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妙蓮華316-信受縝思明顯實法

出自幸福奉學網
在2014年6月27日 (五) 23:35由Birdd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覽搜尋

目錄

1.幸福奉學

【證嚴上人開示】 每天走出了書房,在走廊上,心靈的感覺是千萬般的感恩。常常說「一日之計在於晨」,一早天未亮,很靜,寂靜清澄的境界,走在走廊上,看著遠方的天空,就是這樣的感覺:昨天、今天是不同。

昨天的天(色)就亮多了,今天的天(色),就是亮的時間未到。明明是同一個時間,但是自然的法則,在四季輪轉,秋天、夏天就是不同。

心裡總是有萬般的感恩,感恩生於天地間,一片的大地能夠孕育萬物,無量數,億億萬萬千萬種,所有器世間物質,無不都是於大地所運載、所育生。看到天空能夠四季調和,天地孕育,怎能不感恩呢?所以,這就是大自然的真理。我們的心若能去體會,體會自然的道理,我們還有何法不能通徹呢?

無上妙理 明顯實法 勤增縝思 即知即見 唯欠當機 一念信解 切莫毫釐 當面錯過

佛陀他要向我們說的話,真的是很多,尤其是天地萬物與人的道理,那更多了。妙理是無量、無限、無數,難得言語來傳說。不過,佛就是用智慧,能夠讓我們的人心,自己自徹自悟,去透徹這些道理。所以他要我們明心見性,要我們能夠瞭解本具真如。

所以,「無上妙理明顯實法」,這是佛陀,所要傳達給我們大家的。不過,「無上妙理」很精妙,每天早上走在走廊上,都有億萬千的感觸。這千萬無限量數的道理,在佛陀要向我們人人開示,讓我們人人能夠,心與萬物的理能夠契合,實在是困難重重。說起來也就是說,實在是很簡單,這些道理人人本具,每一個人都能夠去體會到。

只是,像剛才抬頭看天空,東(邊)的藍,非常的淡,藍的天空,還是有黑黑的雲遮蓋著,在當時感覺,是啊!人人的本性,不就是在淡淡的藍,藍的天空,隨著大自然的法則,春、夏、秋、冬,這淡淡的藍還是恆存,只是浮在上面的黑雲,是瞬息變化。站在那裡一點點的時間,眼睛都沒有移轉,還是不知覺中,雲還是一樣有變化。不過,雲的背後,那個「明顯實法」,就是清淨一片淡藍的天空,動,靜而不動,只是,只是大自然在轉。

所以我們若人人能夠聞法用心,用心信受,又再勤一些,「勤增縝思」,再勤一些,就能增加,再多一點更縝密的思考。想一想,我們現在在這裡坐,我在這裡講話,剛才走進來的天色,現在我看出去的天空又不同。沒多久的時間,我們,你們坐在這裡,我坐在這裡,你面向這邊看,我面向那邊看,所看的境界是不同。不過,大自然的境界在運行,運行中,它最真妙,不生、不滅、不動的境界裡。

我們若能再多用一點心,因為它與我們同在,所以,勤,只要我們再勤一點,多用心,再多增加縝密的思考,再更縝密,「即知即見」,就能夠瞭解佛的知,佛的見——佛知、佛見。

我們就是要解,解佛所瞭解的法。這是我們的方向,隨著佛的芳蹤,來體會宇宙萬物真理。這是我們修行,絕對不要為自己本身的情、愛,情緒的起伏。

有一天,一個孩子,從小開始就病痛纏身,原來他是一種癌症,非常非常罕見的癌症。卻是這個孩子,他的腦筋,他對人間的看法,就與我們一般庸庸俗俗的人,就是不同,話說出來,都令大人有一種,很深啟發的道理。這個孩子從小,醫生就說可能不會超過五歲,可能不會超過七歲,就是隨時這個孩子會離開人間。偏偏這個孩子緣未盡,走不掉。在這人群中,一次再一次又是看到他。

