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41-六行~十住行(一):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幸福奉學網
跳轉到: 導覽搜尋
(新頁面: ==1.幸福奉學== 【證嚴上人開示】 各位,學佛就是學一個心,怎麼把自己的心顧好?如何不去影響別人的心? 一句話說:「江水可動,修行者...)
 
 
(由1名用戶作出的一個中途修訂版本未被顯示)
第 1 行: 第 1 行:
 
==1.幸福奉學==
 
==1.幸福奉學==
【證嚴上人開示】
+
各位,學佛就是學一個「心」,怎麼把自己的心顧好?如何不去影響別人的心?
各位,學佛就是學一個心,怎麼把自己的心顧好?如何不去影響別人的心?
+
 
一句話說:「江水可動,修行者的心不可動。」修行人的心,好不容易才達到心境平靜,我們如果去影響,這樣不只是對方的心境亂了,其實對我們的德行也有傷傷。所以,我們要顧好我們自己的心德,也不可以去影響他人的心境。所以這一點大家要很小心。
+
一句話說:「寧動千江水,勿擾道人心。」好不容易才達到心境平靜,我們如果去影響,這樣不只是對方的心境亂了,其實對我們的德行也有傷害。所以,我們不只是要照顧好自己的心,也不可以去影響他人的心境。所以這一點大家要很小心。
學佛就是學
+
 
怎麼把自己的心顧好
+
幾天以來,我們所說的十信行,這些方法,無不都是法水,可以洗滌心靈的垢穢。我們修行就是要去除污染。什麼叫做污染?常常在說,就是無明。
同時不去影響別人的心
+
 
擾亂別人的心境
+
無明從那裡來?就是從人我是非,一項一項記在我們心理,一項一項影響我們的行為,年久月深變成了我們的習氣。
對我們的德行也有損傷
+
 
幾天來,我們所說的十信行,這些方法,無不都是法水,可以洗滌心靈的垢穢。我們修行就是要去除污染。什麼叫做污染?常常在說就是無明。
+
所以常說一句話:「人性相同;只是習性不同。」我們跟佛的心都一樣,只是我們常常執著在習氣,所以看起來每個人的行為都不同,這就是無明污染,讓我們的習氣變成我們的行為。所以我們要好好守戒,守好我們的願心。「願心」就是要「住戒」,就是自己要有一個自己的戒律、制度,不只是在群眾中需要制度,就算我們只有自己一個人獨處,我們自己也要能夠自己守一個制度。
無明從那裡來?就是從人我是非,一項一項記在我們心裡,一項一項影響我們的行為,年久月深變成了我們的習氣。
+
 
所以常說一句話:「人性相同;只是習性不同。」我們跟佛的心都一樣,只是我們常常執著在習氣,所以看起來每個人的行為都不同,這就是無明污染,讓我們的習氣變成我們的行為。
+
制度就是戒律,所以我們若能夠對於我們自己的行為有一個制度規範,自我節制,什麼該做?我們要積極;什麼不該做?我們不能犯。這就是自戒自在。我們若是能夠住在這個戒當中,我們的行為就永遠很自在,這就做輕安。
無明從人我是非來
+
 
年久日深演變成習氣
+
修行,難道不是為了要修得輕安自在嗎?我們若是能夠輕安自在,就是叫做解脫,所以可以悠遊十方,所做的皆悉隨願。不論你要做什麼?都可以隨我們的心願。
習氣會影響行為
+
 
讓心靈被污染
+
各位,我們應該還記得,我們要從凡夫到達佛陀的境界,六行一定要達到。第一,我們之前已經講到十信行;第二,我們就是要講到十住。
所以我們要好好守戒,要守好我們的願心。願心就是要住戒,行為,就是我們自己要有一個,自己的戒律、制度,不只是在群眾中需要制度,我們自己一個人,獨已,自己一個人,我們自己也要能夠自己守一個制度。
+
 
