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妙蓮華269-用心求法

出自幸福奉學網
在2014年6月26日 (四) 06:48由Birdd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覽搜尋

目錄

1.幸福奉學

【證嚴上人開示】 「佛所敷演實有因緣,非一切智無能信受;不忖己德未得謂得,一人吐虛萬人傳實。」

佛所敷演 實有因緣 非一切智 無能信受 不忖己德 未得謂得 一人吐虛 萬人傳實

也就是要說,佛陀要講演內心的法,必定要具足因緣。每一次無論佛陀為何人說法,在什麼地方,是在什麼時候,這都是要有具足的因緣。何況要聽法的人,他的智慧,若不是具足一切智,無法去信受大法。

有的人雖然有因緣,接觸了佛陀所說法,卻是他自己認為佛陀所說的,他都很瞭解了,瞭解的程度,自己估計得太高,所以他認為,我全都知道,自然他就會起增上慢之心。

光是一「慢」字,就有七種,可見我們人的心態是多麼複雜。這樣的人就是「不忖己德」。「忖」就是沒有好好衡量自己,斟酌我們自己,到底我的智慧有多少,我真正知道的範圍有多大?自己沒有稍微量,忖量自己。所以這種「不忖己德,未得謂得」。

這種「未得」,我們還未真正得到,也沒有很透徹,瞭解佛所說之法,還未很瞭解,他就說:「我全都瞭解了」。其實,佛陀所說的法,他不瞭解,在不瞭解的法中,這樣出去講話,將他自己的意,偏差的道理去向大家說。若如此,人人以為「是」,所以叫做「一人吐虛,萬人傳實」。

所以我們學佛要常常「惟忖」,自己要想想自己:到底我知道多少?知道的是真實知道,是非分清楚,我們來與人分享,那就功德無量。這差一點點,差毫釐就失千里,所以聽法要用心,講話要謹慎。我們聽的人若用心,講的人若謹慎,如此我們就不會有差錯。

佛陀所擔心的,就是這些不用心要聽法的人,而且聽法,聽進去,用自己的意見去說給大家聽。佛陀對這樣的人,也是很謹慎,不會對這樣的人,他很容易就把話說出去。這是佛陀在疼惜人人的慧命,根機不夠,智慧還未到達,佛陀他就要有保留。

所以,舍利弗一直向佛,殷勤請佛能宣說。佛陀看到時機、因緣尚未成熟,所以一再這樣,還未,還未真正將這個法說出去。但是,舍利弗還是覺得,這只是時間未到而已,不是佛不說,佛陀一定會說。所以,舍利弗還是瞭解佛陀的心意。所以在偈文中就說:「無上兩足尊,願說第一法。我為佛長子,唯垂分別說。」

爾時 舍利弗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無上兩足尊 願說第一法 我為佛長子 唯垂分別說 《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這也就是前面說過的,佛陀是「無上兩足尊」,至高無上,在天與人的有情世界,佛陀的智慧,已經是沒有比佛能更高的,所以叫做「無上」。

戒定、福慧等 之功德 如佛兩足尊 遊行法界

為何稱為「無上兩足」?也已經向大家說過,佛陀已經無始以來,修行開始,對自己就是戒、定,他守戒,他能立志,定、慧很具足,守戒守得好。

我們凡夫容易受境界影響我們,現在覺得我應該要改,但是要改,外面的境界一來,將我們誘引,要改的,就容易再犯,改不過來。有的人懺悔、反省,過去的人生是如何的懵懂,過去也曾經過了:「我應該要改。無論是喝酒、抽菸、賭博等等,這都是不對的事情,要改了。但是要給我時間。」但是時間到底多長?無止境。朋友一邀約,同樣又去了:「我再一次就好,我應酬,再一次就好。」下一次朋友又來,說:「不差這一次。」「對啊!不差這一次。不然,再給我一次就好。」但是一次又一次,時間是分秒消逝,那個沒有改的是還有下次、下次、無量次。

壞脾氣的愛罵人,「我要改,我知道不對,我會改。」境界一來,又罵人了。自己很後悔,開口罵人不對,後悔、懊惱,這懊惱的心很辛苦。自己對自己說:「我這罵人最後一次,我以後要很謹慎,說話我要很謹慎。」但是境界又來了,衝口而出。這也是我們人的習氣,常常想要改,永遠都發心我要改,我要戒。發心,常常在發心;說要改,常常說要改;後悔,常常都在後悔。你們想,這是不是很辛苦呢?

