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31-五心: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幸福奉學網
跳轉到: 導覽搜尋
 
(由1名用戶作出的一個中途修訂版本未被顯示)
第 1 行: 第 1 行:
 
==1.幸福奉學==
 
==1.幸福奉學==
【證嚴上人開示】
+
我們每一天在生活,無不是我們身和心對外面的境界,我們對境生心,心若沒有照顧好有時候會損害他人,也會損傷自己,所以我們一直在說心。也要教我們如何護心,保護我們的這念心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們今天同樣是要談心。
我們每一天的生活,無不是我們身和心,對外面的境界,我們對境生心。心若沒照顧好,有時候會損害他人,也是損傷自己,所以我們一直在說心。也要教我們如何護心,保護我們這念心很重要,所以我們今天同樣也是要談心。
+
 
 
我們要談五種心:
 
我們要談五種心:
或因五心造一切罪:
+
 
五心:率爾心、尋求心、決定心
+
第一心是「率爾心」,就是很快能夠體認到外境的心。
染淨心、等流心
+
 
第一心是「率爾心」,就是很快,什麼事情有個聲音,我們一下子就警覺到,這是聲音。問你們:「外面是什麼聲音?」這是每天早晨很熟悉的境界,師父也常常提到,鳥,一下子就想到到那是鳥。這都不必經過思考,瞬間就反應。你們可知道,外面還有另外一種聲音,仔細聽、仔細聽,外面,有的人說不定說那麼遠,到底是什麼聲音?」這就無法馬上知道。
+
比如說有個聲音,我們很快就會警覺到這是什麼的聲音。就像現在問你們:「外面是什麼聲音?」因為這是我們很熟悉的境界,師父也常常在提起,所以會想:「是鳥的聲音。」一下子就想到那是鳥,這都不需要經過思考,瞬間就可以反應出來。可是如果繼續問:「外面還有另外一種聲音,你們可知道是什麼?」大家就要仔細聽了,有的人就會想:「外面距離那麼遠的地方,究竟是什麼聲音?」這就無法馬上知道。
我若是有用心,我要問你們,我就已經先去找了,外面馬路上有車聲。那是卡車的聲,這就是我們的心,就是猜測,這種猜測是很接近的猜測。這邏輯,師父,我們又還沒聽到,您怎麼聽得那麼遠?有啊!用心去聽,到那邊的距離,若不是重型的車,我哪裡聽得到?小小的轎車這樣經過,離我這麼遠,根本就聽不到。所以我們的心要去緣境界,距離也要離我們很近,我們才能立刻知道,這是什麼的聲音?
+
 
沒有心理準備,突然間聽到,我們知道,這也叫做「率爾心」。
+
我若是有用心,我不必問你們,聽到外面在馬路上有車聲,我就已經先去分辨了:「那是卡車的聲音。」這就是我們的心,若是用了心,就會嘗試去猜測,這種猜測是很接近事實的邏輯上的猜測。
沒有心理準備?比如在這裡坐著,聽話聽得很入心,突然間有一隻蚊子飛來叮我們,我們會有一個動作,很快就會揮走他。要不然,一般的人被蚊子叮,啪,就打下去。這就是率爾心。
+
 
這念心,突然間外境一來,一下子就被引出去了。率爾,很快,爾就是很快,瞬息的時間這樣的心,心理都沒有準備,外面的境界怎麼來,我們忽然間就反應,這就叫做率爾心。
+
可是有人會有疑問:「師父,我們又還沒有聽到,你怎麼能夠聽得那麼遠?」只要用心去聽就可以聽到了,從這裡到那邊之間的距離,若不是重型的車,我怎麼可能會聽到?若是小小的私家轎車經過,離我這麼遠的距離,根本就聽不到。所以我們的心要去緣那個境界,那個距離也要離我們很近,我們才能夠立刻知道這是什麼的聲音。
境界一來
+
 
心與境接觸
+
若是沒有心理準備,突然聽到就可以知道,這也叫做「率爾心」。
還來不及思考
+
 
就做出反應
+
什麼是沒有心理準備?比如說,大家現在坐在這裡聽經,聽得很入心的時候,突然間有一隻蚊子飛來叮我們,我們很快就會有一個反應,想要用手把他撥走。如果是一般的人被蚊子叮了,啪一聲就打了下去。這也叫做「率爾心」。
這叫做「率爾心」
+
 
