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法譬如水342-四種觀行(七):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幸福奉學網
跳轉到: 導覽搜尋
(新頁面: ==1.幸福奉學== 「人生富未必永富,因為有無常存在;福未必永福,因為福有盡頭!」所以我們要時時反省自己,要警惕我們自己,即使再有福...)
 
1.幸福奉學
 
第 8 行: 第 8 行:
 
要知道「以因趣果,以緣招報。」意思就是說——你種什麼因,你就是得什麼果;你結什麼緣啊,你就得什麼報。你若是種富有的因,那當然你就能夠得到富有的果;你若是結到了不好的緣,那你所招來的就是不好的報!這就是真正很自然的法則。
 
要知道「以因趣果,以緣招報。」意思就是說——你種什麼因,你就是得什麼果;你結什麼緣啊,你就得什麼報。你若是種富有的因,那當然你就能夠得到富有的果;你若是結到了不好的緣,那你所招來的就是不好的報!這就是真正很自然的法則。
 
   
 
   
前面說的是富,哪怕是富有天下,總是無常一樣會來到。那怕即使他壽命很長,一樣時間會過去,壽命也會盡啊!
+
前面說的是富,哪怕是富有天下,總是無常一樣會來到。那怕即使他壽命很長,一樣時間會過去,壽命也會盡啊!
 
   
 
   
 
再來就說:「四空果報,三界極尊,福盡還作牛領中蟲,況復其餘。」所以我們現在要來說的是「四空果報」,意思就是說——  
 
再來就說:「四空果報,三界極尊,福盡還作牛領中蟲,況復其餘。」所以我們現在要來說的是「四空果報」,意思就是說——  
第 74 行: 第 74 行:
 
若能夠如此,一步一步把握,在我們現在周圍的環境,來鍛鍊我們的心——那怕即使是面對著境界,我們也不動心;那怕即使有什麼樣的欲來把我們誘引,我們這片的心識還是很清淨!我們不是隔離,那應該就是要深入而不受污染,這才是真功夫。所以我們應該要常常將心顧好!
 
若能夠如此,一步一步把握,在我們現在周圍的環境,來鍛鍊我們的心——那怕即使是面對著境界,我們也不動心;那怕即使有什麼樣的欲來把我們誘引,我們這片的心識還是很清淨!我們不是隔離,那應該就是要深入而不受污染,這才是真功夫。所以我們應該要常常將心顧好!
 
   
 
   
看,剛才所說過的,那怕即使天人也是要墮落;那怕即使是四空定也是有福盡之時;或者是我們領有四天下的轉輪聖王,他也是有盡期的時後。總而言之,學佛我們要時時用心!
+
看,剛才所說過的,那怕即使天人也是要墮落;那怕即使是四空定也是有福盡之時;或者是我們領有四天下的轉輪聖王,他也是有盡期的時後。總而言之,學佛我們要時時用心!
 
   
 
   
 
因為我們——「況復其餘無福德者,而復懈怠,不勤懺悔,此亦譬如抱石沉淵,求出應難。」這是在經文中的一段。
 
因為我們——「況復其餘無福德者,而復懈怠,不勤懺悔,此亦譬如抱石沉淵,求出應難。」這是在經文中的一段。
第 81 行: 第 81 行:
 
   
 
   
 
所以我們一定要,時時自我警惕,提高警覺!因緣果報,我們要時時警惕自己,要多用心。
 
所以我們一定要,時時自我警惕,提高警覺!因緣果報,我們要時時警惕自己,要多用心。
 +
 
==2.幸福分享==
 
==2.幸福分享==
  

2013年1月30日 (三) 06:51的最新修訂版本

目錄

1.幸福奉學

「人生富未必永富,因為有無常存在;福未必永福,因為福有盡頭!」所以我們要時時反省自己,要警惕我們自己,即使再有福也是都同樣有盡頭。

我們《靜思晨語。法譬如水。因緣果報》說過了:「設使報得轉輪聖王,王四天下,飛行自在,七寶具足。命終之後,不免惡趣。」就算福報極大,到了轉輪聖王,但是他的那個福若享盡了,同樣會墮落。

所以說起來,無論富或是福,這呢不是永恆的,所以我們要重視因緣果報。

要知道「以因趣果,以緣招報。」意思就是說——你種什麼因,你就是得什麼果;你結什麼緣啊,你就得什麼報。你若是種富有的因,那當然你就能夠得到富有的果;你若是結到了不好的緣,那你所招來的就是不好的報!這就是真正很自然的法則。

前面說的是富,哪怕是富有天下,總是無常一樣會來到。那怕即使他壽命很長,一樣時間會過去,壽命也會盡啊!