制度就是戒律,所以我們若能自己的行為,有一個制度,自我節制,什麼該做?我們要積極;什麼不該做?我們不能犯。如此就是叫做住戒自在。我們若是住於戒律中,我們的行為就永遠都很自在,這就做輕安。
+
「十住」就是——會理之心,安住不動,名為「住」。佛者,覺也。覺就是道理,就是真理。我們學佛,就是要將佛陀已經覺悟的道理,所體會天地萬物一切的真理,我們的心性要學習如何去會理,這就是很重要。所以我們若能心性會理,自然我們能夠安住下來。
修行,難道不是為了修得輕安自在嗎?我們若能輕安自在,就是叫做解脫,所以可以悠遊十方,所作悉隨願。不論你要做什麼?都能隨我們的心願。
+
 
各位,我們應該還記得,我們要從凡夫到佛的境界,六行一定要達到。第一,我們之前已經講到十信行;第二,就是「十住」。
+
當然要能夠心性會理,就不能缺乏前面所說過的十信,當然十信的信心或是建立起來,十信的心堅定,我們才能進入道理的境界。我們進來時,要如何蛀而不洞?我們要能住而不動,所以這叫做十住行。
十住行:
+
 
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
+
當然,要用十種方法讓我們住而不動。
生貴住、具足方便住
+
 
正心住、不退住
+
第一叫做「發心住」,凡事我們都要發心,如果沒有起一念心,佛離我們很遠。從前有句話說:「第一年學佛,佛在眼前;第二年學佛,佛在半天;第三年學佛,佛不見。」這幾句話就是說,剛開始發心的時候會很熱忱、很認真、很精進,慢慢就懈怠了。懈怠了之後,佛就離我們很遠了,已經到了半天邊了,我們還在地面。懈怠是懈怠、半天是半天,若是到了第三年,佛就已經不見了,佛已經不在我們的心頭了。所以這就是凡夫,永遠都是凡夫。
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
+
 
十住就是「會理之心」,「安住不動,名為住」。我們學佛,佛者,覺也。覺就是道理,就是真理。我們已經覺悟的道理,要如何能真正體會到,天地萬物一切的真理,我們的心性,要如何去會理,這就很重要。所以我們若能心性會理,自然我們能夠安住下來。
+
光是一念發心不夠,我們還要能夠住。既然已經發心了,我們要住在與佛常隨的境界,所以第一就是要先有「發心住」。
當然不能欠缺前面所說的十信,十信的心堅定,當然你十信的信心若建立起來,我們才能進入道理的境界。我們進來時,要如何住而不動?我們若能住而不動,這叫做十住行。
+
 
當然,要用十種方法,讓我們住而不動。
+
「發心住」就是——以真方便,假十信之用,圓成一心,名「發心住」。
第一叫做「發心住」,凡事我們都要發心,我們如果沒有起一念心,佛離我們很遠。從前有句話說:「第一年學佛,佛在眼前;第二年學佛,佛在半天;第三年學佛,佛不見。」這幾句話形容的就是,開始發心的時候,會很熱忱、很認真、很精進,慢慢就懈怠、懈怠了。佛離我們就遠得多了,已經到半天,我們還在地面。懈怠是懈怠、半天是半天,若是到了第三年,統統不見了,佛已經不在我們的心頭了。所以這就是凡夫,永遠都是凡夫。
+
 
光是一念發心,我們還要住。已經發心了,我們就要與佛常隨,所以第一就是發心住。
+
那就是用真方便以求得自覺、覺他。佛陀說法四十九年,法華之前在四十二年間,他所設的都是方便法。因為眾生根基不同,所以佛陀應眾生煩惱之病,所以他應病下藥,這就叫做對機逗教。佛陀就是看看眾生是什麼樣的毛病,他就開什麼樣的藥去治療。所以佛又有一個名號叫做「大醫王」。
「發心住」就是:
+
 