第二種叫做「尋求心」。尋找,找,找的心。就像剛才師父說,外面遠處有一種聲音,你們知道嗎?大家靜下來聽,有嗎?好像有。那個那麼遠的地方好像有,這個聲音我們去找,有了;或者是去找了,沒有啊!這就是尋求。我們會去尋找,我們的心會去求、想知道那是什麼事情?是什麼的聲音?這念心叫做尋求心。
+
這念心,突然間外境一來,一下子就把我們引了出去。率爾就是很快的意思,率爾心就是在瞬息之間引動的心念。心理都沒有準備,而外面的境界突然出現,我們就直接反應過去,這就叫做率爾心。
對境界想要明瞭
+
 
對善惡想要探究
+
第二種叫做「尋求心」。「尋求」就是「找」;「尋求心」就是想要四處去尋找的心念。就像剛才師父所說的,外面遠處有一種聲音,你們知道嗎?大家靜下來聽,然後說:「有啊!好像有。」那個那麼遠的地方好像有,這個聲音我們去找,然後覺得好像是有;或者是去找了之後,認為應該是沒有。這種「找」的心念,這就是尋求。我們會去尋找,我們的心會去求、想要知道那是什麼事情?是什麼的聲音?這念心叫做「尋求心」。
這叫做「尋求心」
+
 
就像那個地方有個聲音,瓷器打破了,到底是誰東西沒拿好掉下去?是哪一個杯子?什麼人的?同此,我們要先去尋找、分別。所以對境明瞭,這叫做尋求心。對這個境界我們去尋找清楚,事情的發生是什麼?這才是真正我們日常對人、事、物要清楚,是善、是惡我們也應該去追求。我們要知道,一個人若能分別善惡之後,我們就能做決定,東西是沒拿好掉下去的?或是發脾氣丟掉的?同樣是一個杯子破掉,東西摔壞了,到底是沒注意?掉下去撞壞了。或是某個人心裡不高興,這種不高興的心就像發狂一般,好好的東西也把它丟掉,這到底是怎麼樣呢?其中是有意的?或是無意的?我們就要去尋求之後決定。
+
就像那個地方突然有個聲音出現,瓷杯打破了,到底是誰東西沒有哪好,讓東西掉了下去?是哪一個杯子?誰的?就是這樣,為了要知道,所以要去尋找、分辨。所以說——想要對境明瞭的心,叫做尋求心。對於這個境界我們找清楚,事情的發生是什麼?這才真正是我們在日常中對人、事、物都要能夠清楚,是善、是惡我們也應該去追求。我們要知道,一個人若能分別善惡之後,我們就能作出判斷。
不小心的,不要緊,發脾氣啊?怎麼能這麼發脾氣呢?用說的就好了,怎麼能這麼不惜福?無論是因為人令我們生氣,我們丟東西出氣,這樣也不對。我們就開始要勸他,要教他,這就是我們「決定」對或不對。
+
 
聽到有人聲音大小聲,到底為什麼大小聲?大小聲,就是快要吵架,快要吵起來了,誰是對的?誰不對呢?誰有道理?誰沒道理?我們也要去分別。分別之後,我們就要去決定,什麼人有道理,「你比較不對,他這樣對!」我們去評評理,好好勸他們,這叫做勸架。俗話說:「勸人好,不要令人散。」這也就是口德。
+
就像杯子摔破,是沒有拿好掉下去的?或者是發脾氣而丟掉的?同樣是一個杯子摔破,但是到底是因為沒有注意到?掉下去撞壞了?或是某個人心裡不高興,這種不高興的心就如同發狂一般,就會把好好的東西把他亂丟、摔破,這到底是怎麼樣呢?其中是有意的?或是無意的?我們就要去尋求之後,決定要如何應對。
我們要有口德說好話,勸人合,不能令人散,這也要我們先瞭解是對或不對?我們若是善惡分明,有理、無理我們做個決定,才能去勸人合。所以是非分別,就是在這念心,「決定心」。
+
 
