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妙蓮華021-真如性顯 塵去光現: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幸福奉學網
跳轉到: 導覽搜尋
(新頁面: ==1.幸福奉學== 【證嚴上人開示】 就有道而入真如法 信受奉行菩薩直道 啟信人間大愛無染 秉慈運悲廣濟眾生 這就是要對大家說,我們既...)
 
第 2 行: 第 2 行:
 
【證嚴上人開示】
 
【證嚴上人開示】
  
就有道而入真如法 信受奉行菩薩直道 啟信人間大愛無染 秉慈運悲廣濟眾生
+
真好如法乃道之源頭信入理現萬法歸真入真如一實之信海人我一如取相稱我
  
這就是要對大家說,我們既然進來修行,相信佛法,選擇修行,我們必定要,「就有道入真如法」,這幾天不是一直在說,信,信很重要,信什麼呢?信真理,信真如法。
+
我們每天不就是這麼在說真如,信入真如,真如就是一個信,所以真如是法,就是道的源頭,你如果不信,你就無法入道,所以信入理現,你有信心,你才會用心聽,用心聽,法才能入心,這叫做「入」。
  
所以真理不離開真如,真如是實法,就是要從一條正確的道路進來,所以要就有道入真如法。
+
所以我們若是信心受法,用進來,自然我們就能與法的道理,去體會到,所以,信入理現,很多道理,都是因為你一念的信心,所以,內心才能夠體會這個理。
  
信,信受奉行,我們既然相信了,也選擇的方向是正確的道路,我們在受教,我們就要相信、接受,指導正確的方向,就要去身體力行,行在菩薩道中,這條大直道裡。
+
本來就有這個理的存在,是我們不用心,我們就是信心還沒有啟發,所以我們沒有用心,去和這個,原來就有的道理契合,我們現在信心已經啟發了,所以一切道理能夠很明顯。
  
再來,我們要用心啟信人間,因為我們既然相信,我們也要再去啟發他人,所以《地藏經》裡面說,已度、當度、未度,已度的人要趕快,再去接引有緣的人,等待我們去度他,所以我們要設法啟信人間,就是已度的人去度當度。
+
萬法歸真,自然一切的法,一理通,就萬理徹,所以所有一切的道理、法,就是因為有一個信字,所以道理才能和你契合,「信為道源功德母」,入信,法如海,你如果有信,這個法很多,很快就能入你的心來。
  
未來當度的人,再去度未來,這就是啟信,也就是承法脈,我們順著這條路的方向,不斷地接引,不斷地傳承,來人間所要傳的,那就是大愛,無私無染的大愛。
+
一直在說,法入阿難心,這個法如海,都是點滴都是在阿難的心裡,因為阿難對佛那分的信,所以點點點滴滴的法,都入阿難的心。
  
所以我們要秉慈運悲,來廣濟眾生,這就是我們學佛,我們要走在菩薩道上,我們要走入佛法的法髓,來接受佛的智慧的法脈,所以要入中道,中道就是真實法,那就是《妙華蓮華經》,它是一個圓滿中道的大法。
+
既然阿難,能夠入佛所說一切的法,他應該很相信,一切皆空,為什麼阿難還是稱「我」呢?我們人都是因為有我,都會自大,這就是我們凡夫,凡夫凡事都是以我為中心,所以起了執著,生很多煩惱,太自我,這就是凡夫。
  
如果沒有先建立信心,就無法這樣一路順利,走入康莊的大道,圓滿的真實道,所以經裡面這麼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一切的善法都是從根生出來,什麼根?信根。
+
但是阿難已經聽這麼多法,難道他還有執一個自我嗎?應該我們要知道,這個「我聞」的「我」就是說,世間人就是迷在法與理,不知道這個「我」是一個假相,不過阿難要將佛陀的教理入心,要說給大家聽,要讓大家相信,所以他要「如是我聞」,佛陀所說的真理是我阿難聽的。
  
前面我們已經說過了,五根、五力,我們有很根本的信仰,我們才能產生有力的願力,所以有信願才能力行,所以,信,要正信,所以說正信就是道源功德母,一切諸法就是從信開始。
+
所以就是這個法,要流布在世間,要隨著世間人所說的話,世間人的習慣也要有一個分別,所以知道每一個人的「我」,就是五蘊假我合起來的,所以才會一直說我、我,什麼叫做五蘊?大家都知道,色、受、想、行、識。
  
