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法譬如水043-回歸清淨本性: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幸福奉學網
跳轉到: 導覽搜尋
(新頁面: ==1.幸福奉學== 凡夫慳貪驕慢瞋恚 煩惱不斷 唯有進入菩薩道 放下一切盡力付出 才能脫離凡夫心 回歸清淨本性 癡念容易迷惑一切 眾生有...)
 
1.幸福奉學
第 19 行: 第 19 行:
 
反省自己的心念行動  
 
反省自己的心念行動  
 
才能遠離妄念 遠離三毒
 
才能遠離妄念 遠離三毒
 +
 +
----
 +
【證嚴上人開示】
 +
前幾天我們一直在說,我們應該要起懺悔的心。懺悔我們才知道有慚愧,我們才能知道原來人世間有很多陷阱,我們要時時提高警覺,要常常提起那分恐怖的心,我們如果有恐怖的心,六道很可怕所以厭離。能夠趕緊脫離六道。
 +
學佛就是要成佛,學佛如果不成佛,為什麼我們一定要學佛呢?成佛到底是什麼樣子?覺悟,回歸本性,回歸我們自己的佛性,如果我們能夠將真正清淨的佛性保持住,再來人間就是乘願而來,倒駕慈航,回入娑婆來廣度眾生,來教育眾生,這就是回歸本性。
 +
沒有煩惱,沒有迷茫,我們以佛心、以智慧,在人世間以身作則修行、教化人,這都是清淨的本性。
 +
去除煩惱複雜的意念
 +
回歸純真無污染
 +
簡單清淨的本性
 +
即是學佛的目標
 +
修到什麼時候才能有清淨的本性呢?立地即是!這個時候你如果能聽進去,這念心保持住,無論是八萬六千四百秒,秒秒念念中我們都要保持好,污染的心、煩惱的心,不要再覆蓋。清淨的心、佛的本性,時時現前,立地即是。
 +
所以我們學佛要把握住短暫的好心、好念,所以我常常說:「把握當下,恆持剎那。」剎那的那念心,就是我們學佛最重要的。
 +
當下的這一秒鐘
 +
若能煩惱不覆心
 +
與佛同等的清淨本性
 +
立地即現
 +
學佛最重要的是
 +
把握恆持剎那間的
 +
這念清淨心
 +
所以我們從厭離,起了厭離六道輪迴的心,必定要「發菩提心」,這就是第四。
 +
第四發菩提心者
 +
經言 當樂佛身
 +
佛身者即法身也
 +
從無量功德智慧生
 +
希望我們人人聽到佛就能起歡喜心,看到佛像就能起恭敬心,這就叫做好樂佛身。
 +
「佛身者即法身也」,現在所說的佛身,好樂佛法。因為佛離我們兩千多年了,現在寺院裡所看到的都是像。所以說正法過了就是像法,像法有很多人造佛像,那個時候大家都尊重佛,將佛像留在人間,希望讓人看到佛像生歡喜,讓人能知道佛陀曾在人間、佛陀曾為人間說法教化,這就是以人間事相,要顯出佛的智慧教理,這就是正法過後,就是像法時期。
 +
像法轉時,就是末法,所以眾生垢重,眾生有很多很多的煩惱。正法既然不住人心,像法也已經漸漸破滅了。世間只要是有形的東西,就有破滅的時候,這叫做成、住、壞、空。只要有形像的東西,就會受到破壞,這是很自然的境界。
 +