對境能分辨是非
+
如果不小心的?那就不要緊,我們還可以安慰他:「不小心的沒有關係,不要緊。」
做出決斷
+
 
這叫做「決定心」
+
但若是發脾氣,就會說:「怎麼好意思發這樣的脾氣呢?用講的就好了,怎麼可以這樣不懂得惜福呢?」無論是因為有人令我們生氣,我們丟東西出氣,這樣也是不對的。所以我們要開始勸誡他,要教導他,這就是我們「決定」對或不對。
所以我們一個人一念心,所緣的境與法,我們一定要去分別,這樣才能很細心去審查、去了解,之後才能夠善惡分明。
+
 
佛陀在世時,有一位年輕人,這位年輕人,他是一個富豪家庭的獨生子,父母很疼他,從小就一直盼望這個孩子,能知書達禮,將來能接掌他的家業。所以從小開始,父親、母親就一直去尋找名師。但是這個孩子,儘管他是什麼名師,就是不受教。從小一直到長大,不知道換過多少老師?這對父母一次再一次傷心,但是對孩子還是不放棄。
+
聽到別人在大小聲,我們就要去瞭解到底是什麼事情?因為開始在大小聲了,就表示已經快要吵架起來了,誰對?誰不對呢?誰人有道理?誰又沒有道理?我們這也要去分別。分別之後,我們就要去決定,誰沒有道理?我們還要去規勸他:「你比較不對,他這樣對啊!」我們去評評理,好好的勸他們,這叫做勸架。俗話說:「勸人和好,不要勸人分離。」這就是口德。
到了青壯年時,這個孩子不只是不聽父母的話,反過來惡言惡語相待。父母儘管很盼望但是也無奈放棄了。這個孩子開始好吃懶做,到處花錢,嫖、賭、飲什麼都會,所有的家財都花光了。父母忍開始無可忍,就把他趕出去,已經家產散盡。
+
 
所以出去外面全身垢穢,走到哪裡都受人嫌棄;去到哪裡都被別人指指點點、被人罵。一直到走投無路,他就想:「我現在要去哪裡都沒辦法了,有,有一位一定會收留我,那就是佛。常常聽說,佛陀是最慈悲的,我現在這麼狼狽,我應該去找佛。」所以他到佛的精舍,向佛陀頂禮,向佛陀乞求讓他出家。
+
我們要有口德,要勸人合,不能令人散,這也要我們先瞭解是對或是錯誤?我們要先能夠把善惡分辨清楚,有理、無理我們要做個決定,才能夠去勸人合。所以是非的分別,都是來自於這念心——「決定心」。
佛陀知道這個浪蕩子,是經過多少人的失望,傷透父母的心。所以佛陀很慈祥地對他說:「你要出家?你現在還沒有資格。」
+
 
就問:「我要有什麼條件,才算是有資格?」
+
所以我們一個人一念心,所緣的境與法,我們一定要去分別,這樣才能去「審」,很細心去審查、去了界,之後才能夠善惡分明。
佛陀就告訴他:「不誦為言垢」。你要好好讀聖賢書,過去老師教你的,你沒放在心上,你所說的話,都是不清淨的、是垢穢的,所以「不誦為言垢」。
+
 
「再來你就要很認真努,你若不勤,你的家庭就受你拖累,所以你現在要再回去起家,要起家就要從頭做起,你要勤,所以不勤為家垢。」
+
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位年輕人,這個年輕人他是一個富豪家庭的獨生子,父母很疼他,從小就夢想這個孩子能夠知書達禮,將來能夠接掌他的家業。所以自幼開始,父親、母親就到處去尋找名師。但是這個孩子,就算是什麼樣的名師來教,他就是不受教。從他年幼的時候到長大,不知道換過了多少老師?這對父母一次再一次的傷心,但是對這個孩子還是不放棄。
「不嚴為色垢」,你要知道,你自己的身體要整理好,你的行為要整理好。你看,你全身這麼狼狽,蓬頭垢面,看看你這一生,所以你要趕緊回去,把你的身行重新調整,要不然你這種身態,什麼人都會怕你。」
+
 
