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法譬如水485-修淨防非: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幸福奉學網
跳轉到: 導覽搜尋
3.幸福茶香
第 86 行: 第 86 行:
  
 
==3.幸福茶香==
 
==3.幸福茶香==
3-13-1世間上這麼多事情在誘惑著我們,我們無法阻絕外界的誘惑以及是是非非,但我們卻可以從我們的行為來戒,心來定,戒,並不是要限制我們的行動,也不是要阻礙我們的思想,而是要提升我們到另一個境界。就拿校規來說,當我遵守學校的各種規定時,學校就管不到我,我當然就可以很自在的過著自己的生活了,舉一反三,當我遵守班規時,老師也管不到我了,其實遵守規範,是對別人與對團體的尊重,所以戒,相反的,其實是一種自在的規範,這就是上人說的「有戒,我們才能不犯錯,不犯錯我們才能事事從善」。許多人不愛受約束,喜歡過著我行我素的自己,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其實與眾不同的真正意義,是要靠相處了解,而非相貌評斷,過度在意外表,反而把自身的光茫都模糊了。
+
3-1 世間上這麼多事情在誘惑著我們,我們無法阻絕外界的誘惑以及是是非非,但我們卻可以從我們的行為來戒,心來定,戒,並不是要限制我們的行動,也不是要阻礙我們的思想,而是要提升我們到另一個境界。就拿校規來說,當我遵守學校的各種規定時,學校就管不到我,我當然就可以很自在的過著自己的生活了,舉一反三,當我遵守班規時,老師也管不到我了,其實遵守規範,是對別人與對團體的尊重,所以戒,相反的,其實是一種自在的規範,這就是上人說的「有戒,我們才能不犯錯,不犯錯我們才能事事從善」。許多人不愛受約束,喜歡過著我行我素的自己,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其實與眾不同的真正意義,是要靠相處了解,而非相貌評斷,過度在意外表,反而把自身的光茫都模糊了。
  
 
還有什麼行為我們需要戒呢?驕傲、自大、矯假、橫行、僥倖、跋扈,等等這些行為,有智慧的人他會縮小自己,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一瓶子的水不會響,半瓶子的水響叮噹」這是要提醒我們,常常我們在人群中,看到有些人,有一點點的知識,就口沫橫飛,吹牛自捧,他一點也不自覺,所以在團體中,我們要先沉默,沉默並不是要我們不能說,而是想清楚好再說,而且也要顧慮到他人的感受,這就是上人提醒我們的「我們雖然知道得很多,但是我們更應該開闊我們的心,虛心求教」把心放大真不容易,容納別人其實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為我們常常會以自我為中心,覺得自己的意見很好,為什麼人家不要,不做,這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去想去看,沒有顧慮到別人,其實最好的自己用了好,也不一定適用別人啊!還有僥倖心理,上人說的「見苦知福」,看到別人有苦難,不要想還好不是我,僥倖的心理,用在生活中,會讓我們的生活不踏實,會想要走一條旁門走道,但僥倖一十,終有一天也會遇到鬼,就是穿幫,人還是腳踏實地的好,賺多少得多少,一夜致富的僥倖,會讓我們迷失心智,造成更大的損失。
 
還有什麼行為我們需要戒呢?驕傲、自大、矯假、橫行、僥倖、跋扈,等等這些行為,有智慧的人他會縮小自己,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一瓶子的水不會響,半瓶子的水響叮噹」這是要提醒我們,常常我們在人群中,看到有些人,有一點點的知識,就口沫橫飛,吹牛自捧,他一點也不自覺,所以在團體中,我們要先沉默,沉默並不是要我們不能說,而是想清楚好再說,而且也要顧慮到他人的感受,這就是上人提醒我們的「我們雖然知道得很多,但是我們更應該開闊我們的心,虛心求教」把心放大真不容易,容納別人其實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為我們常常會以自我為中心,覺得自己的意見很好,為什麼人家不要,不做,這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去想去看,沒有顧慮到別人,其實最好的自己用了好,也不一定適用別人啊!還有僥倖心理,上人說的「見苦知福」,看到別人有苦難,不要想還好不是我,僥倖的心理,用在生活中,會讓我們的生活不踏實,會想要走一條旁門走道,但僥倖一十,終有一天也會遇到鬼,就是穿幫,人還是腳踏實地的好,賺多少得多少,一夜致富的僥倖,會讓我們迷失心智,造成更大的損失。
第 92 行: 第 92 行:
 