以真方便
+
常常都說「天災都是從人禍開始;人禍就是從一念心開始。」少數人心理效應不軌,就容易惹出家庭、社會動亂的風波,不斷、不斷地產生出來,所以這些都是出自於人的心理毛病。佛陀大覺,不忍眾生受到煩惱的病所困擾,受到世間的動亂,所以他來到人間無不都是要來應機逗教、隨病下藥,所以這就是佛陀來到人間的目的。
假十信之用
+
 
圓成一心
+
所以我們發心,就是用方便。雖然是方便,但是裡面也是真理。把這些真理,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讓這些眾生就算在迷惘中也可以體會到,同一個真理,但是用各種不同的方法,他可以開出種種不同的方法,去引誘、去引渡到一個境界。
名「發心住」
+
 
那就是用真方便,佛陀說法四十九年,法華之前,在四十二年間,他所設的都是方便法。因為眾生根基不同,所以佛陀應眾生煩惱之病,所以他應病下藥,也就是叫做對機逗教。看看眾生是什麼樣的毛病,他就開什麼樣的藥去治療。所以佛又有一個名號,叫做大醫王。
+
所以我們還有一句話:「佛陀視眾生如一子。」芸芸眾生有這麼多,但是他把他當成一個孩子。這個比喻就是說:「佛陀所覺悟的真理只有一項,但是煩惱無量無數,他用唯一的真理,開出無量無邊的法門。所以眾生如果有八萬四千煩惱,佛陀就為眾生開八萬四千的法門,所以這就是方便。
常常都說,天災多數都是從人禍開始;人禍就是從一念心開始。少數人心理效應不軌,很容易惹出家庭、社會動亂的風波,不斷、不斷產生出來,所以這都是出自於人的心理毛病。佛陀大覺,不忍眾生受煩惱的病所困擾,受到世間的動亂,所以他來人間,無不都是應機逗教、隨病下藥,這就是佛陀來人間的目的。
+
 
所以我們發心,就是用方便。雖然是方便,但是裡面也是真理。用真理,用最簡單,讓眾生在迷茫中,他能夠體會到,但是用各種不同的方法,同一個真理,他可以開出種種不同的方法,去引誘、去引度到一個境界。
+
理只有一項,但是法門那麼多,無非就是因為眾生心病,所以我們要用真方便。真就是真理;方便就是方法,用很多真理,但是有方法。讓眾生能夠體會。
所以我們還有一句話:「佛陀視眾生如一子。」芸芸眾生這麼多,但是他把他當成一個孩子。這個比喻就是說:「佛陀所覺悟真理只有一項,但是煩惱無量無數,他用唯一的真理,開出無量無邊的法門。所以眾生如果有八萬四千煩惱,佛陀就為眾生開八萬四千法門,這就叫做方便。
+
 
理只有一項,但是法門那麼多,無非就是因為眾生心病,所以我們要用真方便。真就是真理;方便就是方法,用很多真理,但是,是方法。讓眾生能夠體會。
+
「假十信之用」,就是藉由這樣的十信,我們在前面已經說過的十信的方法,我們來運用十信的方法。
假十信之用,就是藉這個十信,我們前面說過,藉十信的方法,用十信的方法。我們來運用。
+
 
十信行:
+
其實凡夫和佛本來是一體,佛、心、眾生,三無差別。本來就是一項,為什麼距離為差那麼遠,變成了一條路呢?所以我們現在循著這一條路走,才能夠回歸與佛同為一體的境界。所以我們要藉著十信的方法來用。這樣就可以圓成一心。這個心是什麼心?「佛心」。這樣就可以讓凡夫心和佛的心合為一體。
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
+
 
定心、不退心、護法心
+
師父不是已經常常都對所有的慈濟人說:「要以佛心為己心,師志為己志。」人人都有與佛一般的大悲心,我們是藉此立志立願來用,也同樣的意思,所以我們才能夠圓成一心。不也常常都在說:「立體琉璃同心圓。」就是那個圓的心,就是在一心而已。所以才名為「發心住」,我們要從發心開始。
回向心、戒心、願心
+
 
