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法譬如水052-心無所住行正行: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幸福奉學網
跳轉到: 導覽搜尋
1.幸福奉學
 
(由1名用戶作出的一個中途修訂版本未被顯示)
第 1 行: 第 1 行:
 
==1.幸福奉學==
 
==1.幸福奉學==
心無所求
+
諸位同修,日月如梭,春夏秋冬不斷輪替,人生沒有任何是可以守得住、永遠的。
不取於相雖有所行
+
而心無所住如是之行
+
即為正行
+
  
三十七種成就菩提心之法
+
昨天、早上、明天、後天,這可不都是日與月瞬息在過!一下子就到晚上,一下子就到了白天,實在是很快,尤其是人生,春夏秋冬,也是一年的時光這樣就過了。我們的身體,生、老、病、死,覺得才多久呢?我們也無法守住年輕的時刻,也無法守住壯年的時期,也不一定能度過一期平安的老年時期,這都是很無奈的人生。
四念處、四正勤
+
四如意足
+
五根、五力
+
七菩提分、八聖道分
+
  
「四念處」
+
所以佛陀跟我們說:「人生無常,國土危脆。」所以我們學佛者,應該更要認清楚,天地萬物一統,沒有一刻是定住的時候。所以我們不斷在說:「人不必煩惱太多,不必計較太多。」你看,若是煩惱太多,計較太多,一樣是招來無常的人生,苦換不斷的一輩子。所以我們學佛就是要學習,無論是什麼樣的日子,無論面對什麼樣的環境,我們都不要煩惱。
引導人集中心念
+
息滅妄想的四種方法
+
即觀身不淨、觀受是苦
+
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
  
十惡
+
世間能夠沒有煩惱嗎?難!就是因為難所以才苦。既然我們知道難,也知道有這樣的苦,那我們是否就應該要多訓練?修行就是如何能讓我們的心好好地學。說實在真的要去學,人生要學的事情確實很多。前面說過,去掉煩惱,轉煩惱為菩提,所以我們要有「四無量心、六波羅蜜」。
身業:殺、盜、淫
+
口業:惡口、妄語
+
   綺語、兩舌
+
意業:貪、瞋、癡
+
  
生命的長度無法掌握
+
前面說過六波羅蜜,是能夠讓我們到解脫的彼岸去,所以叫做「彼岸度」。我們現在就是要藉法來度我們的心。所以六種方法,叫做六度。之後,我們還要有「四無量心」,加強我們的心念。「大慈無量、大悲無量、大喜無量、大捨無量」,我們必定要有這四無量心,來加強我們的心念。
生命的寬度卻可拓展
+
好好運用此身
+
做該做的事
+
發揮生命價值
+
方可行於寬廣的菩提道上
+
+
學佛要透徹生命真諦
+
了悟身是不淨物
+
應以身載道而不障道
+
為善為惡存乎一心
+
+
煩惱多由感受而生
+
苦受樂受都是苦
+
若能觀受是苦
+
轉以知足、感恩、善解、包容
+
四法對治就能轉苦為樂
+
+
人心念頭遷變無常
+
不應變動的外相起煩惱
+
了悟觀心無常
+
就能立下深弘誓願
+
為眾生甘願付出
+
  
世間物質
+
「大慈無悔」:我們這輩子選擇這條人間的菩薩道,造就天下人群的幸福,我們再辛苦都沒有後悔,也就是「大慈無悔」。
緣聚而生、緣散則滅
+
 
若能透徹萬法無「我」
+
「大悲無怨」:苦難的芸芸眾生,我們要去救,必定要出生入死,非常危險,我們也沒有埋怨。
就能將心念安住道法中
+
 
----
+
我們還要「大喜無憂」,很多的事情,只要我們的方向對了,我們就去付出。眾生的快樂也就是我們的快樂,無論過去如何付出,眾生離開苦難,就是我們離開苦難,所以沒有埋怨。看到眾生的幸福,看到眾生能夠離苦得樂,而覺得歡喜,這也就叫做「大喜無憂」。
【證嚴上人開示】
+
 