但是我們現在,佛陀的法在人心也已經慢慢一直微末了,大家會覺得佛法、佛陀說得教法,現在很多人在研究,但是有幾個人能將佛陀的教法放在心中?能將佛陀的教法用在日常生活中?好像很難!所以,正法已經消失了,像法也已經轉了,現在是末法了。
 +
不過,我們人人這念心,本來自性三寶不生不滅,我們有與佛平等的佛、法、僧住在我們心中。我們心中有佛,自然我們能有與佛同等的心;我們心中有法,其實道理是永住不變的。住在哪裡呢?要住在人心。所以我們有與佛平等的智慧,法自然就在我們心中,自性法。
 +
但是,我們如果要有自性佛、自性法,我們就要有自性僧。僧就是要守規戒,佛陀教我們的道理,在日常生活要守的規矩,我們有沒有用在日常中?你如果運用在日常中,法就已經在你心中。如果不將自性僧,規戒在我們的日常生活,這樣法就已不住於我們的心。
 +
自性三寶人人本具
 +
自性佛是慈悲
 +
自性法是智慧
 +
自性僧是自律
 +
學佛之人
 +
皈依佛法僧三寶
 +
應學習佛陀行儀
 +
奉行佛之教法
 +
恭敬僧寶
 +
藉由皈依事相上的三寶
 +
進而啟發自性三寶
 +
所以這段經文跟我們說,要「當樂佛身」,「佛身者即法身也」,佛身就是法身,法身是「從無量功德智慧生」,法,真正的真理,是從哪裡產生出來的呢?就是從無量功德智慧。我們要不斷累積,有句話說「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我們修行不要獨善其身,我們如果獨善其身,封閉了自己,不能和人打成一片。
 +
其實我常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們能夠「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就是說我們必定要在人群中,我們如果在人群中,我們能得到很多教訓,我們能得到很多教育的道理。遇到壞人我們就得到教訓了,遇到好人,我們就得到很多道理。這無不是在受教育。
 +
所以必定要守好我們的自性僧,要守規矩,我們如果守好規矩,在日常生活中就用在佛法中。所以說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住在我們自己心中,所以這就是無量功德智慧。我們要時時和人在一起學,我們要時時付出,一邊學,一邊付出。
 +
所以菩薩是「上求佛道」,上求佛道就是不斷在學;「下化眾生」,所以下化眾生就是救濟眾生,邊學、智慧邊增加,邊做、功德就邊累積。就是這樣以很長的時間來累積無量功德智慧。這就能生出佛身、法身,就要從無量功德智慧生、「從六波羅蜜生」、還要「從慈悲喜捨生」。
 +
六波羅蜜:
 +
布施、持戒、忍辱
 +
精進、禪定、智慧
 +
「波羅蜜」為梵語
 +
譯作「度」
 +
即「到彼岸」之意
 +
故六波羅蜜又稱六度
 +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就是我們學佛絕對不能缺少的。
