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妙蓮華062-以慈修身 善入佛慧
目錄 |
1.幸福奉學
【證嚴上人開示】
福因善緣智慧深廣之德皆由久遠勤修深植慧根益友護持諸緣具足內修淨行為道糧外行濟眾增慧命
這就是要看我們平時修行,用什麼樣的心境面對人,我們如何來互相對待,彼此造緣;福緣,就是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互相有愛,互相利益,這都叫做福緣。
利益,修行還有什麼利益呢?有啊,能夠成就我們的善根,能夠成就我們的道業,這都是叫做利益。
修行的團隊,僧團的裡面,必定要互相成就,你成就別人的道業,讓人有道業成就的利益,自然人人也會成就你的道業,互相之間彼此造福,這就是在我們修行道中。
這個福就是要緣,一切都是緣,福因就是好緣,所以有福因、好緣,在修行的過程,就是增長智慧,智慧能深、能廣,這就是德。
內,內能自謙,人人有不同的習氣,我們面對著,這麼多不同人的境界,我們內心若不好好用功,很快就受外面不同的習氣,影響我們的心境,所以我們內心要多下功夫,所以內能自謙則是功,這就要下功夫,這是裡面。
外面呢?我們表現在人群中,能夠人和、事和,道理就和了,若能如此,世間一切都是很順利,這就是德,我們的德,能在人群中就是隨順不逆,這就是德,所以德者得也,我們的德,就是得人緣,這叫做德。
所以若要得人緣,就是內心要多用功,如何能和人造好因、結好緣,如此就能智慧深廣,德行就能現前了,這皆由久遠勤修,深植慧根,這不是今生此世而已,從久遠劫來,我們就已經有這樣的薰習,這樣的受持。
這個受持和薰習,我們在聖人的境域裡,隨順聖賢的境界,不斷學、不斷薰修,我們就能夠法入心,自然我們與生俱來,所看的,所感覺的,自然我們的習氣,就有如此透徹(淨化)。
這就是我們學佛者,從現在開始,不要說,這是很好,不過我現在還沒有因緣,等到…,再等下去,不知道有沒有時間讓我們等?這一世不能等,其實我們從前世就沒有等了,所以前世,還有過去不知道多久的以前,我們已經有和聖賢會合了。
這個道我們開始在修、在練習,所以我們已經與生俱來,有這個福、這個緣,甚至生活的方式,看事情的觀念,從小一直到長大,這都是過去,我們從久遠以來,就已經有薰習過了,所以在這一世,我們必定要把握當下,不要再等了。
所以我們勤修深植慧根,若能這樣,累積這麼久的時間,自然「益友護持、諸緣具足」,這就是行菩薩道不能缺少的,必定要長久以來,要修福、修善根,才能得到很多的福緣,才有辦法益友護持,有很多能幫助我們。
行菩薩道,不能缺少好的朋友,不能缺我們在佛法中的貴人,所以這些貴人,生命中貴人,成就我們志業的貴人,這都是我們的益友,這樣才能具足,諸緣具足,這就是彼此之間,互相利益,互相幫助。
「內修淨行為道糧」,我們要時時提高警覺,我們的內心要好好受持,這樣我們才能淨行;淨行,就是我們的道糧,好好修行,剛才不是說過,內,對內要好好用功,這就是我們的內修淨行,心不要受污染,這就是我們的道糧。
也是要外行濟眾,菩薩道還要外行,雖然我們走入人群,說是我們在幫助人,說實在的,是在增長我們的慧命,我們的慧命,道糧,都是在人群中得,這是我們大家要很瞭解,因為接下來的這段經文,就這麼說:
以慈修身 善入佛慧 通達大智到於彼岸 《法華經 序品第一》
這段經文,我們就能更加瞭解了,前面就跟大家說,要與人種好因、福緣,福因、善緣,這就是我們修行要在菩薩道中,所以我們必定要培養的,就是「慈」。
這個慈心很重要,所以說起來,「菩薩己證無生,為娑婆眾生」,其實菩薩以內修的淨行,已經證到無生的境界,入大(般)涅槃的境界,他的心是寂靜,無生無滅,這就是菩薩極等的境界。
但是菩薩的慈悲,雖然已證無生,不過為娑婆世界的眾生,娑婆世界芸芸眾生,苦難偏多,所以菩薩不忍,就要再倒駕慈航,來人間濟度眾生。
所以本來他不用再來人間,他已經可以無生無滅,就是因為眾生,不得不再倒駕慈航,現相人間,因為這樣無不生,所以他所示現,在這個世界、世間,他就是隨緣化度,示現在六道的裡面。 六道我們都知道,天、人、地獄、餓鬼、畜生,加上了阿修羅,這就是在六道中,隨境界化生,生在這六道,就是要救度眾生。
以慈修身者 菩薩已證無生 為娑婆眾生 無不生 故示現六道
