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妙蓮華221-擐甲精進 依法為師
目錄 |
1.幸福奉學
【證嚴上人開示】 一切皆依法為師,親近於法依止住,宜當憶念佛所教,親近精勤無上法。
一切皆依法為師 親近於法依止住 宜當憶念佛所教 親近精勤無上法
這告訴我們人人,要依止著法為師。我們日常的生活,大自然的法則,我們也是一樣要依止法為師。大自然的法則也是法,無論是颳大風、下大雨,或者是嚴寒的氣候,我們要抱著感恩心,這是大自然的法則。無論是什麼風,總是我們要用感恩心,過了之後平安,感恩!
聽到雨聲,我們也要感恩。因為雨是水,那就是大乾坤、小乾坤,生命的源頭,那就是大生命。大乾坤,天地之間,這山河大地,如果沒有水分要怎麼辦?所以我們若聽到雨聲,我們就要感恩,雨水來潤澤群生。這也是順著這個法則,起了感恩心。
或者是有太陽來的時候,雖然太陽它照亮了大地,卻是若在夏天,熱,但是,我們也要感恩。太陽能夠供應給山河大地萬物,那個陽光,甚至還能消毒,讓我們的大宇宙、小乾坤,都能夠生物健康,所以我們也是要感恩。
每一天,無論是四大,任何一大,我們都要用感恩,大自然的法則為師。能讓我們安穩住,感恩大地,所以,等等這全都是,「依法為師」,大自然的境界就是在教育我們。
從清早一直到夜晚,我們每一天都要自我警惕,時間就是這樣過,無常,時間分秒不定住。無法常住著,每一秒都是這樣在流逝過去,所以讓我們能夠提高警覺,把握時間,我們要親近於法,讓我們的慧命增長。這就是我們所要「依止住」,就是心住於法,才能慧命依佛慧,依法來成長我們的慧命。所以我們的慧命要住於法,所以「親近於法依止住」。
「宜當憶念佛所教」,我們應該要憶念,憶念就是,我們的心,心心念念,「憶」就是要常常記憶住。不要法聽完之後,過去了,忘記了,不是這樣。我們法,聽了法要入心,要常常將它記憶住。其他的事情,人我是非淡忘掉,法就要謹記、憶念,要很謹慎,要記住,要好好在我們的內心,念念不忘佛所教的法。
這輩子在人間,能夠接近佛法,讓我們瞭解「即身即佛」。我們這輩子、這個身體,內心已經本具佛性,我們自己要好好這麼親近,自性三寶在我們的身、心、生活中,所以我們要勤精進,我們要很精勤,如此就是無上法。
所以我們日常生活中,要依法為師,無論在什麼樣的環境中,真正我們要時時用最虔誠的心,來思考天地萬物,含有那個含藏著的法,隱藏的法。我們若能透徹瞭解,外瞭解、內心瞭解,若如此,就如佛陀覺悟之後,宇宙萬法,那個真理都能收合於他的心。其實我們也是一樣,多用心,天地宇宙萬物的理,也能收回於我們的心。
所以,前面我們都一直說過了,佛陀一直向我們大家警惕,也鼓勵我們,大家還是要精進,哪怕智慧就如舍利弗、辟支佛、如菩薩,這樣集中過來的智慧,要再瞭解佛,還是知少分而已,連少分可能也還未接近。這就是在鼓勵我們,就如舍利弗都還沒有辦法了,如辟支佛,如新發意菩薩,不要這樣就退道心。要知道本具佛性,人人本具,我們一定要相信自己,自己一定能夠接近,與佛同等的那個覺悟的佛性,所以不要放棄。這也是在鼓勵我們。
所以,接著這段(經)文說:「不退諸菩薩,其數如恆沙,一心共思求,亦復不能知。」
不退諸菩薩 其數如恆沙 一心共思求 亦復不能知 《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前面說「不退諸菩薩」,數量很多,大家共聚一心來思考,來追求佛的知、見,還是無法知道。何謂「不退菩薩」?不退菩薩,那就是到十地。菩薩有十地,十地進修菩薩,還無法瞭解佛的智慧。
不退諸菩薩: 十地進修菩薩 亦難測知佛智 如證十地不退等 仍存少分 有漏未盡故 亦復不能知
就是說從初地,一直到十地不退等等,這些菩薩,因為還存有一點點,少分有漏未盡,還有一點點尚未很透徹。
菩薩十地: 歡喜地、離垢地 發光地、焰慧地 難勝地、現前地 遠行地、不動地 善慧地、法雲地
「十地」,第一地叫做「歡喜地」。我們要發心、立願,我們聽聞佛法之後,從內心起了歡喜心,內心歡喜才能發心。我們要藉福修福,要再與人人結好緣、種好因。所以,這輩子要趕緊瞭解,因、緣、果、報,這個法能夠讓我們在四聖六凡,能夠讓自身謹慎,守好這念心,不要再墮落六凡,我們應該向四聖看齊。