我們這幾天不斷在說:「人不必煩惱太多,不必計較太多。」你看,若是煩惱太多,計較太多,一樣是招來無常的人生,苦患不斷一輩子。所以我們學佛就是要學習,如何讓我們所過的日子,無論面對什麼樣的環境,我們都不要煩惱。
+
這種樂觀的人生,我們必定要建立起來,否則我們就會一直停留在「我幫助你,我救你,我今天所得的又是什麼?」若是常常都這樣想,就會很鬱悶。所以精進,就是「前腳走,後腳放」,為人群付出之後,不當一回事。「做就對了」,我們的心常常都是清除很乾淨,沒有煩惱。
所以我們要有六波羅蜜,要藉法來度我們的心。我們還要有「四無量心」,加強我們的心念。「大慈無量、大悲無量、大喜無量、大捨無量」,這幾天我們一直在說這些話。我們必定要入這四無量心,加強大慈無悔。這輩子選擇這條人間的菩薩道,造就天下人群的幸福,我們再辛苦都沒有後悔,大慈無悔。
+
 
大悲無怨,苦難的芸芸眾生,我們要去救,必定要出生入死,非常危險,我們也沒有埋怨。
+
不是只有「憂愁」才是煩惱,就連「得意、歡喜」這種也叫做煩惱。所以「苦受」、「樂受」都是煩惱。
我們還要大喜無憂,很多事,只要我們的方向對了,我們付出。眾生的快樂就是我們的快樂,無論過去如何付出,眾生離開苦難,就是我們離開苦難,所以沒有埋怨。
+
 
這種樂觀的人生,我們必定要建立起來,要不然我們會常常停在,我幫助你、我救你,我今天所得是什麼?會常常很鬱悶。
+
所以我們應該把心常常將所有的昨天的過去,無論我們有什麼成就,都不必放在內心得意。
所以精進,就是前腳走,後腳放,為人群去付出之後,不當一回事。做就對了,我們的心常常都能清除,沒有煩惱。
+
 
煩惱不是憂愁才叫做煩惱,得意、歡喜這也叫做煩惱。所以苦受、樂受都是煩惱。
+
昨天有什麼樣的煩惱,已經來臨,擔憂也不要常常壓在心底,一直在那裡徘徊,無法捨離,也不要這樣。「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苦難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我們應該要隨時日月的時間在過,隨著四季輪替,我們必定要像時間過去一般,讓這些煩惱、擔憂也是無影無蹤的過去。
所以我們必定要時時保護好,付出之後,心無一物,輕安自在,這叫做歡喜。我們時時輕安自在,所以要能輕安自在,就是要捨。捨去一分鐘前的煩惱,無論是歡喜或煩惱都要捨,這就是我們學佛,要如何能在菩薩道中精進,而且又能夠無悔、無怨、無憂、無求,這種捨到了最後的境界,就是心無一物。反正要清清淨淨。
+
 
所以慈悲喜捨和六波羅蜜,這就是我們的「正行」,學佛者必定要去實行。
+
心必定要時時保持好,付出之後,心無一物,就能夠輕安自在,這就叫做歡喜。我們要時時保持心靈的輕安自在,若是要能夠輕安自在,我們就是要捨。捨去前一分鐘的煩惱,無論是歡喜或是擔憂,就是捨離,這就是我們學佛要如何能在菩薩道中精進,而且又能夠無悔、無怨、無憂、無求,這種捨,到了最後的境界,就是心無一物。反正就是要保持心靈的輕輕淨淨。
心無所求 不取於相
+
 
雖有所行 而心無所住
+
所以「慈悲喜捨」和「六波羅蜜」,這就是我們的「正行」,學佛者一定要去實行。
如是之行 即為正行
+
 
接下來還要有「三十七助菩提法」,前面是我們的正行,後面還要有幫助。我們的心既然已經發菩提心,我們必定要堅定向前行。不過人間這條路,實在是很坎坷,因為我們大家都還是在凡夫地,凡夫地要行菩薩道,這個過程真的是很坎坷。我們如果不能不斷堅定我們的道心,如果不能道心堅定,周圍的陷阱,我們就容易掉入陷阱。所以我們必定還要有三十七種,來幫助我們成就菩提的方法。
+
接下來還要有「卅七助菩提法」,前面是正行,後面還要有幫助。
三十七種成就菩提心之法
+
 
四念處、四正勤
+
我們的心既然已經發了菩提心,就一定要堅定向前行。但是人間這條路,實在是很坎坷,因為我們大家都還是在凡夫地,在凡夫地要行菩薩道,這個過程真的是很坎坷。我們若沒有不斷地堅定我們的心,我們如果不能道心堅定,在我們身邊有很多的陷阱,就會很容易踏入這些陷阱當中。所以我們必定還要有卅七種來幫助我們成就菩提的方法。
四如意足
+
 
五根、五力
+
卅七助道法,包括了「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這些合起來,總共有卅七種方法。
七菩提分、八聖道分
+
 