學佛就是要學戒,修淨防非,除了戒,讓我們的心念在戒中找到規範準繩,使我們不致犯錯,我們也要進一層的提升自己,除了止惡,還要揚善,就是行善,從日常生活中,立下典範讓孩子學習,以身示教,這樣就是修淨防非最大的意義。
 
學佛就是要學戒,修淨防非,除了戒,讓我們的心念在戒中找到規範準繩,使我們不致犯錯,我們也要進一層的提升自己,除了止惡,還要揚善,就是行善,從日常生活中,立下典範讓孩子學習,以身示教,這樣就是修淨防非最大的意義。
  
 +
3-2 佛門常說:「戒為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又佛陀要入滅時,弟子請教佛陀,當佛陀離開了,我們沒有了老師,怎麼辦?佛陀就說:「以戒為師!」
 +
為何戒這麼重要呢?因為人人皆有佛性:自在輕安的菩提種子,之所以輪迴六道,煩惱重重,皆起於一念無明,而有了種種的貪、嗔、癡,因為貪嗔癡,而造做了種種的惡業。所以佛陀告訴我們,我們要守護好自己的一念心。
 +
 +
守護好自己的一念心呢,困難嗎?說困難是真困難!因為我們累生累世以來的煩惱無明,是重重疊疊,因此我們的心,有如心猿意馬,總是習慣起心動念,驅使、誘惑我們離開心家。但我們應該覺悟,離開心家絕不符合我們的本意,我們出了心家,除了煩惱就是造業。因此我們要守戒,所謂守戒,不只是行為不造業,更重要是要守護好自己的一念心。
 +
 +
一念心是一顆種子,可不要小看這一顆種子,這棵種子只要用心守護,就能生根、發芽,最後長成一棵大樹,不但讓自己的生命安穩,也能庇蔭他人。所以我們要用心灌溉,如何灌溉?就是用靜思守戒之心,因為我們能靜思守戒,讓自己的心念守在正思正見中,如此由心而發的念頭,就如清淨之水,可以灌溉我們內心的這顆種子,反之,若心念有所偏差,有心而發的念頭,就如受污染的水,卻只能傷害心種子的成長。
 +
 +
所以,我們一定要用心守護好自己的一念心,因為一念之間,可以生善念,也可生惡念,而善惡之因,他日必成善惡之果。我們更應發心持戒,不只在外在行為上要戒慎恐懼,對於自己內心的一念,更要戒慎恐懼。因為外在的行為容易察覺,內心的念頭卻不容發現。而這內心的念頭,卻才是我們往善、往惡的關鍵。所以我們要好好的持戒。
 +
 +
如何持戒呢?除了小心守護自己的一念?除了時時小心防止外,我們更應該用信用願用行動,對內能精進用功於佛陀教法,上人的靜思叮嚀中,對外則以感恩、善解、知足、包容之態度,來面對外在一切的人事物,如此內能防非、外能行菩薩道,就是走上了菩提大道直,而這條菩提大道直,就是我們內心的本性,我們就能一步一腳印,走向南海。感恩!
 
==4.幸福彩虹==
 
==4.幸福彩虹==
  

2014年8月31日 (日) 06:13的修訂版本

目錄

1.幸福奉學

佛陀對我們的教育,就是我們要好好身心調攝。調攝身心是用什麼方法呢?戒!

所以說--

戒是內修淨念,防非止惡從善;德是學之入心,行身教立典範。

這就是戒德。

所以我們學佛,要好好持戒;持戒就是從我們內心建立清淨的念。

我們若是心念不清淨,就容易招來外面形形色色、是是非非的煩惱,所以我們一定要戒。戒得外面的是非、煩惱能夠不入心來;即使外面有什麼誘惑,來引誘我們,我們有戒,自然我們就能防非止惡。

不只是惡的不應該入我們的心;我們還要將善的,發揮在人群中!所以我們若有戒,我們才能去預防,才不會讓惡念入心,甚至我們還能善念發揮,這就是戒的功能。

德呢?就是德者得也。常常對大家說,我們學要學得有心得,這分心得要入心來。所以我們若有用功,佛陀的教法,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在日常生活對事對物,我們就能在事物人中,產生了知識,更再進階上去,就產生了意識;再進階上去,就是智慧了,所以這就是德。所以德是從做中來,用心學,我們就能學到常識也好,知識也好,最高的目的就是智慧。