所以,「『放逸為事垢』,不能這樣放蕩,你如此放蕩能成什麼事呢?你如果要開始重新起家,除了要勤、整個身行要照顧好,再來也不能放逸;你要惜時,要把握時間,要好好利用時間殷勤。你若不勤,就是做事,好的事情在你面前,也變成不好的事情。
+
到了青壯年的時候,這個孩子不只是不會聽父母的話,變本加厲還會反過來對父母以惡言惡與相對。父母儘管夢想他可以學好,但是到了最後也還是只能很無奈的放棄了。這個孩子從此開始好吃懶做,到處花錢,嫖、賭、飲等等…什麼樣壞的習氣都會,所有的家財都花光了。最後已經到了家財散盡的時候,父母忍無可忍,就把他趕了出去。
再來是「慳為惠施垢」,不能慳貪,你若是賺到錢了,就要開始去做好事,不要慳貪。你若是有了慳貪,就算有心想去幫助別人,但是你捨不得,這也是施的垢穢。我們要用很歡喜的心去布施,不要慳貪。或是布施之後又捨不得,這樣也不行。所以要培養歡喜心去布施。
+
 
再來就是「不善為行垢」,你如果沒有善心,你的行為就不會讓人起恭敬,這種垢,垢就是垢穢,這也不對。所以我們要時時保持一念善念,無論是對人也要善、對事也要善,這念善要從心起,這樣,我們行善才能有德。造福也要內修,才叫做福德。所以不善為行垢,心有煩惱,說是在施捨,也不對。
+
這個時候,什麼都沒有了,所以一出去都是全身垢穢,無論是走到那裡都受人嫌棄;去到那裡都被別人指指點點、被人罵。一直到走投無路,他就想:「我現在要去那裡都沒有辦法了,但是有一位一定會收留我的,那就是佛。經常都聽說佛陀是最慈悲的,我現在這麼狼狽,我應該去找佛。」所以他就到佛陀的精舍,向佛陀頂禮,向佛陀乞求讓他出家。
再來「惡法為常垢」,不能有不法的行為。你若是有不法的行為,一念惡一造,這念惡的因,永永遠遠都是跟著你,所以「惡法為常垢」。你要賺錢、你要起家,不能用不對的手段,所以還是要老老實實,不能有不法,否則會造了常。
+
 
這個「常」字是種子、因,「今世亦後世」,今生和來世。只要惡法的行為造下了,這是永久的。這個惡業、惡的種子永遠跟著你。不只是這一生你無法改變,來世你也會受盡苦難。所以「今世亦後世」。
+
佛陀知道這個浪蕩子到目前為止的一生當中,都是讓人傷心、讓父母失望,所以佛陀很慈祥地對他說:「你要出家?你現在還沒有資格。」他就問:「那我需要什麼樣去做才能夠有資格?」佛陀就告訴他:「不誦為言垢。你要好好讀聖賢書,過去老師教你的一切,你都沒有放在心上,所以你所說的話,都是不清淨的、是垢穢的,所以說你『不誦為言垢』。」
「垢中之垢,莫甚於癡」,有錯要趕緊改,你如果不改,知道了還故犯,這叫做垢中之垢。你既然有了無明,做錯了事,將錯再就錯,這樣層層疊疊,這叫做垢中之垢。這種人就是癡的病,這種癡病實在是很可憐,此生、來生、生生世世。
+
 
佛陀非常慈悲來勸誘他,這位年輕人終於醒悟了,向佛陀頂禮,和佛陀說:「我會做,等我把這些事做圓滿了,改變了我的身心,改革之後,我會再回來。」
+
佛陀繼續說:「再來是『不勤為家垢』,再來你就要很勤勞認真,你若是不肯打拼,你的家庭就受你拖累了,所以你現在要趕快回去起家,要起家就要從頭做起,你要勤,所以『不勤為家垢』。」
果然回去了,向父母懺悔,重新做人,十分殷勤讀過去的書,十分殷勤經營事業、家業,也得到村莊裡面人人的稱讚:「浪子回頭金不換。」所以重新把家業再建設了起來,受到人人的稱讚。
+
 
