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法譬如水038-以清淨心去付出: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幸福奉學網
跳轉到: 導覽搜尋
1.幸福奉學

2013年1月6日 (日) 07:01的修訂版本

目錄

1.幸福奉學

一者慚愧 二者恐怖 三者厭離

四者發菩提心 五者怨親平等 六者念報佛恩 七者觀罪性空

貪著名利而行善 福報僅能得生人天 仍在六道輪迴之中

唯有發心立願 以清淨心去付出 未來才有可能 脫離六道覺悟成佛

除滅三障第五種心

怨親平等

以清淨無染的心 追求成佛之道 以平等無私的愛 普度一切眾生 生生世世不離娑婆


娑婆世界苦樂參半 利於策勵修行之心 因此若要救度眾生 令其修行而得解脫 娑婆人間是最佳去處

慈悲與智慧兼備 無微不至 普遍地愛一切眾生 同時了解到 眾生平等皆有佛性

除滅三障第六種心 念報佛恩

求衣食自濟 資生甚艱難 得少便為足 更不願好者 不覺內衣裏 有無價寶珠 《大乘妙法 蓮華經》五百弟子授記品 第八

因為佛陀的教導 我們才能得知方法 去除無明、邁向覺悟 感報佛恩最好的做法 即是「依教奉行」

除滅三障第七種心 觀罪性空

罪性本空由心造 心若滅時罪亦亡 心亡罪滅兩俱空 是則名為真懺悔 《懺悔偈》


【證嚴上人開示】 我們聽法若不想再去溫習,法很快就像在太陽曬得很乾的石頭上,一盆水往石頭潑下去,水潑到石頭是濕了,不過,因為它很燙,水很快潑下去之後,很快就流掉了。水流掉了再去看,石頭過了一會兒還是乾的,所以我們無論有什麼事,我們必定要溫故而知新。 除滅三障當興七種心 一者慚愧 二者恐怖 三者厭離 四者發菩提心 五者怨親平等 六者念報佛恩 七者觀罪性空 「七種心」,我們說到第三種厭離,第四就是發菩提心。把我們過去的煩惱、染著、愛除掉,以清淨心去付出,這叫做菩提心。覺悟之後的有情,這叫作菩提之心。 我們如果不能覺悟,耽著在名利而去做好事,這還不是菩提。這只不過是人天福報。 我們所要的不只是修人天福,我們所要的,所要修的是佛道,我們要真正徹底離開六道,所以我們要走的路是佛道。佛道乃是大覺,就是徹底覺悟的人,這就是我們所要追求的。 貪著名利而行善 福報僅能得生人天 仍在六道輪迴之中 唯有發心立願 以清淨心去付出 未來才有可能 脫離六道覺悟成佛 修行不能離開菩提心,所以我們第四就是要發菩提心。菩提心發起之後,我們的愛與情,愛就是普天下一切的眾生,我們都以平等心去愛,所以這就叫做: 除滅三障第五種心 怨親平等 這就是覺悟的眾生、覺悟的人,覺悟天下一切萬物、生命是平等的。所以發菩提心之後,才能怨親平等。發菩提心,除了是今生此世,愛大地一切眾生、生命共同體之外,就是隨著眾生來來回回,所以佛與菩薩就是不離娑婆,常常都是倒駕慈航,來娑婆世界度眾生。 以清淨無染的心 追求成佛之道 以平等無私的愛 普度一切眾生 生生世世不離娑婆 所有的弟子,若是在臨命終時,師父都會跟他們說:「快去快回。」脫離了人身,還是要再回到人間來,因為我們修行,不是貪求要去哪個地方!我們要有一個心願,就是如何能救人?哪一個地方才有機會去救?唯有娑婆世界。 娑婆世界苦樂參半,除了人類以外,還有很多很多不同形體,有共同的生命,這就是在人間才有的。所以如果你要救度眾生,唯有來娑婆。 娑婆世界苦樂參半 利於策勵修行之心 因此若要救度眾生 令其修行而得解脫 娑婆人間是最佳去處 所以諸佛菩薩他們,就是不離眾生,生生世世不斷不斷隨著眾生,不捨眾生,這就是發菩提心,就是怨親平等心。我們不分是人類,或是其他的生靈,我們不分這是我愛的,這是我不愛的。 記得弘一大師他在臨終前,交代他的弟子,交代將來我的屍體,如果要幫我入龕之時,在龕的周圍要放水,四周都要放水。問他這是什麼意思?就說因為入龕之後,不會很快就去火化,通常大家都會放幾天的時間,所以這個期間屍體會腐爛,期間就會有螞蟻跑來。放上水防止螞蟻跑進來,才不會讓螞蟻跑進屍體裡。去火化時,有很多的小生命會隨著這具屍體受火傷、受火燒。為了保護那些小生命。 看,這位一代祖師,他已經把他的心,完全放在眾生的身上。哪怕是小生命,這麼微小的螞蟻的生命,他到了最後的念頭還是關心。尤其是能啟發這些弟子,讓他們知道生命雖小,我們的愛卻無微不至。這叫做慈悲的愛、智慧的愛、普遍的愛。愛一切的眾生。 慈悲與智慧兼備 無微不至 普遍地愛一切眾生 同時了解到 眾生平等皆有佛性 在這個世間,人類和其他動物的物命,應該是平等的,同樣有感情。