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32-煩惱障礙修行
目錄 |
1.幸福奉學
心,我們每天都在談心啊!記得「五心」,第一個心是「率爾心」;第二個心「尋求心」;第三個心「決定心」。
這在我們的日常境界,人與境接觸都沒有離開前面說過的心。
再來就是有第四種的心,那叫做「染淨心」。
「染」的意思就是我們明明知道那是不對的,但是我們沒辦法將對的事情、好的事情把握住。有時候,發心容易、恆心難持。儘管我們的審查是正確的,但是要選擇而繼續這樣維持下去,好事堅持,並不是那麼的簡單。因為我們有染淨的心。
有的人做好事,是為了要求功德;有的人做好事,是為了要消除災難,這都叫做染心。有的人做好事,是想要出名讓別人知道,所以這都是有染汙的心。
所以「淨」就是清淨,付出而無所求,這叫做清淨心。是理所當然,我們應該要做的。如果能夠堅持這念心,這就叫做淨心。
只不過凡夫想要保持不染汙,實在是很難,所以我們要好好保護我們這念心。
佛在世的時候,同樣有這樣的故事:
佛陀在舍衛國的那個時候,帶領了一群的弟子在精舍修行,大家都修得很好,受到國王、大臣每個人的讚嘆,所以慢慢國王皈依了,大臣也皈依了,整個城的人都皈向佛了。
當時在印度有很多外道教,外道的修行者看了心裡很不是滋味,一直覺得:「若是這樣一直下去,那佛教不就是會昌盛起來嗎?大家對佛陀的崇拜,將來我們的教派是不是會慢慢衰微?」所以心一直在那裡牽扯不清。但是佛陀已經是三達之智,他也知道這群梵志心懷嫉妒、不安,所以佛陀就在想要如何說服他們?要如何才能夠度化他們?佛陀也一直在找機會。
不過因緣還沒有到,所以果未熟、因緣未到。我們若是想要度人,也需要因緣果成熟,才能夠想辦法去接近他。所以,佛陀也一直在等待時機,若是因緣成熟,一切罪福將來到位,他若是有福,等到福緣來到的時候,自然就有機會得度。若是罪業尚未盡,還是一樣心會起煩惱,一樣會不斷的現行造作,自己障礙,自己去承擔。所以自做因緣,自迎罪與福。
所以,這群梵志就是處在罪與福的邊界,只不過罪業的緣比較重一些,所以煩惱不斷、不斷地產生。有那種嫉妒、不耐他榮,不能夠忍受別人得到稱讚。所以看到別人在接近佛陀的教團,佛陀的教團一直盛大起來,一直受到別人的讚嘆,心就無法忍耐,不斷地在產生煩惱。
所以,有一天,梵志他們覺得一定要採取行動,他們看到佛陀常常在外面接受應供——就是別人的供養。佛陀是用平等心,不論是國王、大臣,或者是平民,或者是乞丐,佛陀都是很平等的可以接受供養。所以這群梵志大家共議之後就說:「有一位年輕的屠宰人。」就是專門在從事屠宰殺業的人,很年輕,所以他們稱為「屠兒」,就是從是屠宰的年輕人。所以這些梵志就說:「來,我們去唆使這位從事殺業的年輕人,讓他去供養佛。佛陀若是接受了供養,佛一定會讚嘆他。這個人造了這麼多的殺業,但是佛陀還是讚嘆他的話,那就是有矛盾了。所以我們就有隙可乘,可以大量宣傳,宣傳佛的道理有矛盾。」
大家覺得這樣很好,所以就去跟這位從事屠宰的少年人說。這位年輕人也有一些少分的善根,所以儘管他很歡喜能夠供佛,但是他也很擔心:「我都是在從事殺業,佛陀能夠接受嗎?」這些梵志就一直鼓勵他,讓他提起了勇氣到了佛的面前,表達他願意設供,供養佛陀與僧眾。佛陀聽了他在佛陀的面前很誠懇的邀請佛陀之後,所以佛陀就很歡喜,馬上就接受了。
這位從事殺業的屠兒,聽到佛陀願意接受供養,很歡喜,趕緊回去就去張羅。因為實在是很歡喜,所以就很快的讓大家都知道「佛陀願意接受我的供養。」這件事情。佛陀接受了之後,也還是很自然。
這些梵志聽說了這件事情之後,就想有好戲可以看了。看到佛陀和這些出家人浩浩蕩蕩的去接受應供,佛陀的這一場說法,所要面對的是屠兒這位殺業深重的人,就想要看看佛陀如何為他說法?