常常跟你們說過,功德是內自修,外能行,這就是要有信心的人,才能夠接受正法,對內自修,堅定我們的心志,我們也是要很有信心,我們才能走入人群,所以內修外行,這就是功德。
+
每一個人都不離開,這個色身,每一個人都不離開,我們日常生活中,和外面的境界一切所接觸,和外面的境界所接觸,心都有感受,就有這個意識,這個意識就有你,有他,有我,有青、紅、赤、白等等,這都是因為我去感受到,這就是隨著世俗,來稱這個「我」。
  
所以,如是眾生真如被塵埋隱,我們眾生,人人都與佛同等,真如本性,只是我們凡夫,所以就一直受到外面的塵埃,不斷污染,很多的人我是非,很多的欲望煩惱,所以起惑造業,這樣不斷地將我們的真如本性,一直把它埋隱掉了。
+
我有聽到,我有做到,我有感覺到,這個我叫做假我,因為阿難已經體會佛陀的教法,他已經透徹到我空,把這個五蘊分開之後,根本沒有一個我。
  
所以我們一直就是在三界之內,欲界,我就曾說過,不要說得那麼深,我們就說我們的心欲,因為根對外面的境,內心就起了很多無明欲念。
+
所以雖然都說真如真實,但是「我」就不真實,「我」是五蘊假合,不過為了要藉這個假相,才有辦法把這個法,正式讓大家了解,確實是我阿難所聽的,所以假名為我,假借一個名字來說是我。
  
想想看,光是世間形形色色,我們的六根向外面的塵境,去(攀)緣,我們的根塵如果會合的時候,我們如何才能安然?不起欲、不起心念,我們不只是沒有欲、沒有念,但是我們還有一個善念,慈悲的愛去付出,不只是不執著,還能捨,這就是除了克服以外,還去付出,這就是克服了欲界。
+
當然這個「我」字,只是分一個賓主,是我、是你、是他,分別一下,要不然全都混在一起,要稍微分一下,才能用這個「我」字,所以稱為我。
  
我們能知道大自然的法則,不要為了大自然的法則,在起心動念,很煩惱,既然是這樣,有色、有欲,我們如果看得開,自然我們這些煩惱觀念思想,自然就能,靜寂清澄,志玄虛漠。
+
耳聞,其實聽話到底是我,「我」,是什麼在聽,當然,也是要再借一個名相,耳朵聽,我聞,是耳朵聽的,所以《大智度論》裡面就說:
 +
耳根不壞
 +
聲在可聞處
 +
作心欲聞
  
我們的心思不起動念,那就是靜寂清澄的境界了,如果,連這個無色界,我們都已經靜寂清澄了,這樣就可以隔絕三界,只要真如性顯,即塵去光現。
+
聽,其實是耳朵聽,我們的耳朵如果沒有壞掉,自然我們能聽到,我不能說耳朵聽,如是我聞,是什麼人的耳朵去聽的,我就是阿難,如是我聞,這個法是我阿難聽的,不是,如是耳聞,這個法是耳朵聽的,這樣能讓人相信嗎?
  
我們人人,都有與如來平等的真如本性,本來我們的慧光也是很光明,為什麼我們心靈這個室內,會這麼黑暗呢?那就是因為有塵,這個塵把我們埋隱下來,這麼多的無明,這麼多的塵埃把我們蓋住了。
+
大家都有耳朵,所以阿難他自己就要說,是我,我聽到的,所以身在,我們這個耳朵只要有聲音存在,大家就都聽得到,也是有心要聽的人,才聽得進去。
  
那就是因為在這個三界,有欲念跟有色的東西,來亂我們的心,或者是我們的思想,還不正確等等,所以亂了我們的心,就譬如這種的塵霾,這個塵,塵埃染著,埋沒了我們的本性。
+
你們大家坐在這裡,無心要聽,其實聽到別的地方去了,聲音在這裡,但是你的心在外面,把這個聲音,裡面的道理沒有入心,這樣也和沒有聽到一樣,所以率爾,率爾的耳識,就是這個耳朵聽到聲音,但是我們這個心識,意識沒有在用,只有耳朵聽到聲音。
  
