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48-十身(三):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幸福奉學網
跳轉到: 導覽搜尋
(新頁面: ==1.幸福奉學== 【證嚴上人開示】 我們昨天說過「業報身」。雖然我們提到,兩個孩子(傑博、諾文狄),從國外來台灣求醫,不同的國家、...)
 
 
(由1名用戶作出的一個中途修訂版本未被顯示)
第 1 行: 第 1 行:
 
==1.幸福奉學==
 
==1.幸福奉學==
【證嚴上人開示】
+
我們在《靜思晨語。法譬如水。十身 (二)》當中已經說過了「業報身」。我們說到有兩個孩子(傑博、諾文狄)從國外來台灣求醫,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病痛,但是一樣是帶業來人間。
我們昨天說過「業報身」。雖然我們提到,兩個孩子(傑博、諾文狄),從國外來台灣求醫,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病痛,但一樣是帶業來人間。
+
 
但是也有人帶福業來人間。福,你們難道沒聽過?某個國家的太子妃懷孕了,舉國歡騰,全國大家都為他祝福;還在懷孕中,那些人民就為他祝福。
+
但是同樣也有人帶福業來人間。就像是聽說某個國家的太子妃懷孕了,舉國歡騰,全國的人大家都為他祝福;還只是在懷孕中而已,就已經全國的人都為了他而祝福。
也有的生在很有錢的大企業家,生下來,現在的人有個形容詞,叫做含著金湯匙來的,一來就很有福。父母疼、家屬照顧等等,但是像這些都是很有福,帶福而來,這分福就是因為緣,和這對父母有緣、和這個家庭有緣,就是托著這分福緣而來的,這叫做「依報」。
+
 
這種依緣而來,好的人家,就是福的依報;不好的人家,就是苦的依報。但是還有一種叫做「正報」,不一定在有福的人家出生,他就這一生保證都有福,很難說。有時候自己的身體、有時思想不端,成長中自己就一直變了,由不得自己受外緣牽引,變了。
+
也有的生在很有錢的大企業家,生下來就像是啣著金湯匙而來,一來就很有福。父母疼、家屬照顧等等…但是像這些都是很有福,帶福而來,這分福就是因為緣,和這對父母有緣、和這個家庭有緣,就是托著這分福緣而來的,這叫做「依報」。
另外是因為依報和正報合一。所說的依報,就是他所住的國家,若有什樣社會變動,和他本身的業力牽連,說不定他還沒有享受到,他該享受的時候,就已經幻化破滅了。
+
 
所以說依報、正報,這種業的報身。
+
這種依緣而來好的人家,就是好的依報;如果是到不好的人家,就是不好的依報。
「依報」指的是環境
+
 
彼此依緣而生
+
但是還有一種叫做「正報」,不一定在有福的人家出生就可以保證他這一生都會很有福,很難說。有時候自己的身體、有時候思想不端,在生長當中就改變了,由不得自己受外緣牽引,就變了。
假合匯聚在一起
+
 
就叫做「依報」
+
另外是因為「依報」和「正報」合一。這裡所說的一報,就是可能他所生存的國家有了怎麼樣的社會變動,和他本身的業力牽連,說不定他還沒有享受他該享受的時候,就已經幻化破滅了。
「正報」即業種
+
 
就是過去世個人
+
所以「業報身」就是指無論是「依報」、「正報」這種業的報身。
所做的一切累積而成
+
 
每個人皆有各自的「正報」
+
所以我們在《靜思晨語。法譬如水。十身 (二)》當中所說的--苦難人一出生,依與父母的緣,以及他自己本身的正報、業報,所以全身是病,身不俱全,所以來到我們這裡。
所以我們昨天說,苦難人一出生,與父母的緣,和他自己本身的正報、業報,所以全身是病,生不俱全,所以來到我們這裡。
+
 