佛陀到達的時候,他就說:「果熟自墮、福熟自度。」就是說——樹上的果子,如果很熟了,就算沒有人去摘,他自己也會掉下來。若是自己造的福,若是成熟了,自己自然也會度自己。意思就是說:「這個從事殺業的人,雖然是造了殺業,但是他過去生中也曾經造過福。這個從事殺業的緣到此若是盡了,果自己就會掉下來。現在若是那個善念浮起來的時候,自然自心會起一念善念,這念的善念自然就會迎來得度的機會。」然後佛陀就很自然的接受了應供。
這群梵志看到佛陀用平等心,說出很多的因果觀,他們明白在內心。所以梵志知道佛陀的智慧,也明白了罪福自作自得。於是這些梵志就心服口服,從此也同時皈依。這就是我們平常時的起心動念,到底是染汙心或者是清淨心,我們自己要好好運用智慧去分別。
我們若是染汙的心一起,我們的心看別人做好事情,我們不只不能歡喜,還會滿心煩惱,想盡辦法要如何去破壞,這就是染汙的心。
我們若是心懷清淨的心,我們選擇了之後,有了因緣就可以啟發出來,無論是過去已經做過了什麼事情,都不必要有自卑感,我們要知道,過去的就是過去了。假使有因果,我們未來還要趕緊造福,要知道「因緣果報」都是很分明的。雖然做就已經成了種子,在我們的八識田中已經存在了,但是我們如果不趕緊造善,將來就缺了福緣,所以說「善惡分明、自作自受。」我們若是多造一些福,就能夠有多一些機會,有得道的因緣。
何況我們已經聽聞佛法,我們要很謹慎我們的根與塵,我們才不會被染汙的心在哪裡牽扯不休。我們有的時候也會被染汙的方面牽引過去,別人造了煩惱給我們,我們也去和他糾纏這些煩惱,那就很辛苦了。
因為我們所面的的是「是非中人」。
「是」的人就是「好人」,會用真正的真理引導我們走向好的道路去。慈濟人不就都是常常在製造這些好的機會,我們要如何度人?我們要如何去教富的人要去濟貧?我們要去何去用濟貧的方法去教富有的人嗎?這些都是要去成就他人能夠有好的緣。
但是也有一部分人,看你在造福、在福,他就會心不歡喜,常常會去左右你,讓你做了不對的事情。
這在我們的日常生活鐘,染淨的緣都在我們身上和周圍,所以常常有一句話:「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和我們在一起的緣,有的是給我們機會去造惡、去造業,有的人則是想辦法引導我們走向正道、正路、正業、正思惟。但是這還是要看我們自己,我們要審慎決定,才能夠去分別善惡。
再來是第五的「等流心」,「等流」就是平等的心。「流」就是一種「分類」,也就是我們去分別的意思。所以「等流」就是「平等」。
我們對什麼樣的人,沒有去分別。就像剛才所說過的,佛陀的心就是平等,無論是國王、大臣的供養,來親近、皈依他會接受;即使是造殺業的人,或是奴隸乞丐,同樣佛陀也照樣接受,平等的教育,這叫做等流心。無論是在善惡的心,或是染淨,他都能夠一一分明去教化。不論是善、是惡、是染、是敬,都可以非常的分明。
我們要知道,善法若能夠持續下去,這對我們心就會起淨化的作用。就是我們接受了這個清流,不斷的來淨化我們,所以這叫做「淨業清流」。這樣的清流不斷地來淨化我們的心,善者,繼續的善下去,因而可以讓我們的善念,念念不分離。
若是惡的,就像我們眾生凡夫如果沒有機會接受到清流,他所做的就是惡法,而不斷的牽扯一直被拖下去。若是這樣,念念延續,就不堪設想。
所以佛陀對於無論是善的人、富貴的人,或者是惡的、或是賤,他都沒有分別,很平等,盡量讓善者永遠保持善;同樣讓惡的人也有機會可以接受到這股的清流。這叫做「等流心」。
各位,學佛無法離開心,我們作人,人人日常的生活也不離開心。善有善的心,有善心就能夠有善行,有了善心與善行,那就是「福」——自造福。但若是惡心,那就會產生惡行,惡行就是惡業,有了惡業就會綿延不斷、果報自受。所以我們要時時照顧好這一念心。
善緣難得,得到一分善緣,我們要拳拳服膺,不只是要「把握當下」,還要「恆持剎那」。既然已經發了一念的好心,就要永遠、永遠的堅持下去。這叫做清流永續。
所以要時時多用心。
2.幸福分享
2-1 幸福影片連結---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32-煩惱障礙修行
3.幸福茶香
3-1
4.幸福彩虹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