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42-六行~十住行(二):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第 1 行: | 第 1 行: | ||
==1.幸福奉學== | ==1.幸福奉學== | ||
− | + | 常常說,心要照顧好,的確,一切唯心造,這是佛陀教育我們的。不論天下之間什麼境界的形成,不離開人的心。所以我們人的心,如果能夠人人一心虔誠,人人心行端正,這樣天下就能夠平順無災難。所以一切都要從我們自己做起。 | |
− | + | ||
− | + | 我們最近都在談的都不離開心。前面從《靜思晨語。法譬如水。信為道源 長養善根》、《靜思晨語。法譬如水。學佛應妙圓純真》、《靜思晨語。法譬如水。慧光內照 明心見性》一直到《靜思晨語。法譬如水。十信行》等當中所說的「十信心」,我們現在這個心有了這十信心以後,我們就應該要安住下來。 | |
− | + | ||
− | + | 所以從《靜思晨語。法譬如水。十住行 (一)》開始,我們第一就是要有「發心住」,人人要發心,將這些十信住在我們的心中。所以說它是「真方便」,就是真理雖然只有一項,但是我們可以用種種不同的方便、方法,都不離開這一項的真理,不但自行,還能度人。 | |
− | + | ||
− | + | 就像是我們要拿一隻木材,這隻木材要拿進去裡面,門就是只有這麼寬,如果我們要橫著拿進去,絕對是拿不進去的。所以就要改用以直的方向拿進去。同樣是這一隻木材,只要改用一種方法,就可以把材拿進去室內,不會損害到門,不會妨礙空間,目的只是要把這隻木材拿進去室內而已。要把木材拿進去裡面是一個目的,要用橫的拿不進去,要改用直的方法來拿,這叫做「方便」。 | |
− | + | ||
− | + | 所以,這麼多的方便,有多少呢?八萬四千法門!眾生的習氣不同,所以應眾生的習氣,要如何改變它不好的習氣,就要應他的心去施設方法。但是我們不論要採用何種方便、方法,都不能夠離開十信。所以,「以十信之用,圓成一心」這就叫做「發心住」。 | |
− | + | ||
− | + | 在《靜思晨語。法譬如水。十住行 (一)》當中還說過了「治地住」。「治地」就是說我們過去的那個妙心——十信安住的那個心,我們要身體力行、腳踏實地在地面上。不是用想的就可以得到、不是用講的就可以得到真方法,不是,我們要身體力行、我們就要腳踏實地的走過來。 | |
− | + | ||
− | + | 人家說「以身作則」,身教勝於言教,所以我們要「履以成地」,我們真的要腳踏實地,這樣就是「一切皆治」,我們若能夠自己做得到,當我們去領眾的時候,才能夠帶得整齊、能到達目的。所以這樣叫做「治地住」。 | |
− | + | ||
− | + | 現在接下來就是「修行住」。各位,修行每天我都知道要修行,不論是在家、出家,我們既然皈依佛法僧,稱為三寶弟子,我們必定要修心——「修身養性、端正行為」,這樣叫做修行。 | |
− | + | ||
− | + | 在家人要守五戒,要行十善。「守五戒」就是「修」,「十善」就是我們要去實行的,這樣也叫做修行。 | |
− | + | ||
− | + | 如果是出家人,戒律就多了。在日常生活中,要如規、如律、如儀,我們的規戒律儀在我們的舉止動作、舉步動足、待人接物等等…我們都要注意這念心和行。我們的心如果不注意,我們的行動就會偏差。既然要守住這念心,我們才能夠精進,而且端正我們的行為。 | |
− | + | ||
− | + | 所以現在所說得「修行住」,就是人人都要記得我們是在修行。在《靜思晨語。法譬如水。成就自我的人格》當中曾經說過的「五十一種心所法」,都不離開這的心字。「心所涉知,俱得明了」,我們的「心所」對於所有「緣」過的地方,我們所知道的,可以分別清楚。 | |
− | + | ||