今天對大家說:「這種依父母的福緣來,不是很可靠的;最好就是自己的正業。」我們自己本身分分己獲,我們若是自己有福,在很貧窮的家庭,他的成長雖然很辛苦,但是他會很努力、心理很健康,他很認真、很拼命。後來他也會成為,很成功的企業家!所以說來,這叫做正報。
+
今天對大家說:「這種依父母的福緣來,不是最可靠的;最好的是靠自己的正業。」我們自己本身分分己獲,我們若是自己有福,在很貧窮的家庭當中,他的成長中雖然很辛苦,但是他會很努力、身體很健康,他很認真、很拼命。後來他也會成為很成功的企業家!所以說起來,這叫做正報。
所以常常對大家說,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一定要很小心,多和人結好緣、造福業,這樣將來就不用煩惱,不會受到什麼業隨身,隨我們的身而來,都是福和慧。所以業報身就看我們如何做。
+
 
今生多結好緣造福業
+
所以常常對大家說在日常生活當中要很小心,要多和人結好緣、造福業,這樣將來就免煩惱,不會受到什麼業隨身,隨我們的身來的都是福和慧。所以要有什麼樣的業報身,就要看我們自己怎麼做。
來生就能免煩惱
+
 
因為隨我們而來的
+
再來就是「聲聞身」。我們要知道「佛法難聞」,能夠「聲聞」就是有福,能夠生在與佛同世的時候,他還能夠出家,與佛一同修行,專心一致的聽聞佛法。佛陀的教法,一聞一悟、一聞十悟,或是一聞千悟,就是要很用心,尊重佛陀、尊重教法,所以從佛陀的教育當中就可以啟發他的慧命。
都是善業與福慧
+
 
再來就是「聲聞身」。聲聞就是有福,知道佛法難聞,能在與佛同世時,他出家隨佛修行,專心一致聽聞佛法。佛陀的教法,一聞一悟、或是一聞十悟,或是一聞千悟,就是很用心,尊重佛陀、尊重教法,所以從佛陀的聲音,能啟發他的慧命。
+
所以「聲聞身」就是「聞佛聲教,悟真諦理所證」的聲聞身。
所以聲聞身就是,「聞佛聲教,悟真諦理所證」的聲聞身。
+
 
我們應該要好好用心,由聲而悟,從教法中,我們用心去修。要銘記在我們的心版上,我們要受教而行,這樣才能覺悟。不然我們還是永遠在沉迷中,哪怕是與佛同世,也還是沉迷。所以聽話聞法,我們要多用心!
+
我們應該要好好用心,由聲而悟,從教法中,我們用心去修。要銘記在我們的心版中,然後在日常生活當中也要依教奉行,這樣才能覺悟。不然我們還是永遠在沉迷中,那怕有機會和佛同世,也同樣是在沉迷當中。所以「聽話聞法」,我們要多用心!
與佛同世 隨佛修行
+
 
聞佛聲教 悟真諦理
+
再來叫做「獨覺身」。獨覺就是出生在無佛之世,他能夠「獨宿孤峰,觀物變化,無師自悟,所證獨覺身」,所以「獨覺」就是「無師自悟」。
所證「聲聞身」
+
 
再來叫做「獨覺身」。獨覺就是出生在無佛之世,「獨宿孤峰,觀物變化,無師自悟,所證獨覺身」,無師自悟。因為佛陀要來人間,也不是那麼容易。你看從佛陀到現在兩千多年了,實在是一劫難遇,真難遇上與佛同世,所以除了從聽來的聲教,一直流傳下來,一直到後來,連聲教、末法都過去之後,要怎麼辦呢?是不是斷了呢?
+
佛陀要能夠來到人間,不是那麼的簡單。你看,佛陀到現在已經有兩千多年了,實在是一劫難遇,真的很難遇到佛出世的時候,所以除了從聽來的聲教一直流傳下來,還能夠得聞佛法。但是一直到後來,連聲教、末法都過去之後,要怎麼辦呢?佛法是不是就斷絕了呢?
道理自在人心,只要有人願意用心去思考,靜心,「靜寂清澄」,把心靜下來,在沒有困擾的地方,好好思考,這叫做獨宿孤峰。有的跑到山上高處。我記得幾十年前,我看到一本,修行者修行方法,他修行的方法,就是在深山的寺院裡,每天他都坐在寺院一處懸崖,有一塊突出的石頭。在那裡坐著時,稍微風吹,石頭就會微微地搖。所以他必定要很謹慎,抱著那種萬一風動石墜的危險,要調伏他自己的心。所以在那裡,他不能打瞌睡,稍微打瞌睡,身體一搖晃,很有可能就掉下去。所以他要練出,他那一分的定性、耐力、細心,非常微細覺悟的心情在那裡。
+
 
