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妙蓮華134-恆持剎那初發心: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幸福奉學網
跳轉到: 導覽搜尋
(新頁面: ==1.幸福奉學== 【證嚴上人開示】 心啊!我們心心念念,到底是為自己的心欲在計量,或者是為普天下眾生在思量?就是只在這一念心。善...)
 
 
(由1名用戶作出的一個中途修訂版本未被顯示)
第 48 行: 第 48 行:
  
 
==3.幸福茶香==
 
==3.幸福茶香==
 +
3-1曾經我們在一年的開始,都會對自己許下願望,或立定志向,但一段時間過去了,能做到者有幾人,有的一天就放棄了,恆久一點的一兩個月,多數的人都是沒有恆心的,恆持剎那初發心,那些堅持到底最後成功的,都是把握住那剎那的發心,雖然只是剎那的心念,但卻能把握時間,讓它繼續發光發熱。發心如果只為自己,上人說的我們的心念就會很狹小,因為我們眼裡只有自己,心裡想的都是自己,這種只為自己想的發心,也阻礙了自己的人際關係,把自己的福都消耗了。但是如果我們的發心,是為別人,因為自己曾受苦,所以不忍別人和我們一樣苦,因為自己曾受傷害,所以也不忍別人和我們一樣走同樣的路,不忍別人的苦,看到別人痛苦,自己也心苦,這就是有菩薩心的人,這種人心地善良,走ˇ到哪裡一定受歡迎,因為他就像菩薩,不請自來,大家看到他自然生歡喜心。
  
 +
恆持剎那初發心,發心要真發心,那一念要時時在心裡,不要受外界的影響而退轉,常常自己就是這樣,沒有好好堅持到底,在自己的生命上灌溉,時而進,時而退轉,更忘了那初發心的剎那,所以反反覆覆在輪迴受苦,我們發心的剎那是短暫的,所以我們更應把握這因緣,因為不是每次都有那機緣,可以讓我們那樣起一念善的發心,對人,看到別人受苦,起一念發心,伸出援手,都要及時,因為苦難的人最需要心理的安慰,我們能給對方一句溫暖的話,給人一個信心的支持,給人一個鼓勵,我們能做的,要把握當下即刻去做,否則那一念心,很快就過了,也失去了一個可以和人結緣的好機會。如果對事,我們也要把握住這初發心,我們在工作上發的一念心,堅持到底,事情就會成功,反之我們對事沒有期許,就無法從工作中成就自己,工作也不會帶來樂趣,只是行屍走肉而已。
 +
 +
恆持剎那初發心,我要時時記住這句話,記取上人的開示,記住自己曾經初發心的剎那,我是如何在工作上堅持到底初發心的,記住自己,我曾受過的苦,我希望當我看到別人和我有一樣的苦難時,有機會我也能將這剎那的初發心,延續下去,苦人所苦,去幫助別人,記住自己,曾經在慧命的灌溉上,也曾初發心,想要對抗不好的煩惱習性,把握當下,時間很快就過去了,一下子就不見了,但是我們能讓時間延續下去的方法,就是記住自己的初發心,並實踐自己的初發心,不要只發自己的願,更要發為眾生的願,如果無法為眾生,就從自己身邊的人做起。
 +
 +
3-2 佛陀告訴我們人人心中都有佛性,既然如此,雖然一念無明起,而開始了輪迴與迷茫,但藏在內心深處的光明本性,還是不滅的。因此我們在多生的輪迴中,其實都是有機會回頭是岸,回到我們的本家,我們的心家的。這也是諸佛菩薩為何不忍眾生苦,一再倒駕慈航來到人間,總是苦口婆心,用盡各種方法,要為我們點一盞心燈,讓我們看清究竟該如何走正確的道路,回到無染無淨輕安自在的本心。
 +
 +
人生雖苦,卻還是多少有些福德因緣的,否則就連人身都不可得了。無論我們的人生是享樂偏多或是苦難偏多,最重要的是能否覺悟,明白什麼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什麼才是我們真正回家的路。當我們有難得的機緣,隱隱中看到自己內心的光明時,那一刻便是心光,我們該如何把握住這一霎那的光明體會,時時維持呢?因為我們畢竟無明習氣深重,很容易轉一個身,換一個念頭,就又走回原來無明煩惱纏身的老路,而不斷的浮沈於苦海中,輪迴於六道,不只是今生無法解脫,來生、來生的來生,也還是難以出離苦。
 +
 +
如何把握自己霎那間的光明本性呢?上人提醒我們:要發願!因為有願,所以我們願意在遭遇境界時,能堅持、能難行而行,走過一個境界,就成就一個靜界,甘願一個苦難,就還了一個業障,好似西遊記取經一樣,每經過一個考驗、磨難,就成就了向西天進一步取經的成功。所以我們不應該擔憂,也不要害怕,要轉擔憂為信心,要轉害怕為勇猛,因為每個魔考,都可以因為跨越而更加堅固我們的願力。
 +
 +
什麼是願力?願力就是覺悟,覺悟人生苦難偏多,因此決定生生世世都在菩提中,不讓自己浮沈於苦海人生中,決心要在苦海中回頭,搭上菩薩倒駕慈航的法船,走出人生重重的波浪,與苦海中的種種漩渦,不但因為自己深受其苦而覺悟要離苦,也因為在苦中而不忍眾生苦,因而發願跟隨菩薩芳蹤,做個自度度人的人間菩薩,自度也度人。
 +
 +
而此願力該如何守護呢?佛陀及上人提醒我們應當:恆持霎那,霎那雖然短暫,但把握每一個短暫,持之以恆就可以變成恆久,好比上人在50年前,將印順師公的叮嚀:為佛教為眾生六字謹記於心中,六個字是何其少?說六個字的時間,又是何其短暫,但是上人卻是念念不忘,沒有一刻忘記,將這六個字的叮嚀,放在心中時時守護,不敢一時或忘,一刻皆一刻,就是五十年,因為上人珍惜,好好的把握,一刻就是五十年、五百年、五千年。這是因為上人心中已經告訴自己:我願意,將它收入了心中。
 +
 +
每個人來人間,都是因為業力而來,但我們卻可以在每個時刻發心立願,做個有願的人間菩薩,轉業力為願力,如此人間穢土也因為我們的一念心而逐漸轉為淨土,因為心淨則國土淨,如此人間也將可以逐漸變得更加美善,人間的苦難也能逐漸減緩。感恩!
  