其實凡夫和佛本來是一體,佛、心、眾生三無差別。本來就是一項,為什麼距離會拉得那麼遠,變成一條路?所以我們要藉這條路,才能回歸與佛同為一體的境界。所以我們要藉著十信的方法來用。這樣就可圓成一心。這個心是什麼心?佛心。變成了凡夫心和佛的心為一。
+
大家應該知道,開始與佛的心一樣,但就是因為有習氣不斷、不斷地拉長了距離,所以變成了凡夫和佛之間有了距離,所以要從凡夫一直到達佛的境界,就要依靠方便法,而且是真方便,就是用這十信之行往前一直走,我們就可以到達佛陀的境界。這就是發心住。這樣說明大家應該可以體會。
難道不是常常對所有的慈濟人,師父就說:「佛心為己心,師志為己志。」人人都有佛的大悲心,我們是藉此立志立願來用,同樣的意思,所以我們才能夠圓成一心。不是常常說,立體琉璃同心圓。那個圓的心,就是在一心而已。所以名為發心住,我們要從發心開始。
+
 
大家應該要知道,開始與佛的心一樣,就是不斷、不斷拉長拉長,變成了凡夫、變成了佛,所以我們現在,要從凡夫一直到佛的境界,就方便,而且是真方便,這個道理,用十信之行往前一直走,我們就可以到達佛陀的境界。這樣叫做發心住。大家應該能夠清楚。
+
第二叫做「治地至」。關於這個「治地」,就如同我們在前面《靜思晨語。法譬如水。十信行》已經說過的「大圓鏡智」,人人都有這面很清淨的心鏡在;這面鏡子是圓的,這面圓鏡很清淨,照外面的境界分分明明;境界過了,不論是什麼境界,都不會污染這面鏡子,這就是妙心。以妙心,這個圓的心,這種十分微妙的心鏡,以這面鏡子來照境。
相信真理
+
 
運用十信之法
+
其實鏡在照境都是照外面的環境,所以它所照出來的境界會消失,因為實際上這面鏡子裡面並沒有東西。我們在這個地方走,在這個心,鏡本來就是圓的,要如何讓那個境界和我們接近?我們要如何從凡夫的境界一直到達到佛的境地去?「履以成地」,我們也是要去實行。
轉凡夫心為佛心
+
 
此為「發心住」的真義
+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境界,如論是人事物,一件一件的從我們的心鏡上映照過去,到底我們的心鏡有沒有被污染?人事物有沒有來困擾我們的心?若是讓人事物困擾了我們的心,在我們的心中揮之不去,常常有個陰影放在心裡,這樣就不妙了。這樣我們的心沒有勤拂拭,沒有用心去擦,所以都沒有在治我們的心,我們在凡夫地當中任憑周遭的一切一直污染我們,這樣就是沒有在治我們的心。
第二叫做「治地住」。治地,我們前面以妙心,這個圓的心,昨天不是談到大圓鏡智,我們人人都有這面很清淨的心鏡;這面鏡子是圓的,這面圓鏡很清淨,照外面的境界分分明明;境界過了,不論是什麼境界,都不會污染這面鏡子,這真的是妙心。這種境來照境,十分微妙的心境。
+
 
「履以成地」,我們在這個地方走,在這個心,鏡子本來就是圓的,要如何讓那個境界和我們接近?其實鏡子照境,都是照外面的環境,因為它會消失,這面鏡子裡面沒有東西,不過,我們要從凡夫這個境界,一直達到佛的境地去?我們也是要去實行。
+
講簡單一點,就是「修心」,我們的心有沒有修好?心若有修好,周圍的境界都不會影響我們的道心。就是我們這面鏡子有擦乾淨嗎?若是擦乾淨了就是乾淨。我們周圍境界是否有很乾淨?就是要考我們去勤打掃。周遭的境界勤打掃,自然看起來的環境就很美。如果有勤於顧好我們的心,「用佛心看人,人人都是佛」,我們對人常常都起恭敬心,這樣就是在治我們的心地,所以說是「治心住」。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境界中,不論人事物,一項一項從我們的心鏡過去,到底我們的心鏡有沒有被污染?人事物有沒有來困擾我們的心?人事物困擾我們的心,在我們心中揮之不去,常常有個陰影放在心裡,這樣就不妙了。這樣我們的心,沒有勤拂拭,沒有用心去擦,所以都沒有在治我們的心,我們任憑所住的周圍境界,凡夫地,任憑它一直污染我們,這樣就是沒有在治我們的心。
+
 