有一回坐著、累了,眼睛閉起來,睡著了,忽然間石頭就像墜落下去一樣,那時候他的感覺,好像有護法神托住他,醒過來。
+
道理自在人心,只要有人願意用心去思考,「靜心」--「靜寂清澄」,把這念心靜下來,在沒有困擾的地方去好好思考,這叫做「獨宿孤峰」。有的人就是跑到山上很高的地方去。
他覺得很得意,感覺他用功得當,護法神都在他的身邊,所以他就很放心的坐著,還是一樣不小心又打瞌睡了。當時就聽到護法神的聲音,呵責他,那時他馬上整個醒過來。護法神的呵責有一次,不會給你第二次,更沒有第三次的機會。修行的心,時時要提高警覺!悟,是自悟;覺,是自覺。生命沒有第二次。
+
 
雖然慧命是永恆的,但是要藉著生命去體悟真理,才能成長慧命。意思就是,我們要修行,也要顧自己的安全,萬一怎麼了,一失人身,萬劫難再。沒有永遠的護法神在你的身邊。所以這是過去一位修行者人的經過。他也是要在那種周圍沒有什麼教法,他想去體會這種獨覺的心情。
+
我記得幾十年前,我看到一本修行者修行的方法,他修行的方法就是在深山的寺院當中,每天他都坐在寺院的一處懸崖,有一塊突出的石頭上。只要風稍微吹一下,石頭就會微微地搖。所以他必定要很謹慎,抱著那種萬一風動石墜的危險,要調伏他的心能夠靜下來。所以在那裡,他不能打瞌睡,只要稍微打瞌睡,身體搖晃了一下,就很有可能會掉下去。所以他要練出他那一分的定性、耐力、細心,非常微細覺悟的心情在那裡。
但是我們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我們很慶幸,我們的因緣還出生在,佛法留住人間的時期,佛陀留下來的,很多祖師大德,為我們編輯佛法,我們應該要珍惜。
+
 
用什麼方式深入經藏?其實千經萬論,就是教導我們如何調伏我們的心。所以心若覺,還是一樣是獨覺,獨自覺悟。我們修行,無法別人替我們修,修行還是要自己好好修。所以我們現在除了聲聞,聽,佛陀雖然不在,不過,他的法還在。尊師教、尊師重道,師父如何教我們,我們如何聽?我們要尊重這個道理,我們要行於日常生活。如此,我們聽了之後就會覺悟,所以我們要很慶幸。
+
有一回坐著、累了,打起瞌睡,忽然石頭就像墜落下去一般,那時候他的感覺,好像有護法神把他托著,所以他就醒了過來。他覺得很得意,感覺他用功得當,護法神都在他的身邊,所以他就很放心的坐著,還是一樣不小心又打瞌睡了。那個時候他就聽到護法神的聲音在呵責他,那時他就馬上清醒起來。
獨覺是生在無佛之世,連佛法也已經沒了,他要靠自己,去觀天地四季輪轉,去體悟人生的無常。
+
 
生於無佛之世
+
護法神的呵責說:「有第一次,不會有第二次,更沒有第三次的機會。修行的心,時時要提高警覺!悟,是自悟;覺,是自覺。生命沒有第二次。」
獨宿孤峰
+
 