「四念處」
+
開頭我們念的「四念處」,諸位,這個名詞一說出來,大家內心就背出來了。
引導人集中心念
+
 
息滅妄想的四種方法
+
「四念處」,第一要念什麼呢?「觀身不淨」!各位,身實在是眾惡之源,那一項業不是這個身體去做的呢?前面說過了,我們這個「身體」和「意」合起來,能夠去造十惡。因為「口四」、「身三」、「意三」,合起來有十種。
即觀身不淨、觀受是苦
+
 
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
這個觀念偏差了,在凡夫的「口四」,開口動舌,無不是在造業。凡夫嘛!身體的舉手動足,無不是再造惡犯錯。凡夫啊!這種的習氣,還是「貪、瞋、癡」。你們想,這是不是因為有這個身體,起心動念發號司令,讓這個身體所作的一切都是錯的。觀念一偏差,所說的都是「妄言、綺語、惡口」,這就是因為身體。所以這個身體,是眾惡聚集的源頭。
「觀身不淨」!各位,身實在是眾惡之源,哪一項業不是這個身體去造作的呢?前面說過了,我們這個身體,合起來可以去造十惡。因為口四、身三、意三,合起來有十種。
+
 
十惡
+
但是,如果我們這個身體若能夠好好利用,身體就是載道器。我們若是想要修行,不能夠離開這個身體,我們要把握時間、把握因緣,把握機會。能做的事情也是口說好話。
身業:殺、盜、淫
+
 
口業:惡口、妄語
+
你看慈濟醫院,有很多的病人想不開,身病、心也病了。身病就是交給醫生,醫療團隊來照顧。但若是心病呢?志工陪伴。這種不忍眾生苦,膚慰、陪伴,這都需要用言語去輔導,去轉他心中的煩惱。
   綺語、兩舌
+
 
意業:貪、瞋、癡
+
所說起來,有這個身體很好,能對苦難的眾生,我們能去轉變他的心。所以我們在「教富濟貧」,富有的人,我們要去影響他,既然他已經富有了,我們還要帶領他去做好事。做了以後,問他會不會累?「說不累是不可能的,但是心很快樂。不知道為甚麼幫助別人也可以這麼快樂!」這種話我們長長聽到。
所以這個身體,是眾惡聚集的源頭。
+
 
不過,我們這個身體若能好好利用,身體就是載道器。我們要修行,不能離開這個身體,要把握時間、把握因緣、把握機會。
+
富有物質、富有力量,在他們健康的時候,我們也要去引導他們,引導他來做好事。病苦、驚慌、惶恐的時候,我們一樣去陪伴、膚慰他,讓他們能夠身心健康,這也都需要以口說話。
很多苦難人,我們就要身體力行去幫助,近的地方,我們要伸手去扶持,去幫助他;遠的地方我們要同心,腳要走出去,無論多遠的地方,我們也能跨國救災。這也是身體,身體也能做很多好事。
+
 
所以,跨國救災,布施也是身體出去做。各位,我們的身體,無論是為善、為惡,都是這個身體。我們要好好利用,但是不要執著,人生沒有所有權。因為日月如梭,春夏秋冬交替,我們身體,從幼年而少年而中年,一直到老年,這個身體生理無法停在哪一個我們最歡喜的時刻,不可能。
+
「口說好話」能夠輔導人生。很多苦難的人,我們就要身體力行去幫助。近的地方,我們要伸手去扶,去幫助他們;遠的地方,我們要同心,腳要走出去,無論多遠的地方,我們也能跨國救災。這都是要靠身體,所以身體也可以做很多好事情。所以,跨國救災,這種「布施」也都是要靠身體走出去做。各位,我們的身體,無論是為善、為惡,都是這個身體。
但是除了自然的生死之外,我們的身體的不一定,到底一輩子的壽命多長?不一定,沒有人知道,長度沒有人知道。不過,我們可以有深度、有寬度、有厚度,這就要看我們人怎麼做,能做得讓人生如此豐富,路如此寬、如此深,這就要看我們如何利用人生。路要走得寬,最寬的道路就是菩薩道。
+
 
我們堅心一志、一心一志向前前進,這就是要藉這個身體,才能走這條菩薩道。
+
這個身體,我們要好好利用,但是不要執著,「人生沒有所有權」。因為日月如梭,春夏秋冬交替,我們的身體,從幼年到少年、少年到青年、青年到壯年,一直到老年,這個身體的生理狀況,無法停留在那一個時刻是我們最歡喜的時候,不可能。
生命的長度無法掌握
+
 
