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妙蓮華163-佛光所照甚深遠

出自幸福奉學網
在2014年1月30日 (四) 09:19由Birdd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覽搜尋

目錄

1.幸福奉學

時光流逝,真的是分秒都不肯留給人多幾秒,所以我們人人要用心把握當下。《無量義經》就是這一段文:「梵音雷震響八種,微妙清淨甚深遠,四諦六度十二緣,隨順眾生心業轉。」

梵音雷震響八種 微妙清淨甚深遠 四諦六度十二緣 隨順眾生心業轉 《無量義經德行品第一》

大家在誦《無量義經》,常常都很熟悉。梵音,那就是佛陀的聲音。其實梵音那就是清淨無染的音聲,這個「梵」就是代表梵天。梵天,這在三界中極頂的天,但是這個天是很清淨,不只是人的身清淨、環境清淨、聲音清淨,這個「梵」字,就是表示清淨的意思,所以梵天,尤其是梵天王,他就有五種清淨的聲音。


佛陀也有這個清淨的聲音,這也就是在佛陀三十二相中,他也有一個相叫做「梵音相」。而且,他不只五音清淨,佛陀還有八音清淨,清淨的八音。

大梵天 有五種清淨之音聲 佛音亦如是 故三十二相中 有梵音相

八音: 極好音 柔軟音 和適音 尊慧音 不女音 不誤音 深遠音 不竭音

清淨的八音,第一、佛有「極好音」。佛陀的聲音很好聽,不論何人,只要聞佛聲音就能心開意解。

第二有「柔軟音」。很柔軟,在降伏眾生時,哪怕是剛強眾生,佛陀還是所說法,聽起來再剛強的眾生聽起來都感覺佛陀雖然在教化,但是就是那麼柔軟,充滿了溫馨又愛的教育。這叫做「柔軟音」。

又一種叫做「和適音」。佛陀講話,令人聽起來很剛好,也不會講得那麼小聲,聽不清楚;也不會令人感覺,怎麼聲音那麼粗大,很吵人,也不會。不論何人聽起來都是剛剛好,這叫做「和適音」。

再第四,第四是叫做「尊慧音」。令人聽起來,佛陀在講話,時時都是對眾生的尊重,眾生聽了也從內心起了尊重,彼此尊重。這是佛陀他的智慧。這個「尊慧」,受人尊重,是因為佛陀對眾生的尊重,眾生自然回過來,也是尊重佛所說法,這就是佛陀的智慧。

第五就是「不女音」。佛陀是一個大丈夫相,大丈夫相講話,當然是大丈夫的聲音。

那再「不誤音」,不會錯誤。佛陀所發的音就是很準確,那個韻律高低很剛好,所以令人所聽起來,聲音沒有錯誤。有的人講話,光一個字,有時發音不清楚,那就會差毫釐失千里。但是佛陀說話的音聲,該高時是高,該低時是低,一點都沒有錯誤,也不會讓人聽錯話。

第七就是「深遠音」。深遠音,就是佛陀所說的話,它都有包含那個「意」很深。這種我們講話應該讓人聽起來很清楚,同時,讓人能瞭解這句話它的含義很深,雖然含義很深,不過聽得懂、瞭解,這就是「深遠音」。一句話能影響於現在,也能影響於未來,意義很深。尤其是,不是說了就過去了,這句話還是能千古流傳,這叫做「深遠音」。

第八就是「不竭音」。佛陀說話,不會說(多了)就口渴了,能很久的時間。他就是內如湧泉,說話不間斷,所說法都是讓人人歡喜接受,能聽進去,對佛陀所要說的話法法相接,這就是「不竭音」。不會(發生)我說到這裡,後面到底是什麼話,是否接得下去?不會。佛陀的語言如湧泉,很多的法都是從佛陀他的智慧音聲湧現出來。

這也就是佛陀的這個梵音,就是清淨的聲音,也就是佛陀三十二相中的「梵音相」,他有清淨的八音。所以在《法華經》開頭,也有一段這樣(經)文,就是說:「梵音深妙,令人樂聞」。

梵音深妙 令人樂聞 《法華經序品第一》

有這一段這樣說,這是描述佛陀的聲音清淨微妙,不只是聲音清淨微妙,而且就是令人樂聞,人人都很歡喜聽。所以《無量義經》:「梵音雷震響八種」,就是說,佛陀的聲音真正一出來,能震撼人心。雖然是「柔軟音」等等,它是深妙,它能影響很多人,就如「一個雷,天會響」,雷聲一響,就是很遠的地方都聽得到。但是,不是像打雷那麼大聲。打雷,人會嚇到,但是佛陀的聲音是非常柔軟,非常和適,剛剛好能入人(心)的聲音,就是對人有影響。

從過去一直到現在,佛陀的聲音,依然在我們的心中、腦海中還在迴旋,這個法久久不退,無論多久,法永遠存在。這是佛陀所說法,他「微妙清淨甚深遠」的聲音。「四諦六度十二緣,隨順眾生心業轉。」這個四諦、六度、十二緣。