− | + | 在《靜思晨語。法譬如水。十信行》也已經說過了,「智是分別智;慧是平等慧」。我們看這個「智」字是一個「知」字的下面還有一個「日」,所以才叫做「智」。 | |
− | + | ||
− | + | 「知」是當我們看到這樣的東西的時候,我會知道這像東西是什麼,比如說:這叫做電燈。因為我看到了,在我們的常識當中,我就可以在看到的時候知道這是電燈,甚至我還可以知道這個燈泡是幾燭光的,我知道。但是這樣只是知道而已,知道它可以用,用在照明,這個知道,這樣叫做「分別」。 | |
− | + | ||
− | + | 但是在我們的待人接物當中,我們知道要如何對人?當別人對待我們臉色不好看時,我們要用什麼心態來接受?要用什麼態度來相對?這就需要「智」了!這不像我們在看一般有形有色的東西那麼的簡單,我們還要用在內心,要如何把心寬一吋?要如何去退一步?我們人在對人之時,明明就是知道了很多事情,但是就是不懂得要如何去寬一吋?退一步?這就是因為知道了,但是卻欠缺心的光明。 | |
− | + | ||
− | + | 佛陀的智慧,照耀到我們的心地,所以我們才能夠開啟心中的光茫。如果心中有光亮,自然外面的境界都可以非常明瞭。 | |
− | + | ||
− | + | 但若是凡夫,一旦看到不歡喜的境界,就會起無明;看到我們所愛的要追求,同樣也是起無明。凡夫他在面對心所愛的境界的時候,也寧可破壞了我們心中的清淨之願,而被外面「心所愛」的境界誘引去了,這樣就是無明。他知道,知道這個人是我所愛的。他聽,聽到這個人對他說話的聲音都是令他歡喜的,所以他很快就去接受這些東西,無明黑暗的心地就起來了。就像天空,當氣候不佳的時候,烏雲密佈,看不到月、看不到太陽,因為烏雲遮蓋了。這就比喻我們被一股無明的氣,遮蔽了心地。 | |
− | + | ||
− | + | 所以,我們的心所如果守得住,我們必定要把修行要住於我們的心中。無論在日常生活中緣到了什麼樣的外境,我們都能夠明瞭,並且十分明朗,我們不會被心的欲望障礙了我們修行的道路。如果我們可以這樣,就可以「遍修諸行,皆無留礙」,我們就不會被外面的境界罣礙住,令我們停止、障礙我們修行的道路。這叫做「修行住」! | |
− | + | ||
− | + | 各位,前面所說過的十信心,真的可以加強我們心的住地,讓我們更堅定。希望大家聽了之後,內心還要繼續作功課,落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樣就叫做「住」,這樣就是「修行住」! | |
− | + | ||
− | + | 第四就是「生貴住」。要能夠「生貴住」,就要先看能否企及「冥契妙理」?就是說:我們的心在任何時刻、冥冥之中、無論何時,我們和妙理(就是真理),常常都契合在一起。無論是我們的言語行動、待人處事,我們必定要合情合理。 | |
− | + | ||
− | + | 合什麼情?覺悟的有情!我們要清清楚楚的合在這種情之上、利益眾生,這都叫做「覺有情」。不是為了我們自己,而是為了群生。佛陀來到人間也是為了要救度眾生,投入人群,不受人群所影響。這就叫做「覺有情」。「菩薩」這個名稱,翻譯成為中文,就是「覺有情」的意思。 | |
− | + | ||
− | + | 所以無論何時,我們做事不是很刻意,就是無論怎麼做、怎麼說、怎麼投入、在什麼樣的人群中,我們都不違背,這樣就是「冥契真理」,在冥冥之中,我們都是按照這樣去做,就是和真理互相契合。所以能夠「行與佛同」,就是這樣的行為,和佛也是一樣的。 | |
− | + | ||
− | + | 佛陀他的心願就是「視大地眾生如一子」,如同為人父母心,就是疼一個孩子、對單獨一個孩子是很寶貴的一般的對待。佛陀在俗的時候,只有一個兒子羅睺羅,他成佛了之後,就把他帶來修行,對待他也和僧團當中的每一個人都是一樣的。佛陀對於整個僧團的愛,就像是在愛羅睺羅一般。不只是在僧團當中,就算是對待天下的眾生,也都是和對待羅睺羅,他的獨生子一般。這就叫做「父母心」! | |
− | + | ||