 
==4.幸福彩虹==
 
==4.幸福彩虹==

2014年9月11日 (四) 23:28的最新修訂版本

目錄

1.幸福奉學

【證嚴上人開示】 心啊!我們心心念念,到底是為自己的心欲在計量,或者是為普天下眾生在思量?就是只在這一念心。善念為天下眾生,我們的心量就可以時時開闊,若是為自己在計量,那我們的心就會很窄、很小,容不得人與事。同一個念,你要用在開闊,或者是要用在很狹小呢?這要看大家發心,是不是有把握那分宏願的心。所以,《無量義經》這麼說:「無量大悲救苦眾生,是諸眾生真善知識,是諸眾生大良福田。」

這很清楚,《無量義經》的文字很淺顯,而且是時時都可以入我們的心。我們的心能夠入於人群,在人群中我們可以普遍做人人的善知識,這就是如何佛法可以入人群的方法——唯有這一念大悲。大悲心不忍眾生的苦,我們所苦的是眾生的苦,不忍心眾生苦,所以我們能做為眾生的善知識。他想不開,他有困難,我們自己所瞭解的事情,趕快去膚慰、去開導,這就是眾生的真善知識,是無所求的付出。這就是像我們說過的,燈燈相傳。我們的心燈既然是點燃了,當然我們這支燭、這盞燈,我們可以再點給別人,我們還可以去到他黑暗的心地為他點燃,這就是真善知識。

也是諸眾生的大良福田。大良福田,我們人人都有一片心地,我們若不懂得好好耕耘,這片心地就荒廢掉了。菩薩知道這片心地在荒廢了,菩薩會很自動去開導他,將他引導向於正道,正思、正法、正見,讓他懂得回歸自己的心地去耕福田,來福利眾生。這個福田不只是自受用,也能夠讓人人去受用,這叫做福田。