生命的寬度卻可拓展
+
但是除了自然的生死之外,到底我們一輩子所擁有這個身體的壽命能有多長?不一定!沒有人知道,長度沒有人知道。但是我們可以有深度、寬度、厚度,這就要看我們怎麼做,能做得讓人生如此豐富,路如此寬、如此深,這都要看我們如何利用我們這個人生。路要走得寬,最寬的道路就是菩薩道。
好好運用此身
+
 
做該做的事
+
「無量義經」中這樣說「大菩提道直」!各位,這條菩薩道是很大、很寬的菩薩道,而且它很直,讓我們走,所以若能把握人生,利用這個人身,好好拓展我們的菩薩道,我們堅心一志、一心一志地向前前進,這就是要藉這個身體,才能行這個菩薩道。
發揮生命價值
+
 
方可行於寬廣的菩提道上
+
我們在「六度」中,就是利用佛陀的教法,度過煩惱的波浪,我們才能達到聖人的境地。若是沒有這個身體,就無法利用這個法。「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這個身體能讓我們運用方法,若要在這輩子能度過煩惱流到對岸聖人的境界,我們每個人都要認真認清這個身體。
不過,這個身體就是不淨、不清淨。有時候我們放眼天下,貧窮的國家,你看,貧窮苦難、缺水、惡劣的生活,每個人的身體,無論是健康的人、有病的人,都是全身很骯髒。但是我們在這麼好,有福的環境中,我們能每天沐浴,每天很清淨,那是因為我們健康。但是生病的時候,病痛折磨,我們的委員都會輪流走入病房,醫療志工他們所看到的感受應該會很深刻。我們進入病房的時候,光是用聞的,就知道這間病房的病人,他的身體狀況。可見我們要知道,人生最臭的莫過於身體,最污穢的也莫過於身體,所以身體真的是一個不淨物。
+
 
人生都只是在這個不淨物上計較,在這個不淨物上裝飾,在這個不淨物上追求享受,真的是很可憐。勞勞碌碌一輩子,只是為了這個身體。
+
不過,這個身體就是不淨、不清淨。有時候我們放眼天下,貧窮的國家,你看貧窮苦難、缺水、惡劣的生活,每一個人的身體,無論是健康或是生病的,都是全身很骯髒。但是我們在這麼好,有福的環境中,我們能每天沐浴,能夠每天保持清淨,都是因為我們很健康。但若是我們生病的時候,病痛折磨,我們的委員都會輪流走入病房,醫療志工他們所看到的感受應該會很深刻。
我們學佛,我們要看透徹生命的真諦,我們有了生命,有了這個身體,我們應該借重這個身體以會理,不要再用這個身體去造業。我們如果再這樣,永遠都是輪迴六道。所以大家要提高警覺,時時要「觀身不淨」。
+
 
學佛要透徹生命真諦
+
病不分貴賤,一旦病了,身體的不淨物,就不會斷地由九孔流出不淨物。「九孔常流不淨物」!
了悟身是不淨物
+
 
應以身載道而不障道
+
再加上如果是久病纏身,久病癱瘓時,那怕是很有錢,無論子孫多孝順,或是僱人來清理他的身體,久了一樣會破皮、會爛,那個時候,醫師無論再怎樣手術去補皮,還是一樣照爛。我們進入病房的時候,只用聞的就可以知道這個病房中的病人的身體狀況。可見得我們要知道,人生最臭的,莫過於身體,最污穢的也莫過於身體,所以身體真的是一個不淨物。
為善為惡存乎一心
+
 
「觀受是苦」!真的感受是苦的。病人的感受不必再說了,除了身體疼痛,痛入骨髓的那種苦,或是有神識、有意識,但是一切的動作,神經系統都破壞了,那種知道卻表達不出來,喜怒哀樂無法表達出來,你想,多苦啊!
+
人生都是在這個不淨物上計較,在這個不淨物上去裝飾,在這個不淨物上追求享受,真的是很可憐。勞勞碌碌一輩子,都是為了這一個身體。既然我們現在已經學佛了,我們就要看透徹,我們有了生命,有了這個身體,我們應該要藉著這個身體去會理,不要再用這個身體去造業。我們若果再這樣,永遠都是輪迴六道。所以大家要提高警覺,時時要「觀身不淨」。
何況我們健康的人,面對著人、事、物,哪一項是暢我門的心、如我們的意?實在是很難。所以人生有很多的感受,苦的很鬱悶,歡喜的得意忘形,很多的煩惱業,都是從這種感受才會去指揮我們的語言、動作。
+
 