過去我們說過了,佛陀說法有前後次序,就如佛陀初成佛時,向五比丘初轉法輪,這是初機的眾生,佛陀就為他們說四諦法。若是對緣覺,就是說「十二因緣法」,讓這個緣覺好好去思考,我們的生命是如何來?隨這個業力,過去結何業、惹何緣,招來這輩子的報。這在這十二種——從「無明」緣「行」,「行」緣「識」開始……,一路過來,十二種到生、老、病、死,一輩子的時間,從投胎一直到生、老、病、死,死後又是帶著什麼「行」又再去,這是「十二因緣(法)」,能好好思考生命的來去,因緣果報,業力如何累積,這就是十二因緣。

瞭解了「四諦法」、「十二因緣法」之後,發大心、立大願,佛陀就開始為他們說「六度」,那就是「六波羅蜜」。用六種的方法,從凡夫地度到聖人的彼岸去,所以叫做「六度」。

四諦十二緣法 皆隨眾生心業轉 亦可自他六度行

「隨順眾生心業轉」,意思就是說,佛陀說法就是隨順眾生,他的根機、他的因緣,佛陀就是觀機逗教而說法。我們既然要學佛,就要真心聞法,我們要做行法者,我們要身體力行,如此才是真正能展現出佛陀所教的是微妙的教法。這也是用我們的身體來影響別人,來弘揚佛法。

接下來這段(經)文,它就這樣說:「又見諸菩薩,行施忍辱等,其數如恆沙,斯由佛光照」。

又見諸菩薩 行施忍辱等 其數如恆沙 斯由佛光照 《法華經序品第一》

那就是佛陀的光明,讓我們看得見的是這麼多人,很用功在修行,不論是在深山,或是獨居之處,或者是在人群中都是行法。將法行在我們的身行中,法在行中,所以我們日常的生活不離這個法。

所以,行施,施就是布施,施就是付出。你若沒有付出,只是口中說慈悲,哪有辦法呢?「慈悲」二字,就開始我們去付出。付出叫做施──布施。布施,在我們的力行,盡心盡力去行布施,談何容易!要忍辱,很辛苦。你做愈多,人家看了愈是忍不下去。因為,凡夫啊凡夫,嫉能妒賢的人很多。你要忍得「道一寸,魔一丈」,你要忍得這種能勘得磨。魔、磨,魔就是來擾亂我們、來考驗我們的,所以我們必定要忍辱。所以,這種「行施忍辱等」,這就是菩薩。

「行施忍辱等」 忍受諸侮辱惱害 而無恚恨也 忍辱是菩薩淨土 內心能安忍 外所受辱境 故名忍辱

我們要如何成菩薩?必定要行慈悲行,與樂拔苦。要做得很透徹,讓人人能平安快樂,苦難的人能夠人人得救、平安,這不是這麼容易,所以一定要忍辱。像這樣的人,多或少?哦!很多。《法華經》如是說:「其數如恆沙,斯由佛光照」。

因為《法華經》就是能成佛之道,我們人人學佛,必定能成佛。因為佛陀他明說,人人有佛性,所以人人都能成佛。人人都能成佛,數量有多少呢?如恆沙。但是,是否如恆沙這麼多人,能這樣身體力行,去忍辱行、去布施呢?這就要看我們人人是否願意克服一切困難。

所以,佛陀的智慧光明,永遠都是普照在人間,所以我們要把握時間。佛陀的慧光普照,但是我們的生命有限,「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所以我們有限的生命中,佛陀的慧光是不斷,不間斷,永恆在普照我們,但是我們是否能及時承受光明來照入我們的內心,佛在心中、法在行中,我們是否能如此徹底呢?所以,「行施,能積世間無量福業,故多行施捨,為修世出世之福慧」。

行施 能積世間無量福業 故多行施捨 為修世出世之福慧

我們要去布施,要付出一切,有「六度」,六種的方法,我們要去付出。行施,就是能積,能累積,這輩子若修不完,來世再來。但是,來世我們有辦法嗎?就要看我們此生有堅定嗎?我們此生堅定道心,十二因緣(法)的道理,我們清楚,那個最初那一動念,我們要去受生那個念頭,我們若很準確,我們來生絕對還是繼續,累世如此不斷累積。這就是看我們的因緣,就能積世間無量福業。

所以,「多行施捨,為修世出世之福慧。」我們現在好好聽法,我們要身體力行,自然這叫做福慧累積。所以我們平時學佛,佛在心中、法在行中,我們要好好保持這個法,就如在護明珠一般,自己自我照耀明徹,將我們的明徹慧光也能照耀他人。

佛有這個慧光,人人(也)都有慧光,所以只要我們的心貼近佛的心,自然我們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如那粒明珠一樣,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立體琉璃同心圓」。我們凡夫的心與佛的心會合起來,就如琉璃的清淨,同樣的意思。所以,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

2.幸福分享

2-1 幸福影片連結---靜思妙蓮華163-佛光所照甚深遠

3.幸福茶香

4.幸福彩虹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