我們能得到智慧的心,我們若有智慧,就去掉一切的惡,成就一切的善在我們的行中,所以行中有法。所以這就是常常對大家說的:「心中有佛、行中有法。」

入於人群中能立典範,所以行身教立典範,這就是我們人人在佛法中要學的。所以戒是我們的起步,有戒我們才能不犯錯;不犯錯我們才能事事從善,所以人人要用心。

我們上次在《靜思晨語。法譬如水。互為淨心 明鏡互照》已經說過了:「要近善友、遠惡知識。」我們今天繼續來看,接下來在懺文裡這麼說--

或貢高驕慢,偃蹇自用,跋扈抵揬;不識人情,自是非他,希望僥倖。如是等罪,今悉懺悔。

這段文字也是很簡單。我們就知道,我們除了要親近善友,遠離惡人之外;我們自己也是最需要謹慎自省的。所以,人云:「最惡的敵人就是我們自己!」我們自己的心若有一點偏差,我們的行為就步步錯誤。

常常說:「我們要調伏我們的心。」有智慧的人就沒有貢高了;就是因為沒有智慧,一點點才情,一點才華就以為自己很行了。

所以這種貢高又矯假,這是裝模作樣;就是自己實在是沒什麼,就假裝感覺我懂得很多,大家如果提這個頭,我們就知道這件事,就一直說:「我知道,這是什麼什麼…。」我們應該要保持沉默,人家說的話我們要用心好好聽,這叫做虛心求教;意思就是我們的心,要放得很寬大,我們雖然懂得很多,我們還要容納別人對我們的建議,或是他提出的建設。說不定一件事,我們雖然知道得很多,但是他還有另外一種解釋。所以我們應該開闊我們的心,虛心就教。

他若在說的當中,這是哪個地方有一點點偏差,我們能用很謙虛的態度,來告訴他。雖然是對,但是若在這樣的當中,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我是提出一點看法;對方若能接受,就是彼此之間互相切磋,假使偏差得很遠,執迷不悔,我們敬而遠之,不要一直覺得:「他不對,唯有我知道的才對!」或是:「他才知道那麼一點而已,我知道很多。」其實天下的事,不是我們全都能盡知的,所以有時我們也要多聽,聽聽別人所得到的道理、所看到的感想、做過之後的心得。

智慧不一定在經典裡面,不一定全都在學識中,最重要的就是在人群中,我們能合群入眾這是最重要的!

你若是貢高或是矯假,裝模作樣,這種人自高自大,這種人實在是無法與人合群,所以我們要很小心!

「偃蹇自用」就是很橫行驕傲這種的人。除了貢高之外,還很驕傲,做事情很霸道,這叫做「偃蹇自用」或是「跋扈抵揬。」

就是因為自己的心很容易觸怒,看到人家做什麼事不順眼,他很快就在內心壓制不住,馬上發脾氣;不只是發脾氣,身體就發起動作,吵架、摔東西等等,這種內心怒氣他壓制不住,很快就觸怒,那種形態叫做「跋扈抵揬。」這就是心裡一點不高興,就馬上發出來,在人群中會讓人感到很不安!

或是「不識人情,自是非他」不懂得人情世故。我們要知道,做人我們要識人;很多事我們都要去了解分析,人事物,在人與人之間,情我們要能分得清楚。有的是恩情、感情等等,或是同情,這都是情。多少種的人,我們要對他付出人情,我們要感受到這分人情,父母給我們的恩情,師長教育我們的恩情,大地眾生提供給我們生活,眾生的恩情…

還有另外的就是感情,感情就很複雜了!

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在人與人之間,人情世故我們應該了解。但是有的人,什麼事都很衝動,除了貢高自大以外,壓制不住自己的性情,常常很衝動,所以心中對人情世故都不會分別,所以「不識人情。」

我們學佛「識人情」很重要,因為我們在這個空間,人與人之間,所以不能不懂人情。所以若能懂人情,自然就不會橫行唐突,就不會了。所以「不識人情」多數都是「自是非他」,自以為「學佛還要說什麼情!我最對,還要說什麼情!來,來論理、來說法!」但是他就是不說情,這樣就不行了。無論事理都要通融;當然法很重要,但是我們要用在人間中,所以情理法一定要圓融。