所以這個受,我們學佛者若能瞭解,自然開啟了心胸,包容、善解、知足、感恩,修行者應該要時時提高警覺,這個感受。師父常常對大家說,要用這四樣,慈濟人都說「四神湯」。對!就是要善解、包容、感恩、知足,我們如果能常常記得這幾樣,我們所看到的世間、人事、萬物,還有什麼不能解開的呢?
+
「觀受是苦」!真的,感受真的是苦的。病人的感受不必再去說了,除了身體病痛,痛入骨髓的那種痛苦,或者是有意識、有神識,但是整個神經系統都已經破壞掉了,那種知道卻表達不出來,喜怒哀樂無法表達,你想,多苦啊!我們如果健康時,經歷很多的事情,我可以表達我歡喜、我生氣,我不如意等等…可以發洩,在這種意識存在,但身體卻不得自由,這種真的是苦,這種感受,實在是無法以言語表達。
所以學佛,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在這個感受中,我們要能應用法。
+
 
煩惱多由感受而生
+
何況我們健康的人,面對著人、事、物,那一項是暢我門的心、如我們的意呢?實在是很難。所以人生有很多的感受,苦得很鬱悶,歡喜的得意忘形,很多的煩惱、業,都是從這種感受才會去指揮我們的言語動作。
苦受樂受都是苦
+
 
若能觀受是苦
+
所以這個受,我們學佛者必然要去瞭解,自然要開啟心胸,去「包容、善解、知足、感恩」,修行者應該要時時提高警覺,這個感受。上人常常對大家說,要用這四項「包容、善解、知足、感恩」,慈濟人常常說得「四神湯」。對啊!就是要「善解、包容、感恩、知足」,我們若能常常記得這四樣,我們在人間所看到的人事萬物,還有什麼不能解開的呢?
轉以知足、感恩、善解、包容
+
 
四法對治就能轉苦為樂
+
所以學佛,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在這個感受中,我們要能夠運用我們學的佛法。
再來,心,心是無常,看,哪一樣是我們永遠喜歡的!喜歡過後,是不是永遠常住呢?難啊!最喜歡的人也是最痛苦的冤家,人都是大家互相對待時,才會有仇與恨。
+
 
各位,我們不要只是在心中,以為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這就不對了。凡夫為所欲為,什麼都要做,這是錯誤的。不要暢一時心快,去做終身遺憾的事情。不能這樣,所以我們應該要甘願做。我們發願、發心立願,能無悔、無怨,為眾生付出,我們甘願,不能讓我們的心我喜歡、我愛,所以不顧一切去做,那就不對了。所以我們的心是很可怕的。
+
再來,「心」是無常,看,哪一樣是我們永遠歡喜的呢!歡喜是否能夠永遠常駐呢?難啊!最讓我們歡喜的人也是最痛苦的冤家,人都是大家互相對待的時候才會有「仇」和「恨」。各位,我們不要常常在我們的心中有個錯誤的觀念,以為「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這就不對了。凡夫為所欲為,什麼都要做,這是錯誤的。不要暢一時心的愉快,去做遺憾終生的事情。不能這樣,
人心念頭遷變無常
+
 
不應變動的外相起煩惱
+
所以我們應該要甘願做。我們發願、發心立願,要能夠無悔、無怨,為眾生付出我們甘願,不能讓我們的心充滿「我歡喜、我愛」的念頭,所以不顧一切去做,那就不對了。所以我們的心是很可怕的。
了悟觀心無常
+
 
就能立下深弘誓願
+
「觀法無我」,天下間到底有什麼是我?是在昨天的是我?或是今天的是我呢?其實分秒不斷地過去,真的是無常,那一個時刻有我存在呢?沒有啊!何況,一生一世,是長是短不知道,到底我這個人能活多久的時間?到底我的感覺可以感受多久的時間呢?所感受到的,是不是能夠停留在我喜歡的那個狀態中呢?這都很難。所以我們「觀法無我」!
為眾生甘願付出
+
 
「觀法無我」,天下到底什麼是我?我是在昨天還是在今天?其實分秒不斷地過去,真的是無常,哪一個時刻有我存在呢?沒有!何況一生一世,是長是短,不知道,到底我這個人,能活多久的時間?到底我的感受,有多少時間可以感受呢?所感受到的,是不是能定住在我喜歡的呢?這都很難。所以我們觀法無我!
+
所以我們學佛要知道,正行是「六度」、「四無量心」,所以我們應該要好好身體力行。
世間物質
+
 
緣聚而生、緣散則滅
+
「四念處」也是要分秒不離開我們的身體。「觀身不淨」,所以分秒都不離開我們的身體,所以才要多注意我們的身體——「身乃不淨物」,所以不要為了身體的感受太執著。
若能透徹萬法無「我」
+
 