但是,佛陀從無始劫以前,開始發心,「發心如初」,這種的初心,從第一念頭開始,無量劫,生生世世,很謹慎就是戒。這個戒守持得好,無論何種境界現前,他這個戒,就是守在心裡、於行中,行為、周圍的境界,他都是守在這戒道原則中,這樣在行。任何一個時間,任何一個地點,任何對人的根機,他都是對自己戒為先,要有分寸。所以這個戒,戒修得好,自然心就是定。

所以這個「戒」,戒心定念,若這樣具足,自然在人群中,絕對是造福人群,福與慧,在人群中沒有離開。

所以修行,若只在戒與定,就如雙手,但還缺雙腳。雙腳要向前走,這樣路走得遠;雙手健全有力,事情才做得多。所以,這福慧,福慧與戒定這是不能分離,這叫做四肢健全,這叫做戒定、福慧,那就是兩足尊。這就是佛無始以來所修的行,內所用的功,外所行的德,功德就是內外合一。

戒定是內在的用功,福慧是外、對人群的付出,所以如此稱為「功德」。佛陀就是兩足尊,能夠「遊行法界」,在這法界中進出無障礙。無論何種法,在任何環境中,任何一個境界,何種境界現前,無不都是法也現前。所以我們凡夫,光只有周圍的境界,缺少了法,人與人之間,一現前,不順意的事情就充滿了我們心,法就都忘了。但是佛,任何一個境界現前,法就已經在他的心裡,這樣就沒有犯錯。

這「遊行法界」,無論在任何一個環境中,充滿了法,在任何一個境界裡,這就是佛陀的戒定、福慧。所以修行,我們要很用心。很容易知道法,但是境界來,法就消了,還是不斷地犯,不斷地後悔,這就是我們凡夫;知道是知道,但是還是有煩惱將我們遮蓋,所以我們的行為,常常就是在錯誤中。佛陀就是沒有錯誤,凡事都是遊行於法界之中。

接著說「願說第一法」。這「第一法」,那就是「一念心」,我們萬法統一,統攝於一念心之中。佛陀向眾生說法,四十多年了,無論何種根機,佛陀都是對機說法,讓人人能夠心開意解。眾生八萬四千煩惱,佛陀一心中八萬四千法門,所以對根、對機,無不都是在佛的一心、一念中。

所以「第一法」,是佛陀統攝所有的法,攝入他的內心裡,所以這叫做「第一法」,非常的微妙「第一法」。

我們人人聽到的法,如何受用,真正受用進去,用心聽一個法,真的是能瞭解很多。一項的無常,人生無常,自然用心的人,接近佛心的人,他就連天地無常也能體會,萬物無常也能體會。這就是用心接近了佛的心,漸漸能夠體會這個道理。

第一法: 謂一念心 含攝一切世間 森羅萬象 無不盡攝於一法中

所以,這一心統攝萬法,這不只是在佛,在我們人人都能夠,只是我們是否有真切,透徹心的重點。所以「含攝一切世間,森羅萬象」只是一念心,「無不盡攝於一法中」,這是佛的「第一法」。

無上兩足尊 願說第一法 我為佛長子 唯垂分別說 《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這是舍利弗請求佛陀,從佛陀的內心,(將)此法能徹底讓我們瞭解。舍利弗自己認為:我是佛的長子,因為他是「智慧第一」,最接近佛心的人,所以他自己也是這樣自許,我要有責任,我要帶那麼多人。所以,舍利弗,是為同修行者在請法。所以「從佛受化」,就是說這些弟子,已經老早就是從佛受化,所以大家都能信受。

舍利弗 為同修行者請法 從佛受化 必能敬信 受教獲益者多 得大安隱之樂

甚至舍利弗說:「是會無量眾,能敬信此法;佛已曾世世,教化如是等,皆一心合掌,欲聽受佛語。」

是會無量眾 能敬信此法 佛已曾世世 教化如是等 皆一心合掌 欲聽受佛語

舍利弗說:現在這麼多人,大家都已經過去,已經受佛所教化過,佛在說的法他們都能夠接受。這些人無量,不只是現在的人,還有未來,「能敬信此法」,絕對能夠相信,能夠恭敬,敬師、敬法、尊師重道,他們一定能夠接受。

佛陀,過去您已經如此用心,這樣殷勤教化,這些人一定一心,甚至他們現在,表達了最虔誠的心,雙手合掌,這就是專心一意,這樣要來虔誠聽法,請佛現在趕緊來為大家開示。這就是「欲聽受佛語」,一直很想要聽佛陀,開始為大家說話。這就是舍利弗他的虔誠。

但是,佛陀是否認為這些人,全都能普遍接受呢?這是佛陀還要再考慮的。所以,佛陀在考慮,我們在等待也是要多用心。

2.幸福分享

2-1 幸福影片連結---靜思妙蓮華269-用心求法

3.幸福茶香

4.幸福彩虹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