蓋什麼樣的形式,多高的樓層,我們必定還是要按步往前。這就是善巧妙權。目的是那麼高,但是,名稱就有地下室,從地下基礎,種種的名稱,這樣從地下一層一層,一直蓋起來,都有各不相同的名稱,到了最後的完成,那就是幾十層、上百層,共同一個名稱。

道理一樣,善巧妙權;就是用種種方法,回歸就是一乘。佛陀、諸佛,同樣就是全都是,設此善巧妙權的方法。眾生有多少的煩惱,就要用多少的方法來對治。煩惱要一一消滅,才能夠佛性一一顯現出來。所以「隨眾生欲教有情」,所教育的,就是要教育眾生能夠覺悟。所以「覺有情」,教一切眾生覺悟,覺悟、自覺、覺他,能覺行圓滿的有情人。這是佛陀用心,用愛付出。

前面說過,「眾生心所念,種種所行道,若干諸欲性,先世善惡業,佛悉知是已。」

眾生心所念 種種所行道 若干諸欲性 先世善惡業 佛悉知是已 《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

各人都有不同的方式,在這個人世間,哪怕你已經發心要修行,卻是,人人都有根機不同,人人都有修行的方法不同,這叫做「種種所行道」。「若干諸欲性」,人人還是一樣,雖然名稱在修行,卻也有煩惱未除。

我們過去生中,到底造何業?「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過去到底造何業?不必說很多,我們這一輩子,到底感受是什麼?遇到很多好人,肯定是我們過去生就是結好緣。我們若要知道來世的果呢?我們這一輩子所做的就是。這輩子若全都是好因,肯定你來世就是好果。所以一切都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因果觀。我們應該要很肯定。

所以,我們這輩子,就知道過去的累積。「過去」,不是只有一世而已,過去所累積生生世世,一直到我們現在。所以「先世善惡業」。

「佛悉知是已」,佛都知道眾生一切所造作的,有什麼樣的薰習的性,佛陀全都知道。所以隨著眾生心所欲(而教有情)。這「心所欲」是什麼呢?心的欲念,那就是一切眾生的「心所」。我們好好瞭解,心,「眾生心所念」,那就是一切眾生的「心所」,有各種思想的現象,這叫做「心所有法」。

眾生心所念: 一切眾生心所 各種思想現象的 心所有法

人人的心,都有一個心王,我們的「心王」無處不在,普遍於每一個地方。所以就說,「心如工畫師」,很工巧,能畫圖的人。明明我們就在這裡,卻是我們的心,已經普遍緣在很多的境界;很多的境界,在我們的心中,不斷在現形、造境,這叫做「心所有法」。我們的「心王」到處遍緣境界,所以「心所念」,你轉一個念,就不同的境界了。

所以「眾生心所念」,有二種:一種就是真心,一種是妄心。

眾生心所念 有二: 真心與妄心

我們的真心,是本具佛法,善良的本性。卻是,因為外面的境界,不斷來薰習我們,隨著外面的境界、時日,這樣薰習我們的心,隨著境界起心動念,所以各人心所緣的境界,不同,心所薰習的,不同。所以,這個心有真心、妄心。

妄,就是我們坐在這裡,卻是我們的妄心就到處跑,不知到何處去了。這是很容易打妄想,起妄心。

真心,那就是,我們人在何處,心就在何處。這就是我們人人本具的佛性,那真如的本性。只是用在我們,心所驅使著的這念心,所以我們被薰習了;被薰習,自然就有「種種所行道」。

種種所行道: 一心所行道 志心報四恩 如是諸人等 是真行道進德人 持行其所知之道

開始要修行,知道我們用真心要修行。我們已經瞭解人生無常,人生是苦,這苦是集來了種種的行為,理解之後,真心,我們這念真誠的心起,所以我們發心我們要修行,這「一心所行道」。

「志心報四重恩」,知道我們要用好心來面對人間。我們好心,就是真誠的心;真誠的心,就是要有感恩心,我們就要開始感恩。

「百善孝為先」,我們因為有此身軀,有此因緣來人間,所以我們能得聞佛法,懂得修行。無論父母與我們是何因緣,總是要感恩父母。若不是父母的因緣,我們哪有這個身軀呢?所以我們要感恩「父母恩」。

有了因緣,讓我們聽到佛法,所以我們要感「三寶恩」。二千多年來,有佛、法、僧——佛陀出現人間,覺悟之後,用這麼長的時間來說法,法,要有傳,就是要有僧,不斷不斷傳承下來,佛法在人間。所以我們要感三寶恩。