再來就說:「四空果報,三界極尊,福盡還作牛領中蟲,況復其餘。」所以我們現在要來說的是「四空果報」,意思就是說—— 那四空果報就是我們在修行,修行大家都希望說能修到那個極果。那這個極果就是要先把我們的這個心放空,那麼我們能超越那樣物質,這種不受到物質把我們所拘束。所以修行若能夠修到超越物質,不受物質把我們所拘束,當然,這就稱為解脫的果位。不過這只是在小乘所修得的一個四空定。

什麼是「四空定」?就是「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

就是說——這就是我們已經那樣修行修得,心都已經進入那個禪的境界;而且已經進入了這個四空定,那就是禪境最高的境界,這個空無邊處定。

那就是修行人的這個「心」和這個「想」能夠出離。出離什麼呢?出離那個患難重重的色!

我們平時凡夫,就是因為心常常都是在那個困惑裡中、在困境裡中。

心會被困住了,是被什麼把我們困住了?把我們纏住了?就是因為呢有這個六根、六塵、六識,緣著外面的境界起很多的慾念,所以就要追求。一追求下去,就苦不堪言。

所以這種的患難重重的那個「色」(註:泛指色界一切的境界),就像似一座牢獄一樣,將我們困住在那個牢獄中。

那修行者希望能夠解脫,就是從這個把我們纏困住的物質當中解脫。若能這樣,我們的境界就達到了「空無邊處定」!這種牢獄——外面的這個色塵,好像似我們在入獄坐牢一樣。我們想要超脫它,那就要到達這種「空無邊處定」。

那當然「識無邊處定」,又再超越一等。前面的「空無邊處定」是超越了「想」,再來就更進一階,進入到「識」的境界,就是連這個「識」也已經把它放空了。若是這樣,還有什麼東西,或者是什麼境界,能困得住我們?

當然「無所有處定」,又再高一級。再來就是「非想非非想處定」,那既然無想,也沒有無想,也沒有無想或者是有想;總而言之,這是一切全都放空掉了。這就是說修行的境界。

但若只是一直在想要怎樣如何訓練?縱然到了我們的心全都無一物,無論是「思」、「想」或者是「識」等等…,我們不會受到這個境界所影響;那怕即使有辦法能到這樣,這是「三界極尊」,已經是很極尊的境界了,但這是不是永恆呢?也不是永恆啊!因為這種的福還是有盡時。

我們真的是要練成鋼或鐵,一定要經過洪爐去磨練。我們在修行是希望能夠超越三界,那要超越三界,我們就要進入人群去,在人群中能夠訓練到,無論在人群中什麼樣的困難的境界,我們都能有辦法經過而不動心那樣的程度,如此才能夠有辦法超越三界!

若也還是在三界裡中,那怕即使已經到了極尊的果位,他還是福有盡,還有墮落的時候。

所以我們的心是很定,也若是一念無明起,一樣境界還是一樣有墮落的時候。那墮落到哪裡去?那就是,「牛領中蟲,況復其餘」。這是在經懺裡中,已經舉出了這篇故事。那這篇故事的意思就是說—— 過去就是佛陀在世時,他在外面在遊行,走在那個很開闊的田野中,在那個草地上就有一群牛。那在牛群中其中有一隻,這隻牛的那個脖子因為長期在拖犁、拖車,那樣摩擦、摩擦,摩擦到以致在那個脖子肩膀的這個部分那樣都爛了。

走近一看,已經爛到都長蟲了,有很多的蟲。除了那個肉爛了,有還再生了很多蟲。而且站在一旁就能夠看到,在一整團蟲的裡面中,有一隻蟲長大得特別快,一直長大起來,那又肥有大。

這個之時,佛和阿難站在那邊那樣看,佛實在很不忍心。一來不忍這頭牛在這個脖子和肩膀爛成這樣,這實在很不忍心;再來看到這個群蟲,整團蟲裡中特別有這隻蟲,這樣一直一直膨脹,一直長大起來。