所以我們現在修行就是要用功,如何掃除內心的塵霾,把它掃除掉,不要把我們的真如隱沒下來,自然你如果把它掃乾淨,找到了,找到了我們的本性,找到了我們的真如,找到我們心室裡面,能夠發光發亮的本性。
+
我們大家,常常這樣,聽到別人在說話,但是我們的心忽然間有雜念起,別人在說,我們沒有聽清楚,我們就回頭問說,你剛才說的是什麼,一定是有聽到聲音,但是不知道他在說什麼話,所以聲音是有聽到,但是沒有用心識去聽它,這只是耳朵聽到聲,沒有入那個聲音裡面,去分別他在說什麼。
  
所以說,「真如性顯、即塵去光現」,這個光明就發現出來。
+
所以率爾,率爾就是聲起耳聞,那個剎那間有這個聲音,但是我們還要和意識會合,這個意識會合耳識,自然所說的話,你們才聽得進去,所以意識接觸外面的塵境,才能把東西分別清楚,聲音分別清楚,所說的道理能夠入心來。
  
如是眾生真如
+
阿難他是用他的智慧心,來聞佛的道理,所以他不是用率爾的耳識,不是,不是只是在佛的身邊,佛在講話是別人聽,他沒有心聽,不是,他是很用心聽。
被塵埋隱
+
放沈三界
+
欲絕三界
+
真如性顯
+
即塵去光現也
+
  
所以說,「聖人說法、但為顯如」,佛陀的時代,一直到佛陀之後,這諸師大德,全都是為了要,顯著眾生人人心靈的本性,所以不管是講經造論,都是一樣要讓大家能夠了解,能夠如何防範我們的煩惱,來遮蔽我們的心。
+
所以他內心的意,和佛的聲音的境界完全會合,所以叫做眾緣和合,所以這叫做耳聞。
  
所以過去諸佛菩薩,和祖師大德在說法,無不都是為了顯如,就是真如的本性,除了這個真如的本性之外,都是虛妄的,所以,唯有唯如,這個真如的本性才是「是」,才是真的,所以我們相信是真如的本性,所以因為這樣,叫做「如是」。
+
聞成就─我聞
 +
今已隨世
 +
流布五蘊假我也
 +
阿難已達我空
 +
實不計我
 +
故名為假
 +
要分賓主
 +
乃稱為我
 +
達耳曰聞
  
聖人說法
+
佛陀要講話,也不只是對阿難說,佛陀是應機逗教,這個時機到了,這個人的根機也成熟了,我要對這些人說話,這也叫做眾緣會合,阿難所聽到的,是眾緣會合的道理。
但為顯如
+
除如之外
+
皆是虛妄
+
惟如為是
+
故稱如是
+
  
佛和眾生,都是同樣一個本性,我們和佛都一樣,沒有不同,所以「因果實相、不異為如」,你如果真的有在修行,回歸我們的真如本性。
+
所以「我聞」,阿難所聽到的,是很多的道理會合起來,又有人這樣問,根是發於識,所以我們就會聽,聽就是耳聞。
  
真如就是因,我們如果讓清淨本性回歸回來,要如何回歸呢?那就是在因緣,過去這個清淨的因,既然蒙上了外面的境界,我們現在要隨著這個緣,再回去,回歸到這個清淨的因,現在要如何,才能回歸我們的真如本性?就要掃除那些煩惱惑,見、思、惑。
+
為什麼要說「我聞」,剛才就說過了,雖然是耳根,在這個識裡,但是就是阿難要用心去聽,所以耳是五官分別,耳朵、眼、耳、鼻、舌、身,這都叫做五官,絕對就是分別。
  
見思惑這些微細的煩惱,我們如果全部掃除了,貪瞋癡全都滅了,這些我們如果把它回歸滅掉,回到真如的本性。
+
去分別這個東西的形象,我們的五官,五官有五官不同的名稱,所以耳根是五官中其中的一根,所以身體是總,這樣,難道要說「身聽」嗎?身體聽不到,你把耳朵摀起來,你的身體還是存在,你的耳神經還是存在。
  