就能將心念安住道法中
+
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所以我們學佛要知道,正行是六度、四無量心,所以我們應該要好好身體力行。在日常生活中,三十七助道品,大家如果有心,再去會來稍微回顧一下,四念處是分秒不離開我們的身體。觀身不淨,所以分秒都不離開我們的身體,才要多注意我們的身體,身乃是不淨物,所以不要為了身體的感受,太執著。所以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
  
 
==2.幸福分享==
 
==2.幸福分享==
  
2-1 幸福影片連結---[http://www.youtube.com/watch?v=HIpg6-R_TXQ&list=PL3B938DD26062EC42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049-心無所住行正行]
+
2-1 幸福影片連結---[http://www.youtube.com/watch?v=HIpg6-R_TXQ&list=PL3B938DD26062EC42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052-心無所住行正行]
  
 
==3.幸福茶香==
 
==3.幸福茶香==

2013年1月6日 (日) 06:47的最新修訂版本

目錄

1.幸福奉學

諸位同修,日月如梭,春夏秋冬不斷輪替,人生沒有任何是可以守得住、永遠的。

昨天、早上、明天、後天,這可不都是日與月瞬息在過!一下子就到晚上,一下子就到了白天,實在是很快,尤其是人生,春夏秋冬,也是一年的時光這樣就過了。我們的身體,生、老、病、死,覺得才多久呢?我們也無法守住年輕的時刻,也無法守住壯年的時期,也不一定能度過一期平安的老年時期,這都是很無奈的人生。

所以佛陀跟我們說:「人生無常,國土危脆。」所以我們學佛者,應該更要認清楚,天地萬物一統,沒有一刻是定住的時候。所以我們不斷在說:「人不必煩惱太多,不必計較太多。」你看,若是煩惱太多,計較太多,一樣是招來無常的人生,苦換不斷的一輩子。所以我們學佛就是要學習,無論是什麼樣的日子,無論面對什麼樣的環境,我們都不要煩惱。

世間能夠沒有煩惱嗎?難!就是因為難所以才苦。既然我們知道難,也知道有這樣的苦,那我們是否就應該要多訓練?修行就是如何能讓我們的心好好地學。說實在真的要去學,人生要學的事情確實很多。前面說過,去掉煩惱,轉煩惱為菩提,所以我們要有「四無量心、六波羅蜜」。

前面說過六波羅蜜,是能夠讓我們到解脫的彼岸去,所以叫做「彼岸度」。我們現在就是要藉法來度我們的心。所以六種方法,叫做六度。之後,我們還要有「四無量心」,加強我們的心念。「大慈無量、大悲無量、大喜無量、大捨無量」,我們必定要有這四無量心,來加強我們的心念。

「大慈無悔」:我們這輩子選擇這條人間的菩薩道,造就天下人群的幸福,我們再辛苦都沒有後悔,也就是「大慈無悔」。

「大悲無怨」:苦難的芸芸眾生,我們要去救,必定要出生入死,非常危險,我們也沒有埋怨。

我們還要「大喜無憂」,很多的事情,只要我們的方向對了,我們就去付出。眾生的快樂也就是我們的快樂,無論過去如何付出,眾生離開苦難,就是我們離開苦難,所以沒有埋怨。看到眾生的幸福,看到眾生能夠離苦得樂,而覺得歡喜,這也就叫做「大喜無憂」。

這種樂觀的人生,我們必定要建立起來,否則我們就會一直停留在「我幫助你,我救你,我今天所得的又是什麼?」若是常常都這樣想,就會很鬱悶。所以精進,就是「前腳走,後腳放」,為人群付出之後,不當一回事。「做就對了」,我們的心常常都是清除很乾淨,沒有煩惱。

不是只有「憂愁」才是煩惱,就連「得意、歡喜」這種也叫做煩惱。所以「苦受」、「樂受」都是煩惱。

所以我們應該把心常常將所有的昨天的過去,無論我們有什麼成就,都不必放在內心得意。

昨天有什麼樣的煩惱,已經來臨,擔憂也不要常常壓在心底,一直在那裡徘徊,無法捨離,也不要這樣。「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苦難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我們應該要隨時日月的時間在過,隨著四季輪替,我們必定要像時間過去一般,讓這些煩惱、擔憂也是無影無蹤的過去。

