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86-六行 等覺行(一):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2.幸福分享) |
2013年1月6日 (日) 10:36的最新修訂版本
目錄 |
1.幸福奉學
「福從做中得歡喜,慧從善解得自在」,這麼簡單的幾句話,其實在十地行中我們說了這麼多,歸納起來,無不都是在這兩句話中。
因為我們學佛,要福慧雙修,要修福不能夠離開人群,要修慧就要在人群中善解,才能夠讓我們得到心靈的自在。
所以在十地行中,最後就是「法雲地」。法雲地,就是我們在種種境界當中,其實境界不會礙到我們,我們也不會礙到境界,只不過是在如此美的境界當中,我們一定要能善解,才能得到這分法雲地。這分善解自在就是智慧,所以法雲地,就是智慧。
現在再來就是「等覺行」。等覺就是佛的異稱,「等」就是「平等」,「覺」就是「覺悟」,就是「諸佛覺悟,平等一如」,所以這樣叫做等覺。
大家應該知道,在這麼多的名相當中,佛陀就是覺者,覺者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人。覺行圓滿就是「佛、心、眾生,三無差別」,真的體會到這種境界,這才是真正覺悟的人。我們若是還有人我分別,無法透徹人人本具的佛性,若無法透徹這一點,就無法平等。
昨天不是和大家提起過在《法華經》當中,佛陀讚嘆常不輕菩薩,永遠都不會輕視別人,因為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因為人人都有本具的佛性;從這一點道理我們可以知道,心、佛、眾生平等。所以我們若是真的想要覺悟,就是要到達這樣的境界。換句話說,我們要時時對人提起恭敬心,這樣才能圓滿。
我也簡單對大家說:「做事情能圓,做人能圓,道理才能夠圓。」這種「圓」就是「圓滿」--做事能圓滿,做人的人格才能圓滿,做人、做事都能夠圓滿,當然道理也就能夠圓滿了。所以這種圓滿,覺行圓滿,就是要靠自覺、覺他。
我們既然知道道理是這樣,我們就要把道路鋪出去,我們現在所走的是前人鋪給我們的路,我們既然已經知道了地理、方向,就要換我們開路給別人走。所以開路這個時候,就是在修行。
修行是為了什麼來修行?是為了要讓這條路可以開通。但是只是自己走嗎?其實因為自己一直走過去,路就已經通了,所以我們現在開路,是為了要讓後面的人走,所以這叫做「覺他」。同樣在這一條路上,我向前開路、向前行去,就是為了後面,給後面的人鋪給後面的人走。就像我們現在得到了這個道理之後,我們覺得有道理,還要說給別人聽;不但是說給別人聽,還要做給別人看。
所以「自覺,覺他」,就是要讓大家都懂得縮小自己,這樣就是可愛的人生。你若是沒有縮小自己,就無法走入別人的心中。所以,自覺、覺他,這樣就能夠覺行圓滿。當然,這是在我們修行的過程,我們修行的心靈境地。
「智德不可思議」,就是說智慧之德不可思議。常常在說「內能自謙,外能禮讓」,這種智慧的德相,要自己想得通才做得到,做得到才能讓大家接受,這樣就是智德。有了智德,我們就沒有做錯事情,還能知道要用什麼的方法,引導人人走得歡喜?能夠引導人走這條路,走得很自在。這真的是很不可思議!
付出一點點,我們就能帶著一群人往前走,這叫做「妙覺」,也是「佛果無上正覺」,就是這條路一直往前走去。我們雖然現在只是小覺分,現在只是凡夫,所以在行走的過程當中,只是知道「對,就是這樣。」雖然我們進一步,但也是能夠得一法。所以雖然我們現在還是小知小覺,去體會到「就是這樣,這樣就對了。」然後繼續往前走去,終究可以達到「大知大覺」的程度。
到了那個時候,方法既然知道了,常言到:「小師父就會有大師父,小徒弟也會有大師父。」同樣的意思,所以我們既然知道了,可以照這一條路走去,我們可以自覺覺他,提昇我們的智慧,展現我們智德的模範,這樣就是佛果,就是我們的成果,這是無上的正覺。所以「證得此覺,被稱為佛」,這樣就叫做佛了。
所以常不輕菩薩,為什麼不斷不斷地對他人讚嘆,還說:「我不敢輕視你,因為你一定會成佛。」對,雖然有一群人在欺負他,常不輕菩薩還是依然不敢輕視他們,這就是平等觀。
我敬重過去的佛,我相信只要我好好修行,我將來也是與佛平等;相信人人有朝一日,他若是能夠體會這個道理,他同樣也能夠修行,他一樣也可以成佛。這種人人平等的觀念,只是要發自於我們的內心,要如何追隨著過去聖人的芳蹤去走,這就是我們現在學佛所不能夠缺少的。
然而,為什麼我們會「不覺」?回頭過來說,為何叫做愚癡?為何會不覺而變成了凡夫?就是因為「名利牽乎欲,巧知喪乎真」,因為我們人就是因為有一念的慾念,所以被名利牽制住我們的心,讓我們在名利當中轉。