所以必定要將塵霾掃除,我們真如的光輝,才能夠顯現出來,所以說因果實相,這個因果實相,真真正正地回歸到它的實相來,那就是真如。
+
但是你把耳朵摀起來,根本你也不知道,現在有沒有在說話,有在說話,聲音是什麼聲音?不知道,這就是從這個「總」的當中,來分別這個耳,所以才會說「我」。
  
前面說過了真如實相,那就是不異,與什麼不異呢?與佛的本性真如不異,所以佛、眾生和心是同一個,我們的心回歸到清淨,那就是佛的本性,所以心境諸法無非是,是什麼?是真如本性,所以我們要時時用心去找,找出真如本性。
+
所以這個身體,我是阿難,整個身體的裡面,是我阿難聽的。
  
因果實相
+
以率爾耳識
不異為如
+
與同時意識
心境諸法
+
眾緣和合故得有聞
無非為是也
+
問:
 +
耳根發識故聞
 +
應云耳聞
 +
何言我聞
 +
答:
 +
耳是五官之別
 +
我乃一身之總
 +
廢別
  
在佛經典中,常常都有很動人的經典故事,就如過去摩揭陀國有兩個童子,這兩個童子是很好的朋友,小小的好朋友,兩個人一起遊玩。
+
佛陀他說法二十年後,阿難出家才成為佛陀的侍者,做佛陀的侍者,既然是如此,二十年前佛陀所說的法,他都沒有聽到,這時候在結集經典,阿難怎麼能說「如是我聞」。
  
有一天,兩個孩子在那裡堆沙,在堆沙當中,沙堆一堆一堆起來,就說我們來造城,我們來造塔,我們來搭橋,就是這樣清淨的心,他的心是要造城,要造塔,要搭橋造路,一堆沙要造這麼多的東西。
+
但是所回答的,有啊,有可能,因為佛陀要阿難做侍者的時候,是因為僧團所推薦,阿難聰明,阿難有智慧,阿難單純,阿難形象莊嚴,所以阿難聽佛陀說法之後,他都記得了,記憶又好又年輕,所以僧團中,推薦阿難為佛的侍者。
  
忽然間,佛帶著一群比丘,來到孩子面前,孩子抬頭望,這麼莊嚴的隊伍,佛陀如此莊嚴光輝的形象,不由自己,很虔誠的起了歡喜心,抓了一把沙,在旁邊做這樣的動作,趕快來炒,炒飯、麵,趕快來供佛。
+
大家認為佛陀有年齡了,已經有年紀了,身邊一定要有一位為佛的侍者,所以大家所選擇的是阿難,阿難他能夠成為佛陀的侍者,當然是很歡喜。
  
用那個動作,趕快像是在煮飯食一樣,把這些沙捧起來,很恭敬地供佛,佛陀伸缽接受下來,佛陀當時微笑了,阿難看到了,趕快把握機會請教佛陀,佛微笑一定有因緣,請佛陀開示。
+
但是他要做佛的侍者,他也有條件,向佛乞求三件事,第一,不著佛陀退下來的衣服,第二,不隨佛受單獨的供養,這是侍者,他為什麼要這樣?阿難是為了要避疑,避別人的議論,因為大家供佛的衣服,都是很好的,他如果穿佛陀退下來的衣服,阿難怕人家說佛陀偏護阿難。所以阿難不希望有人這樣議論,所以他第一個條件,就是不要穿佛陀退下來的衣服。
  
佛陀就說很歡喜,這兩個天真的童子,如此虔誠,尤其是闍耶他的誠懇,其中這個孩子的誠懇,這樣的虔誠無私,清淨的願,相信未來摩揭陀這個國家,將來會出現一位仁德的國王,未來這位國王,能夠展現佛法興盛,能擁護佛法,未來佛法會興盛在這個時候。
+
很多國王、大臣、長者,社會各階級的人,有時也會單獨請佛受供,不過阿難就說,佛陀若是單獨受請,他不要跟佛陀去,那是為什麼呢?因為供養佛陀一定會很豐盛,阿難覺得,我若隨佛陀受單獨供養,人家會議論,阿難,你很好,你隨佛,隨佛吃,所以都會吃得比我們好,阿難也不要。
  