再來說,「是諸眾生不請之師,是諸眾生安隱樂處,救處、護處、大依止處。」

這就是我們發願,為天下眾生的苦難,不必他來請我們,我們自動自發到他的地方。所說的苦難,除了有形物質世間的苦難,以及無形的心理苦難,這都是稱為苦難。看,多少多少人間菩薩,不管如何辛苦,不顧自己的危險,哪一個地方需要物質,生活中有困難,就送到達,這就是不請之師。知道哪個地方有人看不開,封閉了自己,怕他想不開,想盡辦法要如何啟開他的門,這都叫做不請之師。能使眾生安心,安穩樂處,這就是我們來人間最大的目的,能讓人人得到安穩。

我們常常說,一個人的心,心態若改變,一個家庭就平安;社會很多的家庭,人人改變,就是社會祥和;每一個國家社會祥和,就是天下無災難。這都是需要人與人之間互相不斷來建設,建設人與人的因緣,建設人與人的心地,建設器世間的環境,自然從內到外都可以平安祥和,這樣就是安穩樂處。這就是世間,來到世間做一個救世者,來保護大地眾生。這是人人都做得到,人人都可以與佛同等,救世、度眾生,尤其是能夠給人人做「大依止處」,眾生所依靠。這應該大家都聽得清楚。

這是佛陀的心懷,他的心中所要暢演,所要說的話,希望人人做得到的事情。因為,世間多苦難,心靈的苦難、生活的苦難,不管是心理或者是器世間,物質世間的苦難等等,只要我們這些事情能瞭解,做得到,只是心的一念大悲,這念大悲心一發揮出來就是無量。一生無量,無量從一生。只是不忍心眾生的苦,「人傷我痛,人苦我悲」,這念心叫做大悲心。這是佛陀已經放在內心很久的話,要對大家說,所以還沒有說《法華經》之前,就是「離言法華」、《無量義經》一一開演出來。所以我們對《無量義經》應該要很重視。

那《法華經》,前面的(經)文已經說了,說到日月燈明佛他開始坐道場,已經「六十小劫不起於座,時會聽者亦坐一處,六十小劫身心不動,聽佛所說謂如食頃。」

在那裡放光現瑞,坐在那裡多久的時間呢?六十小劫。六十小劫是很長喔!大家知道嗎?這個「劫」,叫做「劫波」,六十小劫,那就是很長時間。坐在那裡六十小劫,大家覺得怎麼可能?佛陀在那裡坐,這樣坐下來之後,現瑞發光,光照耀東方萬八千土,那個光明能夠照得那麼遠,萬八千世界。這都是在形容,形容佛陀的心無量,不管是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都是無量世界,表示佛陀心靈的開闊,所以這是佛心的形容。

「時會聽者亦坐一處,六十小劫身心不動,聽佛所說謂如食頃。」這就是要說在那個地方,大家坐在道場上,看佛的莊嚴相,佛的身光,現瑞發光,大家的心都很寧靜,佛心、眾生心契合會歸一心,這就是表示聽經的人也是一心一志將要聽經。這中間就知道那個法會上,時間也是很吉祥,也是充滿了祥和瑞相,所以大家坐在那裡身心不動,同樣六十小劫。

大家還記得嗎?大乘經,已經在佛的心懷保護了很久的時間,就是在等待時機。既然妙光菩薩出現在道場,日月燈明佛就藉妙光菩薩的智慧來示現,要跟大家說,讓那些人,有聲聞、緣覺的人能夠聽,能夠相信。

⊙此妙光菩薩,日月燈明時,以菩薩而示現聲聞者。

因為妙光菩薩是大眾中人人所相信,是智慧第一的菩薩,就是現在釋迦牟尼佛道場中的文殊菩薩,所以藉這個人來對機說話,這樣全體道場中大家都能夠瞭解。這就是佛陀的方便,藉這個空間、時機向人說話。這也是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要三合一,因緣才能夠成熟。