接下來,就是「離垢地」。離垢。凡夫就是反反覆覆,「發心容易,恆心難」。凡夫就是一念無明,煩惱覆蔽於我們的心,所以因為這個煩惱的習氣,讓我們一歡喜,知道要做善事,把握善的因緣,但是容易發心起來,卻是容易(被)外面的境界又搖動了道心,菩薩道就沒有再向前前進。這就是心還有垢穢,還有這種煩惱。
離垢地,就是我們要常常警惕,我們在做好事時,甘願付出,外面的人、事、物、是非等等,我們自己要常常提高警覺,不要受到人我是非擾亂了我們行菩薩道。隔離了人我是非,所以叫做「離垢地」。
第三,就是「發光地」。我們無明遮蓋了我們的心,只要我們將這個無明隔離掉,心清淨,自然就智慧能夠啟發起來,這叫做「發光地」。從外面的境界,迴光返照於我們自己。所以我們要依法為師,外面的境界無論是有為、無為,無為就是天然的境界,有為是人與人所造作的境界,無論是有為法、無為法,來到我們這個地方,我們能夠將它隔離掉,自然我們的智慧、慧命就不斷成長。
真正的,人我是非分得很清楚,道心堅固,我們能夠分別是非,這叫做「發光地」。心地沒有黑暗掉,沒有受無明影響到我們,所以叫做「發光地」。
再來,叫做「焰慧地」。除了發光以外,它又再更光明。發現前面的道路,我們能夠向前前進,原來這條道路是這麼康莊,原來發菩薩心是這麼多人能夠同時響應。我們能夠更無量無數的好事,或者是真正的善法,向前直前,身心光明,這叫做「焰慧地」。就是這個光明不只是自照,還能照人;我們自己的內心很清楚,我們還能開導別人,就如燈光,向內自照,還能向外照耀,這叫做「焰慧地」。
「難勝地」,那就是難行能行。要當菩薩沒那麼容易,我們要克服很多的困難,所以使命必達。外面有什麼樣的困難,惡劣的境界,我們用堅定的心與它拉拔,用多一點力就拉贏了,所以這叫做「難勝地」。克服困難,我們已經是勝利了,這就是修行,還是一樣要有這樣的心。
《四十二章經》云,修行就如穿戰甲,要上戰場般,我們的心念與那個魔念、邪思,我們要常常如在作戰一般。所以佛陀要成佛之前,他就要克服魔軍,降伏魔軍,也是同樣的意思。所以「難勝地」,就是克服一切的困難,難行能行。
接下來,第六就是「現前地」。我們若克服過後,困難的過去,就是平坦的道路了。再來叫做「遠行地」。這個路若是平坦,我們就要加緊腳步向前走,方向對準,我們就要勤精進,在走路的過程中,不受周圍的風光,將我們誘引。所以不能懈怠,心要不動,向前前進,道心不動搖。再困難,還是同樣要克服,不受搖動。
再來,第九就是「善慧地」了。福與慧要雙修。善就是福,為善要殷勤,就是造福人群。慧,就是智慧,所以菩薩要到達了福慧兩具,所以叫做「善慧地」。
再來就是「法雲地」。「法雲地」就是已經到達了,周圍境界無礙。有時候,走在雲中,並沒有障礙,不過剛才說過,登十地的菩薩,還帶有一點少分的無明,因為還有一點點,那就是如雲遮住時,雖然你走近是沒有障礙,但是看過去,還是無法看到前面,雲後面的天,到底是什麼顏色;是藍色?或是灰色的?或者是……等等。所以,少分,就是還有一點點,所以叫做「登十地菩薩,尚帶少分有漏思惑」。
登十地菩薩 尚帶少分有漏思惑
還有一點點有漏的思惑。我們有見思惑,(菩薩)一切都已經克服了,只是還有一點點,在觀念中等等的思考,他還有一點點未透徹。所以,這就是不退菩薩,其數如恆沙,是很多,這樣「一心共思求,亦復不能知」,意思就是還有一點點尚未透徹。
所以說起來,在這「四聖」菩薩地中,要到佛的境界,還是有一點點的思惑。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發心,「菩薩十地」也要好好來思考。既然是發心了,我們要向前前進,克服了種種的困難,現前的菩提大道,我們能夠安心向前走,心不要受境界搖動,這樣福慧雙修。這個境界,雖然要到「法雲地」,還有一點點雲霧在,但是我們就知道已經慢慢接近了。所以,人人要時時多用心。
2.幸福分享
2-1 幸福影片連結---靜思妙蓮華221-擐甲精進 依法為師
3.幸福茶香
4.幸福彩虹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