觀物變化、無師自悟
+
雖然慧命是永恆的,但是也要藉著生命去體悟真理,才能成長慧命。意思就是說,我們想要修行,也要顧著自己的安全,萬一怎麼了,「一失人身,萬劫難再」。不會有永遠的護法神在你的身邊。所以這是過去那位修行人的經歷。他也是處在哪種身邊沒有什麼教法,他想要去體會這種獨覺的心境。
所證「獨覺身」
+
 
第六叫做「菩薩身」。菩薩,我們大家修行,難道不是想如何能學佛成佛?但是你要學佛、成佛的過程,一定要行菩薩道,要經過菩薩道,才能接近佛的境界。
+
但是我們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我們很慶幸,我們的因緣還出生在佛法留住人間的這個時候,還有佛陀留下來的教法,也還有很多的祖師大德為我們編織的佛法大要,我們應該要珍惜。
菩薩,應該是稱作「菩提薩埵」,但是中國人都會簡稱,所以省略了菩提薩埵,中間都省一個字,所以叫做菩薩。意思就是覺有情者。覺有情的人,覺悟的眾生,就叫做菩薩!
+
 
「菩薩」
+
用什麼方法深入經藏?其實千經萬論就是教導我們要如何調伏我們的心。所以心若覺,還是一樣是獨覺--獨自的覺悟。我們修行無法由別人幫我們修,修行還是要靠自己好好修。
原是「菩提薩埵」的簡稱
+
 
「菩提」
+
佛陀雖然現在已經不在了,但是他的法還在。所以我們現在除了聲聞--聽,也要尊師教、尊師重道,師父如何教導我們,我們如何聽?我們要尊重這些道理,要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如果這樣,我們聽了之後就會覺悟,所以我們要很慶幸。
是覺、智、道之意
+
 
「薩埵」
+
獨覺是生在無佛出世的時候,所以他要依靠他自己去觀天地四季輪轉,去體悟人生的無常。
是眾生、有情之意
+
 
你、我現在還是凡夫,但是接受佛法之後,有的人是一聞一悟;有的人是一聞十悟,根機更高的,就一聞千悟,這就是菩薩。從聞法而覺悟。佛陀的教法,就是教我們要走入人群,不是獨善其身,不是跑去靜僻的地方、在高峰上冒險,不是。佛陀是要我們從人群中去體悟,在有情界中去體會。有情就是叫做眾生,不一定是人。
+
第六叫做「菩薩身」。「菩薩」的原始名詞為「覺者之道的有情眾生」的意思,梵文是「菩提薩埵(Bodhisattva)」,但是中國人都會簡說,所以「菩提薩埵」省略了中間的一個字,就變成了「菩薩」。意思就是「覺有情者」。覺有情的人,覺悟的眾生,就叫做菩薩!
我們不是說過了,動物有靈性,他們的智慧不輸給人。我們也看過雞去孵鴨蛋,那種愛。有一群野雞,在山上有一群鴨在那裡,生了蛋在那裡,鴨子就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雞看到了就去孵,孵到孵化出來了,原來是鴨。牠不會說話,不是牠孵錯了,是牠有愛心。類似這種動物有情,只要那念愛心存在,這就叫做有覺性。
+
 
我們人是萬物之靈,我們的覺悟,應該比其他的動物更高。其他的動物,有愛說不出口,其他的動物,有苦叫不出來。但是我們是人,我們要去體會,這就是佛陀教育我們,要如何尊師重道?如何感恩父母?如何友愛兄弟?如何打開心胸?天下之間的所有眾生都是和我們同生共住的一家人。把這個愛由小開始一直擴大出去,如果能夠這樣,普天之下那一個人不是我們所愛的?不是我們所尊重的?
+
我們大家修行,難道不都是為了想要學習佛陀如何能夠成佛?但是想要學佛、成佛的過程當中,一定要行菩薩道、修菩薩行,才能夠接近佛的境界。
所以覺悟的有情,我們要從小愛擴得很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就是在人群中所體會到的。所以人群好修行,菩薩心不離開人群,就是要投入在人群當中,這叫做覺悟的有情。
+
 