所以還有一種人,就是有這種「自是非他,希望僥倖」的問題。

「僥倖」到底是什麼呢?「僥倖」就是虛的,那種在什麼樣的環境中,剛好別人有什麼事發生,我們雖然也做了同樣的事情,但是沒有受到同樣的報應,逃過一劫;這樣就自覺慶幸,而不能見苦知福、見不賢內自省的自我反省,以為自己比較特別,不會遇到同樣的事情,這就是「僥倖」。所以,「僥倖」就是在那種自以為不會遇到有什麼樣的變故、有什麼事都自認會和自己無關,還是去走旁門左道的路徑,不是很踏實一路順利過來,不是。

還有一種,有人說:「僥倖賺,得失賠」!意思就是不正當的,你不擇手段去賺錢,不擇手段去做來的,讓你賺很多錢,其實這是一種失德的事。另外一種就是這樣的解釋。

所以「希望僥倖」就不是正當的,但是他得到了。

「如是等罪,今悉懺悔」!意思就是我們要好好縮小自己,用我們的真才實智走入人群中,這就是我們要好好持戒,我們若有戒有德,這些東西就都不會有了;我們若是犯戒失德,自然這些東西就浮現出來,在我們的心、在我們的行為中,所以我們要時時用心。

再來又說--

或臨財無讓,不亷不恥,屠肉沽酒,欺誑自活。

這些也是現在的人,我們能常常看到「臨財無讓。」平時在和人做事時,大家合起來,共同為一件事認真打拼。

以現在的企業來說,有的人覺得,現在社會所需要的是什麼?一個人的力量沒辦法,就找很多人集思廣益,運用大家的知識,我們大家來討論,要如何開闢一番事業。大家就來合股,開始認真打拼,這分事業很成功。

從開始那種開頭大家合心努力,這個東西以我們的知識、以我們的才華,以我們的努力而成功。在這個過程中,到後來已經變一個很大的企業;在這之間開始一邊在賺錢時,愈來愈想要佔有共同努力的成果,所以「臨財無讓」。在心裡面存著:「這些如果能都我來賺就對了;我很不想再分給別人!」的心態,就開始爭奪。如此,這種「臨財無讓」是利,那麼這個智就昏亂了。

所以「見財心詐」,這種有的人看到錢,本來是很善良,本來是幫人在保護,所以看了很多之後,會變成――「我這麼辛苦,只是在這裡當守財奴;我付出那麼多,我怎麼和他這樣子分!」像這種心態一起,就迷失了我們的智慧,原來本具的智慧就迷失了。

所以自然就產生那種「不亷不恥」,意思就是失去我們本有的德,所以所做的就是如何去佔有人,即使這件事被人知道了,會變成什麼樣,他沒有想到這些後果,所以這種不清亷,也不顧亷恥,這種人他就會貪污或是侵佔,這就是「臨財無讓」「不亷不恥」就是沒有亷恥了。

或者是「屠肉沽酒」就是殺,就是為了吃。你看,殺的是一種業!殺業!或是有的人賣酒,賣酒也是讓人喝了後心智迷失。

或是「欺誑自活」,不論是從事殺業或是賣酒,使人的心亂了,或是身體失去健康,他都不管,反正這些行業能賺錢就對了。

如此,傷害人的身體,擾亂了人的心智,這都不對!我們學佛,不要破壞了人間的倫理道德,殺生也沒有道理,喝酒亂性也會脫離人性的社會,就會造成亂象。所以我們應該,無論是什麼樣的生活,我們都要先思考人群,人群的道德,這才真正是我們生在人間的目標。

各位,學佛我們一定要從愛心,要好好守戒;戒是內修清淨,我們的心要很清淨,我們才能防非,才不會見錢就起貪心,才不會為了賺錢所以不擇手段。所以我們一定要守戒,才能防非止惡從善。

我們的德,學德我們要學入心,我們行身教立典範,如此,這才是我們修行者的本分。所以請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很謹慎;生活中一點心的偏差,行為一點錯誤,可能就敗德喪心病狂。所以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2.幸福分享