− | + | 師父也曾經對大家說過了:「人生我痛,人苦我悲!」佛陀的心,和我們的心應該要有這種大悲的心。悲眾生的苦難,我們應該要為了眾生的苦難去付出,這就是「佛行」。 | |
− | + | ||
− | + | 剛開始的時後不也是說過嗎?只是你是三寶的弟子,「五戒是修,十善是行」,在家居士都要有這種在日常生活當中行十善的覺悟。何況我們如果捨加入如來家,發願要荷擔如來的家業,視如來的家業為我們所應該要荷擔的。如來的家業是什麼呢?就是志業。那要志願什麼呢?就是志願要拯救天下眾生。 | |
− | + | ||
− | + | 你看,美國的紐奧良,本來在那個地方的人,生活得就很像是在天堂一般。突然間一個天災,整個紐奧良變成了好像是煉獄,好像是糞尿地獄。在那個地方的人,逃不出來的人,每天所要面對的都是惡水、很臭的水、很不乾淨的環境、沒電、沒清水。所聞到的氣味都是惡臭的味道。 | |
− | + | ||
− | + | 在這一陣颶風來襲之前,這有誰想得到?本來在當地生活好像是在天堂一般,在那個地方沒有什麼是夜晚,是個不夜城。但是因為無常,因為一個天災,造就了那樣的苦難,人們流離失所。 | |
− | + | ||
− | + | 在此時,我們在德州的慈濟人就動員了起來。人手夠嗎?不夠!不要緊,其他外州的人都前來支援,一方有災難,十方來支援。做人生命中的貴人,這個時候就是做人人生命中的貴人。 | |
− | + | ||
− | + | 當他們受盡了災難,無依無靠,此時有誰可以依靠?就是具有人道精神的人!尤其是慈濟人,發心立志,懷抱著「佛心師志」——有與佛同等的心,不忍心眾生受苦難,所以他們投入。放下他們的事業,騰出他們的時間,不只是送物品過去幫助,還展開了雙手去擁抱,去膚、去安慰他們。感動那些流離失所、失魂落魄的人,讓他們的心已經被感動了,而且成如來種,這就是未來成佛的種子。 | |
− | + | ||
− | + | 所以常常說:「菩薩如農夫。」我們要把如來這種愛心、將種子遍撒人間。自然在人間人人都是佛、人人都有愛心、人人都可以做別人的貴人。所以這叫做「生貴住」。 | |
+ | |||
+ | 各位,我們人人都能夠修行是因為有佛陀,菩薩成為我們生命中的貴人。所以我們不但要修行,我們也要發願做為他人生命中的貴人,所以我們必定要「生貴住」。 | ||
+ | |||
+ | 所以大家真的要時時多用心! | ||
==2.幸福分享== | ==2.幸福分享== | ||
− | 2-1 幸福影片連結---[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CGammvhnE2g | + | 2-1 幸福影片連結---[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CGammvhnE2g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42-六行~十住行(二)] |
==3.幸福茶香== | ==3.幸福茶香== |
2013年1月5日 (六) 10:15的最新修訂版本
目錄 |
1.幸福奉學
常常說,心要照顧好,的確,一切唯心造,這是佛陀教育我們的。不論天下之間什麼境界的形成,不離開人的心。所以我們人的心,如果能夠人人一心虔誠,人人心行端正,這樣天下就能夠平順無災難。所以一切都要從我們自己做起。
我們最近都在談的都不離開心。前面從《靜思晨語。法譬如水。信為道源 長養善根》、《靜思晨語。法譬如水。學佛應妙圓純真》、《靜思晨語。法譬如水。慧光內照 明心見性》一直到《靜思晨語。法譬如水。十信行》等當中所說的「十信心」,我們現在這個心有了這十信心以後,我們就應該要安住下來。
所以從《靜思晨語。法譬如水。十住行 (一)》開始,我們第一就是要有「發心住」,人人要發心,將這些十信住在我們的心中。所以說它是「真方便」,就是真理雖然只有一項,但是我們可以用種種不同的方便、方法,都不離開這一項的真理,不但自行,還能度人。
