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妙蓮華321-如何遇佛得度

出自幸福奉學網
在2014年6月27日 (五) 23:41由Birdd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覽搜尋

目錄

1.幸福奉學

【證嚴上人開示】 「見思塵沙惑覆心,藏疵揚德不自省,漏缺律儀無慚愧,轉濁為淨顯大用。」

見思塵沙惑覆心 藏疵揚德不自省 漏缺律儀無慚愧 轉濁為淨顯大用

「見思塵沙惑覆心」。常常就是這麼想,為何我們明知煩惱,是來自於我們的見解,人生為什麼光是這個見思煩惱,這麼難治呢?因為見思煩惱若不治,沒有將它好好降伏下來,真的是習氣都不會斷。人人就是因為有習氣,習氣互相干擾,不好的習氣,讓人人怨嫌,像這樣,自己障礙自己,也障礙他人,這實在是見思煩惱,塵沙覆蔽。這是我們眾生最苦的事情,苦的根源也是同樣從此產生。

所以我們「藏疵揚德不自省」,就是無法自省。我們的心常常覆藏,覆藏了我們的過失,覆藏了我們已經犯,或者是未犯,這種等等已錯、未錯、將錯,這些思想都覆藏下來,就一直要說我們的好,都不肯省悟。

所以,我們都是來自於「漏缺律儀無慚愧」。漏,漏掉了我們那一念,清淨的本性;漏,漏掉了我們應該要,受持的戒律;漏,漏掉了我們聞思修、戒定慧。這些法,我們都聽進去了,但是,聽了之後,沒有好好去思考,即使是思考之後,也無法去身體力行,這都是因為一個「漏」字。

漏,漏掉了。我們應該要存著的法,我們在內心都沒有存。我們的習氣,就是在見思、塵沙的無明,留在心裡,清淨的法,全都漏掉,因為這樣,所以我們才會欠缺了律。

所以我們大家要記得,在我們一個人的生活中,我們若好好自律,我們的威儀,讓人看了會覺得這叫做修行者,所以,值得修行。因為修行之後,態度、威儀和平常人,就是不一樣。這叫做德,內修外顯之德。

所以,我們要轉濁為淨,不要再有「漏缺律儀無慚愧」。我們現在要趕快慚愧,發露懺悔,我們的內心才真正能夠清淨。所以「轉濁為淨顯大用」,我們若能將這濁氣,見思、塵沙,這些濁氣全都去除,我們的本性自然就顯出大用。

釋迦牟尼佛,他的身心大用,因為他覺悟了,宇宙間的真理,他透徹瞭解了,所以他真如本性現出大用。在人間來回,為眾生的無明,要如何去除,用這分愛、慈悲,不忍眾生苦,來回人間為眾生說法,如何能安定眾生的心,如何能「度脫眾生」——度眾生脫離這種,濁氣沉沉的濁世,要如何讓他清朗起來。

每天走到外面,看天的清朗,就能讓心遼闊,好像心也完全清了。但是,有時候看到外面,雲很厚,色澤是灰,灰色、黑色,心就會沉。這是我們凡夫,凡夫隨著境轉。若是大覺者,他什麼都很明朗,哪怕烏雲遮天,總是天的本質還是清朗,宇宙的空間永遠、永遠,都是那麼的清淨,不生不滅,那麼的自在。這就如佛覺悟的境界。

眾生的煩惱,世間的濁氣,佛,是(抱著)一種悲心,但是沒有污染到佛的本性。同樣的道理,所以,我們修行就是要修這樣,能夠在人群中起悲心,但是,不受人群的習性所污。

我們要學會善解,有善解,就不會受到別人的習氣所污染。我們要守戒,我們要律,自己要有戒律、威儀。有習氣的,我們自己要修,不要我們的習氣,要讓別人來善解,你來善解我啊!我們應該人人去除習氣,自然我們也不必,讓他人來善解我們。我們本來就是,就是這樣的律儀,我們本來就是這樣修行。人人若都能如此,這就是「轉濁為淨顯大用」。

學佛,我們要學得與佛同等的心境。我們若無法與佛同樣的心境,我們這樣永遠都是凡夫,永遠都是在見思惑,見思、塵沙之惑,障礙自己,障礙別人,自障障他,這樣就是煩惱很多。所以要趕快把握時間,要自己自我內省,發露懺悔,趕緊改過,將我們的威儀等等要顯現出來,才算是修行人。