三年後,再回去佛陀的精舍,向佛陀頂禮,表達他決意出家。佛陀很歡喜,就收他進來,總算一個人重新開始了。
+
「還有就是『不嚴為色垢』,你要知道,你自己的身體應該要整理清潔乾淨,你的行為要整理的端正莊嚴。看看你現在全身這麼的狼狽,蓬頭垢面,所以你應該要趕快回去,把你的身行重新調整,要不然你這種身態,什麼人都會怕你。」
所以在佛陀的弟子中,他也是一位很優秀的比丘,這就是我們人生應該要有的,我們這念心,善惡分別我們要能決定,我們如果能知道,這個境界是什麼?我們收到,我們要去尋找,真正正確的道理在哪裡?錯、對,對錯我們分清楚,之後我們要下決定的心,是非分明。
+
 
就像這個故事一樣,已經錯了,只要他能夠找到一盞明燈,指引他的道路,他能及時回頭,向前精進,那就對了。這種下定決心、改過從善,那就對了。
+
「所以,『放逸為事垢』,不能這樣放蕩,你若是繼續放蕩下去,你能成就什麼事情呢?你如果想要開始重新起家,除了要勤、要把整個身行都照顧好,不能夠放逸;再來,你還要惜時,要把握時間,要好好利用時間殷勤。你若是不能夠殷勤,就算做事情的時候有好的事情在你面前,也會變成不好的事情。」
所以,凡事都是起於一念心。諸位,記得辛辛苦苦、清清楚楚。苦口婆心,不為了什麼,只為了人人能找到,我們這分清淨無染純真的心。所以大家要多用心。
+
 
 +
「再來是『慳為惠施垢』,不能夠慳貪,你若是賺到錢了,就要開始去做好事情,不能夠慳貪。你若是慳貪的話,就算你有想要去幫助別人,但是你就是捨不出去,所以,這也是施的垢穢。我們要用很歡喜的心去佈施,不能夠慳貪。或者是佈施了之後又捨不得,這樣也不行。所以要培養歡喜心去佈施。」
 +
 
 +
「再來就是『不善為行夠』,你如果沒有善心,你的行為就不會讓人恭敬,這樣也是垢,就是垢穢,也是不對的。所以我們要時時保持一念善念,無論是對人也要善、對事也要善,這念善要從內心起,這樣,我們行善才能夠有德。造福也要內修,這叫做福德。所以不善為行垢,如果心有煩惱還說有在施捨,這樣也是不對的。」
 +
 
 +
「接著是要知道『惡法為常垢』,不能夠有不法的行為。你若是有不法的行為,這樣的惡一造了下去,這念惡的因永永遠遠都是跟著你,所以『惡法為常垢』。你無論是想要賺錢、想要起家,都還是要老老實實,不能夠有任何的不法行為,否則會造了「常」。」
 +
 
 +
這個「常」字是「因」的意思,表示今世亦後世,今生和來世。只要你惡法的因造了下去,這是永久的。這個惡業、惡的種子。永遠都會跟著你,不只你在這一生中無法改變,就算到了來生你也還是會受盡苦難。所以說是「今世亦後世」。
 +
 
 +
「更要明白『垢中之垢,莫甚於癡』,有了錯要趕緊改,你如果不敢快改,知道了之後還繼續犯,這叫做垢中之垢。你既然有了無明做錯了事,將錯再錯,這樣層層疊疊下去,這叫做「垢中之垢」。這種的人就是有癡的病,有這種癡的病的人很可憐,無論是此生、來生、生生世世。」
 +
 
 +
佛陀用非常慈悲的心來勸誘他,這位年輕人中於省悟了,像佛陀頂禮,對佛陀說:「等我把這些事情都做圓滿了,改變了我的身心,改革好了之後,我還會再回來。」
 +
 
 +
果然他就回去了,向父母懺悔,很殷勤的讀誦過去所學過的書,十分殷勤的經營事業、家業,也得到村莊裡面人人的稱讚:「浪子回頭金不換。」就這樣把他的家業重新建設了起來,受到人人的稱讚。
 +
 