所以這個地方所說的,劫有大小之別,小,小到什麼程度呢?短暫的「時」。就是「時中最小者,六十念中之一」。念,每一個人起一念心,是不是很快呢?跟你們講:菜園。你們的心有沒有生起——菜園在哪裡、方向在哪裡,菜園在那裡,現在長得什麼樣。每個人這念心這麼快生起。這是在那個時間,在我們的心念裡,在「六十念中之一」。這樣,你們想是不是很短的時間呢?非常非常毫秒、飛秒之間,這也是算時間。

時間,從極短說到極長的時間,所以這個「劫」是一種形容,可以從極短時間為起點,一直到最長的時間。一小劫是一增減劫,這裡有六十個增減劫,叫做六十小劫。

⊙劫有大小之別,此云小劫,或指一年,或指一若干時,為一小劫也。時中最小者,六十念中之一念,大時名劫。

佛的心靈世界,就是從極短一直延續到極長。因為極短,就是人人本具,人人的心理都有。「這麼好,我也很想要做。」這在極短的時間發心。發心,這念心是很短的時間,我們有把握住嗎?一念好心有延續下去嗎?若延續下去,一念心,就能是長時間的支持下去。常常我不也這樣說嗎?「把握當下,恆持剎那。」 這個剎那這念心發起來,你要好好把握持續下去,當下你起了那一念心雖然是很短暫,你若好好把握,就是很長久的時間了。

記得當時,見到師公那時候,皈依只有六個字,「為佛教,為眾生」。這麼短的六個字,當時心起了動念:我願意!那個「願意」,把握那個「剎那」,我的心在剎那就將它收進來了,這剎那一直延續到現在。所以說起來,我們每一個起心動念,起那一念心而能夠維持下去,時間就長了,日日都是歷史。這就是「劫」的意思。

所以俗話說:「這一劫若過得去,就千秋百歲。」 真的,我們做好事情,若遇到困難就放棄了,退道心,就夭折掉了。若遇到困難,那段時間若能夠克服過去,一劫若過了,就能千秋百歲。這是同樣的道理。所以,我們的心念要顧得很好。每天都對你們說,要顧好我們的心,就是在顧念念的時間。每一個念,最極短的時間是六十念之一,那麼短的時間。所以我們那麼短的時間,要很長的延續下去,那是不簡單喔!


所以「時」,看我們是要用長,或是要用短?要指一年呢,或者是指若干時?這「一小劫」,看看我們用什麼心態來用時間,時間可以很快地過去,時間也可以永恆地常住下去。所以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


2.幸福分享

2-1 幸福影片連結---靜思妙蓮華134-恆持剎那初發心

3.幸福茶香

3-1曾經我們在一年的開始,都會對自己許下願望,或立定志向,但一段時間過去了,能做到者有幾人,有的一天就放棄了,恆久一點的一兩個月,多數的人都是沒有恆心的,恆持剎那初發心,那些堅持到底最後成功的,都是把握住那剎那的發心,雖然只是剎那的心念,但卻能把握時間,讓它繼續發光發熱。發心如果只為自己,上人說的我們的心念就會很狹小,因為我們眼裡只有自己,心裡想的都是自己,這種只為自己想的發心,也阻礙了自己的人際關係,把自己的福都消耗了。但是如果我們的發心,是為別人,因為自己曾受苦,所以不忍別人和我們一樣苦,因為自己曾受傷害,所以也不忍別人和我們一樣走同樣的路,不忍別人的苦,看到別人痛苦,自己也心苦,這就是有菩薩心的人,這種人心地善良,走ˇ到哪裡一定受歡迎,因為他就像菩薩,不請自來,大家看到他自然生歡喜心。

恆持剎那初發心,發心要真發心,那一念要時時在心裡,不要受外界的影響而退轉,常常自己就是這樣,沒有好好堅持到底,在自己的生命上灌溉,時而進,時而退轉,更忘了那初發心的剎那,所以反反覆覆在輪迴受苦,我們發心的剎那是短暫的,所以我們更應把握這因緣,因為不是每次都有那機緣,可以讓我們那樣起一念善的發心,對人,看到別人受苦,起一念發心,伸出援手,都要及時,因為苦難的人最需要心理的安慰,我們能給對方一句溫暖的話,給人一個信心的支持,給人一個鼓勵,我們能做的,要把握當下即刻去做,否則那一念心,很快就過了,也失去了一個可以和人結緣的好機會。如果對事,我們也要把握住這初發心,我們在工作上發的一念心,堅持到底,事情就會成功,反之我們對事沒有期許,就無法從工作中成就自己,工作也不會帶來樂趣,只是行屍走肉而已。

