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法譬如水004-轉凡夫心為清淨佛心

出自幸福奉學網
在2013年3月14日 (四) 11:30由Birdd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覽搜尋

目錄

1.幸福奉學

我們大家每天都是虔誠精進,每一位都是在學佛,要知道「學佛是本分事,念佛就是練功夫。」

我們每天都說我們是學佛者。什麼是學佛者?「把凡夫心轉為真佛心」,這樣就是學佛。所以要學佛,要知道這是我們人人的本分,也就是要回歸我們的本性。

我們已經長久以來六道輪轉,我們的清淨本性,好像一個浪蕩子在外面遊蕩,不知道要回來。我們現在已經聽到佛陀的呼喚,所以我們應該要知返,要知到回來的時候。

我們要知道回來我們的本家,這是我們的本分事,本性應該要歸來,一定要找一條路,這條路也就是我們的功夫,所以我說學佛是本分,念佛是功夫。要把這個功夫找回來。

慈濟這條的道路,無不都是慈悲道場,慈者能予樂、悲者能拔苦。

慈就是教富,教導人人富有身外財,能知道貧窮的苦難。起一份的悲心,以身外的財物,幫助貧窮苦難的人。另外一種,就是啟發內心的這份愛,外面是有形的財,內心是無形的法財。人人富有愛心,這就是人人本具的富有本性。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們本具與佛同等,平平等等的智慧大愛,如果可以啟發起來,力量很大,所以人人內心都有與佛同等,慈悲的力量,所以慈就是教富,啟發有形物資的付出,無形的是內心無量愛的力量。

悲就是濟度眾生苦難,眾生有的人的苦就是苦在內心,有的人苦於生活,我們若能起這份悲憫的心,無限量的力量,去拔除有形與無形的苦,這就是「濟」,「濟」即是「悲」。我們慈濟以花蓮為起點,現在已經普及於國際間,能發揮啟發愛心,拯救苦難的力量。很多感恩的故事,每一則故事,無不是人間的教材,所以這就是道場。

在道場中要「知本份,練功夫」。「知本份」就是要老實念佛,「練功夫」就是時時要轉自己的凡夫心念,轉為佛與聖人清淨的境界。這就是轉凡夫心為佛心,這就需要有功夫。所以我們若能夠知道本份,能夠好好用功,這就是道場。禪宗也是這麼說「擔柴運水無不是禪」,連吃飯喝茶之間,心都不散亂,這就是功夫。

各位,我們的慈悲道場已經開啟了。現在應該要從內心深入,來洗除煩惱垢穢的時候。所以這一部「慈悲道場《水懺》」,我們現在要開始進入,去體解聖賢大得如何來啟發我們。

水懺的起因,就是因為悟達國師生了人面瘡,然後因為迦諾迦尊者,為他洗除冤結。所以感念過去尊者的恩德,所以他體悟佛的慈悲,就在那裡修行。老老實實修行,體佛心、憫眾生。所以造水懺。

我們凡夫誰人無錯,誰人無過。每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語默動靜,難免有錯。你看,悟達國師十世為高僧,戒律森嚴道德高崇,在十世之前結了這個怨。因為十世之前袁盎斬晁錯,晁錯這個被殺的人的怨,頭顱滾到地上,一顆石頭掉進口裡,石頭被咬碎,那個恨心有多深重?所以這十世的時間一直想要報仇,但是十世的高僧,道德高崇,使他無隙可入,業門不開,冤業不來。不是不來,是無法進入。

這一世悟達國師受到國王的寵愛,賜他沈香壇,一直時的歡喜,這個業門就開了,那份歡喜是共高我慢,只是那一份的貢高我慢「一國之尊對我禮座」,那一念,所以業門就開了,多可怕?如此人面瘡折磨他多久的時間,後來就是迦諾迦尊者救他。

要能夠讓人救他也要有原因,迦諾迦尊者生病了,悟達國師起了憐憫新,所以去照顧他。這份照顧的悲心,得到他後來有災難的時候,就會有人救他。前因後果一念因,就有無限的果報,十世的冤業就是這樣解除了。

各位,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語默動靜都要好好用心。人與人之間,待人接物說話等等,都要常常照顧好我們的心。對人的態度、對人的誠懇、對人的尊重,每一個動作無不是一個種子,所以我們要常常對自己提起警惕之心。

舉頭三吋有神祉,不要常常想說我現在這樣做,沒有人在我的身邊,有天有地,因為我們心明及神明,你在做什麼無明事,同樣舉頭三吋有神祉。所以我們要時時以警惕自己的心,這樣才是真的啟發「懺」,懺就是徹底改過,懺就是徹底的洗清的意思。我們若沒有徹底的覺悟,沒有好好地時時用心悔過,這樣我們人生的垢穢就會愈卡愈多、愈重。