以慈悲之心
+
你、我現在雖然還只是凡夫,但是在接受佛法之後,有的人是一聞一悟;有的人是一聞十悟,根基更高的就是一聞千悟,這樣就是菩薩,從聞法、奉行而達到覺悟。
在人群中好好修行
+
 
在有情中體證覺悟
+
佛陀的教育,就是要教導我們要走入人群當中,不是獨善其身,不是跑到靜僻的地方、去高峰的地方冒險,不是這樣。佛陀是要我們從人群中去體悟,從有情界中去體會。有情就是叫做眾生,不一定是人。
就叫做「菩薩身」
+
 
各位,我們真的要用心。在童子的身行就有十種。天地萬物,那念像童子的心,它能去開發、體悟到十種。」我們今天講到第六種的「菩薩心」。
+
我們不是說過了,動物有靈性,他們的智慧不輸給人。就像我們看過也有母雞去孵鴨蛋,那樣的愛心。有一群野雞,在山上有一群鴨在那裡,生了蛋在那裡之後,鴨子就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這些野雞看到了之後,就去孵這些蛋,孵到生出來之後,原來是鴨。雖然牠不會說話,但也不是牠孵錯了,而是因為牠有愛心。類似這種的動物有情,只要那念的愛心存在,那就是有覺性。
倘若我們沒有那種真正純真清淨的身心,如何能夠體悟天地萬物的身行?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
 
 +
我們人是萬物之靈,我們的覺悟,應該要比其他的動物還要高。其他的動物有愛說不出口,其他的動物,有苦說不出來。但是我們是人,我們要去體會,這就是佛陀教育我們,要如何尊師重道?如何感恩父母?如何友愛兄弟?如何打開心胸?天下之間的所有眾生都是和我們同生共住的一家人。把這個愛由小開始一直擴大出去,如果能夠這樣,普天之下那一個人不是我們所愛的?不是我們所尊重的?
 +
 
 +
所以覺悟的有情,我們要從小開始一直擴大出去。「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就是在人群中所體會到的。所以「人群中好修行」,菩薩心都不離開人群,就是要投入在人群當中,這樣就是「覺悟有情」。
 +
 
 +
各位,我們真的要用心。在童子的身行就有十種。修行就是在天地萬物當中,我們現在就是說:「那種與童子相同的心,它能夠去開發、體悟到十種。」我們今天講到第六種的「菩薩心」。
 +
 
 +
倘若我們沒有那種真正純真清淨的身心,如何能夠體會天地萬物的身行?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
 
 
==2.幸福分享==
 
==2.幸福分享==
  
2-1 幸福影片連結---[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wP2HCL4TvEg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45-十身(三)]
+
2-1 幸福影片連結---[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wP2HCL4TvEg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48-十身(三)]
  
 
==3.幸福茶香==
 
==3.幸福茶香==

2013年1月5日 (六) 10:10的最新修訂版本

目錄

1.幸福奉學

我們在《靜思晨語。法譬如水。十身 (二)》當中已經說過了「業報身」。我們說到有兩個孩子(傑博、諾文狄)從國外來台灣求醫,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病痛,但是一樣是帶業來人間。

但是同樣也有人帶福業來人間。就像是聽說某個國家的太子妃懷孕了,舉國歡騰,全國的人大家都為他祝福;還只是在懷孕中而已,就已經全國的人都為了他而祝福。

也有的生在很有錢的大企業家,生下來就像是啣著金湯匙而來,一來就很有福。父母疼、家屬照顧等等…但是像這些都是很有福,帶福而來,這分福就是因為緣,和這對父母有緣、和這個家庭有緣,就是托著這分福緣而來的,這叫做「依報」。

這種依緣而來好的人家,就是好的依報;如果是到不好的人家,就是不好的依報。

但是還有一種叫做「正報」,不一定在有福的人家出生就可以保證他這一生都會很有福,很難說。有時候自己的身體、有時候思想不端,在生長當中就改變了,由不得自己受外緣牽引,就變了。