 +
三年後再回去佛陀的精舍,向佛陀頂禮,並且表達他決意出家。佛陀很歡喜,就把他收入門下,表示這個人已經重新開始了。
 +
 
 +
所以在佛陀的弟子中,他也是一位很優秀的比丘,這就是人生應該要有的,我們的這念心——善惡分別我們要能夠決定,我們要知道這個境界是什麼?我們收到之後,我們還要去尋找真正正確的道理在那裡?對錯的分別在那裡?無論是對、錯,我們都要分清楚,之後我們要下定決心如何能夠是非分明?
 +
 
 +
就如同這個故事當中,已經錯了,只要他能夠找到一盞明燈來指引他的道路,讓他能夠及時回頭,向前精進那就是對了。這種能夠下定決心、改過從善那就識對了。
 +
 
 +
所以,凡事都是起於一念心。諸位,道理要記得清清楚楚。
 +
 
 +
現在辛辛苦苦、苦口婆心的說,不為了什麼,只為了要人人都能夠找回這分清淨無染的純真的心。所以大家要多用心。
 
==2.幸福分享==
 
==2.幸福分享==
  
2-1 幸福影片連結---[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tm70_xSaXuk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28-五心]
+
2-1 幸福影片連結---[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tm70_xSaXuk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31-五心]
  
 
==3.幸福茶香==
 
==3.幸福茶香==

2013年1月5日 (六) 10:35的最新修訂版本

目錄

1.幸福奉學

我們每一天在生活,無不是我們身和心對外面的境界,我們對境生心,心若沒有照顧好有時候會損害他人,也會損傷自己,所以我們一直在說心。也要教我們如何護心,保護我們的這念心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們今天同樣是要談心。

我們要談五種心:

第一心是「率爾心」,就是很快能夠體認到外境的心。

比如說有個聲音,我們很快就會警覺到這是什麼的聲音。就像現在問你們:「外面是什麼聲音?」因為這是我們很熟悉的境界,師父也常常在提起,所以會想:「是鳥的聲音。」一下子就想到那是鳥,這都不需要經過思考,瞬間就可以反應出來。可是如果繼續問:「外面還有另外一種聲音,你們可知道是什麼?」大家就要仔細聽了,有的人就會想:「外面距離那麼遠的地方,究竟是什麼聲音?」這就無法馬上知道。

我若是有用心,我不必問你們,聽到外面在馬路上有車聲,我就已經先去分辨了:「那是卡車的聲音。」這就是我們的心,若是用了心,就會嘗試去猜測,這種猜測是很接近事實的邏輯上的猜測。

可是有人會有疑問:「師父,我們又還沒有聽到,你怎麼能夠聽得那麼遠?」只要用心去聽就可以聽到了,從這裡到那邊之間的距離,若不是重型的車,我怎麼可能會聽到?若是小小的私家轎車經過,離我這麼遠的距離,根本就聽不到。所以我們的心要去緣那個境界,那個距離也要離我們很近,我們才能夠立刻知道這是什麼的聲音。

若是沒有心理準備,突然聽到就可以知道,這也叫做「率爾心」。

什麼是沒有心理準備?比如說,大家現在坐在這裡聽經,聽得很入心的時候,突然間有一隻蚊子飛來叮我們,我們很快就會有一個反應,想要用手把他撥走。如果是一般的人被蚊子叮了,啪一聲就打了下去。這也叫做「率爾心」。

這念心,突然間外境一來,一下子就把我們引了出去。率爾就是很快的意思,率爾心就是在瞬息之間引動的心念。心理都沒有準備,而外面的境界突然出現,我們就直接反應過去,這就叫做率爾心。

第二種叫做「尋求心」。「尋求」就是「找」;「尋求心」就是想要四處去尋找的心念。就像剛才師父所說的,外面遠處有一種聲音,你們知道嗎?大家靜下來聽,然後說:「有啊!好像有。」那個那麼遠的地方好像有,這個聲音我們去找,然後覺得好像是有;或者是去找了之後,認為應該是沒有。這種「找」的心念,這就是尋求。我們會去尋找,我們的心會去求、想要知道那是什麼事情?是什麼的聲音?這念心叫做「尋求心」。