說一個很簡單的,就是修心,我們的心有沒有修好?心若修得好,周圍的境界不會影響我的道心。就是我們這面鏡子有擦乾淨嗎?擦乾淨了就很乾淨。我們周圍的境界有沒有很乾淨?就要靠我們去勤打掃。周圍的境界勤打掃,自然看過去環境就很美。如果有勤於顧好我們的心,用佛心看人,人人都是佛,我們對人常常起恭敬心,這就是在我們的心地,所以治地住。
+
我們的心地有沒有常常打掃乾淨?有沒有被外面的境界所污染?我們的心是要精進,在這條康莊的大道上,向前直行不受污染,這才是真正的治地住。
我們的心地,有沒有常常打掃乾淨?有沒有被外面的境界污染?我們的心是要精進,在這條康莊的大道上向前直行,不受污染,這才是真正叫做治地住。
+
 
以妙心治理心地
+
把我們的心地治理好,要堅定在我們發心之後,要堅定,發心就要堅持住在我們的心地當中。絕對不要一念發心,很快就懈怠了。所以我們用這個真理,要治別人,同時要先治自己;我們要先有覺悟的心,才能去覺他人。
用精進的心
+
 
在康莊大道上直行
+
所以用真方便來治理我們的心。要記住是真方便:「真」就是真理;「方便」就是「方法」。如此才能夠讓心地乾淨,這樣才能夠走上這條道路,所以大家要真正用心治理心地。
不受污染
+
 
此為「治地住」的真義
+
所以「發心住」、「治地住」這對我們一個修行者,以及對人人、芸芸眾生,都是很重要的法門,所以請大家要多用心啊!
把我們的心地治理好,要堅定,在我們發心之後,我們要堅定,發心就要住著在我們的心地中。絕對不要一念發心,很快就懈怠了。所以我們用這個真理要治別人,同時要先治我們自己;我們要先有覺悟的心,才能去覺他人。
+
所以用真方便,要記住這句真方便:真就是真理;方便就是方法。我們用什麼方法來治理我們的心,才能心地乾淨,才能走上這條道路,所以大家要真正用心治理心地。
+
所以發心住、治地住,這對我們一個修行者,以及對人人、芸芸眾生,這都是很重要的法門,所以請大家要多用心啊!
+
 
==2.幸福分享==
 
==2.幸福分享==
  
2-1 幸福影片連結---[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uh59YSv7OT0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38-六行~十住行(一)]
+
2-1 幸福影片連結---[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uh59YSv7OT0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41-六行~十住行(一)]
  
 
==3.幸福茶香==
 
==3.幸福茶香==

2013年1月5日 (六) 10:16的最新修訂版本

目錄

1.幸福奉學

各位,學佛就是學一個「心」,怎麼把自己的心顧好?如何不去影響別人的心?

一句話說:「寧動千江水,勿擾道人心。」好不容易才達到心境平靜,我們如果去影響,這樣不只是對方的心境亂了,其實對我們的德行也有傷害。所以,我們不只是要照顧好自己的心,也不可以去影響他人的心境。所以這一點大家要很小心。

幾天以來,我們所說的十信行,這些方法,無不都是法水,可以洗滌心靈的垢穢。我們修行就是要去除污染。什麼叫做污染?常常在說,就是無明。

無明從那裡來?就是從人我是非,一項一項記在我們心理,一項一項影響我們的行為,年久月深變成了我們的習氣。

所以常說一句話:「人性相同;只是習性不同。」我們跟佛的心都一樣,只是我們常常執著在習氣,所以看起來每個人的行為都不同,這就是無明污染,讓我們的習氣變成我們的行為。所以我們要好好守戒,守好我們的願心。「願心」就是要「住戒」,就是自己要有一個自己的戒律、制度,不只是在群眾中需要制度,就算我們只有自己一個人獨處,我們自己也要能夠自己守一個制度。