果然,經過了一百年後,這個國家確實出現了這位國王,在印度的史載,是佛陀圓寂之後一百年,那個地方的佛法非常興盛,而且佛滅後,還造了很多的塔。
+
可見我們知道,以前的人和現在的人一樣,都會有說閒話,阿難那時候就這麼想,不要讓人說長論短,所以不要穿佛陀退下來的衣服,不要單獨隨佛受請。
  
這個阿育王,他是一位信佛最虔誠的國王,而且他供養三寶,造了很多寺院,佛陀圓寂之後,為佛舍利,造了八萬四千塔,後來有很多考古學家,就在哪裡發現到,阿育王時代的佛塔舍利,這是真實的。
+
再來最重要的就是,佛陀二十年前所說過的法,我阿難都沒有聽到,我要求佛陀,將過去二十年前所說過的法,能重新再為我重說,再重新說過,不然二十年前所說過的法,我阿難都沒有聽到,釋迦牟尼佛覺得阿難的智慧,這三項的懇請,當然佛陀一一答應他。
  
各位,一念心清淨無私,這分的信念,它的功德是如此之大,一把沙供佛,那種虔誠恭敬,比幾十年有形的供養,但是滿心都是煩惱的祈求,就不同了,這種無求虔誠,天真無邪,這就是如來的本性,這樣他就能如願了,真的能夠傳承佛法,這就是信。
+
問:
 +
阿難是
 +
佛成道之夜始生
 +
至二十年方為侍者
 +
二十年前所說之法
 +
並皆不聞
 +
何結集時通稱我聞耶
 +
答:
 +
有三義
 +
佛命為侍者時
 +
阿難從佛乞三願
 +
不著退衣
 +
不隨受請
 +
二十年前未聞之法
 +
重為說過
 +
世尊許之
 +
故未聞之法亦得聞也
  
各位,學佛就是起那分虔誠的心,我們要清淨無染,這樣才是真實的真如法,所以人人要虔誠用心。
+
各位學佛,我們要知道要如何入理,真的要入理,我們就是要有這分用心,我們若有用心,才能入這個道理,理就會顯現,萬法歸真。
 +
 
 +
但是阿難現在就是以,人我一如取相稱我,取世間的形象,他明知道人和我都是平等的,但是因為要分別流通,讓大家能相信,所以他才要將「阿難」,稱為「我」,這也是一種真實,取信於人間。
 +
 
 +
所以我們人人說話為了要取信,對啊,這是我說的沒錯,大家會問,這個話是什麼人說的,還是,要有一個源頭。
 +
 
 +
好吧,各位,學佛真如取從信心開始,所以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
  
 
==2.幸福分享==
 
==2.幸福分享==

2014年1月16日 (四) 18:13的修訂版本

目錄

1.幸福奉學

【證嚴上人開示】

真好如法乃道之源頭信入理現萬法歸真入真如一實之信海人我一如取相稱我

我們每天不就是這麼在說真如,信入真如,真如就是一個信,所以真如是法,就是道的源頭,你如果不信,你就無法入道,所以信入理現,你有信心,你才會用心聽,用心聽,法才能入心,這叫做「入」。

所以我們若是信心受法,用進來,自然我們就能與法的道理,去體會到,所以,信入理現,很多道理,都是因為你一念的信心,所以,內心才能夠體會這個理。

本來就有這個理的存在,是我們不用心,我們就是信心還沒有啟發,所以我們沒有用心,去和這個,原來就有的道理契合,我們現在信心已經啟發了,所以一切道理能夠很明顯。

萬法歸真,自然一切的法,一理通,就萬理徹,所以所有一切的道理、法,就是因為有一個信字,所以道理才能和你契合,「信為道源功德母」,入信,法如海,你如果有信,這個法很多,很快就能入你的心來。

一直在說,法入阿難心,這個法如海,都是點滴都是在阿難的心裡,因為阿難對佛那分的信,所以點點點滴滴的法,都入阿難的心。

既然阿難,能夠入佛所說一切的法,他應該很相信,一切皆空,為什麼阿難還是稱「我」呢?我們人都是因為有我,都會自大,這就是我們凡夫,凡夫凡事都是以我為中心,所以起了執著,生很多煩惱,太自我,這就是凡夫。

