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妙蓮華140-安住願力 淨佛國度
目錄 |
1.幸福奉學
【證嚴上人開示】
每天每天都在談心。「安住願力,廣淨佛國」,這個願力是我們修行者不可缺少的,我們若有這個願力,我們的心就能夠安住,廣淨佛國,可以莊嚴佛的國度。莊嚴佛的國度是什麼呢?為佛教,為眾生。自古以來,所有的法師都是這樣的願,自度、度人、度眾生。
以前的人一句話說:「佛教若要興,就要看眾僧。」僧是出家,也就是修行的代表者。你修的是什麼行,佛的教法,佛陀所教,我們依教奉行,你若是有依教奉行,才能表達佛陀教法的可貴。在我們的修行中,我們若在自己的身上表達不出來,這樣這個佛教在人間又有什麼價值呢?所以僧眾、修行者,就是宗教的傳承者。
所以我們常常在說,靜思法脈要相傳,不只是修行者的使命,我們還有我們叢林修行的法則,這樣人家就知道,這叫做「靜思法脈」所傳承的生活方式。
同樣的道理,佛陀來人間要來教化我們,無非就是要我們人人以法相傳。所以我們要安住願力,廣淨佛國,這就是我們心若安定下來,心淨則土淨,所以安住佛國,就是安住我們的心。我們人人本具佛性,我們人人都有本地風光,所以我們的本地風光是這麼的清淨,將我們的本地風光展露出來,這就是最莊嚴佛國。
若能夠這樣,《無量義經》再接下來這段(經)文就說:「不久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菩薩摩訶薩,皆有如是不思議功德。」
安住願力 廣淨佛國 不久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諸菩薩摩訶薩 皆有如是 不思議功德
《無量義經德行品第一》
大家都常常在誦,很熟這段(經)文。我們安住了我們的心,能夠淨佛國度,展現出我們佛陀的教育精神,我們也是在身體力行,所以就不久,不用再多久就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謂的不用再多久,到底是多久呢?我告訴你們,我不知道,要看我們大家,我們的心有會道嗎?心若會道,我們有安住在這個道嗎?我們的心與道會,若能安住於道,這樣就很快。要不然,到底還要多久,那就要看人人的發心、定願,到底有多久?
阿耨多羅 一切真理之無上智慧 其道真正 無法不知 即正遍知也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實也可以說,「一切真理之無上智慧」,無上正等正覺,就是包含宇宙所有的事、物道理,是至高無上的智慧,這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就是覺悟了宇宙萬物的真理,所有的一切全都將道理包含在裡面,所以「其道真正」,這個道理是最正確的。只是這樣一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有所有一切一切的道理都包含在裡面,而且是最真、最正的道理。
所以這句話,我們要很用心去瞭解。其實只要你體悟了,「一理通徹,萬理通」,你一個道理若全都瞭解之後,所有的道理都瞭解了。所以叫做「無法不知」,意思也叫做「正遍知」,所有的一切很普遍,我們都能知道。
所以學佛,心要專,心要定。即使遊戲菩薩也要專於一心,我們說過了,專心救濟眾生。所以眾生苦難偏多,各種的苦都有,不是我們肉眼看到,那個人有錢,看他每天在生活,用錢好像在用水,很灑脫。有的人若想到要吃,哪一個國家有多麼好吃的東西,他不顧一切,他可以專程搭飛機,去到某一個國家,享受那個口欲,一趟來回要花多少錢,他很捨得用錢,很灑脫。像這樣要用錢很自由,這樣他的人生有自由嗎?有解脫嗎?他這樣到底是真的快樂嗎?