心必定要時時保持好,付出之後,心無一物,就能夠輕安自在,這就叫做歡喜。我們要時時保持心靈的輕安自在,若是要能夠輕安自在,我們就是要捨。捨去前一分鐘的煩惱,無論是歡喜或是擔憂,就是捨離,這就是我們學佛要如何能在菩薩道中精進,而且又能夠無悔、無怨、無憂、無求,這種捨,到了最後的境界,就是心無一物。反正就是要保持心靈的輕輕淨淨。

所以「慈悲喜捨」和「六波羅蜜」,這就是我們的「正行」,學佛者一定要去實行。

接下來還要有「卅七助菩提法」,前面是正行,後面還要有幫助。

我們的心既然已經發了菩提心,就一定要堅定向前行。但是人間這條路,實在是很坎坷,因為我們大家都還是在凡夫地,在凡夫地要行菩薩道,這個過程真的是很坎坷。我們若沒有不斷地堅定我們的心,我們如果不能道心堅定,在我們身邊有很多的陷阱,就會很容易踏入這些陷阱當中。所以我們必定還要有卅七種來幫助我們成就菩提的方法。

卅七助道法,包括了「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這些合起來,總共有卅七種方法。

開頭我們念的「四念處」,諸位,這個名詞一說出來,大家內心就背出來了。

「四念處」,第一要念什麼呢?「觀身不淨」!各位,身實在是眾惡之源,那一項業不是這個身體去做的呢?前面說過了,我們這個「身體」和「意」合起來,能夠去造十惡。因為「口四」、「身三」、「意三」,合起來有十種。

這個觀念偏差了,在凡夫的「口四」,開口動舌,無不是在造業。凡夫嘛!身體的舉手動足,無不是再造惡犯錯。凡夫啊!這種的習氣,還是「貪、瞋、癡」。你們想,這是不是因為有這個身體,起心動念發號司令,讓這個身體所作的一切都是錯的。觀念一偏差,所說的都是「妄言、綺語、惡口」,這就是因為身體。所以這個身體,是眾惡聚集的源頭。

但是,如果我們這個身體若能夠好好利用,身體就是載道器。我們若是想要修行,不能夠離開這個身體,我們要把握時間、把握因緣,把握機會。能做的事情也是口說好話。

你看慈濟醫院,有很多的病人想不開,身病、心也病了。身病就是交給醫生,醫療團隊來照顧。但若是心病呢?志工陪伴。這種不忍眾生苦,膚慰、陪伴,這都需要用言語去輔導,去轉他心中的煩惱。

所說起來,有這個身體很好,能對苦難的眾生,我們能去轉變他的心。所以我們在「教富濟貧」,富有的人,我們要去影響他,既然他已經富有了,我們還要帶領他去做好事。做了以後,問他會不會累?「說不累是不可能的,但是心很快樂。不知道為甚麼幫助別人也可以這麼快樂!」這種話我們長長聽到。

富有物質、富有力量,在他們健康的時候,我們也要去引導他們,引導他來做好事。病苦、驚慌、惶恐的時候,我們一樣去陪伴、膚慰他,讓他們能夠身心健康,這也都需要以口說話。

「口說好話」能夠輔導人生。很多苦難的人,我們就要身體力行去幫助。近的地方,我們要伸手去扶,去幫助他們;遠的地方,我們要同心,腳要走出去,無論多遠的地方,我們也能跨國救災。這都是要靠身體,所以身體也可以做很多好事情。所以,跨國救災,這種「布施」也都是要靠身體走出去做。各位,我們的身體,無論是為善、為惡,都是這個身體。

這個身體,我們要好好利用,但是不要執著,「人生沒有所有權」。因為日月如梭,春夏秋冬交替,我們的身體,從幼年到少年、少年到青年、青年到壯年,一直到老年,這個身體的生理狀況,無法停留在那一個時刻是我們最歡喜的時候,不可能。

但是除了自然的生死之外,到底我們一輩子所擁有這個身體的壽命能有多長?不一定!沒有人知道,長度沒有人知道。但是我們可以有深度、寬度、厚度,這就要看我們怎麼做,能做得讓人生如此豐富,路如此寬、如此深,這都要看我們如何利用我們這個人生。路要走得寬,最寬的道路就是菩薩道。

「無量義經」中這樣說「大菩提道直」!各位,這條菩薩道是很大、很寬的菩薩道,而且它很直,讓我們走,所以若能把握人生,利用這個人身,好好拓展我們的菩薩道,我們堅心一志、一心一志地向前前進,這就是要藉這個身體,才能行這個菩薩道。

我們在「六度」中,就是利用佛陀的教法,度過煩惱的波浪,我們才能達到聖人的境地。若是沒有這個身體,就無法利用這個法。「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這個身體能讓我們運用方法,若要在這輩子能度過煩惱流到對岸聖人的境界,我們每個人都要認真認清這個身體。