我們常常聽,聽我們的委員,我們的慈誠,常常在和大家分享:「我過去是什麼樣的習氣,如何如何的壞,大家若是看到我,就很怨,很恨,很不歡喜。現在大家都說我改變很多,大家說我更有親和感,大家看到我說很歡喜。」別人也會為他見證,說:「他以前有多霸道,大家若是看到,連碰頭都不想和他遇到,就繞道了,他走過的足跡,別人都不想踩過。」那麼壞的人,現在呢?「現在不同了,很慈悲,現在都在幫助人。現在看起來年輕多了,更有親和感了。」這都可以見證,多少的慈濟人都是這樣說。

所以說起來,相由心生!要如何能讓人親近我們,我們就看,我們要做一個,自己不讓自己討厭的人。我們不會讓自己討厭。有時候自己錯了,明明知道:很討厭,我怎麼又錯了,我真的很討厭自己。但是就是覆藏,怕人知道,無自省。既然自省會討厭自己,我們為何不發露懺悔呢?

「抱歉!我過去,就是有這樣、這樣的錯誤,對你有種種對不起的地方,請你原諒。」若這樣發露懺悔之後,這樣不就是我們自己的心,也寬了,自己諒解了自己,別人就諒解我們。我們若做個,讓我們自己討厭的人,別人絕對會討厭我們。所以我們要做一個,真真正正用心受法,我們要身體力行。

我們前面說過了,佛,我們要學佛,佛法還在人間,我們要活用。這幾天一直說,法在人間,我們活用它,用了之後,對的,我們要和人分享。

就如,過去為了要蓋一間醫院,是多麼的辛苦啊!有這樣的磨手皮,但是,不是很富有,靠勞力賺錢的人,但是為了要護持蓋醫院,就要去做工,甚至拿「年頭錢」,自己去付出,用身體去做苦工。有愛心的人聽了會感動,「成就你,三十萬趕快給你,讓你去成就(這件好事)。我相信你會以工作來抵帳,我相信你。不只相信,我還能響應你。」這都叫做利益的事業,利益的志業,這叫做菩薩。菩薩來人間,這叫做用活的法。

佛陀的教法,他是要我們慈悲喜捨,能夠瞭解如何救度眾生。光是這樣簡單的法,我們若用了,要如何救人呢?是要救一個,還是救兩個?要救短期的,還是要救長期的?那就要我們去想了。要救一個人,少少的人就可以了。要救很多人,那就要很多人。要救短期的,簡單,這樣我告訴你,你有困難,我幫助你。困難解決了,我歡喜。這樣是短期的。我們若是想救他長期的,我們就要為他(規畫),如何在這輩子,這一代、下一代的(安生)。

看看我們,哪一個地方有災難,去救災之後,幫助他們建設安身,考慮他們的安生活。這樣就是這一代人的苦,又能解除,解除之後又能讓下一代的人,世世代代這樣延續下去,生活安定。

所以,這必定將佛陀那幾句法,用在我們身上,用種種方法不斷延伸下去,將法無量,「一生無量」,一句法,一句的法,能夠用種種無量法,延伸在人間,教化人間,人間共同來用此法。這就是活的法。

所以,我們昨天說過,「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這樣,「佛滅度後,如是等經,受持、讀誦、解義者,是人難得。」

除佛滅度後 現前無佛 所以者何 佛滅度後 如是等經受持 讀誦、解義者 是人難得 《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這樣的人,若能在佛不在世時,不在世時,滅度之後,未來的眾生若能這樣,受持、讀誦、解義,真的也是難得。

常常說,我們每天還在念經,做早課等等,我們在念經。是不是你們念經,經就會保佑我們嗎?不是。念經,就是希望這部經,不要消失掉。這部經,我們繼續受持、讀誦,大家一直延續下去,這部經就在。

我們依文開口讀誦,這能讓我們的心念,口念,心能解。我們要讀到能背的程度,這才叫做很熟;讀得很熟,能背起來,叫做讀誦。要讀,要誦;誦就是讀了之後,還要繼續繼續反反覆覆。