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有一位應該是很有錢的少奶奶,要她改什麼(習氣)都沒有問題,但是要她戒除口欲,很難啊!不過她還是很發心,就是要齋戒。有一天,朋友送了兩隻螃蟹來給她,看到這兩隻螃蟹,這不就是平時最愛吃的嗎?但是那時候,看到活跳跳的兩隻螃蟹,腳還在動,那時候她的心更掙扎,她說:我決心,我要齋戒,總是要誠正信實。所以自己就想,不然我送給別人。 要送給別人,她又想這樣好嗎?我不殺牠,但是我讓別人殺,讓別人造業,這樣也不好。我若是不吃,讓別人殺了去吃,也是增加別人的業,不如自己來。所以她有很好的藉口,就是不要再讓別人造業,所以只好就自己來。
真的,她就這樣活活的,就像平時一樣把牠放進去蒸。蒸起來之後,很新鮮,開始這樣剝,這樣把牠脫殼,拿來吃的時候,怎麼覺得食不知其味?而且自己又覺得很奇怪,與往日吃的東西都不一樣,甚至有一點一直想要吐的感覺。那時候她才自己體悟到,我已經是發心了,過去就是無知,所以隨著這個境界去貪欲,我現在一直很精進,我現在自己的感覺,良知已經起來了。
還真是幸好啊!幸好吃下去不知其味,還有反胃的感覺,這樣讓她下定決心,到現在她還繼續齋戒,不只是繼續齋戒,讓她現在已經大精進了,所有一切的心欲完全去除,現在將心要清淨過來,安住在這個道上,能夠清淨佛國。雖然過去她是那麼由不得自己,聽到哪裡有什麼好吃的東西,由不得自己,很沒有自由,被口欲拖著一直走。現在已經可以逍遙自在了,她已經瞭解吃的道理。 我們吃,只是為了維持我們的生命,生命足夠營養就好了。心若靜下來,身才會淨,身淨心靜,我們的道才會淨。這就是道理瞭解了,這就是最正確的道理。
剛才說的,她可以因為這樣的聞法的機會,所以這麼掙扎,她終於瞭解了。這樣的瞭解,是不是從此這一輩子都瞭解呢?是不是能夠像她說的,以後我都不會了,是不是以後都清淨了?這就不知道了。要看她的心定或不定。若是佛菩薩就是很堅定。
佛所得法,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佛所覺悟的智慧,所以叫做正等至覺。
佛所得法 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即正等覺也 菩薩摩訶薩 大有情 求道果之眾
菩薩,「菩提薩埵」。「菩提」是覺,「薩埵」是人。情,有情,叫做「覺有情」。「摩訶」就是大,就是「大覺有情者」,簡稱叫做「大有情」,所以「大有情,求道果之眾」。
在佛經中,尤其是《無量義經》裡面,佛陀「離言法華」的道場,當然都是大有情者,就是真心求道的人,而且已經步步證果這樣的人,所以叫做「求道果之眾」。就是在法華會上,人人不只是發心,身體力行,心地風光一步一步都體會到的人。
摩訶 謂大有三種 願大、行大 度眾生大 故云大有情,亦云覺有情。
所以「摩訶」就是大。有三種大,這三種就是:第一要願大。我們人人發願,我們要發大願。不是如世俗人,為了孩子讀書要考試,就到廟裡,買個水果、香、花去求:「若可以考得上理想的(學校),我發願我要吃初一、十五的素。」那也叫做發願,但是是小願。我們真正要發的願是大願,願要大。我們要真正從發心開始,自度、度人,自救,我們也要救人,所以我們要發大願。 還要行大。光是發願沒有用,我們還要身體力行。即便你的願再大,我們若不肯去身體力行,這樣都叫做空願,不實。所以我們必定要身體力行,救濟眾生。
度眾生大。我們要很大量去度眾生,不只是度一個、二個,要無量數,這才是真的度眾生大。這叫做大有情,覺悟大有情者,這叫做「摩訶薩」。所以我們學佛要學得發菩薩心,而且要發大心。
皆有不思議功德 功者福利之功能 此功能為善行之德 又德者得也
這些人「皆有不可思議功德」。將要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們已經道果紛紛已證,已經接近了要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這些人,都皆有不可思議功德。他已經做很多了,剛才說的,願大、行大、度眾生大,所以他有很多很多無量,所以叫做不思議功德。
「功者福利之功能」。我們要造福,利益眾生的功能,這個字叫做「功」。我們只有內心發願沒有用,我們還要再表達出來,所以「能為善行之德」。善行你就是要去做,好事情就是要做,做就是我們的德。這個人很有德,有德行,就是你要做出去。
所以「德者,得也。」這也是常常跟大家說過了,我們的德,我們所做的都分分己得。所以在《大乘義章》中這樣說,「功德」這兩個字,「功為功能,善有滋潤福利之功」。這個善能夠滋潤我們福利群生的功用,所以名稱為「功德」。
功德 功為功能 善有滋潤福利之功 故名為功德 又惡盡曰功 善滿曰德
《大乘義章》
佛本來就是教我們這樣做,《大乘義章》裡面也是教我們這樣做。所以我們必定在大乘佛法中,不離開利益眾生的道理。所以我們道理是真正,我們學佛不能偏差了。千言萬語,也就是要人人在日常生活中,心安住在道,道,方向要正。道的方向正,我們更要瞭解,修行者不只是為了出家在叢林中生活這樣就好了,不是。我們真正的遊戲菩薩,就是要專心在利益眾生,這才是我們修行的目的。所以大家時時要多用心。
2.幸福分享
2-1 幸福影片連結---靜思妙蓮華140-安住願力 淨佛國度
3.幸福茶香
4.幸福彩虹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