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妙蓮華040-自利利他 心得自在

出自幸福奉學網
在2014年1月19日 (日) 07:06由Birdd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覽搜尋

目錄

1.幸福奉學

【證嚴上人開示】 學佛,就是學得我們的心定,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志玄虛漠,那就是心境清淨,發心立志不受搖動,所以,志玄虛漠,要發大心,立大願,這必定要有定力,所以定力修習所學已得圓滿。 我們前面已經開始解釋。

與大比丘眾 萬二千人俱 皆是阿羅漢 諸漏已盡 無復煩惱 逮得己利 盡諸有結 心得自在

《法華經》<序品第一>

這幾句話應該完全,都在說我們的心境,從小乘法要轉入大乘,所以這必定要有志玄虛漠,入定我們的大心,所以必定要定力修習所得圓滿,是不是大家發願,已經得到這樣的圓滿了嗎?

當然,我們人人都還是凡夫,凡夫地起步,怕你不肯起步走,不怕路遠不會到達,所以大家要下定這個決心。

在佛世時代,隨佛修行,無法立即就發大心,立大願,所以才說佛陀講法,四十多年的時間,來到靈山會上,才開始要轉小為大。

這就是我們要知道,修行就是要這樣,不是說今天立願,明天就到達,應該要有這分耐力,這個時候在佛的時代,經過了四十幾年,才「已得圓滿」,所以「於諸境界能出入自在」。

真正的圓滿,就是在什麼樣的境界中?進出我們都要很自在,過去,很有可能在佛世時代,人人,在家、出家,出家眾戒律森嚴,大家跟隨佛陀修行,所以都是在僧團裡面。

但是佛陀能這樣殷勤地開示,修行者能夠聽進去,放在心裡,真正煩惱可以去除多少,那就很難說了;不過,佛陀還是這樣說,我們既然發大心了,我們的心態應該,不管在甚麼境界,進出自如,所以最重要的就是心得解脫,這就是用慧力才能夠得到自在。

定力修習所學 已得圓滿 於諸境界能出入自在 心得解脫 此以慧力得自在也

在佛教中有這樣的公案,一位金碧峰老修行者,他的修行入定的功夫很深,一入定,真的一切皆空,就是因為他修行修得好,國王就送他一個紫金缽,這位金碧峰和尚接到這個缽時,很歡喜,本來他所修的行,一切都不重要,把物質看得很淡,所以他什麼都不重要。

不過皇帝,國王送他這個紫金缽,他覺得這是他生命之中,最寶貴的東西,所以他每一天都顧著這個金缽。

但是有一天,閻羅王發現到,這個金碧峰修行者,他的壽命應該盡了,就派了小鬼,說,你去找這個金碧峰,趕快把他叫回來,這兩個小鬼到了寺廟,要去找金碧峰老和尚,在那個地方,只看到他的人,不過他的靈魂在哪裡?找不到,但是交差的時辰已經到了,怎麼辦?要怎麼辦?

這兩個小鬼就去向土地公請教,土地公就告訴他,這個人修行已經是解脫,他若是入定,你找不到他,已經脫離了欲界,所以你找不到他;要怎麼辦?我若沒有找到,我無法交差。

土地公就跟他說,我告訴你,雖然他對世間一切事情,都很解脫,心都很自在,但是他有一項,他心最愛的就是紫金缽,你若能找到這個缽,你輕輕在這個缽敲三下,這個缽若發出聲音,他自然就會回來。

小鬼真的就去找了,到周圍找,找到了,這個缽藏在櫃子裡,他就去找出來,真的按照土地公說的,就在缽上敲,聲音三聲,和尚聽到他的紫金缽的聲音,一個念頭,什麼人去動我的紫金缽?就這樣出定,趕快去開那個東西來看。

小鬼開始就抓住他,就說,你的時辰已到,他說,我入定時,你找不到我,現在你用什麼方法來找到我?他就照土地公所指示的這樣說,就說,你的心裡還有「愛」,你還貪戀這個地方,心還有這種微分的欲念,所以你的心還沒有得自在,這樣我敲了三聲缽,你就回來了。

是這樣,好,既然我若是壽盡了,可以,但是你給我一點時間,我馬上會跟著你去。

好,時辰再給你一點點,他就去將這個紫金缽拿出來,就說,我就是因為你,所以我的心不得自在,幾十年的修行,我能已得解脫了,就是為了你,我還有這分煩惱,所以他把這個東西,重重地摔下去,破了,他趕快再回來原位坐下,很快又入定,小鬼真的又找不到他了。