但是阿難已經聽這麼多法,難道他還有執一個自我嗎?應該我們要知道,這個「我聞」的「我」就是說,世間人就是迷在法與理,不知道這個「我」是一個假相,不過阿難要將佛陀的教理入心,要說給大家聽,要讓大家相信,所以他要「如是我聞」,佛陀所說的真理是我阿難聽的。

所以就是這個法,要流布在世間,要隨著世間人所說的話,世間人的習慣也要有一個分別,所以知道每一個人的「我」,就是五蘊假我合起來的,所以才會一直說我、我,什麼叫做五蘊?大家都知道,色、受、想、行、識。

每一個人都不離開,這個色身,每一個人都不離開,我們日常生活中,和外面的境界一切所接觸,和外面的境界所接觸,心都有感受,就有這個意識,這個意識就有你,有他,有我,有青、紅、赤、白等等,這都是因為我去感受到,這就是隨著世俗,來稱這個「我」。

我有聽到,我有做到,我有感覺到,這個我叫做假我,因為阿難已經體會佛陀的教法,他已經透徹到我空,把這個五蘊分開之後,根本沒有一個我。

所以雖然都說真如真實,但是「我」就不真實,「我」是五蘊假合,不過為了要藉這個假相,才有辦法把這個法,正式讓大家了解,確實是我阿難所聽的,所以假名為我,假借一個名字來說是我。

當然這個「我」字,只是分一個賓主,是我、是你、是他,分別一下,要不然全都混在一起,要稍微分一下,才能用這個「我」字,所以稱為我。

耳聞,其實聽話到底是我,「我」,是什麼在聽,當然,也是要再借一個名相,耳朵聽,我聞,是耳朵聽的,所以《大智度論》裡面就說: 耳根不壞 聲在可聞處 作心欲聞

聽,其實是耳朵聽,我們的耳朵如果沒有壞掉,自然我們能聽到,我不能說耳朵聽,如是我聞,是什麼人的耳朵去聽的,我就是阿難,如是我聞,這個法是我阿難聽的,不是,如是耳聞,這個法是耳朵聽的,這樣能讓人相信嗎?

大家都有耳朵,所以阿難他自己就要說,是我,我聽到的,所以身在,我們這個耳朵只要有聲音存在,大家就都聽得到,也是有心要聽的人,才聽得進去。

你們大家坐在這裡,無心要聽,其實聽到別的地方去了,聲音在這裡,但是你的心在外面,把這個聲音,裡面的道理沒有入心,這樣也和沒有聽到一樣,所以率爾,率爾的耳識,就是這個耳朵聽到聲音,但是我們這個心識,意識沒有在用,只有耳朵聽到聲音。

我們大家,常常這樣,聽到別人在說話,但是我們的心忽然間有雜念起,別人在說,我們沒有聽清楚,我們就回頭問說,你剛才說的是什麼,一定是有聽到聲音,但是不知道他在說什麼話,所以聲音是有聽到,但是沒有用心識去聽它,這只是耳朵聽到聲,沒有入那個聲音裡面,去分別他在說什麼。

所以率爾,率爾就是聲起耳聞,那個剎那間有這個聲音,但是我們還要和意識會合,這個意識會合耳識,自然所說的話,你們才聽得進去,所以意識接觸外面的塵境,才能把東西分別清楚,聲音分別清楚,所說的道理能夠入心來。

阿難他是用他的智慧心,來聞佛的道理,所以他不是用率爾的耳識,不是,不是只是在佛的身邊,佛在講話是別人聽,他沒有心聽,不是,他是很用心聽。

所以他內心的意,和佛的聲音的境界完全會合,所以叫做眾緣和合,所以這叫做耳聞。

聞成就─我聞 今已隨世 流布五蘊假我也 阿難已達我空 實不計我 故名為假 要分賓主 乃稱為我 達耳曰聞

佛陀要講話,也不只是對阿難說,佛陀是應機逗教,這個時機到了,這個人的根機也成熟了,我要對這些人說話,這也叫做眾緣會合,阿難所聽到的,是眾緣會合的道理。

所以「我聞」,阿難所聽到的,是很多的道理會合起來,又有人這樣問,根是發於識,所以我們就會聽,聽就是耳聞。

為什麼要說「我聞」,剛才就說過了,雖然是耳根,在這個識裡,但是就是阿難要用心去聽,所以耳是五官分別,耳朵、眼、耳、鼻、舌、身,這都叫做五官,絕對就是分別。

去分別這個東西的形象,我們的五官,五官有五官不同的名稱,所以耳根是五官中其中的一根,所以身體是總,這樣,難道要說「身聽」嗎?身體聽不到,你把耳朵摀起來,你的身體還是存在,你的耳神經還是存在。