就像是我們要拿一隻木材,這隻木材要拿進去裡面,門就是只有這麼寬,如果我們要橫著拿進去,絕對是拿不進去的。所以就要改用以直的方向拿進去。同樣是這一隻木材,只要改用一種方法,就可以把材拿進去室內,不會損害到門,不會妨礙空間,目的只是要把這隻木材拿進去室內而已。要把木材拿進去裡面是一個目的,要用橫的拿不進去,要改用直的方法來拿,這叫做「方便」。
所以,這麼多的方便,有多少呢?八萬四千法門!眾生的習氣不同,所以應眾生的習氣,要如何改變它不好的習氣,就要應他的心去施設方法。但是我們不論要採用何種方便、方法,都不能夠離開十信。所以,「以十信之用,圓成一心」這就叫做「發心住」。
在《靜思晨語。法譬如水。十住行 (一)》當中還說過了「治地住」。「治地」就是說我們過去的那個妙心——十信安住的那個心,我們要身體力行、腳踏實地在地面上。不是用想的就可以得到、不是用講的就可以得到真方法,不是,我們要身體力行、我們就要腳踏實地的走過來。
人家說「以身作則」,身教勝於言教,所以我們要「履以成地」,我們真的要腳踏實地,這樣就是「一切皆治」,我們若能夠自己做得到,當我們去領眾的時候,才能夠帶得整齊、能到達目的。所以這樣叫做「治地住」。
現在接下來就是「修行住」。各位,修行每天我都知道要修行,不論是在家、出家,我們既然皈依佛法僧,稱為三寶弟子,我們必定要修心——「修身養性、端正行為」,這樣叫做修行。
在家人要守五戒,要行十善。「守五戒」就是「修」,「十善」就是我們要去實行的,這樣也叫做修行。
如果是出家人,戒律就多了。在日常生活中,要如規、如律、如儀,我們的規戒律儀在我們的舉止動作、舉步動足、待人接物等等…我們都要注意這念心和行。我們的心如果不注意,我們的行動就會偏差。既然要守住這念心,我們才能夠精進,而且端正我們的行為。
所以現在所說得「修行住」,就是人人都要記得我們是在修行。在《靜思晨語。法譬如水。成就自我的人格》當中曾經說過的「五十一種心所法」,都不離開這的心字。「心所涉知,俱得明了」,我們的「心所」對於所有「緣」過的地方,我們所知道的,可以分別清楚。
在《靜思晨語。法譬如水。十信行》也已經說過了,「智是分別智;慧是平等慧」。我們看這個「智」字是一個「知」字的下面還有一個「日」,所以才叫做「智」。
「知」是當我們看到這樣的東西的時候,我會知道這像東西是什麼,比如說:這叫做電燈。因為我看到了,在我們的常識當中,我就可以在看到的時候知道這是電燈,甚至我還可以知道這個燈泡是幾燭光的,我知道。但是這樣只是知道而已,知道它可以用,用在照明,這個知道,這樣叫做「分別」。
但是在我們的待人接物當中,我們知道要如何對人?當別人對待我們臉色不好看時,我們要用什麼心態來接受?要用什麼態度來相對?這就需要「智」了!這不像我們在看一般有形有色的東西那麼的簡單,我們還要用在內心,要如何把心寬一吋?要如何去退一步?我們人在對人之時,明明就是知道了很多事情,但是就是不懂得要如何去寬一吋?退一步?這就是因為知道了,但是卻欠缺心的光明。
佛陀的智慧,照耀到我們的心地,所以我們才能夠開啟心中的光茫。如果心中有光亮,自然外面的境界都可以非常明瞭。
但若是凡夫,一旦看到不歡喜的境界,就會起無明;看到我們所愛的要追求,同樣也是起無明。凡夫他在面對心所愛的境界的時候,也寧可破壞了我們心中的清淨之願,而被外面「心所愛」的境界誘引去了,這樣就是無明。他知道,知道這個人是我所愛的。他聽,聽到這個人對他說話的聲音都是令他歡喜的,所以他很快就去接受這些東西,無明黑暗的心地就起來了。就像天空,當氣候不佳的時候,烏雲密佈,看不到月、看不到太陽,因為烏雲遮蓋了。這就比喻我們被一股無明的氣,遮蔽了心地。
所以,我們的心所如果守得住,我們必定要把修行要住於我們的心中。無論在日常生活中緣到了什麼樣的外境,我們都能夠明瞭,並且十分明朗,我們不會被心的欲望障礙了我們修行的道路。如果我們可以這樣,就可以「遍修諸行,皆無留礙」,我們就不會被外面的境界罣礙住,令我們停止、障礙我們修行的道路。這叫做「修行住」!