各位,這個故事雖然不知道,是多久多久以前的,但是也能警愓我們,有時修行乃是一大事,但是我們往往都會受到,那一點點的煩惱,那微分煩惱,蒙蔽了我們明亮的智慧,煩惱就是差在那一點點而已,我們那一點點若不去除,真的要心得自在也困難。

我們現在是以《法華經》,為我們的方向,所以在《法華經》裡,最主要的就是要授記,要授記聲聞成佛的記,在法會中,羅漢、諸比丘就是聽聲音,這樣來了解法,因為聲入心,這樣能開悟,了解這個道理,所以能真正了解道理的人,就增長智慧。

所以佛陀為常隨眾,萬二千多位的比丘,大阿羅漢,在那個場所開始要宣告,有多少人能夠得到授記,未來能作佛,這是這部經的特色。

所以既能夠得到授記,必定要「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到這個境界,那就是在讚嘆,讚嘆他已經心無煩惱。所以就先以「逮得己利」,這個「逮得己利」,是現在開始已經得到,若是過去,這就是揀別無利他行,現在所得到的是己利,自己有這樣按照法入心在修行,就是自己利益。

這幾天,不是一直對大家這麼說嗎?這表示揀別說沒有利他行,修自己的行,自己用功,自己如何辛苦,願意精進,願意用功,認真聽法,法聽到了,認真如何去除煩惱,這都是在說心理的煩惱。

己利,每一個人若能夠,將自己心靈的煩惱去除,這都是對自己的利益,所以才會常說,師父引入門,修行在弟子,是不是大家的心德有在修了,內心的德行有好好照顧嗎?若能聽了之後有心得,有心得之後,「德」要入心來,將內心好好修養,內心有修養,就有德了,所以先「得」後「德」。

前面,法接受之後,我們得了這個法,我們是否有修?有修才有德行,這個修德是利自己,將自己的利益,還沒有做出去利益他人,前面都說過了,應供,你要接受人家的應供,你也要殺賊、破惡、怖魔,這樣才堪得受應供。

堪得受物質的供養,堪得受恭敬的供養,堪得受行為,隨你所指導的行為,志為人師,才能夠帶動人,所以這必定要在這之前,就是要領眾之前,要自己的內心要收攝,好好修,修好我們的德,我們才有辦法得到,大眾的肯定、尊敬,才能統領大眾,一切無礙,這都是先利己,才能利人。

逮得己利就是,揀別沒有利他,我們過去還沒有利他,心得自在,就是揀別未盡法自在,因為還有一點掛礙,一句話說「羅漢畏因」,我既然要修行了,所以我不要再攀緣了,師父不是這樣說過嗎?我們要因果雙亡。不是嗎?

但是執著,對眾生不去好好關懷,佛陀來人間,就是為了要關懷眾生,救度眾生,光是在這個道場裡面,就是到利己為止,還沒有到發願。

《法華經》再接下去有一段文,佛陀要付法給大家,未來有誰願意在娑婆世界,來救度眾生,教化眾生?什麼人願意,雖然也是授記過了,還是沒有人敢,為什麼?

娑婆世界的眾生剛強,難調難伏,所以沒有人敢,這就是發大心、立大願,還沒有自在,還不敢,所以「心得自在」是不是真的很自在了,還沒有,這實在是很辛苦,佛陀帶領這麼多的僧眾,該讚嘆的也讚嘆了,該授記的也授記了,到了法會要結束之前,要付託,還是沒有人敢承擔,所以這就是揀別,未盡法自在。

真正佛陀所說的教法,法,這些修行者還沒有得到真自在,到現在佛陀這樣讚嘆,說心得自在,這是佛陀的期待,期待這些弟子都能心得自在。

心得自在 揀別未盡法自在 自他兼利方名自在

各位,師父也是這樣期待,每一個弟子要發大心,心要寬,要立大願,在這麼多的人我是非中,我們單純一些,事情過了就沒有了,手沾到髒了,洗好就乾淨了,這個道理,希望人人用在日常生活,一理通萬理徹,那麼就能面對芸芸眾生,很多環境,我們能出入自在了沒?這就要看大家的內心境界,否則我們要自利兼利他,那就比較難。

所以,真真正正的自在,就是自利、兼利他人,這樣才能叫做真自在,現在才得到而已,「得到」應該要自在,但是是不是真自在,這就要看大家。

所以希望人人,要在自在中下功夫,這必定要時時多用心。

2.幸福分享

2-1 幸福影片連結---靜思妙蓮華040-自利利他 心得自在

3.幸福茶香

4.幸福彩虹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