另外是因為「依報」和「正報」合一。這裡所說的一報,就是可能他所生存的國家有了怎麼樣的社會變動,和他本身的業力牽連,說不定他還沒有享受他該享受的時候,就已經幻化破滅了。

所以「業報身」就是指無論是「依報」、「正報」這種業的報身。

所以我們在《靜思晨語。法譬如水。十身 (二)》當中所說的--苦難人一出生,依與父母的緣,以及他自己本身的正報、業報,所以全身是病,身不俱全,所以來到我們這裡。

今天對大家說:「這種依父母的福緣來,不是最可靠的;最好的是靠自己的正業。」我們自己本身分分己獲,我們若是自己有福,在很貧窮的家庭當中,他的成長中雖然很辛苦,但是他會很努力、身體很健康,他很認真、很拼命。後來他也會成為很成功的企業家!所以說起來,這叫做正報。

所以常常對大家說在日常生活當中要很小心,要多和人結好緣、造福業,這樣將來就免煩惱,不會受到什麼業隨身,隨我們的身來的都是福和慧。所以要有什麼樣的業報身,就要看我們自己怎麼做。

再來就是「聲聞身」。我們要知道「佛法難聞」,能夠「聲聞」就是有福,能夠生在與佛同世的時候,他還能夠出家,與佛一同修行,專心一致的聽聞佛法。佛陀的教法,一聞一悟、一聞十悟,或是一聞千悟,就是要很用心,尊重佛陀、尊重教法,所以從佛陀的教育當中就可以啟發他的慧命。

所以「聲聞身」就是「聞佛聲教,悟真諦理所證」的聲聞身。

我們應該要好好用心,由聲而悟,從教法中,我們用心去修。要銘記在我們的心版中,然後在日常生活當中也要依教奉行,這樣才能覺悟。不然我們還是永遠在沉迷中,那怕有機會和佛同世,也同樣是在沉迷當中。所以「聽話聞法」,我們要多用心!

再來叫做「獨覺身」。獨覺就是出生在無佛之世,他能夠「獨宿孤峰,觀物變化,無師自悟,所證獨覺身」,所以「獨覺」就是「無師自悟」。

佛陀要能夠來到人間,不是那麼的簡單。你看,佛陀到現在已經有兩千多年了,實在是一劫難遇,真的很難遇到佛出世的時候,所以除了從聽來的聲教一直流傳下來,還能夠得聞佛法。但是一直到後來,連聲教、末法都過去之後,要怎麼辦呢?佛法是不是就斷絕了呢?

道理自在人心,只要有人願意用心去思考,「靜心」--「靜寂清澄」,把這念心靜下來,在沒有困擾的地方去好好思考,這叫做「獨宿孤峰」。有的人就是跑到山上很高的地方去。

我記得幾十年前,我看到一本修行者修行的方法,他修行的方法就是在深山的寺院當中,每天他都坐在寺院的一處懸崖,有一塊突出的石頭上。只要風稍微吹一下,石頭就會微微地搖。所以他必定要很謹慎,抱著那種萬一風動石墜的危險,要調伏他的心能夠靜下來。所以在那裡,他不能打瞌睡,只要稍微打瞌睡,身體搖晃了一下,就很有可能會掉下去。所以他要練出他那一分的定性、耐力、細心,非常微細覺悟的心情在那裡。

有一回坐著、累了,打起瞌睡,忽然石頭就像墜落下去一般,那時候他的感覺,好像有護法神把他托著,所以他就醒了過來。他覺得很得意,感覺他用功得當,護法神都在他的身邊,所以他就很放心的坐著,還是一樣不小心又打瞌睡了。那個時候他就聽到護法神的聲音在呵責他,那時他就馬上清醒起來。