有時候看到有的人,明明在讀經,但是,連口都不動,光是看經,而不在讀經的人,也很多。聽,沒聽到!我有,有在誦經。怎麼沒有聽到?有啊,我在讀。這是叫做讀,這不是叫做誦。誦經,那就是眼睛看過去,口要念出來,這樣才叫做誦,否則只是讀而已。眼睛看,是讀,口念出來叫做誦,我們讀誦要平行。

眼睛看過去,要常常記住,比較難。我們若能讀,人云脫口而出,那就是因為你讀了之後,你有念過,所以有誦過,所以我們背得起來。

所以,我們要受持,要受持,就要讀、要誦,這樣叫做受持。我們接受此法,我們要用在我們的身上,這叫做受持。我們若是只讀而不誦,這只是讀經,就沒有在受持。我們有受持,除了讀、誦,我們還要解其中的意義,要去瞭解。但是,是不是瞭解的人多嗎?可能不多。所以「是人難得」,很難得。

真正要受持,真正在讀誦,真正在解其義,這樣的人難得,真的很難得。這麼難得的人,「若遇餘佛,於此法中便得決了」。

若遇餘佛 於此法中 便得決了 《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若能受持、讀誦、解義,雖然無佛在世,不過有經典讓我們不斷讀誦,不斷去體會它其中的意義。古時候的人說「讀前世書」,是啊!多少年紀很小的孩子,光是看了,告訴他一次,他就都會讀了,常常遇到這樣的神童。

總而言之,我們真的要相信,讀經不是讀來消災、保祐,讀經是要讀入我們的心,入我們的性。

要讀入心,讀入我們的性中,這樣叫做受持。若能這樣,即使這輩子你沒有遇到佛,「若遇餘佛」就是來生,遇到其他的佛,不是釋迦佛,還有其他的佛來人間,你能和那尊佛同世,若能這樣,「於此法中便得決了」,就都能夠瞭解了。

你看現在的釋迦佛,一直開始要說《法華經》,五千人退席,還有,在座還不能瞭解的,也還有很多。那就是讀誦,受持、讀誦、解義,雖然有經典有聽、有看,但是沒有用心。所以我們要知道,這輩子我們要多瞭解,來生若能遇佛,能夠得度。

遇佛,「若遇餘佛」,意思就是說,如來就是遍歷(前)九類,就是佛前面的九類。二天前對大家說過了,佛和眾生總共是十界。

若遇餘佛: 謂如來遍歷前九類 微塵剎海 常演斯法調伏眾生 令歸性海

佛,除佛之外,還有九界,叫做九類。佛陀就是遍歷在前九界中,他自己本身佛的境界,來看這九界眾生,九類眾生,微塵剎海,有很多芸芸眾生,佛陀為這些眾生,「常演斯法調伏眾生,令歸性海」。

我們大家,我們全都是凡夫的本性,塵沙無明,煩惱覆蔽我們的心。佛陀來人間,在這九類、九界眾生,就如微塵剎海。就是說微塵,一粒微塵當作一個世界,世界,海。你看我們的地球,海是比陸地面積大,六分海,四分陸地,聽說的啦。總而這之,微塵沙界,你看,佛陀為了這麼多的眾生,他常常來演法,來演講種種法。尤其是斯法,斯,就是大法。什麼樣的大法呢?就是一乘法;一乘大法,那就是教菩薩法。就是這麼簡單。

所以,調伏眾生。因為眾生剛強,難調難伏。這麼多難調伏的眾生,要如何能將所有的法,能夠入眾生的心,來調伏他們,使令人人的本性,海,剎海微塵,微塵剎海,回歸原來本性清淨。所以,我們說「華嚴海會」,華嚴的境界,就已經是佛的境界了。

所以,希望我們人人學佛,真的要用心。不光只是執著在文字,我們要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舊法新知,回顧回來,無不都是法,法是來自於很簡單,很簡單的法能夠延伸、拉長,能救度眾生,能從很小的範圍擴到很大。這就像微塵剎海一樣,法能這樣普遍。

所以,我們要重視佛陀所說法,我們將佛陀的法用在我們現在,我們要互相彼此勉勵。最重要的,自己的見思惑,我們要去除,才不會自我障礙,障礙他人。所以我們要互相互相來成就,這是這個時候,這個時代,我們要及時要用心。

2.幸福分享

2-1 幸福影片連結---靜思妙蓮華321-如何遇佛得度

3.幸福茶香

4.幸福彩虹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