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394-互為貴人 的原始碼
←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394-互為貴人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1.幸福奉學== 我們有緣能大家聚會在一起,應該要時時互為善友、互為貴人、彼此引導、正向律儀。若人人能夠互相為他人的善友,若如此,這個團體、這個人群社會不是很祥和嗎? 你是我的好朋友,而且是我的益友,我若犯錯了,趕快告訴我,我要很歡喜接受,要感恩;你若有錯誤,我要趕緊告訴你,你要以平常心、歡喜心接受。人人若能互為善友,我們身邊都是貴人,我們也能做人生命中的貴人,那這個社會還有什麼事相瞞、相欺詐、互相鬥爭?就沒有了。 所以我們要彼此引導,引導出正確的道路,尤其是人人正向的律儀。可以做的,好的事情,大家相引導去做好事,人人能成為人間菩薩。我們若稍有越軌,在戒律、儀態能時時有人糾正我們、輔導我們;我們也能糾正別人,也能輔導別人。 人人守規矩,人人一個很好的形象,這個人間是不是變成了菩薩的淨土!這是多麼重要,所以我們要人人互相為善友,互相為他人的貴人。 接下來這段經文,我們來看-- 然某等無始以來,不遇善友,皆為此業。 「此業」是什麼業?我們之前已經說過,我們造了一些殺業,食噉眾生肉,結了一些冤與仇,這種罪垢之重,或是罪深如何海。你想,這麼多互相結冤、互相結怨,要得到益友、善友,就比較困難了。就是因為這些業。 所以我們無始以來,到底做了多少業?殺害了多少眾生?食噉了多少眾生肉?實在都過去了,都不知道了!真的是一走入迷途,不能自拔。所以因為如此,一向不遇善友良師,不逢出世大法,所以不斷飄沉在六道中,不能自出。多悲哀啊! 若能得到善友良師,我們才有機會接觸正法。所以佛在世時,也有這樣的事-- 佛陀的僧團中,有一位是他的堂弟提婆達多,提婆達多也是歡喜來出家,也很精進用功。他精進用功已經達到有神通了,然而自己一直膨脹,對自己一直很自大,覺得:「我和佛陀差不多,為什麼佛陀能接受這麼多人恭敬供養、尊重讚嘆?為什麼我不行?」所以他就想:「如何能與佛平等?還能超越佛的名聲?還要超越佛所受的尊重?」 這種自大我慢的心一起,開始就動起歹念,他就開始選擇,我應該找後盾讓我依靠的人,有勢有力,這樣來平衡力量才大。後來他的思考就是找阿闍世,阿闍世當時是一位太子,他的父王和母后十分篤信佛法,尊敬釋迦牟尼佛;但是阿闍世是比較叛逆,他就選擇了阿闍世。他用種種方法,現許多神通來蠱惑阿闍世。 阿闍世長久以來,看到他變化神通,又有那種世智利聰,他的心被提婆達多吸引住了;所以阿闍世心生邪見,不論提婆達多說什麼他都信服。慢慢的邪見一直升高,所以也造了五逆罪。 所以一個想要做新佛,要反叛佛陀,打倒僧團,他想要代替釋迦佛,來領導佛教的僧團;阿闍世他就想要當新王,所以因為如此,他才會造了五逆罪。 提婆達多和他意氣相投,所以阿闍世每一天他都這樣想:「提婆達多已經超越世尊了,所以我應該要極力支持提婆達多,要恭敬供養提婆達多。」所以他每天都送五百車的糧食,供養提婆達多和他的徒眾。 提婆達多他的徒眾也超過了五百多人,也是一個僧團,這就是在佛陀的時代,另外分支出來,和佛陀對立的僧團,所以當時佛陀也很無奈。 其中有一天,比丘群入聚落城市中,在乞食時,看到浩浩蕩蕩五百輛車,要去供養提婆達多的僧團,城裡的人議論紛紛,有的人讚歎,有的不以為然。所以這些比丘乞食之後,回到精舍,大家安心用食,所以飯食訖--就是吃飽後,就到佛所在處,向佛禮拜,向佛稟告,他們去城裡時所聽到、所看到,將這些事情說給佛聽-- 提婆達多召集很多人,一直要增強僧團,這個僧團有阿闍世在供養支持。 