制度就是戒律,所以我們若能夠對於我們自己的行為有一個制度規範,自我節制,什麼該做?我們要積極;什麼不該做?我們不能犯。這就是自戒自在。我們若是能夠住在這個戒當中,我們的行為就永遠很自在,這就做輕安。

修行,難道不是為了要修得輕安自在嗎?我們若是能夠輕安自在,就是叫做解脫,所以可以悠遊十方,所做的皆悉隨願。不論你要做什麼?都可以隨我們的心願。

各位,我們應該還記得,我們要從凡夫到達佛陀的境界,六行一定要達到。第一,我們之前已經講到十信行;第二,我們就是要講到十住。

「十住」就是——會理之心,安住不動,名為「住」。佛者,覺也。覺就是道理,就是真理。我們學佛,就是要將佛陀已經覺悟的道理,所體會天地萬物一切的真理,我們的心性要學習如何去會理,這就是很重要。所以我們若能心性會理,自然我們能夠安住下來。

當然要能夠心性會理,就不能缺乏前面所說過的十信,當然十信的信心或是建立起來,十信的心堅定,我們才能進入道理的境界。我們進來時,要如何蛀而不洞?我們要能住而不動,所以這叫做十住行。

當然,要用十種方法讓我們住而不動。

第一叫做「發心住」,凡事我們都要發心,如果沒有起一念心,佛離我們很遠。從前有句話說:「第一年學佛,佛在眼前;第二年學佛,佛在半天;第三年學佛,佛不見。」這幾句話就是說,剛開始發心的時候會很熱忱、很認真、很精進,慢慢就懈怠了。懈怠了之後,佛就離我們很遠了,已經到了半天邊了,我們還在地面。懈怠是懈怠、半天是半天,若是到了第三年,佛就已經不見了,佛已經不在我們的心頭了。所以這就是凡夫,永遠都是凡夫。

光是一念發心不夠,我們還要能夠住。既然已經發心了,我們要住在與佛常隨的境界,所以第一就是要先有「發心住」。

「發心住」就是——以真方便,假十信之用,圓成一心,名「發心住」。

那就是用真方便以求得自覺、覺他。佛陀說法四十九年,法華之前在四十二年間,他所設的都是方便法。因為眾生根基不同,所以佛陀應眾生煩惱之病,所以他應病下藥,這就叫做對機逗教。佛陀就是看看眾生是什麼樣的毛病,他就開什麼樣的藥去治療。所以佛又有一個名號叫做「大醫王」。

常常都說「天災都是從人禍開始;人禍就是從一念心開始。」少數人心理效應不軌,就容易惹出家庭、社會動亂的風波,不斷、不斷地產生出來,所以這些都是出自於人的心理毛病。佛陀大覺,不忍眾生受到煩惱的病所困擾,受到世間的動亂,所以他來到人間無不都是要來應機逗教、隨病下藥,所以這就是佛陀來到人間的目的。

所以我們發心,就是用方便。雖然是方便,但是裡面也是真理。把這些真理,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讓這些眾生就算在迷惘中也可以體會到,同一個真理,但是用各種不同的方法,他可以開出種種不同的方法,去引誘、去引渡到一個境界。

所以我們還有一句話:「佛陀視眾生如一子。」芸芸眾生有這麼多,但是他把他當成一個孩子。這個比喻就是說:「佛陀所覺悟的真理只有一項,但是煩惱無量無數,他用唯一的真理,開出無量無邊的法門。所以眾生如果有八萬四千煩惱,佛陀就為眾生開八萬四千的法門,所以這就是方便。