我們有父母給我們的身體,我們懂得修行,修行的方法來自三寶。不過,我們還在人間,所以在人間我們要生活,衣、食、住、行,還是在眾生人人的提供。因為有芸芸眾生,各行各業的成就,所以能讓我們,有這麼安全的生活,所以要感「眾生恩」。

眾生在天地之間,要風調雨順,「風王水土恩」。無論是地、水、火、風等等,若能四大調和,眾生有福了。

所以,這叫做「四重恩」。每一天,我們要培養這一念心。這也是修行者,為何說修行要惜福,修行要感恩等等。所以,我們要修行,第一個的念頭,日常的生活,一輩子之中,「種種所行道」,不能離開立志報四重恩。

所以,我們必定修行要有志,志心,要記得守護我們這一念心,報「四重恩」,才是真正修行者的心。「如是諸人等」,這樣的人,「是真行道進德人」,若能如此,才是真正在修行。我們修真行,在進德,行道、進德,真正走在這條菩提道上,我們的德才能增長。這個「德」,從我們這樣累積這樣的心、這樣的行為,在累積,叫做進德的人。

所以「持行其所知之道」,我們要好好受持,受持我們將要走的這條路。我們將要走的這條路,我們大家都明確、瞭解,我們難道不知道路如何走嗎?我們選擇的是修行之路,所以不要忘記,我們是在修行的人。無論是在家、出家,信佛,我們必定都要持戒。持戒,行道,行我們所行之道,不要忘記了。

「若干諸欲性」」,眾生有種種的欲。「若干」,有多少。眾生種種欲望,就是人的本性。是嗎?這個「欲」,佛也有欲,佛的欲,我們能稱為希望。佛陀真心的希望,就是「欲度眾生,得成佛道」。佛陀這個本性,這也是我們人人本具。但是,就是這個本性,假使一念偏差,那就是妄念了。

我們前面說,心所欲有兩種。「心所」有兩種,一種是真心,一種是妄心,同樣是從「心所」生起的。所以「若干諸欲性」,就是「眾生種種之欲望為其本性」,已經變成了妄的欲。所以「佛所說法,必須隨順眾生根機性欲」。

若干諸欲性: 眾生種種之欲望 為其本性 佛所說法 必須隨順眾生 根機性欲

我們現在,眾生就是這樣,真心本具,但是,一念無明妄念生。現在眾生的欲,是妄心的欲。我們要修行,是那一念真心。所以,我們有真心的方向,眾生有妄念的偏向。所以佛陀為了要使令眾生,欲令眾生能回歸本性,佛陀就是要隨順眾生,他的根機性欲,用妙權善巧之心,智慧,來救度眾生。

所以,眾生「先世善惡業」,因為我們從過去生中,無量無量世以來,生生世世都是在妄心,妄念起,六道輪迴中。佛陀知道,瞭解眾生是這樣過來的,所以佛陀瞭解,就用方法來教化。

先世善惡業: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起心順理者 謂之善 起心違理者 謂之惡

佛陀教化眾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又再教我們方法,「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因為,那些妄念要如何去除?第一、不要造惡。我們要心中有佛,行中有法,我們在依教奉行中,還要再將我們的心照顧好,既然清淨,就不要重複再污染。所以「自淨其意」,人人要好好「淨意」。「是諸佛教」,這就是佛陀來為眾生施教,用善權的妙法說一乘法。雖然這是善權,就是權巧方便之法,其實涵蓋著一乘法的基礎存在。這是佛陀的教育。

「起心順理」」就是善,我們大家起心動念能夠順著道理,這稱為善法。若是「起心違理」,那就是惡,這叫做惡法。其實,佛陀的智慧要教育眾生,只是眾生太鈍根,所以佛陀儘管知道,還是要用四十餘年的時間來施教。所以,如佛智慧所說之法,「隨應眾生根器」。

眾生的根器,有大根、大器,有小根、小器,所以佛陀一定要用種種方便,全都瞭解之後,才能夠隨機逗教。這就是佛陀隨方就圓的善巧方便法。

佛悉知是已: 如來智慧 所說之法 隨應眾生根器 有大小不同 悉能了知 隨機逗教 隨方就圓

各位菩薩,人人的心都有良能,我們的心如工畫師。但是,妄念一直跑出來,心就亂了。我們要回歸,回歸諸佛菩薩的心境。若能如此,我們時時心存感恩,順著天地的真理,佛陀的教法而行,若如此,我們才能步步接近佛的境界。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2.幸福分享

2-1 幸福影片連結---靜思妙蓮華330-隨眾生欲教有情

3.幸福茶香

4.幸福彩虹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