但是,當他冷靜時,他在控制他的情緒,道理就很明朗。好的時候,讓媽媽很疼惜,母子好像很密切的因緣。情緒若來時,讓母親的心是非常折磨。母親對孩子,人很多的時候,事事能夠寬諒。孩子情緒起來時,母親也有情緒之時,這種緣,糾纏不清,讓我們看起來感覺很苦。

那個情緒,愈長大就愈多,愈長大愈多的情緒,有時候在與人對答時,有時候開口也會去傷到人。這就是本性原在,卻是在人群中,習氣慢慢會愈增加。看到,很不捨。若能常常保持著童真的本性,若不要再增加世俗的習氣,這輩子的因、緣,這輩子斷掉,那不是很好嗎?不過,看來有困難。這種人與人之間,要如何了斷因與緣,能夠完全不好的因緣,這輩子了斷,來生不要再交結不好的(緣),看起來不容易。

總而言之,這是一種很微妙的理,因緣果報法。所以,我們要修行是這麼的困難,因為交結,「在纏如來」,纏,這種的無明,纏,纏著我們的真如。母子是如此,相信同修者也有這樣的。

這不知道要用何方法,才能夠一針見血;不知道什麼方法,才能夠讓人人聽進去,瞭解之後,這個「覺有情」與「迷有情」,如何能夠很清楚,分分了斷,很分明瞭解。實在是有困難。

所以,這就是欠缺了勤,來精進,增加我們縝密的思考,那種不要讓它漏掉。我們常常說,我們要修「無漏慧」,要無漏的智慧。我們瞭解之後,就要很縝密預防,不要讓我們稍微瞭解的法,就這樣讓它再消失掉,這樣變成一知半解。聽懂了,白紙黑字,明明就有看到,瞭解了,沒有完全瞭解,因為你還有情,迷情纏住,所以不能瞭解。這是很慨嘆,也是很擔憂的事情。這叫做凡夫。

我們若有一點點無明,漏失,那就是只欠一點點當機,欠一點點一念信解。因為,佛陀在世時,用這麼多的方法。未來,就是佛(入涅槃)之後,結集經典,流傳至中國,中國多少的高僧大德,去思考、體會佛的道理,然後用心思編寫完成。卻是,我們現在,還是無法很透徹瞭解,法常常在我們面前過去,就是缺那念信解,那個深信的根,沒有扎入地底,所以因而常常都是,毫釐當面錯過。

我們真的是,常常法都在我們面前,時時天地萬物,無不在為我們說法,卻是我們常常這些法,都是在我們面前錯過。若錯過毫釐的信念,那就是失於千里,就離很遠了。所以,很多很多的法,都是在毫釐中,也當面錯過。

各位,希望你們能夠,很透徹瞭解,這「無上妙理明顯實法」,其實都在我們的面前。只要我們「勤增縝思即知即見」,「唯欠當機一念信解」。我們若時時都有信解,這念清淨的信心存在,若如此,我們就常常提高警覺,「切莫毫釐當面錯過」。這是要告訴大家,絕對不要讓一點點的心念偏了,毫釐之偏,真實的法在當面就錯過了。所以我們要很縝密用心。

(說)這麼的多,不知道大家能否瞭解?這種妙理,真的是深奧,說它淺,當機即是;說它深,實在是散開,天地宇宙之廣闊,收攝起來,是在你、我的心思之中,就是這麼簡單。所以只要我們能夠用心。

所以,佛陀他向舍利弗說:「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辟支佛者,不聞不知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

舍利弗 若我弟子 自謂阿羅漢 辟支佛者 不聞不知 諸佛如來 但教化菩薩事 《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但」,只是唯一。所說那麼多的法,只有一項,要教大家行菩薩法。

有一天不是向大家說過了,菩提道回歸如來地。就是要回來我們的如來地,就是真如的本性,必定要走過了這條菩提道,就是覺有情的道路。覺有情就是菩薩,我們要關心很多人,但是不會被這麼多人,任何一個迷情去污染了,所以這叫做菩薩法。你要如何入人群,不受人群中的任何一個人,影響我們的心。