就像那個地方突然有個聲音出現,瓷杯打破了,到底是誰東西沒有哪好,讓東西掉了下去?是哪一個杯子?誰的?就是這樣,為了要知道,所以要去尋找、分辨。所以說——想要對境明瞭的心,叫做尋求心。對於這個境界我們找清楚,事情的發生是什麼?這才真正是我們在日常中對人、事、物都要能夠清楚,是善、是惡我們也應該去追求。我們要知道,一個人若能分別善惡之後,我們就能作出判斷。

就像杯子摔破,是沒有拿好掉下去的?或者是發脾氣而丟掉的?同樣是一個杯子摔破,但是到底是因為沒有注意到?掉下去撞壞了?或是某個人心裡不高興,這種不高興的心就如同發狂一般,就會把好好的東西把他亂丟、摔破,這到底是怎麼樣呢?其中是有意的?或是無意的?我們就要去尋求之後,決定要如何應對。

如果不小心的?那就不要緊,我們還可以安慰他:「不小心的沒有關係,不要緊。」

但若是發脾氣,就會說:「怎麼好意思發這樣的脾氣呢?用講的就好了,怎麼可以這樣不懂得惜福呢?」無論是因為有人令我們生氣,我們丟東西出氣,這樣也是不對的。所以我們要開始勸誡他,要教導他,這就是我們「決定」對或不對。

聽到別人在大小聲,我們就要去瞭解到底是什麼事情?因為開始在大小聲了,就表示已經快要吵架起來了,誰對?誰不對呢?誰人有道理?誰又沒有道理?我們這也要去分別。分別之後,我們就要去決定,誰沒有道理?我們還要去規勸他:「你比較不對,他這樣對啊!」我們去評評理,好好的勸他們,這叫做勸架。俗話說:「勸人和好,不要勸人分離。」這就是口德。

我們要有口德,要勸人合,不能令人散,這也要我們先瞭解是對或是錯誤?我們要先能夠把善惡分辨清楚,有理、無理我們要做個決定,才能夠去勸人合。所以是非的分別,都是來自於這念心——「決定心」。

所以我們一個人一念心,所緣的境與法,我們一定要去分別,這樣才能去「審」,很細心去審查、去了界,之後才能夠善惡分明。

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位年輕人,這個年輕人他是一個富豪家庭的獨生子,父母很疼他,從小就夢想這個孩子能夠知書達禮,將來能夠接掌他的家業。所以自幼開始,父親、母親就到處去尋找名師。但是這個孩子,就算是什麼樣的名師來教,他就是不受教。從他年幼的時候到長大,不知道換過了多少老師?這對父母一次再一次的傷心,但是對這個孩子還是不放棄。

到了青壯年的時候,這個孩子不只是不會聽父母的話,變本加厲還會反過來對父母以惡言惡與相對。父母儘管夢想他可以學好,但是到了最後也還是只能很無奈的放棄了。這個孩子從此開始好吃懶做,到處花錢,嫖、賭、飲等等…什麼樣壞的習氣都會,所有的家財都花光了。最後已經到了家財散盡的時候,父母忍無可忍,就把他趕了出去。

這個時候,什麼都沒有了,所以一出去都是全身垢穢,無論是走到那裡都受人嫌棄;去到那裡都被別人指指點點、被人罵。一直到走投無路,他就想:「我現在要去那裡都沒有辦法了,但是有一位一定會收留我的,那就是佛。經常都聽說佛陀是最慈悲的,我現在這麼狼狽,我應該去找佛。」所以他就到佛陀的精舍,向佛陀頂禮,向佛陀乞求讓他出家。

佛陀知道這個浪蕩子到目前為止的一生當中,都是讓人傷心、讓父母失望,所以佛陀很慈祥地對他說:「你要出家?你現在還沒有資格。」他就問:「那我需要什麼樣去做才能夠有資格?」佛陀就告訴他:「不誦為言垢。你要好好讀聖賢書,過去老師教你的一切,你都沒有放在心上,所以你所說的話,都是不清淨的、是垢穢的,所以說你『不誦為言垢』。」

佛陀繼續說:「再來是『不勤為家垢』,再來你就要很勤勞認真,你若是不肯打拼,你的家庭就受你拖累了,所以你現在要趕快回去起家,要起家就要從頭做起,你要勤,所以『不勤為家垢』。」