恆持剎那初發心,我要時時記住這句話,記取上人的開示,記住自己曾經初發心的剎那,我是如何在工作上堅持到底初發心的,記住自己,我曾受過的苦,我希望當我看到別人和我有一樣的苦難時,有機會我也能將這剎那的初發心,延續下去,苦人所苦,去幫助別人,記住自己,曾經在慧命的灌溉上,也曾初發心,想要對抗不好的煩惱習性,把握當下,時間很快就過去了,一下子就不見了,但是我們能讓時間延續下去的方法,就是記住自己的初發心,並實踐自己的初發心,不要只發自己的願,更要發為眾生的願,如果無法為眾生,就從自己身邊的人做起。

3-2 佛陀告訴我們人人心中都有佛性,既然如此,雖然一念無明起,而開始了輪迴與迷茫,但藏在內心深處的光明本性,還是不滅的。因此我們在多生的輪迴中,其實都是有機會回頭是岸,回到我們的本家,我們的心家的。這也是諸佛菩薩為何不忍眾生苦,一再倒駕慈航來到人間,總是苦口婆心,用盡各種方法,要為我們點一盞心燈,讓我們看清究竟該如何走正確的道路,回到無染無淨輕安自在的本心。

人生雖苦,卻還是多少有些福德因緣的,否則就連人身都不可得了。無論我們的人生是享樂偏多或是苦難偏多,最重要的是能否覺悟,明白什麼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什麼才是我們真正回家的路。當我們有難得的機緣,隱隱中看到自己內心的光明時,那一刻便是心光,我們該如何把握住這一霎那的光明體會,時時維持呢?因為我們畢竟無明習氣深重,很容易轉一個身,換一個念頭,就又走回原來無明煩惱纏身的老路,而不斷的浮沈於苦海中,輪迴於六道,不只是今生無法解脫,來生、來生的來生,也還是難以出離苦。

如何把握自己霎那間的光明本性呢?上人提醒我們:要發願!因為有願,所以我們願意在遭遇境界時,能堅持、能難行而行,走過一個境界,就成就一個靜界,甘願一個苦難,就還了一個業障,好似西遊記取經一樣,每經過一個考驗、磨難,就成就了向西天進一步取經的成功。所以我們不應該擔憂,也不要害怕,要轉擔憂為信心,要轉害怕為勇猛,因為每個魔考,都可以因為跨越而更加堅固我們的願力。

什麼是願力?願力就是覺悟,覺悟人生苦難偏多,因此決定生生世世都在菩提中,不讓自己浮沈於苦海人生中,決心要在苦海中回頭,搭上菩薩倒駕慈航的法船,走出人生重重的波浪,與苦海中的種種漩渦,不但因為自己深受其苦而覺悟要離苦,也因為在苦中而不忍眾生苦,因而發願跟隨菩薩芳蹤,做個自度度人的人間菩薩,自度也度人。

而此願力該如何守護呢?佛陀及上人提醒我們應當:恆持霎那,霎那雖然短暫,但把握每一個短暫,持之以恆就可以變成恆久,好比上人在50年前,將印順師公的叮嚀:為佛教為眾生六字謹記於心中,六個字是何其少?說六個字的時間,又是何其短暫,但是上人卻是念念不忘,沒有一刻忘記,將這六個字的叮嚀,放在心中時時守護,不敢一時或忘,一刻皆一刻,就是五十年,因為上人珍惜,好好的把握,一刻就是五十年、五百年、五千年。這是因為上人心中已經告訴自己:我願意,將它收入了心中。

每個人來人間,都是因為業力而來,但我們卻可以在每個時刻發心立願,做個有願的人間菩薩,轉業力為願力,如此人間穢土也因為我們的一念心而逐漸轉為淨土,因為心淨則國土淨,如此人間也將可以逐漸變得更加美善,人間的苦難也能逐漸減緩。感恩!

4.幸福彩虹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