 +
布」,布施是這麼的重要,布施就是付出,付出、付出、再付出,如此三輪體空無所求,不斷付出。
 +
佛陀的三藏十二部經,這麼多都不離開六度所說的教法。
 +
布施就是發心付出
 +
以三輪體空之理
 +
行布施
 +
而不執著布施之相
 +
心始終安住在不動
 +
清楚明白的覺性中
 +
便是最高的菩薩行
 +
便是真功德
 +
在佛經中其中有一位,他在過去生中修行,無量劫之前有一位叫做仙歎,是一位長者,他富有財務,好樂佛法。他認為六度要做,很重要的,第一就是要布施。
 +
不過,在那時候那位國王以仁德治世,所以當時多數人的生活都過得去。不過,他又看到,雖然人人富有,但是一旦病了苦不堪言。所以他就靈機一動,他到國外貿易很多藥草回來,很好的藥,就請人來施醫施藥。從此開始,有人生病了,就開始找這位長者,如果來了,長者絕對免費請人診治,讓他能夠藥到病除。
 +
這個名聲不斷傳出去,要來求醫的人多。那時這位長者就主動到各個地方、到遠途的地方去做義診,就像我們現在在義診一樣。人愈來愈多,他去向國王借錢買藥,但是要去施醫施藥的範圍,愈來愈大,國王的錢也要還。所以這位長者,他就到遠洋貿易,又去做生意了。
 +
做生意又賺了很多錢,回來的時候,離開了海洋就要在陸地上走,他帶了很多賺回來的錢和一群商人同行,經過的那段路上乾旱,大家口渴沒有水。到了一個荒野之處有一口井,那是已經荒廢地方的一口井。
 +
大家看到他所帶的東西,有很多寶物價值很高,大家就講,來,我們大家合起來的東西,都沒有他多,我們來謀殺他,就可以得到很多東西。
 +
大家起了歹意,就開始真的,看到他在那裡探頭看水,要用什麼方法舀水上來,之間大家就把他推下去。但是這位長者被推下去時,推到井裡有東西卡住他了。但是那些人看到把他推下井裡後,大家趕緊把東西分一分,就回去了。
 +
這位長者在井裡要怎麼辦呢?在那裡他沒有埋怨,很鎮定,要設法上去。不過,水井很深,但是看到一道光明,有一個洞,原來是一個洞。他循著這個洞,走了七天的時間,才回到他的故鄉。去向國王稟報說:「我這回出去什麼都沒有得到,國王您的錢我會慢慢還。」
 +
國王實在無法相信他出去那麼久,怎麼會一無所得,所以國王就叫人去調查。後來發現,原來路上曾經歷過這些事,就把那些商人都調集過來,追回那些東西,然後把那些人關到監牢裡。
 +
這位長者很過意不去,覺得為了這些東西害這麼多人進監牢,一而再向國王求罪,國王被這位長者感動了,就把東西還他,之後也把那些人給放出來。這些人覺得,這位長者平生弘佛,所以有這麼大的心胸,願意原諒他們,願意將他們保釋出來,所以這些人也被感化了。這是一段在過去生中,佛陀修行的過程。
 +
其實在經典中,這種法,只要對人群有幫助,這都叫做布施,這都叫做愛。這都需要長久的時間累積,離不開這種大愛無私的布施,這就是六度以布施為首。
 +
所以一天八萬六千四百秒中,秒秒念念我們都要照顧好,人生無常,我們的心念要守好,我們才能自性三寶永住,大家要多用心。
 +
 
