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妙蓮華236-觀四諦道至涅槃樂

出自幸福奉學網
在2014年6月21日 (六) 08:05由Birdd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覽搜尋

目錄

1.幸福奉學

【證嚴上人開示】 「能觀四諦道,得出離生死,至於涅槃樂,名辟支佛乘。」

能觀四諦道 得出離生死 至於涅槃樂 名辟支佛乘


我們一直說,聲聞、緣覺。這聲聞、緣覺的道理,我們應該也是要知道。修行,佛陀就是這樣殷勤、循循善誘,對眾生的根機,隨機逗教,對修行者,他很強調,人人要懂得觀四諦法。

四諦法是我們入佛門的基礎,也就是我們要鋪上這條,菩提道路的根本,所以佛陀開頭的說法,苦、集、滅、道。教我們要瞭解,要讓我們提高警覺,我們所有的,開口動舌、舉步動足,無不都是在人、事、物的因緣果報。

我們集了人、事、物,種種的因緣,就牽引在我們生生世世,是福、是惡。這全都是不斷這樣在累積,這苦樂之間,都是大家自己造出來的。造出了苦,那就是我們種很多的惡因,結很多的惡緣,所以才會得到這麼多的苦報。這是一個正確的道理。

我們既會造惡因、結惡緣、得苦果,若這樣,當然佛陀就教我們,如何造福因、結好緣,自然就得福報。這就是佛陀開始,為眾生開導說法的時候,他用四諦法。

一般的在家居士,也要很瞭解,這苦、集、滅、道的道理,何況我們要修行,這條道路的開始起點,方向我們就要正確,我們要更清楚,自己才能夠很瞭解,才將佛陀的教法,再傳給世間所有的人。所以,修行者,對四諦法要很重視、很用心,所以一直要向大家,加強這個觀念,佛陀在世時也一樣。

我們前面這段文開始就說,偈文之後,長行文開頭就說:「爾時大眾中,有諸聲聞、漏盡阿羅漢,阿若憍陳如等,千二百人。」

爾時大眾中 有諸聲聞 漏盡阿羅漢 阿若憍陳如等 千二百人 《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這麼多人,這是一個代表。這些人之中,佛陀所要對機,這次要如何轉小為大,這些對機,就是聲聞、辟支佛等等,已經是很用功在修行,只是一個觀念要轉過來。所以佛陀針對這些,小、中根機人這些人,所說的話、道理,希望大家要認真瞭解。

聲聞也好,辟支佛也好,同樣就是要從「四諦法」很認真瞭解,自然得出離生死。他們認為,我對生死的來、去瞭解,除了四諦法,緣覺,又是十二因緣法。十二因緣法,我們也說過了,這樣一段一段一直到,出生人間、老病死等等,這就是人生命的開頭。這個開頭,由不得自己,開始就和父母的緣就結下去了,經過了愛、受、取等等,這種的接觸,這樣一直來。出生人間,接觸人群,又再繼續複製,複製我們的無明、我們的煩惱,又引起來生(輪迴)。

到底有多少人,有幸能得到佛的道理呢?到底有多少人能聽聞佛法?聽聞佛法之後,又有多少人能將法入心呢?法已經入心的人,已經就不多了,又能再將法行在我們的行動中,在人間種好因、結好緣,不斷行菩薩道的,又有多少人?

所以說來,真正能得遇佛法難,何況身體力行的人更加難。不過,佛陀的時代,隨佛出家的常隨眾,就有一千二百多人,這些人得了聲聞羅漢果,也有得緣覺、辟支佛果的人。

聲聞乘: 即四諦法門 乘之可至阿羅漢果 緣覺乘: 即十二因緣法門 乘之可至辟支佛果

聲聞的羅漢果是從四諦法,認真去依教奉行,自己自我警惕,不要再去集一些俗緣,來牽纏我們又有來生。這是聲聞時時提高警覺,這樣的羅漢。若是緣覺,他又更深入十二因緣觀,一直觀十二因緣,生命的開頭、來去,這是緣覺。所以因為這樣,四諦、十二因緣道,若能常常去觀想,常常去瞭解、用功,自然他們認為,已經得出離生死,這樣就不會再來生死輪迴了。

他們的心能到達寂靜的境界,那就是涅槃樂。「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能夠到達這樣的心境,心不受環境影響,所以叫做涅槃樂。

常常說「無生無滅」,無生什麼呢?無生愛慾、貪戀的心,自然你無生、就無滅,貪慾既無,何必要修呢?所以叫做無生無滅。既然沒有貪慾,就不會來到人間,不會和人間,互相發生爭端,生起煩惱。

我們若不與人爭,人,別人就不會對我們有不利。別人的利益,我們沒有想要去分取,所以,沒有和人結冤,也沒有和人結怨,如這樣就沒有煩惱。出家人不就是這樣嗎?與人無爭,與事無爭,與世無爭,所以遠離顛倒妄想,自然叫做涅槃樂,叫做寂光土。