護法神的呵責說:「有第一次,不會有第二次,更沒有第三次的機會。修行的心,時時要提高警覺!悟,是自悟;覺,是自覺。生命沒有第二次。」

雖然慧命是永恆的,但是也要藉著生命去體悟真理,才能成長慧命。意思就是說,我們想要修行,也要顧著自己的安全,萬一怎麼了,「一失人身,萬劫難再」。不會有永遠的護法神在你的身邊。所以這是過去那位修行人的經歷。他也是處在哪種身邊沒有什麼教法,他想要去體會這種獨覺的心境。

但是我們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我們很慶幸,我們的因緣還出生在佛法留住人間的這個時候,還有佛陀留下來的教法,也還有很多的祖師大德為我們編織的佛法大要,我們應該要珍惜。

用什麼方法深入經藏?其實千經萬論就是教導我們要如何調伏我們的心。所以心若覺,還是一樣是獨覺--獨自的覺悟。我們修行無法由別人幫我們修,修行還是要靠自己好好修。

佛陀雖然現在已經不在了,但是他的法還在。所以我們現在除了聲聞--聽,也要尊師教、尊師重道,師父如何教導我們,我們如何聽?我們要尊重這些道理,要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如果這樣,我們聽了之後就會覺悟,所以我們要很慶幸。

獨覺是生在無佛出世的時候,所以他要依靠他自己去觀天地四季輪轉,去體悟人生的無常。

第六叫做「菩薩身」。「菩薩」的原始名詞為「覺者之道的有情眾生」的意思,梵文是「菩提薩埵(Bodhisattva)」,但是中國人都會簡說,所以「菩提薩埵」省略了中間的一個字,就變成了「菩薩」。意思就是「覺有情者」。覺有情的人,覺悟的眾生,就叫做菩薩!

我們大家修行,難道不都是為了想要學習佛陀如何能夠成佛?但是想要學佛、成佛的過程當中,一定要行菩薩道、修菩薩行,才能夠接近佛的境界。

你、我現在雖然還只是凡夫,但是在接受佛法之後,有的人是一聞一悟;有的人是一聞十悟,根基更高的就是一聞千悟,這樣就是菩薩,從聞法、奉行而達到覺悟。

佛陀的教育,就是要教導我們要走入人群當中,不是獨善其身,不是跑到靜僻的地方、去高峰的地方冒險,不是這樣。佛陀是要我們從人群中去體悟,從有情界中去體會。有情就是叫做眾生,不一定是人。

我們不是說過了,動物有靈性,他們的智慧不輸給人。就像我們看過也有母雞去孵鴨蛋,那樣的愛心。有一群野雞,在山上有一群鴨在那裡,生了蛋在那裡之後,鴨子就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這些野雞看到了之後,就去孵這些蛋,孵到生出來之後,原來是鴨。雖然牠不會說話,但也不是牠孵錯了,而是因為牠有愛心。類似這種的動物有情,只要那念的愛心存在,那就是有覺性。

我們人是萬物之靈,我們的覺悟,應該要比其他的動物還要高。其他的動物有愛說不出口,其他的動物,有苦說不出來。但是我們是人,我們要去體會,這就是佛陀教育我們,要如何尊師重道?如何感恩父母?如何友愛兄弟?如何打開心胸?天下之間的所有眾生都是和我們同生共住的一家人。把這個愛由小開始一直擴大出去,如果能夠這樣,普天之下那一個人不是我們所愛的?不是我們所尊重的?

所以覺悟的有情,我們要從小開始一直擴大出去。「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就是在人群中所體會到的。所以「人群中好修行」,菩薩心都不離開人群,就是要投入在人群當中,這樣就是「覺悟有情」。

各位,我們真的要用心。在童子的身行就有十種。修行就是在天地萬物當中,我們現在就是說:「那種與童子相同的心,它能夠去開發、體悟到十種。」我們今天講到第六種的「菩薩心」。

倘若我們沒有那種真正純真清淨的身心,如何能夠體會天地萬物的身行?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2.幸福分享

2-1 幸福影片連結---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48-十身(三)

3.幸福茶香

3-1


4.幸福彩虹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