2-1 幸福影片連結---靜思晨語法譬如水485-修淨防非

3.幸福茶香

3-1 世間上這麼多事情在誘惑著我們,我們無法阻絕外界的誘惑以及是是非非,但我們卻可以從我們的行為來戒,心來定,戒,並不是要限制我們的行動,也不是要阻礙我們的思想,而是要提升我們到另一個境界。就拿校規來說,當我遵守學校的各種規定時,學校就管不到我,我當然就可以很自在的過著自己的生活了,舉一反三,當我遵守班規時,老師也管不到我了,其實遵守規範,是對別人與對團體的尊重,所以戒,相反的,其實是一種自在的規範,這就是上人說的「有戒,我們才能不犯錯,不犯錯我們才能事事從善」。許多人不愛受約束,喜歡過著我行我素的自己,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其實與眾不同的真正意義,是要靠相處了解,而非相貌評斷,過度在意外表,反而把自身的光茫都模糊了。

還有什麼行為我們需要戒呢?驕傲、自大、矯假、橫行、僥倖、跋扈,等等這些行為,有智慧的人他會縮小自己,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一瓶子的水不會響,半瓶子的水響叮噹」這是要提醒我們,常常我們在人群中,看到有些人,有一點點的知識,就口沫橫飛,吹牛自捧,他一點也不自覺,所以在團體中,我們要先沉默,沉默並不是要我們不能說,而是想清楚好再說,而且也要顧慮到他人的感受,這就是上人提醒我們的「我們雖然知道得很多,但是我們更應該開闊我們的心,虛心求教」把心放大真不容易,容納別人其實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為我們常常會以自我為中心,覺得自己的意見很好,為什麼人家不要,不做,這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去想去看,沒有顧慮到別人,其實最好的自己用了好,也不一定適用別人啊!還有僥倖心理,上人說的「見苦知福」,看到別人有苦難,不要想還好不是我,僥倖的心理,用在生活中,會讓我們的生活不踏實,會想要走一條旁門走道,但僥倖一十,終有一天也會遇到鬼,就是穿幫,人還是腳踏實地的好,賺多少得多少,一夜致富的僥倖,會讓我們迷失心智,造成更大的損失。

學佛就是要學戒,修淨防非,除了戒,讓我們的心念在戒中找到規範準繩,使我們不致犯錯,我們也要進一層的提升自己,除了止惡,還要揚善,就是行善,從日常生活中,立下典範讓孩子學習,以身示教,這樣就是修淨防非最大的意義。

3-2 佛門常說:「戒為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又佛陀要入滅時,弟子請教佛陀,當佛陀離開了,我們沒有了老師,怎麼辦?佛陀就說:「以戒為師!」 為何戒這麼重要呢?因為人人皆有佛性:自在輕安的菩提種子,之所以輪迴六道,煩惱重重,皆起於一念無明,而有了種種的貪、嗔、癡,因為貪嗔癡,而造做了種種的惡業。所以佛陀告訴我們,我們要守護好自己的一念心。

守護好自己的一念心呢,困難嗎?說困難是真困難!因為我們累生累世以來的煩惱無明,是重重疊疊,因此我們的心,有如心猿意馬,總是習慣起心動念,驅使、誘惑我們離開心家。但我們應該覺悟,離開心家絕不符合我們的本意,我們出了心家,除了煩惱就是造業。因此我們要守戒,所謂守戒,不只是行為不造業,更重要是要守護好自己的一念心。

一念心是一顆種子,可不要小看這一顆種子,這棵種子只要用心守護,就能生根、發芽,最後長成一棵大樹,不但讓自己的生命安穩,也能庇蔭他人。所以我們要用心灌溉,如何灌溉?就是用靜思守戒之心,因為我們能靜思守戒,讓自己的心念守在正思正見中,如此由心而發的念頭,就如清淨之水,可以灌溉我們內心的這顆種子,反之,若心念有所偏差,有心而發的念頭,就如受污染的水,卻只能傷害心種子的成長。

所以,我們一定要用心守護好自己的一念心,因為一念之間,可以生善念,也可生惡念,而善惡之因,他日必成善惡之果。我們更應發心持戒,不只在外在行為上要戒慎恐懼,對於自己內心的一念,更要戒慎恐懼。因為外在的行為容易察覺,內心的念頭卻不容發現。而這內心的念頭,卻才是我們往善、往惡的關鍵。所以我們要好好的持戒。

如何持戒呢?除了小心守護自己的一念?除了時時小心防止外,我們更應該用信用願用行動,對內能精進用功於佛陀教法,上人的靜思叮嚀中,對外則以感恩、善解、知足、包容之態度,來面對外在一切的人事物,如此內能防非、外能行菩薩道,就是走上了菩提大道直,而這條菩提大道直,就是我們內心的本性,我們就能一步一腳印,走向南海。感恩!

4.幸福彩虹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