「還有就是『不嚴為色垢』,你要知道,你自己的身體應該要整理清潔乾淨,你的行為要整理的端正莊嚴。看看你現在全身這麼的狼狽,蓬頭垢面,所以你應該要趕快回去,把你的身行重新調整,要不然你這種身態,什麼人都會怕你。」

「所以,『放逸為事垢』,不能這樣放蕩,你若是繼續放蕩下去,你能成就什麼事情呢?你如果想要開始重新起家,除了要勤、要把整個身行都照顧好,不能夠放逸;再來,你還要惜時,要把握時間,要好好利用時間殷勤。你若是不能夠殷勤,就算做事情的時候有好的事情在你面前,也會變成不好的事情。」

「再來是『慳為惠施垢』,不能夠慳貪,你若是賺到錢了,就要開始去做好事情,不能夠慳貪。你若是慳貪的話,就算你有想要去幫助別人,但是你就是捨不出去,所以,這也是施的垢穢。我們要用很歡喜的心去佈施,不能夠慳貪。或者是佈施了之後又捨不得,這樣也不行。所以要培養歡喜心去佈施。」

「再來就是『不善為行夠』,你如果沒有善心,你的行為就不會讓人恭敬,這樣也是垢,就是垢穢,也是不對的。所以我們要時時保持一念善念,無論是對人也要善、對事也要善,這念善要從內心起,這樣,我們行善才能夠有德。造福也要內修,這叫做福德。所以不善為行垢,如果心有煩惱還說有在施捨,這樣也是不對的。」

「接著是要知道『惡法為常垢』,不能夠有不法的行為。你若是有不法的行為,這樣的惡一造了下去,這念惡的因永永遠遠都是跟著你,所以『惡法為常垢』。你無論是想要賺錢、想要起家,都還是要老老實實,不能夠有任何的不法行為,否則會造了「常」。」

這個「常」字是「因」的意思,表示今世亦後世,今生和來世。只要你惡法的因造了下去,這是永久的。這個惡業、惡的種子。永遠都會跟著你,不只你在這一生中無法改變,就算到了來生你也還是會受盡苦難。所以說是「今世亦後世」。

「更要明白『垢中之垢,莫甚於癡』,有了錯要趕緊改,你如果不敢快改,知道了之後還繼續犯,這叫做垢中之垢。你既然有了無明做錯了事,將錯再錯,這樣層層疊疊下去,這叫做「垢中之垢」。這種的人就是有癡的病,有這種癡的病的人很可憐,無論是此生、來生、生生世世。」

佛陀用非常慈悲的心來勸誘他,這位年輕人中於省悟了,像佛陀頂禮,對佛陀說:「等我把這些事情都做圓滿了,改變了我的身心,改革好了之後,我還會再回來。」

果然他就回去了,向父母懺悔,很殷勤的讀誦過去所學過的書,十分殷勤的經營事業、家業,也得到村莊裡面人人的稱讚:「浪子回頭金不換。」就這樣把他的家業重新建設了起來,受到人人的稱讚。

三年後再回去佛陀的精舍,向佛陀頂禮,並且表達他決意出家。佛陀很歡喜,就把他收入門下,表示這個人已經重新開始了。

所以在佛陀的弟子中,他也是一位很優秀的比丘,這就是人生應該要有的,我們的這念心——善惡分別我們要能夠決定,我們要知道這個境界是什麼?我們收到之後,我們還要去尋找真正正確的道理在那裡?對錯的分別在那裡?無論是對、錯,我們都要分清楚,之後我們要下定決心如何能夠是非分明?

就如同這個故事當中,已經錯了,只要他能夠找到一盞明燈來指引他的道路,讓他能夠及時回頭,向前精進那就是對了。這種能夠下定決心、改過從善那就識對了。

所以,凡事都是起於一念心。諸位,道理要記得清清楚楚。

現在辛辛苦苦、苦口婆心的說,不為了什麼,只為了要人人都能夠找回這分清淨無染的純真的心。所以大家要多用心。

2.幸福分享

2-1 幸福影片連結---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31-五心

3.幸福茶香

3-1


4.幸福彩虹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