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妙蓮華156-修三業共成善業因緣
目錄 |
1.幸福奉學
【證嚴上人開示】
這個時候,是不是大家有心淨意明嗎?每一天開始,是我們一天慧命的起頭,一大早精進用功,禮佛、靜坐、聞法,這是我們在慧命中,每一天就是要增長慧命的時刻,這個時刻應該是很重要。
前面我們說過,「三明六通道品發」。「三明」大家應該都還記得吧!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同時還有六通,六通三明其實為一體。只要我們能夠心很清,時時都保持得很清楚,天下萬事、物理,我們的心應該都分得清楚。
世間很多虛妄假相,卻是讓我們看不清、分不明,所以以假當真,我們才會常常人生人、事、物在爭,業就造了。所以,必定要有清明的心,所以要有「三明六通」,照次序走,那就是修行。佛陀給我們的次序進階:四諦(法)、十二(因)緣、六波羅密,這都是在這「三明六通」裡面的道品次序。我們若是都很清楚了,自然六波羅密,那就是具足慈悲。
慈悲十力無畏起 眾生善業因緣出 《無量義經德行品第一》
我們若是能夠具足慈悲十力,自然就無畏,我們什麼都很清楚。就像我們白天在走路,前面的路很分明,每一條路我們都很熟,所以,路的上面有什麼障礙物嗎?我們看得清楚。有什麼坎坎坷坷、不平的地方嗎?我們也很清楚。這些若能夠都很清楚,走路就很安全了,不怕了。這是舉例我們的日常生活。
若在我們的道呢?修行的道路方向,我們若是都很清楚,我們已經發心立願了,發大心、立大願,自然你一定要有這樣的毅力。若有這樣的毅力,前面說過的十力,我們都具足了,還有什麼好怕?
所以,下面就跟我們說,「諸佛菩薩乘慈悲願力而來忍土,四無量心來度化眾生」。「忍土」,大家知道,娑婆世界是堪忍的世間,我們若不堪得忍耐,真的是很苦啊!
諸佛菩薩 乘慈悲願力 而來忍土 以四無量心度生
世間人人的身上,都有一本大藏經,人看人,互相讀,哪一個人、哪一本經,讀了之後就會開始跟大家分享。我們的經也是別人在讀,我們的事情,別人也會拿去跟別人分享。到底我們人生這本經,我們寫出來了,我們自己寫的,日常的行為、言語、動作,過去、現在,到底我們一生中,我們是寫出什麼經呢?別人寫的是什麼經?都是互相在讀經。所以我們可以聽到,從別人的口中來描述,又另外一個人的人生。只要我們用很清淨的心來聽,每一本經都是對我們很大的教育。
因為人人來世間都是很苦,所以說起來,這是一個忍土,娑婆世界的忍土,就是要能勘得忍耐。所以佛陀,諸佛、菩薩倒駕慈航來人間,他就是乘著慈悲的願力來,所以,他來到這個堪忍的世間,所發揮出來的,就是四無量心來度化眾生。
四無量心前面說過了,光是「慈悲」二個字,就在四無量心的二項無量。其實,慈是包含喜。佛陀的心,要人人平安,人人永遠能夠安穩快樂,這是慈、是喜——大慈無量、大喜無量。
悲就是要捨。悲,悲無量,不忍眾生苦。人傷我痛,人苦我悲,傷在別人的身體,痛在我的心裡;別人在受苦,悲在我的心裡。這種無緣大慈,就是要同體大悲。為了要救拔眾生的苦難,你必定要捨,而且我們無所求的付出、付出,同時還很灑脫。
「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我們用戒、用定、用慧,我們付出的當中,我們要很解脫。因為,我們所看到的一切知見,我們都很具足。人生世間是這樣,人、事、物是幻化無常,但是堪忍世間的眾生他受苦難,所以我們這些道理都瞭解,因緣、共業這些都知道了,我們知見都具足了,周圍的環境,我們不執著,那就是「解脫」。
解脫知見,我們付出,除了無所求之外,要用很感恩、歡喜的心。因為我們人人都還是「薄地凡夫」,薄地凡夫就是道道地地的凡夫,雖然我們現在說在學佛,求佛知見,不過,我們現在才開始在學,才開始要求知而已。
有的人會覺得,我這麼多年了,我到底知道多少?就要問自己知道多少了。不過,知道之後,是不是有受到這種追求的知所綁住?