各位,前面所說過的十信心,真的可以加強我們心的住地,讓我們更堅定。希望大家聽了之後,內心還要繼續作功課,落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樣就叫做「住」,這樣就是「修行住」!
第四就是「生貴住」。要能夠「生貴住」,就要先看能否企及「冥契妙理」?就是說:我們的心在任何時刻、冥冥之中、無論何時,我們和妙理(就是真理),常常都契合在一起。無論是我們的言語行動、待人處事,我們必定要合情合理。
合什麼情?覺悟的有情!我們要清清楚楚的合在這種情之上、利益眾生,這都叫做「覺有情」。不是為了我們自己,而是為了群生。佛陀來到人間也是為了要救度眾生,投入人群,不受人群所影響。這就叫做「覺有情」。「菩薩」這個名稱,翻譯成為中文,就是「覺有情」的意思。
所以無論何時,我們做事不是很刻意,就是無論怎麼做、怎麼說、怎麼投入、在什麼樣的人群中,我們都不違背,這樣就是「冥契真理」,在冥冥之中,我們都是按照這樣去做,就是和真理互相契合。所以能夠「行與佛同」,就是這樣的行為,和佛也是一樣的。
佛陀他的心願就是「視大地眾生如一子」,如同為人父母心,就是疼一個孩子、對單獨一個孩子是很寶貴的一般的對待。佛陀在俗的時候,只有一個兒子羅睺羅,他成佛了之後,就把他帶來修行,對待他也和僧團當中的每一個人都是一樣的。佛陀對於整個僧團的愛,就像是在愛羅睺羅一般。不只是在僧團當中,就算是對待天下的眾生,也都是和對待羅睺羅,他的獨生子一般。這就叫做「父母心」!
師父也曾經對大家說過了:「人生我痛,人苦我悲!」佛陀的心,和我們的心應該要有這種大悲的心。悲眾生的苦難,我們應該要為了眾生的苦難去付出,這就是「佛行」。
剛開始的時後不也是說過嗎?只是你是三寶的弟子,「五戒是修,十善是行」,在家居士都要有這種在日常生活當中行十善的覺悟。何況我們如果捨加入如來家,發願要荷擔如來的家業,視如來的家業為我們所應該要荷擔的。如來的家業是什麼呢?就是志業。那要志願什麼呢?就是志願要拯救天下眾生。
你看,美國的紐奧良,本來在那個地方的人,生活得就很像是在天堂一般。突然間一個天災,整個紐奧良變成了好像是煉獄,好像是糞尿地獄。在那個地方的人,逃不出來的人,每天所要面對的都是惡水、很臭的水、很不乾淨的環境、沒電、沒清水。所聞到的氣味都是惡臭的味道。
在這一陣颶風來襲之前,這有誰想得到?本來在當地生活好像是在天堂一般,在那個地方沒有什麼是夜晚,是個不夜城。但是因為無常,因為一個天災,造就了那樣的苦難,人們流離失所。
在此時,我們在德州的慈濟人就動員了起來。人手夠嗎?不夠!不要緊,其他外州的人都前來支援,一方有災難,十方來支援。做人生命中的貴人,這個時候就是做人人生命中的貴人。
當他們受盡了災難,無依無靠,此時有誰可以依靠?就是具有人道精神的人!尤其是慈濟人,發心立志,懷抱著「佛心師志」——有與佛同等的心,不忍心眾生受苦難,所以他們投入。放下他們的事業,騰出他們的時間,不只是送物品過去幫助,還展開了雙手去擁抱,去膚、去安慰他們。感動那些流離失所、失魂落魄的人,讓他們的心已經被感動了,而且成如來種,這就是未來成佛的種子。
所以常常說:「菩薩如農夫。」我們要把如來這種愛心、將種子遍撒人間。自然在人間人人都是佛、人人都有愛心、人人都可以做別人的貴人。所以這叫做「生貴住」。
各位,我們人人都能夠修行是因為有佛陀,菩薩成為我們生命中的貴人。所以我們不但要修行,我們也要發願做為他人生命中的貴人,所以我們必定要「生貴住」。
所以大家真的要時時多用心!
2.幸福分享
2-1 幸福影片連結---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42-六行~十住行(二)
3.幸福茶香
3-1
4.幸福彩虹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