只要我們用愛,細心觀察所有的生命,哪怕是螞蟻。你看,小小的螞蟻,牠們如果團結起來,也是很大的力量。我們不是常看到,螞蟻是這麼小,牠們會去搬食物,我們的東西掉下去時,牠們一隻螞蟻拖不動,牠們就會集中很多螞蟻,很多螞蟻把食物抬回螞蟻洞裡,大家來分享。 看,螞蟻牠們也有團結的精神,螞蟻牠們也有普遍的愛心,不是只有牠一隻享受就好,牠們還會用很多力量,把這些東西搬回去共同分享。 道理就和「情」一樣。眾生萬物的情都是一樣的,只是人類就是被很多煩惱覆蔽,昧了我們的良知,使我們的良知變成一種殘酷,良知已經被遮蔽了。這種欲念的心情生起,所以對一切萬物都是以輕視,甚至吃盡眾生的物命,所以我們人應該要起慚愧心、要起恐怖心、要起厭離心,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發菩提心。 發出菩提心,才能也有這種眾生平等心,我們若能視眾生平等。生命既然是共同體,就沒有私心,沒有私心就不會去造惡業。我們這種菩提心也好,平等心也好,我們能通情達理,這叫做通情達理! 對一切眾生的感情,我們能夠了達人生的真理,這是從哪裡來的?釋迦牟尼佛,佛陀的教育。所以: 除滅三障第六種心 念報佛恩若不是釋迦牟尼佛來啟發我們的良知,若不是釋迦牟尼佛來指導我們,讓我們知道原來眾生和佛本來平等,佛心、眾生心,在佛不增、在眾生不減。慈悲、智慧都是一樣的,其實我們不知道。 就像在《法華經》中,一位窮子、貧窮的人,他流離失所,非常狼狽。有一位長者除了讓他飽餐一頓之後,還幫他放了一顆寶珠。後來和長者分離了,這位貧窮子還是一樣到處流浪。貧窮者到處流浪,非常狼狽,只是一再向外乞討。有一天,這位長者又看到這位(窮子):「為甚麼你到今天還這麼狼狽呢?」 「是啊!我本來就是這麼貧窮。」 這位長者說:「你錯了!其實你的身上有一顆無價的寶珠!」 「哪有呢?」他探手進去摸摸看,探手一摸:「是啊!原來我有這顆寶珠!我怎麼都不知道呢?」 求衣食自濟 資生甚艱難 得少便為足 更不願好者 不覺內衣裏 有無價寶珠 《大乘妙法 蓮華經》五百弟子授記品 第八 懷寶珠而不知,這我們每個人不都一樣嗎?我們每個人,同樣有這分清淨的本性,無量的智慧。就像這顆寶珠它能發光,是世間的無價之寶。我們也是一樣,人人在內心都有這念清淨的本性,我們有無限量的智慧,但是我們都不會用,都是被無明不斷遮蔽,所以久了就沒有光亮、失色了,光明被無明蓋住了。 所以我們現在能知道方法,要如何去除無明,將一層一層的無明去除!我們已經知道眾生平等,我們能體會我們的生命和大地是共同體。你們想,這樣智慧已經發出了,是不是應該要念佛報佛恩呢? 我們若能報佛恩,才能真正和佛一樣的心態,不捨娑婆,就是要再回來救度眾生。 你若要回入娑婆救度眾生,就是要發揮和眾生結好緣。所以我們和人人結好緣,付出愛心,其實也是在感報佛恩。因為佛陀啟示我們,我們知道了道理,我們往這條路認真實行,去報佛恩。 因為佛陀的教導 我們才能得知方法 去除無明、邁向覺悟 感報佛恩最好的做法 即是「依教奉行」 其實所說的報佛恩,是自性佛恩。因為我們人人心中都有這顆寶珠,我們是一個懷珠之人。所以我們要很感恩,能讓我們的生命豐富,就是因為我們心中本來有這顆寶珠,有這分智慧。所以我們要時時珍惜、感恩,這樣我們才能進一步到達「觀罪性空」。 除滅三障第七種心 觀罪性空 我們一直在說無明、無明,很多的業,惑、業、苦,很多的無明罪惡,到底要如何消除那些無明罪惡呢?其實我們若能真正透徹道理之後,這些罪惡、無明、惑業,它自然能消除。 各位,觀罪性空是已經到了,我們真正通徹道理的時候,我們若能真正通徹道理,那時候惑、業、報就能消除;那時候罪性本來就是空的。 罪性本空由心造 心若滅時罪亦亡 心亡罪滅兩俱空 是則名為真懺悔 《懺悔偈》 所以請各位在每一天,我們要溫故而知新。這七種心,就是要讓我們有個次序,如何才能夠真正體會佛法的真理?體會真理之後,我們才有方法,洗滌我們內心的垢穢。 所以法譬如水,所以我們要時時接受點滴的水來滋潤我們。所以要接受點滴的水來滋潤心地,就是要溫故,不斷不斷再回顧,到底昨天是什麼?我才能瞭解我今天應該做什麼?所以希望諸位要時時多用心!

2.幸福分享

2-1 幸福影片連結---靜思晨語法譬如水035-以清淨心去付出

3.幸福茶香

3-1


4.幸福彩虹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