所以菩薩是以三界為家,不管是色界、無色界,欲界等等,菩薩都是遍行在這三界的裡面,在《法華經》中,我們都知道三界如火宅,佛陀如此表示,把這個三界比喻為火宅,火宅是多麼的危險、多麼的辛苦,令人多麼的不安?這是大家修行,都是希望能夠脫離三界。
卻是菩薩自願回入娑婆,甘願在這種如此不安定的境界,來做他的家,把這群很頑劣的眾生,當作是他的孩子,我們常常聽,父母心對孩子,是絕對沒有棄厭的時候,孩子再怎麼壞,父母的心,還是為了孩子願意去付出,受很多的折磨,他都甘願為孩子去付出,這就是菩薩心。
所以常常說,父母心就是菩薩心,所以菩薩以「四生」為子。
「四生」,胎生、卵生、濕生、化生,這叫做「四生」,他把這所有的眾生都稱為子,不是只有人而已,所有,所有的生靈,他都當成孩子一樣,那麼地疼惜,那麼地愛。 其實菩薩他是,「借度眾生善入佛慧」,這句就是我們常常說的,付出無所求,還要感恩,感恩,眾生來成就我的道業。
對啊!這就是以感恩心,雖然回入娑婆,絕對沒有埋怨,(對)娑婆世界眾生的剛強,絕對沒有埋怨,還抱著這分,我就是借眾生,在化度眾生,眾生這樣來磨我,這樣我才能再進步,所以說「善入佛慧」。 「以慈修身,善入佛慧」,用慈悲來修我們的身、心,這個身、心,身要入人群,心要經得受世間,眾生剛強的苦磨,這就是在成就智慧。
所以,菩薩「不似小乘」,「視三界如牢獄」;菩薩和小乘,小乘就是聲聞,他對度生沒有興趣,因為他不要再與人攀緣了,所以他要獨善其身,他看三界如牢獄,他不敢(接近),他避得遠遠的,不敢靠近,這就是要求解脫,不敢接近這個三界。
「四生如怨賊」,看到這些眾生,好像怨賊一樣,不敢再和他攀緣,我們不是常常聽到有人說,好壞我都不敢攀緣了,世俗事情我都不敢理了,如這樣就是視四生如怨賊,不敢再去纏住了,這就是小乘,修小乘行的人。
菩薩以三界為家 四生為子 借度生 善入佛慧 不似小乘 視三界如牢獄 四生如怨賊也
再來就是說「以慈修身」,也就是修此界所示現之身,在此界,就是人間界,菩薩他若是以現人的形態,修於此界,他雖然是在人群中,不過他內自證入,從內心,看到人群形形色色,世間萬事萬物的道理,讓他看透了人生的道理。
所以藉著這種人的境界來修心,或者是事的境界,在惡劣的環境中,他也是藉著這個境界來磨練,所以「即修於此界」,「所示現之身」,就是在這個境界中現身,在這裡修行,這樣就證入,將這個境界匯入內心。
「外說利他」,「而悉以大慈悲心為本」,對外面的境界,收入我們的心,在內心已經了徹外面的境界,再向外,向人人講法,使令眾生能夠轉心境,轉惡念為善行,這就是菩薩的智慧。 入這個眾生界中去體會,體會了眾生的習氣,將這個習氣看透,會合道理,將道理再來轉眾生的心,這就是菩薩在轉法輪,這就是根本。
以慈修身者 即修於此界 所示現之身 內自證入 外說利他 而悉以大慈悲心為本 學佛修行到菩薩的境界,還是要植眾德本,所以: 故云以慈修身 即謂之以大慈悲 隨時地根機而說法
所以內修、外行,都是要以大慈悲為本,意思就是說,我們必定,這個大慈悲隨時、隨地,隨根機來說法,什麼樣的根機,用什麼樣的方法,在什麼地方,說什麼樣的境界,這必定要運用智慧,所以: 入彼境界 隨彼事理 解困而不退轉
菩薩就是要這樣,入他的境界去,隨那個時、地,所發生的事情,我們要進去為他們,解除那個困難,就如哪個地方有災難,我們要用什麼方法,走入那個境界去救濟,不怕困難,向前勇猛精進,這樣就是一種菩薩「以慈修身」,「善入佛慧」的境界。
這都是讓我們很感恩,一切的智也是不退轉,就是說: 善入佛慧 即謂之 入如實境界之一切智 不退轉 通達大智 即為證我空 法空 不退轉 這就是菩 薩,只要我們內心用功,內修信、實、誠、正,外行慈、悲、喜、捨,這都是如實的境界,這種心無掛礙,但是很認真用功付出,這就是學佛者必定要堅持,好因、好緣,才能成就世間的志業。 各位菩薩,修行者一定要發菩薩心,我們要善入佛慧,才能通達諸法,通達大智,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啊。
2.幸福分享
2-1 幸福影片連結---靜思妙蓮華062-以慈修身 善入佛慧
3.幸福茶香
4.幸福彩虹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