==2.幸福分享==
 
==2.幸福分享==
  

2012年12月30日 (日) 14:00的修訂版本

目錄

1.幸福奉學

凡夫慳貪驕慢瞋恚 煩惱不斷 唯有進入菩薩道 放下一切盡力付出 才能脫離凡夫心 回歸清淨本性

癡念容易迷惑一切 眾生有了癡迷之心 一切事理就不明 因而顛倒妄取 起諸邪行 此稱為癡毒

貪瞋癡三毒 使眾生庸碌度日 藉著布施 付出愛心 反省自己的心念行動 才能遠離妄念 遠離三毒


【證嚴上人開示】 前幾天我們一直在說,我們應該要起懺悔的心。懺悔我們才知道有慚愧,我們才能知道原來人世間有很多陷阱,我們要時時提高警覺,要常常提起那分恐怖的心,我們如果有恐怖的心,六道很可怕所以厭離。能夠趕緊脫離六道。 學佛就是要成佛,學佛如果不成佛,為什麼我們一定要學佛呢?成佛到底是什麼樣子?覺悟,回歸本性,回歸我們自己的佛性,如果我們能夠將真正清淨的佛性保持住,再來人間就是乘願而來,倒駕慈航,回入娑婆來廣度眾生,來教育眾生,這就是回歸本性。 沒有煩惱,沒有迷茫,我們以佛心、以智慧,在人世間以身作則修行、教化人,這都是清淨的本性。 去除煩惱複雜的意念 回歸純真無污染 簡單清淨的本性 即是學佛的目標 修到什麼時候才能有清淨的本性呢?立地即是!這個時候你如果能聽進去,這念心保持住,無論是八萬六千四百秒,秒秒念念中我們都要保持好,污染的心、煩惱的心,不要再覆蓋。清淨的心、佛的本性,時時現前,立地即是。 所以我們學佛要把握住短暫的好心、好念,所以我常常說:「把握當下,恆持剎那。」剎那的那念心,就是我們學佛最重要的。 當下的這一秒鐘 若能煩惱不覆心 與佛同等的清淨本性 立地即現 學佛最重要的是 把握恆持剎那間的 這念清淨心 所以我們從厭離,起了厭離六道輪迴的心,必定要「發菩提心」,這就是第四。 第四發菩提心者 經言 當樂佛身 佛身者即法身也 從無量功德智慧生 希望我們人人聽到佛就能起歡喜心,看到佛像就能起恭敬心,這就叫做好樂佛身。 「佛身者即法身也」,現在所說的佛身,好樂佛法。因為佛離我們兩千多年了,現在寺院裡所看到的都是像。所以說正法過了就是像法,像法有很多人造佛像,那個時候大家都尊重佛,將佛像留在人間,希望讓人看到佛像生歡喜,讓人能知道佛陀曾在人間、佛陀曾為人間說法教化,這就是以人間事相,要顯出佛的智慧教理,這就是正法過後,就是像法時期。 像法轉時,就是末法,所以眾生垢重,眾生有很多很多的煩惱。正法既然不住人心,像法也已經漸漸破滅了。世間只要是有形的東西,就有破滅的時候,這叫做成、住、壞、空。只要有形像的東西,就會受到破壞,這是很自然的境界。 但是我們現在,佛陀的法在人心也已經慢慢一直微末了,大家會覺得佛法、佛陀說得教法,現在很多人在研究,但是有幾個人能將佛陀的教法放在心中?能將佛陀的教法用在日常生活中?好像很難!所以,正法已經消失了,像法也已經轉了,現在是末法了。 不過,我們人人這念心,本來自性三寶不生不滅,我們有與佛平等的佛、法、僧住在我們心中。我們心中有佛,自然我們能有與佛同等的心;我們心中有法,其實道理是永住不變的。住在哪裡呢?要住在人心。所以我們有與佛平等的智慧,法自然就在我們心中,自性法。 但是,我們如果要有自性佛、自性法,我們就要有自性僧。僧就是要守規戒,佛陀教我們的道理,在日常生活要守的規矩,我們有沒有用在日常中?你如果運用在日常中,法就已經在你心中。如果不將自性僧,規戒在我們的日常生活,這樣法就已不住於我們的心。 自性三寶人人本具 自性佛是慈悲 自性法是智慧 自性僧是自律 學佛之人 皈依佛法僧三寶 應學習佛陀行儀 奉行佛之教法 恭敬僧寶 藉由皈依事相上的三寶 進而啟發自性三寶 所以這段經文跟我們說,要「當樂佛身」,「佛身者即法身也」,佛身就是法身,法身是「從無量功德智慧生」,法,真正的真理,是從哪裡產生出來的呢?就是從無量功德智慧。我們要不斷累積,有句話說「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我們修行不要獨善其身,我們如果獨善其身,封閉了自己,不能和人打成一片。 其實我常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們能夠「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就是說我們必定要在人群中,我們如果在人群中,我們能得到很多教訓,我們能得到很多教育的道理。