所以佛陀就問阿難:「阿難,你可知道這隻蟲的來由嗎?」阿難回答:「不知道,我不知道這隻蟲,到底有什麼樣的來由。」

佛陀就說:「這隻蟲過去世時,他曾經種了造福的因,甚至行十善,所以後來他生在天堂,報得這個天人的身形,在那裡享受著天福。他的壽命長,富有、福大,一直在天堂享盡了天福。但是當他天福盡了,那個惡業的因緣未消,所以又再墮落,投生在這隻蟲身上。」

那我們聽到這樣的故事,覺得:「既然世行十善,能夠生天堂、享天福,怎麼那麼快福盡了,一墮落就變成一隻蟲?」

這也是我們常常在說的:「因緣果報!」你若是在人間,人間才有機會造福。但是在人間也是有很多的陷阱,也有機會去造惡。所以這個人間是善惡雜揉、五趣雜居的地方。因為這樣,所以這個地方,才叫做人間,才會叫做娑婆世界!

你要修成佛,也是要在人間修行,才能夠成佛!

我們剛才再說四空定,他也是想要成佛,但是他就是獨善其身。他雖然是修在這個欲界啊,已經所有的這個物質都超越了,已經到色界、無色界。在這個三界裡中,雖然他修到這種的極果。剛才也是說,福盡還是會墮落,這不是究竟。我們若要修到成佛的境界,一定要超越過三界。

何況在這個人間只是修十善行,十善行那就是生在天堂。但是在人間裡中不知累積了幾生幾世,才能將把那個福分累積到生天的福;但是在這個累生累世裡中,我們也不知道造了多少的惡?所以很多的這個惡不斷地累積。那福與惡,稍微平衡看看,若是福業比較強時,那這樣他就得到生天的果報。

但是不是說「造福就能抵銷那個惡的果報?」不是!那這個福業比惡業較多,所以他就先受天福的報;但是生天就無機會能夠再造福了,所以他在那裡就是一直享受,一直享受,享受到盡了,他就要墮落。墮落在哪裡呢?就是已經累積著的這些惡,他就是要去受報。

所以這個天人福已盡,所以他就是惡業現前就要受報。所以因為福盡,惡業因緣墮作此蟲。

聽到佛對阿難說這段,這隻牛身上面這隻蟲的因果,我也覺得很害怕。

我們雖然能得了人身,適聞佛法,到底我們時間有多長,可讓我們好好修行?好讓有多長讓我們的心,能真正的平靜,讓心能夠恆常在在平靜當中?要如何讓我們還能夠堪受人間,這種不堪忍人事物的磨練,讓我們能不會起心動念嗎?我們還有多少的時間,讓我們訓練?

要從鐵把它煉成鋼,從鋼能夠煉成到變成很精緻的器材,這要經過了多少洪爐?我們若是離開火,沒有受過磨練去製造,我們哪能夠成為一個精品呢?

所以說起來,我們修行啊要常常提高警覺,我們在人群中啊,一定要好好藉重這個人群,來磨練我們自己。所以,並不是「與人群物質隔絕,那樣心不受這個物欲把我們誘引,那樣我們就是叫作得果了」!這樣還不是真的解脫、得道。

那有很多人我不貪、我知足,這樣還不夠,應該又再去付出;付出還不夠,還要無所求;那無所求還不夠,我們甘願為苦難眾生去付出,要能夠那樣徹底無私的甘願。

若能夠如此,一步一步把握,在我們現在周圍的環境,來鍛鍊我們的心——那怕即使是面對著境界,我們也不動心;那怕即使有什麼樣的欲來把我們誘引,我們這片的心識還是很清淨!我們不是隔離,那應該就是要深入而不受污染,這才是真功夫。所以我們應該要常常將心顧好!

看,剛才所說過的,那怕即使天人也是要墮落;那怕即使是四空定也是有福盡之時;或者是我們領有四天下的轉輪聖王,他也是有盡期的時後。總而言之,學佛我們要時時用心!

因為我們——「況復其餘無福德者,而復懈怠,不勤懺悔,此亦譬如抱石沉淵,求出應難。」這是在經文中的一段。

你看看,前面說過的那些都有盡無常,無法永遠。何況說我們又還是在凡夫,還有無福、無德這個時後。我們若是不認真,只要懈怠心一起來,或者是有犯了錯還不肯懺悔,這不就像似在那個海中抱著大石,這樣一直沉下去!

所以我們一定要,時時自我警惕,提高警覺!因緣果報,我們要時時警惕自己,要多用心。

2.幸福分享

2-1 幸福影片連結---靜思晨語法譬如水342-四種觀行(七)

3.幸福茶香

3-1


4.幸福彩虹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