不過,這個身體就是不淨、不清淨。有時候我們放眼天下,貧窮的國家,你看貧窮苦難、缺水、惡劣的生活,每一個人的身體,無論是健康或是生病的,都是全身很骯髒。但是我們在這麼好,有福的環境中,我們能每天沐浴,能夠每天保持清淨,都是因為我們很健康。但若是我們生病的時候,病痛折磨,我們的委員都會輪流走入病房,醫療志工他們所看到的感受應該會很深刻。

病不分貴賤,一旦病了,身體的不淨物,就不會斷地由九孔流出不淨物。「九孔常流不淨物」!

再加上如果是久病纏身,久病癱瘓時,那怕是很有錢,無論子孫多孝順,或是僱人來清理他的身體,久了一樣會破皮、會爛,那個時候,醫師無論再怎樣手術去補皮,還是一樣照爛。我們進入病房的時候,只用聞的就可以知道這個病房中的病人的身體狀況。可見得我們要知道,人生最臭的,莫過於身體,最污穢的也莫過於身體,所以身體真的是一個不淨物。

人生都是在這個不淨物上計較,在這個不淨物上去裝飾,在這個不淨物上追求享受,真的是很可憐。勞勞碌碌一輩子,都是為了這一個身體。既然我們現在已經學佛了,我們就要看透徹,我們有了生命,有了這個身體,我們應該要藉著這個身體去會理,不要再用這個身體去造業。我們若果再這樣,永遠都是輪迴六道。所以大家要提高警覺,時時要「觀身不淨」。

「觀受是苦」!真的,感受真的是苦的。病人的感受不必再去說了,除了身體病痛,痛入骨髓的那種痛苦,或者是有意識、有神識,但是整個神經系統都已經破壞掉了,那種知道卻表達不出來,喜怒哀樂無法表達,你想,多苦啊!我們如果健康時,經歷很多的事情,我可以表達我歡喜、我生氣,我不如意等等…可以發洩,在這種意識存在,但身體卻不得自由,這種真的是苦,這種感受,實在是無法以言語表達。

何況我們健康的人,面對著人、事、物,那一項是暢我門的心、如我們的意呢?實在是很難。所以人生有很多的感受,苦得很鬱悶,歡喜的得意忘形,很多的煩惱、業,都是從這種感受才會去指揮我們的言語動作。

所以這個受,我們學佛者必然要去瞭解,自然要開啟心胸,去「包容、善解、知足、感恩」,修行者應該要時時提高警覺,這個感受。上人常常對大家說,要用這四項「包容、善解、知足、感恩」,慈濟人常常說得「四神湯」。對啊!就是要「善解、包容、感恩、知足」,我們若能常常記得這四樣,我們在人間所看到的人事萬物,還有什麼不能解開的呢?

所以學佛,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在這個感受中,我們要能夠運用我們學的佛法。

再來,「心」是無常,看,哪一樣是我們永遠歡喜的呢!歡喜是否能夠永遠常駐呢?難啊!最讓我們歡喜的人也是最痛苦的冤家,人都是大家互相對待的時候才會有「仇」和「恨」。各位,我們不要常常在我們的心中有個錯誤的觀念,以為「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這就不對了。凡夫為所欲為,什麼都要做,這是錯誤的。不要暢一時心的愉快,去做遺憾終生的事情。不能這樣,

所以我們應該要甘願做。我們發願、發心立願,要能夠無悔、無怨,為眾生付出我們甘願,不能讓我們的心充滿「我歡喜、我愛」的念頭,所以不顧一切去做,那就不對了。所以我們的心是很可怕的。

「觀法無我」,天下間到底有什麼是我?是在昨天的是我?或是今天的是我呢?其實分秒不斷地過去,真的是無常,那一個時刻有我存在呢?沒有啊!何況,一生一世,是長是短不知道,到底我這個人能活多久的時間?到底我的感覺可以感受多久的時間呢?所感受到的,是不是能夠停留在我喜歡的那個狀態中呢?這都很難。所以我們「觀法無我」!

所以我們學佛要知道,正行是「六度」、「四無量心」,所以我們應該要好好身體力行。

「四念處」也是要分秒不離開我們的身體。「觀身不淨」,所以分秒都不離開我們的身體,所以才要多注意我們的身體——「身乃不淨物」,所以不要為了身體的感受太執著。

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2.幸福分享

2-1 幸福影片連結---靜思晨語法譬如水052-心無所住行正行

3.幸福茶香

3-1


4.幸福彩虹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