佛陀聽了之後,就向這些比丘開始說法了,就說:「大家要堤防這念心,不可為提婆達多受阿闍世的供養,你們的心就生起羨慕,或是這種願心。你們不要啊!大家要有警惕心。」為什麼呢?佛陀開始說了:「提婆達多將來一定為利養所傷害,大家出家是為了清淡利欲,提婆達多竟然為了利養,無所不至,顯出怪異神通,來蠱惑阿闍世的心,只是為了要得到利養,要得到將來的領導權,所以他將來會自傷害。」 佛陀又說:「譬如芭蕉生食即死。」我們知道芭蕉嗎?芭蕉樹若是芭蕉吐實生出來時,芭蕉若割下來,這棵芭蕉樹自然就死了。我們也常聽人說:「田螺吐子為子死」,螺開始懷孕有子,就是差不多要結束牠的生命了。 所以佛陀以這來比喻:「相同的,提婆達多他得到利養,和芭蕉樹吐實一樣的意思,和螺懷孕生命就已經不久長了,相同的意義。」也就是說:「提婆達多是一位很愚癡、無智的人,他不識義理,不明道理,所以長夜受苦,將來被利養自傷害之後,將來會長夜受苦。」 應該大家也知道,提婆達多到最後,因為他要害佛,所以地裂開,活活被活埋墮入地獄,這是他的結果。所以佛陀一再交代:「汝等宜應捨棄貪求之事,大家要提高警覺,心一定要捨棄貪求之事,要審諦觀察,好好地深入道理,好好地觀察,是非要分清楚。我們既然捨俗去世榮,既然捨離世俗,也不貪求世間榮華富貴;這是大家甘願離俗出家,這個道理大家要記得,要過著這分清淡的生活,心才不會受貪、瞋、癡種種我慢、懷疑,又來蠱惑我們的心。所以大家要好好深入道理去觀想,應該要好好自己顧好,我們的自心行。」 這就是佛陀對比丘說出,提婆達多與阿闍世這個故事。 「此非善友」--提婆達多不是阿闍世的善友,反而是他的損友。所以阿闍世雖身為國王的太子,他竟然得不到善友,不只沒得到善友,反而得到惡友。所以有惡友加強了他的欲心,所以阿闍世邪見愈益浮現。所以貪、瞋、癡、慢、疑,這五毒已經慢慢染垢他的心。 所以善友能引導我們向善道,惡友會引導我們向邪道,入善道就是向著光明,若是入邪道就愚癡黑暗了。 所以接下來一段經文說-- 是故經言,殺害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育惡鬼受苦。 所以得不到善友都是有業,有因有緣而來。不然想想看,與佛同世,阿闍世的父母是佛陀那麼忠誠的弟子,非常虔誠,竟然他無法接受,佛陀正確的教化;竟然受到提婆達多的蠱惑,所以心態就會偏差。一偏差,毫釐之偏就千里之差了,所以阿闍世王才會造五逆罪。 各位,學佛我們這念心,時時這念善,善要互為善友。我們要時時顧好自己的本分,我們的本分要貞潔,要很有情操,要很潔淨的心。若能如此,自為貴人,也能做人的貴人,也有機會得到人人都是我們的貴人,這就是我們的福。 所以一定要團體中,彼此來引導正向律儀,所以時時功夫要用在我們心上,心一點都不能偏差,所以人人時時要多用心。 ==2.幸福分享== 2-1 幸福影片連結---[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EaXF7h9p7R8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394-互為貴人] ==3.幸福茶香== 3-1 ==4.幸福彩虹== 4-1 [[category: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
返回到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394-互為貴人
。
導航
個人工具
3.145.191.75
此IP的對話頁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