遇到壞人我們就得到教訓了,遇到好人,我們就得到很多道理。這無不是在受教育。 所以必定要守好我們的自性僧,要守規矩,我們如果守好規矩,在日常生活中就用在佛法中。所以說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住在我們自己心中,所以這就是無量功德智慧。我們要時時和人在一起學,我們要時時付出,一邊學,一邊付出。 所以菩薩是「上求佛道」,上求佛道就是不斷在學;「下化眾生」,所以下化眾生就是救濟眾生,邊學、智慧邊增加,邊做、功德就邊累積。就是這樣以很長的時間來累積無量功德智慧。這就能生出佛身、法身,就要從無量功德智慧生、「從六波羅蜜生」、還要「從慈悲喜捨生」。 六波羅蜜: 布施、持戒、忍辱 精進、禪定、智慧 「波羅蜜」為梵語 譯作「度」 即「到彼岸」之意 故六波羅蜜又稱六度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就是我們學佛絕對不能缺少的。 布」,布施是這麼的重要,布施就是付出,付出、付出、再付出,如此三輪體空無所求,不斷付出。 佛陀的三藏十二部經,這麼多都不離開六度所說的教法。 布施就是發心付出 以三輪體空之理 行布施 而不執著布施之相 心始終安住在不動 清楚明白的覺性中 便是最高的菩薩行 便是真功德 在佛經中其中有一位,他在過去生中修行,無量劫之前有一位叫做仙歎,是一位長者,他富有財務,好樂佛法。他認為六度要做,很重要的,第一就是要布施。 不過,在那時候那位國王以仁德治世,所以當時多數人的生活都過得去。不過,他又看到,雖然人人富有,但是一旦病了苦不堪言。所以他就靈機一動,他到國外貿易很多藥草回來,很好的藥,就請人來施醫施藥。從此開始,有人生病了,就開始找這位長者,如果來了,長者絕對免費請人診治,讓他能夠藥到病除。 這個名聲不斷傳出去,要來求醫的人多。那時這位長者就主動到各個地方、到遠途的地方去做義診,就像我們現在在義診一樣。人愈來愈多,他去向國王借錢買藥,但是要去施醫施藥的範圍,愈來愈大,國王的錢也要還。所以這位長者,他就到遠洋貿易,又去做生意了。 做生意又賺了很多錢,回來的時候,離開了海洋就要在陸地上走,他帶了很多賺回來的錢和一群商人同行,經過的那段路上乾旱,大家口渴沒有水。到了一個荒野之處有一口井,那是已經荒廢地方的一口井。 大家看到他所帶的東西,有很多寶物價值很高,大家就講,來,我們大家合起來的東西,都沒有他多,我們來謀殺他,就可以得到很多東西。 大家起了歹意,就開始真的,看到他在那裡探頭看水,要用什麼方法舀水上來,之間大家就把他推下去。但是這位長者被推下去時,推到井裡有東西卡住他了。但是那些人看到把他推下井裡後,大家趕緊把東西分一分,就回去了。 這位長者在井裡要怎麼辦呢?在那裡他沒有埋怨,很鎮定,要設法上去。不過,水井很深,但是看到一道光明,有一個洞,原來是一個洞。他循著這個洞,走了七天的時間,才回到他的故鄉。去向國王稟報說:「我這回出去什麼都沒有得到,國王您的錢我會慢慢還。」 國王實在無法相信他出去那麼久,怎麼會一無所得,所以國王就叫人去調查。後來發現,原來路上曾經歷過這些事,就把那些商人都調集過來,追回那些東西,然後把那些人關到監牢裡。 這位長者很過意不去,覺得為了這些東西害這麼多人進監牢,一而再向國王求罪,國王被這位長者感動了,就把東西還他,之後也把那些人給放出來。這些人覺得,這位長者平生弘佛,所以有這麼大的心胸,願意原諒他們,願意將他們保釋出來,所以這些人也被感化了。這是一段在過去生中,佛陀修行的過程。 其實在經典中,這種法,只要對人群有幫助,這都叫做布施,這都叫做愛。這都需要長久的時間累積,離不開這種大愛無私的布施,這就是六度以布施為首。 所以一天八萬六千四百秒中,秒秒念念我們都要照顧好,人生無常,我們的心念要守好,我們才能自性三寶永住,大家要多用心。

2.幸福分享

2-1 幸福影片連結---靜思晨語法譬如水040-回歸清淨本性

3.幸福茶香

3-1


4.幸福彩虹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