但是你把耳朵摀起來,根本你也不知道,現在有沒有在說話,有在說話,聲音是什麼聲音?不知道,這就是從這個「總」的當中,來分別這個耳,所以才會說「我」。

所以這個身體,我是阿難,整個身體的裡面,是我阿難聽的。

以率爾耳識 與同時意識 眾緣和合故得有聞 問: 耳根發識故聞 應云耳聞 何言我聞 答: 耳是五官之別 我乃一身之總 廢別

佛陀他說法二十年後,阿難出家才成為佛陀的侍者,做佛陀的侍者,既然是如此,二十年前佛陀所說的法,他都沒有聽到,這時候在結集經典,阿難怎麼能說「如是我聞」。

但是所回答的,有啊,有可能,因為佛陀要阿難做侍者的時候,是因為僧團所推薦,阿難聰明,阿難有智慧,阿難單純,阿難形象莊嚴,所以阿難聽佛陀說法之後,他都記得了,記憶又好又年輕,所以僧團中,推薦阿難為佛的侍者。

大家認為佛陀有年齡了,已經有年紀了,身邊一定要有一位為佛的侍者,所以大家所選擇的是阿難,阿難他能夠成為佛陀的侍者,當然是很歡喜。

但是他要做佛的侍者,他也有條件,向佛乞求三件事,第一,不著佛陀退下來的衣服,第二,不隨佛受單獨的供養,這是侍者,他為什麼要這樣?阿難是為了要避疑,避別人的議論,因為大家供佛的衣服,都是很好的,他如果穿佛陀退下來的衣服,阿難怕人家說佛陀偏護阿難。所以阿難不希望有人這樣議論,所以他第一個條件,就是不要穿佛陀退下來的衣服。

很多國王、大臣、長者,社會各階級的人,有時也會單獨請佛受供,不過阿難就說,佛陀若是單獨受請,他不要跟佛陀去,那是為什麼呢?因為供養佛陀一定會很豐盛,阿難覺得,我若隨佛陀受單獨供養,人家會議論,阿難,你很好,你隨佛,隨佛吃,所以都會吃得比我們好,阿難也不要。

可見我們知道,以前的人和現在的人一樣,都會有說閒話,阿難那時候就這麼想,不要讓人說長論短,所以不要穿佛陀退下來的衣服,不要單獨隨佛受請。

再來最重要的就是,佛陀二十年前所說過的法,我阿難都沒有聽到,我要求佛陀,將過去二十年前所說過的法,能重新再為我重說,再重新說過,不然二十年前所說過的法,我阿難都沒有聽到,釋迦牟尼佛覺得阿難的智慧,這三項的懇請,當然佛陀一一答應他。

問: 阿難是 佛成道之夜始生 至二十年方為侍者 二十年前所說之法 並皆不聞 何結集時通稱我聞耶 答: 有三義 佛命為侍者時 阿難從佛乞三願 不著退衣 不隨受請 二十年前未聞之法 重為說過 世尊許之 故未聞之法亦得聞也

各位學佛,我們要知道要如何入理,真的要入理,我們就是要有這分用心,我們若有用心,才能入這個道理,理就會顯現,萬法歸真。

但是阿難現在就是以,人我一如取相稱我,取世間的形象,他明知道人和我都是平等的,但是因為要分別流通,讓大家能相信,所以他才要將「阿難」,稱為「我」,這也是一種真實,取信於人間。

所以我們人人說話為了要取信,對啊,這是我說的沒錯,大家會問,這個話是什麼人說的,還是,要有一個源頭。

好吧,各位,學佛真如取從信心開始,所以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

2.幸福分享

2-1 幸福影片連結---靜思妙蓮華021-真如性顯 塵去光現

3.幸福茶香

4.幸福彩虹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