剛才說那對母子,只是一對一,就是這樣纏著,苦不堪,何況行菩薩道要面對芸芸眾生。我們既然修行,不就是要面對芸芸眾生,而不受眾生的情緒而影響我們。這就是在學菩薩法,佛陀教菩薩事。

所以佛陀說,這些阿羅漢、辟支佛,若以為自己已經都得到了,但是,不想再進一步去聽,不要增加「增縝思」,不願意;只差一點點,再增加縝密的思考,他就是不願意。若是如此,不瞭解佛陀的心意,這如何能說知與見呢?佛知、佛見,這一點,我們就沒有辦法了,要如何真真正正,與佛同等的見解呢?

所以,再接下來,這段(經)文就說,若像這樣「不聞不知」,佛就是為教菩薩法,若不想再聽,不要去理解,「此非佛弟子,非阿羅漢,非辟支佛」。

此非佛弟子 非阿羅漢 非辟支佛 《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這不是我所要教的弟子。我要教的弟子,就是要有這分廣大心入人群,不受人群影響所污染,這樣的心的清淨,這樣才能夠真正,透徹宇宙萬物的真理,否則就不是我的弟子。這是佛陀這樣說,說很重的話,「非阿羅漢,非辟支佛」。

所以「又舍利弗!是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已得阿羅漢」。 又舍利弗 是諸比丘 比丘尼 自謂已得阿羅漢 《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若這些弟子都以為自己已經得阿羅漢,這些人,這下面的(經)文,就說是「增上慢」人。

我們來瞭解,是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已得阿羅漢,不復進求無上菩提,叫做「增上慢」人。

是諸比丘 比丘尼 自謂已得阿羅漢 不復進求 無上菩提 是增上慢人 此輩未得羅漢

像這樣的人「未得阿羅漢」。「不復進求」,這就是不願意再去進求,他到此就停住了。「我知道,佛法我聽到了,我瞭解,我有在修。」只到此而已。若如此,不再願意,「不復進求無上菩提」,不願意再向前走,這就是叫做「增上慢」人。這種人肯定是還未得到阿羅漢,因為真正佛的心意,他還不瞭解。雖然知道要斷生死,雖然知道六道輪迴之苦,想要斷生死,只想獨善其身,這種人還不算是阿羅漢,還不是。

因為,他雖然在聽法,「聞而不信受」。聽是聽,大家在聽法,「你們都在聽,知道嗎?」「知道。」「你們做得到嗎?」「慢慢來。」這就是「聞而不信受」。應該聽了,瞭解了,自己要當機立斷,要馬上把握當下,才能夠恆持剎那。

每一部經都是「聞佛說法已,皆大歡喜,信受奉行」。是不是真正是,聞而信受奉行呢?若是沒有,真的如何去瞭解佛的知見?一定要信,一定要受,一定要身體力行。若沒有走到那個境界,你怎麼聽,都無法體會。你若有到那個境界,聞一知十。若沒有到那個境界,聞千不知一,空過時間。

所以,我們若「聞而不信受」,無法知,無法到佛之知,也無法解佛的本懷。所以「非佛弟子,非阿羅漢,非辟支佛」也。

聞而不信受 何能知能解 佛之知見 非佛弟子 非阿羅漢 非辟支佛

各位,是很希望人人,能夠真正體會到,這麼多的道理,其實都是在我們的一念間。我們一念間有無上的妙理,其實是「明顯實法」,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人、事、物不離開理,沒有離開。只要我們用勤,能夠日日增加,更縝密的思考,如此,佛知、佛見,我們就能夠體會。

我們只欠缺一點點「當機一念信解」,我們人人都有這個毛病,就是這樣聽過,剎那「知道了」,這樣就是一時、一點點的信解。但是,這一點點的信解,「切莫毫釐當面錯過」。這是很殷切的心,要告訴大家的話。希望我們人人對這幾句,你們要好好去用心體會。多用心!

2.幸福分享

2-1 幸福影片連結---靜思妙蓮華316-信受縝思明顯實法

3.幸福茶香

4.幸福彩虹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