佛陀有這麼個故事:一位修行者來要來求道,佛陀看到這位修行者來的時候是那樣的虔誠,手捧著一把花,虔誠要獻佛、供佛。來到佛的面前,虔誠跪著,將這正當很新鮮的花,要供在佛前。
佛陀看到他手捧起花的時候,佛陀就問他說:「你為什麼來?要求什麼?」把這束花捧得高高的當下,聽到佛的聲音在問他,他就停住,手捧著花,停在那裡,他就向佛說:「佛!我是一位修行者,我什麼都無所求,我只是虔誠要來求道。」 佛就說:「好吧!放下,放下來吧!」 他就將這束花放下來。花既然獻在佛前了,雙手恭敬合掌。 佛陀就又跟他說:「還是放下來。」 這位求道者聽佛的話,將合掌的手放下來了。 佛又跟他說:「再放下來。」 這位修行者就說:「佛陀,花也放下來了,合掌的雙手我也放下來了,我還有什麼可放下來的呢?」 佛陀就說:「心,連這念求道的心也要放下來。放下,放下,哪怕是一些些的,你也要放下啊!」
這種放下的道理,大家能瞭解嗎?放下了,放下來之後,是不是什麼都不管了,什麼事情都不用做呢?是不是這樣呢?絕對不是。要放下你的執著,放下你還在求什麼。我們若是知道方向,方向放在目標裡,回過頭來認真,步步踏實向前走去,很準確的向前走。
日常的生活中,五根對外面的五塵境,我們若懂得精進,那就變成「五根」、「五力」。我們的五根對外面的境界,我們的見解若清楚,那就是五根、五力。
所以說,力量就是在於我們如何精進,而且心無所著,我們才能在這堪忍的世界,如何去瞭解人、事、物理。這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們要發揮四無量心來度化眾生,這樣的力量才發得出來。
所以說起來,「無畏」,就是我們瞭解了一切,又能進入六波羅蜜度化眾生,具足十力,「慈悲十力無畏起」,同時我們在人群中無所畏,沒有畏懼。
「無畏起」,就是「菩薩於諸有情,以無畏力」,諸有情,就是眾生。這個「有情」要用對地方,若是用錯地方也是很辛苦,所以我們要覺有情,所以「於諸有情以無畏力」。
菩薩於諸有情 以無畏力 起憐憫心 隨順眾生身語意業 利益安樂 是名無畏憐憫
我們要這樣在眾生中,發揮我們無畏的力量,四無量心才能夠在人群中施展出來。所以,「起憐憫心,隨順眾生身、語、意業」。眾生很可憐,我們要起憐憫心,要不然會覺得,怎麼那麼的情癡?怎麼那麼的情迷?隨順著眾生的身、語、意所造作的一切,我們要先去隨順、瞭解他,瞭解之後,我們要循循善誘,利益安樂,如何才能將他的心安下來,如何能夠讓他快樂自在。這就是菩薩要修的行。
人人學佛就是要這樣,要有十力無畏,同時不能離開慈悲,所以「慈悲十力無畏起」,我們要好好用心。
尤其是在這個無畏裡面還有四無畏,這個四無畏是:第一「一切智無畏」,第二「漏盡無畏」,第三就是「說障道無畏」,第四,是「說盡苦道無畏」。我們要度化眾生,入於人群中,我們必定要有這四種的無畏。
又佛之四無畏智: 一、一切智無畏 二、漏盡無畏 三、說障道無畏 四、說盡苦道無畏
智,智無畏,一切智,世間一切萬物,所有的我們都要很瞭解。物質,我們若是不瞭解,我們會受這個有形的物質所誘引。所以我們要有「漏盡無畏」,就是一切的煩惱都要去除,這叫做「漏盡」。我們若是一切的煩惱,貪、瞋、癡都沒有了,這樣我們還有什麼得失的心呢?就全都沒有了,很坦然。若能這樣,你要說一切法就無畏,不必怕!既然你什麼都知道了,無所著,就無所畏。
所以「說盡苦道無所畏」。人生是堪忍的世界,這麼苦的人生,我們若都能夠很瞭解「苦諦」,人生充滿了苦的道理,我們若沒有去瞭解人生充滿苦的道理,我們要如何去解除人生的苦難?所以我們一定要先去瞭解。
所以,各位菩薩,學佛,我們必定要在人群中,去學一切法,瞭解一切的道理。要不然,我們永遠、永遠,「法」跟你說得很清楚,我們還是對境同樣心會亂。所以我們要學一切的善業,所以善業,我們必定要好好去追求,什麼才是正確的道路、如何走,不離開五戒、十善種種的道理。
善業因緣出 五戒十善等 善事之作業也 身口意三好 共成善業因緣
五戒、十善,不離開我們的身、口、意三業。我們若是三種業,就是身、口、意都是行好事,一切都是善,我們自然心就無所畏。「慈悲十力無畏起」,就能力量很充足,在人世間、人群中,能入人群度眾生。這要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
2.幸福分享
2-1 幸福影片連結---靜思妙蓮華156-修三業共成善業因緣
3.幸福茶香
4.幸福彩虹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