理只有一項,但是法門那麼多,無非就是因為眾生心病,所以我們要用真方便。真就是真理;方便就是方法,用很多真理,但是有方法。讓眾生能夠體會。

「假十信之用」,就是藉由這樣的十信,我們在前面已經說過的十信的方法,我們來運用十信的方法。

其實凡夫和佛本來是一體,佛、心、眾生,三無差別。本來就是一項,為什麼距離為差那麼遠,變成了一條路呢?所以我們現在循著這一條路走,才能夠回歸與佛同為一體的境界。所以我們要藉著十信的方法來用。這樣就可以圓成一心。這個心是什麼心?「佛心」。這樣就可以讓凡夫心和佛的心合為一體。

師父不是已經常常都對所有的慈濟人說:「要以佛心為己心,師志為己志。」人人都有與佛一般的大悲心,我們是藉此立志立願來用,也同樣的意思,所以我們才能夠圓成一心。不也常常都在說:「立體琉璃同心圓。」就是那個圓的心,就是在一心而已。所以才名為「發心住」,我們要從發心開始。

大家應該知道,開始與佛的心一樣,但就是因為有習氣不斷、不斷地拉長了距離,所以變成了凡夫和佛之間有了距離,所以要從凡夫一直到達佛的境界,就要依靠方便法,而且是真方便,就是用這十信之行往前一直走,我們就可以到達佛陀的境界。這就是發心住。這樣說明大家應該可以體會。

第二叫做「治地至」。關於這個「治地」,就如同我們在前面《靜思晨語。法譬如水。十信行》已經說過的「大圓鏡智」,人人都有這面很清淨的心鏡在;這面鏡子是圓的,這面圓鏡很清淨,照外面的境界分分明明;境界過了,不論是什麼境界,都不會污染這面鏡子,這就是妙心。以妙心,這個圓的心,這種十分微妙的心鏡,以這面鏡子來照境。

其實鏡在照境都是照外面的環境,所以它所照出來的境界會消失,因為實際上這面鏡子裡面並沒有東西。我們在這個地方走,在這個心,鏡本來就是圓的,要如何讓那個境界和我們接近?我們要如何從凡夫的境界一直到達到佛的境地去?「履以成地」,我們也是要去實行。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境界,如論是人事物,一件一件的從我們的心鏡上映照過去,到底我們的心鏡有沒有被污染?人事物有沒有來困擾我們的心?若是讓人事物困擾了我們的心,在我們的心中揮之不去,常常有個陰影放在心裡,這樣就不妙了。這樣我們的心沒有勤拂拭,沒有用心去擦,所以都沒有在治我們的心,我們在凡夫地當中任憑周遭的一切一直污染我們,這樣就是沒有在治我們的心。

講簡單一點,就是「修心」,我們的心有沒有修好?心若有修好,周圍的境界都不會影響我們的道心。就是我們這面鏡子有擦乾淨嗎?若是擦乾淨了就是乾淨。我們周圍境界是否有很乾淨?就是要考我們去勤打掃。周遭的境界勤打掃,自然看起來的環境就很美。如果有勤於顧好我們的心,「用佛心看人,人人都是佛」,我們對人常常都起恭敬心,這樣就是在治我們的心地,所以說是「治心住」。

我們的心地有沒有常常打掃乾淨?有沒有被外面的境界所污染?我們的心是要精進,在這條康莊的大道上,向前直行不受污染,這才是真正的治地住。

把我們的心地治理好,要堅定在我們發心之後,要堅定,發心就要堅持住在我們的心地當中。絕對不要一念發心,很快就懈怠了。所以我們用這個真理,要治別人,同時要先治自己;我們要先有覺悟的心,才能去覺他人。

所以用真方便來治理我們的心。要記住是真方便:「真」就是真理;「方便」就是「方法」。如此才能夠讓心地乾淨,這樣才能夠走上這條道路,所以大家要真正用心治理心地。

所以「發心住」、「治地住」這對我們一個修行者,以及對人人、芸芸眾生,都是很重要的法門,所以請大家要多用心啊!

2.幸福分享

2-1 幸福影片連結---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41-六行~十住行(一)

3.幸福茶香

3-1


4.幸福彩虹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