其實我們人人都有與佛平等,巧妙的智慧,但是我們把自己的真如污染,我們忘記了我們自己也有與佛同等真如的本性,我們已經忘記了,在自己的心內消失了。其實它也不是真的消失了,只是被埋沒了,看不到了,所以才會使我們墮落成為凡夫。
就是有這種的名利,才會讓我們沈淪在欲中;再加上巧知,就讓我們失掉了我們的真如。這在後面還會在解釋。
「愛惡攻其性情,因緣著其染習。」各位,愛和我不愛的分別,就是污染我們真如的根本。因為有這個愛,讓我們的心不斷、不斷地向前去貪取,不擇手段的愛欲攻心,讓我們無法體會到那分正常的道理,所以這個「攻」字就是一直不斷地向前去爭取;我不愛的,也是想盡辦法要去破壞、去毀傷,這都是在於這個「攻」字,也就是由不得自己向前、向前地不擇手段去破壞。不論是要取著所愛,或是要毀損所不愛的,這都是針對我們的性情。
有的人會說:「那個人的性情不太好。」其實,這是我們對「因緣著其染習」,就是因為染習的這些因、緣很複雜,不斷複製、不斷複製,複製了很多的汙染,附著在我們的內心當中,所以「因緣著其染習」。
常常說:「修行就是要如何將我們的習氣去除。」這是最重要的,習氣就是來自於污染,而污染來自於種種的因緣,我們若是去執著那些因緣,就使我們的習氣愈來與遠離我們真誠的本性。所以這種的習性,變成了我們的性情。一旦習性變成了我們的性情,也就是「情緒化」,演變成為我們的「脾氣」。
「內則百慮無節,外則六根競誘。」我們對內,我們自己就是整天心思恍恍惚惚不知道在想什麼?想了一堆,無論對我們自己還是對別人都沒有利益;就是胡思亂想,沒有一樣真正能利益自己的事情,也沒有一樣真的可以利益人群。
所以這種「內則百慮無節」就是想很多,常常很煩惱。問他:「你在想什麼?」他說:「沒有啦!就是很煩惱。」在問他:「在煩惱什麼?」就回答:「就煩惱一些…等等。」聽過之後就覺得說:這有什麼好煩惱的?」但是他還是會說:「不知道為什麼就是會煩惱啊!」就是有這樣的人。
為什麼他會一直煩惱呢?因為就是「外有六根競誘」。
六根的「眼、耳、鼻、舌、身」,對著外面的六塵,看到什麼、感覺到什麼,就是感覺這是我愛的,它就是在誘引我等等…這些道理都對你們說過了,外面的六塵來牽引我們的六根,六根、六塵和我們的六識會合在一起,那種競相誘引、牽牽拖拖,真的是苦不堪言。
「天理滅而莫知,道源滅而莫返。」因為我們的六根和六塵牽拖在一起,已經到了「天理滅」我們還不知道,就是人倫道理--「仁義禮智,家庭倫理、父慈子孝」等等這些道理都已經消失掉了,所以我們現在稱為末法。末法就是道理不住在人心,自己都已經到了這種心中連人倫道理這種天理都消失、蕩然不存的狀況,我們還是不知不覺。所以才說是「天理滅而莫知」。
再者「道源滅而莫返」,就是我們自己的這條道路,自己滅掉了,不懂得在回到我們真正人人本具,原有的本性。我們自己滅掉了這個法,就是因為這樣,所以才會讓我們「淪溺苦海,劫盡返初」。
之所以會「淪溺苦海」就是因為我們前面所說的「六根對六塵牽扯之後,道理、天理喪而莫知,道源失而莫返。」像這樣會變成怎樣呢?就是會淪溺苦海。
一旦沈淪到苦海當中,就是變成凡夫,輪迴在五道當中。五道就是「天、人、地獄、餓鬼、畜生」,在天受欲,把我們埋沒了;在人道,五趣雜居很複雜;到了地獄、餓鬼、畜生,苦不堪言,像這樣,就像在苦海中一般,一直要到「劫盡返初」。
也就是說,一直到了你的業盡了,你受業報的時間到了、受到的業報受盡了,還是會帶業再回來到六道當中,去而再回,到底會到那一道你都不知道,總是隨你所做的業在輪轉。
要如何能夠了結這樣的輪迴?「唯至人了萬物之宗」,也就是「唯有至人」,才能了解萬物之宗。至人就是完人、至高無上的人,很圓滿的人。什麼圓滿呢?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人,這叫做至人。
也就是至人能夠了解天下萬物的根本的這些道理,這些宗旨都知道,所以才「故能開導群疑,濟拔眾生迷津」。唯有佛能夠證得在覺悟之後,到了十地過後,到等覺、妙覺這種境界的人,他就能開導群疑。在芸芸苦海中的人,要如何去拯救?只有至人才有辦法;才能在芸芸苦海當中,去濟拔眾生的迷津,這叫做「證得此覺。」這樣的人,證得等覺、妙覺的人,他就能開導群疑、濟拔眾生迷津。
各位,雖然我們現在才剛開始學佛,我們只是初發心,還在凡夫地,只要我們向前走,心地風光了然,外面的境界清楚了,方向不偏差,向前精進,要達到這種「至人了萬物的宗旨」的目標,並不困難。所以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2.幸福分享
2-1 幸福影片連結---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86-六行 (一)等覺行
3.幸福茶香
3-1
4.幸福彩虹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