什麼叫做「垢穢」?就是「業」。業是愈作愈多,所以我們慈悲水懺,水懺就是水譬如法。「無量義經」中也說過,「若江、若河、若井、若池」,無論是江、河、池、井的水,都可以洗滌垢穢,意思就是說,佛法如水,眾生心中的垢穢、煩惱,必定需要用法來洗滌。

所以我們要知道這個法,好好地用心來接受,接受了法,更需要身體力行。我們要身體力行,不知道的時候迷迷茫茫,知道了之後,我們時時都要自我警惕,警惕也是法。不要想說「法,我要聽經的時候才是法。」

我們學佛就是為了要學佛,學而不成就稱不上是學了。每一尊佛在修行之前,和我們都一樣,經過了一番修行的過程,這個修行的過程,要發大心、立大願。大心就是大慈悲心,大願就是力量、願力。這就好像一個人的兩隻腳,兩腳平齊走路就好走、走得通,能從凡夫的境界,通達至佛的境界,這就是要發大心、立大願。這個過程的名稱就是菩薩道。

我們學佛要知道菩薩道這條道路很長,心靈的境界風光很多,我們要如何去選擇,我們內心有很多的境界,如何去降服不好的境界,讓我們走上康莊的大路,通達佛的境界,而不受凡夫的境界所迷惑,這也是法。要如何去除在行菩薩道的過程中,那些煩惱、業的境界現前要如何去破解?這也是需要「法」。破解那些煩惱,那就要時時懺悔。

遇到好人我們要虛心就教、起感恩心;遇到壞人,我們也要以敬重心,感恩他現境讓我們消業。

《法華經》有說到,佛陀在授記時,提婆達多同樣也在授記的行列當中,而且成佛的世界,還比其他的人時間更長,被度的眾生更多。很多人問說:「提婆達多這麼壞啊!佛陀你為何還要為他授記?而且還授記這麼長的時間?」佛陀就說:「感恩提婆達多,提婆達多是我的善知識,若沒有提婆達多,我哪會可以有種種的方法來教化大家?提婆達多就是我的善知識,成就我。」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時時警惕。不管是故意來折磨我們,我們也要趕快提起心念說:「感恩你來成就我。」感恩不能口說感恩而心中有怨,心中有怨就會忘了我們的本性。

不可以想要做件好事,受到了阻礙的境界現前,就忘記了我們的初發心。我們若是忘的初發心,煩惱一起法不入心,若這樣,水懺誦得再多也沒有用。我們時時在誦水懺,也要時時把內文用在日常生活當中。

懺就是法,懺譬如水,能夠洗滌垢穢。所以我們自現在開始,在慈悲道場,現在大家要很用心,以懺的法水,來洗滌我們的垢穢,因為現在五濁三災,不斷地發生,我們應該要再提高警覺,敬天畏地。方法就是佛陀的智慧,和過去古德祖師的體會。法法無不都是清淨的水,來洗滌我們的內心。

所以諸位,時時要提高警覺,對人對境一切的境界,在菩薩道中難免有境界出現,所以我們要時時警惕。無論什麼樣的境界出現在我們的面前,我們都要時時以這股清淨的法水,要趕快入我們的心來洗滌垢穢,就是要時時起懺悔心。

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2.幸福分享

2-1 幸福影片連結---靜思晨語法譬如水004- 轉凡夫心為清淨佛心

3.幸福茶香

3-1 智慧人人都有,所以才說要把我們的凡夫心轉為真佛心,怎樣轉?這就是重點了,其實也沒有多大困難,就是上人說的老實聽話,凡人的我們,因為煩惱障礙太多看不到清明的內在,只看到表現的事情,所以以為事情的真相就是如此,而起了煩惱心。要有佛心,就要常常注意靜思己過,這是不容易的,因為我們很少會反省自己,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所以上人告訴我們,日常生活起心動念,都要好好注意要注意自己的一顆心,別人給我們境界,我們受了,那就是給我們的智慧啟發,所以我們也要感謝他消除我們的業,凡事轉念這需要學習,而且要時時注意,一念之間。

3-2 原來修行真的要當真要用心,不當真不用心,起心動念無不是業,日積月累業障現前,真是苦不堪言而且有苦難言。因為業障現前、境界現前,真的很想離境、很想解脫,卻發現沒有那麼簡單容易,原來修行真的好,可以事先預防、未雨綢繆,如今雖然已經沒有辦法了,只能記住上人叮嚀,告訴自己:懺悔用心!上人開示:懺譬如水,能夠洗滌垢穢。遇到鼓勵我們的人,就感恩,遇到境界就告訴自己:這是消業障,要咬緊牙根歡喜受之,並且把此境界當作修行道場,以感恩口令提醒自己:感恩、善解、知足、包容。放下不好的心念,以慈悲喜捨心看待自己及他人,感恩上人開示!


4.幸福彩虹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