自己的心常常很清淨、光明,這樣叫做涅槃。這種涅槃,不是死了之後才叫做涅槃,不是。是我們的心,時時都能夠離開生滅,沒有起起落落,心不安的事情。名辟支佛乘,這樣叫做辟支佛乘。

所以我們前面說起,「及發聲聞、辟支佛心」。因為他有千二百人,又有聲聞、緣覺,已經發心。

及發聲聞 辟支佛心 比丘、比丘尼 優婆塞、優婆夷 各作是念 《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剛剛說的千二百,是佛陀初轉法輪度五比丘,又再有五十位耶舍的朋友,還有一千人是,三迦葉(兄弟)的弟子,還有二百人是舍利弗、目犍連的弟子,這樣總共加起來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些人是在五年間,佛陀所度,常隨在佛的身邊,所以才叫做「千二百五十人」。

還有,所以說「及發聲聞、辟支佛心」,除了這千二百五十人以外,還有無量無數,已經發心,聲聞,很用心要聽法的人;還有在聽法之後,他會聞、思、修,再緣世間一切境界來體會,佛陀所說的教法,再更深入,這叫做辟支佛。這是發心的,有很多無數的人。

我們前面就說到「四諦法」,實在是很重要。「四諦法」,若在聲聞乘、辟支佛乘,連菩薩乘都要去瞭解。

在迦葉佛世的時代,有一位小沙彌,跟著一位比丘修行。有一天,小沙彌聽到,外面市集很熱鬧,跟他的師父說:「外面市集,人很熱鬧,我們現在趕快出去向他們托缽,可能我們能不用多久時間,我們的缽就能滿了,我們能滿載而歸。」 師父就告訴他說:「時間還早,還沒到,稍等一下,好好將心照顧好。」

他忍不住,又跑出去看,人那麼多,趕快又跑回來,向師父說:「師父,我們現在可以出去了。」 師父,這位比丘,就再向沙彌說:「等一下,時間還早。」 這位小沙彌已經忍不住了,開始發瞋怒心,罵他的師父:「怎麼這麼固執,早死早好。」就這樣,他就去拿一個缽,匆匆出去了,開始去托缽。

但是一面走的當中,自己一直懊惱,生出了懺悔的心,就這樣又回頭回來了,跪行,用跪著的走,這樣跪到他師父的面前,向師父懺悔。師父沒有責備他,就這樣過去了。

就這樣,這位沙彌,五百世墮落惡道,五百世的時間不斷懺悔。雖然受盡苦難,卻是沒有再去造業,一直自我警惕。所以,五百世過後,這次來生在,舍衛國長者的家庭,一直在意識中知道,生死是苦,生死極苦。所以他才一出生,這麼幼小的時候,他就開口說:「生死極苦。」

但是苦如何來?不知道。之後有這個因緣出家,他的心本來就清淨,很快他就能法入心,所以很快就證阿羅漢果。

辟支佛是三乘中之中乘,不是小乘,他是進階為中乘。聽一切的聲音、看一切的境界,能分析、能覺悟,這叫做辟支佛。所以在《譬喻品》有一段這樣的(經)文:「慇懃精進,求自然慧,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是名辟支佛乘」。

殷勤精進 求自然慧 樂獨善寂 深知諸法因緣 是名辟支佛乘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意思就是說,什麼樣的人,能稱為辟支佛(乘)?就是「殷勤精進」,懂得去求自然慧。在大自然的境界中,事事物物都是用心去分析,從佛的口中聽來的法,從聲聞法、瞭解,再從大自然的境界去分析,去覺悟很多的道理。所以他「樂獨善寂」,他獨善其身,愈是瞭解因緣果報,他愈是提高警覺,不敢和人攀緣。這叫做獨覺,也是叫做緣覺,也是叫做辟支佛。

「獨覺」的意思,我修我的行,我不再和別人攀緣。深知諸法因緣者,他能深知諸法的因緣,那就是「示緣覺之義」,已經十二因緣法,都很透徹了、瞭解了,所以他很謹慎。所以「緣覺」的意思,就是已經很瞭解因緣的道理,「十二因緣法」很透徹,這就是辟支佛。

辟支佛就是具足獨覺與聲聞的智慧,才叫做辟支佛。他從佛聞法,瞭解世間的因緣果報觀,所以這樣集中起來,稱做辟支佛。

各位菩薩,人間真的是處處皆是法,無論什麼樣的聲音,用心聽,無不都是在說法中。所以我們要用心,要知道開口動舌無不是業,所以因緣果報,真的我們要時時提高警覺,要多用心。

2.幸福分享

2-1 幸福影片連結---靜思妙蓮華236-觀四諦道至涅槃樂

3.幸福茶香

4.幸福彩虹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