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388-明本心性增慧命 的原始碼
←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388-明本心性增慧命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1.幸福奉學== 每天要虔誠,常念三寶恩澤。 看看佛陀的智慧,他的法,我們若能用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能心時時用在佛法中,我們就不會容易犯錯了。既然犯錯,我們一定懺悔;唯有懺悔,才能消除諸惡習氣。 本來人人與佛同等,就是因為後天的熏染,因為生生世世不斷薰習到惡的習氣,所以迷失了我們原來的本性。因為有了這些惡的習氣,將我們遮蓋住了,所以我們要知道——法譬如水,就是要懺悔,才能洗淨。 懺悔就像水,才能洗滌我們的惡習,所以大家要時時用心念三寶恩德,才能起虔誠懺悔的心;起虔誠懺悔的心,我們才能真正慧命增長,我們才能真正明心見性。 所以既然人人本具佛性,當然要依靠佛陀的教法,來啟發我們本具的佛性,所以我們還是要皈依三寶——佛、法、僧。 所以文中就這麼告訴我們—— 皈依諸佛,願垂互念。弟子眾等,前已總相懺悔一切諸業。 這個「皈」字是反黑歸白,「黑」就是過去懵懂所造的業,白就是明朗了,已經知道什麼是惡,什麼是善。惡的我們已經將它除去了,現在我們面向的,是光明清白的法,所以稱為「皈」,我們的身心依靠諸佛,聖眾的教法,我們要以虔誠敬重的心,所以要發願。 所以這段經文意思就是告訴我們,我們已經虔誠皈依諸佛了,過去說不定懵懵懂懂,已經造了很多業,我們已經皈依了,我們現在就要反惡歸善了。 「願垂護念」就是祈求佛菩薩,諸法聖眾的慈悲來垂視我們,來好好照顧我們,照顧好我們這念心。 常常說:「什麼人能顧什麼人的心呢?」唯有諸佛菩薩聖眾,已經為我們指好明路了,你這樣走下去就對了;即使我們再有一點方向偏差,願諸佛菩薩的慈悲,把我們糾正回來,保護我們不要走錯路。 其實,「佛心看人,人人是佛,」所以我們用恭敬尊重的心,來面對人人,時時諸佛菩薩都在我們身邊。 所以「願垂護念」——就是:不是只求我們身外的佛像,來保佑我們;其實我們所要祈求的,是諸法聖眾,是我們內心的佛,是人人心中的正念,互相彼此互護,互相照顧。我們若有一點偏差,別人正心明道就會告訴我們,我們要恭敬尊重,趕緊回歸,不能逾越過去,我們就趕快回歸走在正路上;我們也能做別人的諸佛菩薩,心正道明,自然就明心見性。 所以這裡說,「弟子眾等,前已總相懺悔一切諸業。」以前我們已經說過很多了,以前所說的懺悔諸業,我們若真的全都懺悔,改過了,那就有功德了。 因為「內能自謙即是功,外能禮讓就是德。」所以我們內心下了功夫,外面已經改過了,所以若能如此,就慢慢一步一步,已經歸向佛陀的教法,我們已經沐浴在法流中,這樣洗乾淨我們錯誤的污染。這是我們所說的「懺悔身口意『總相』的錯誤」。 我們都一一開始了解,一一開始改過,既然改過了,就不再造業了。所以「懺悔一切諸業」,過去已造的業,從今天開始,過去的我們已一一改過來,改過了就不能再犯錯了。 過去說了那麼多的名相,只不過是「總相」而已,我們既然都一一懺悔了,因為眾生很健忘,很快就忘記了。 雖然這麼久以來,法譬如水一直在點醒我們,你這樣染上了垢穢,趕緊洗乾淨,你這樣犯錯了,已經造業了,要趕緊改過來,雖然用了很多的名詞告訴我們。在世間身、口、意這三業,造了十惡的錯誤,甚至會犯了三千八萬,很多的過失等等…都已經讓我們知道了。 但是知道是知道,習氣要改比較困難。所以悟逹國師悲心殷重,讓我們總相懺悔,下面要再讓我們再回憶,或是警惕我們,或是再提醒我們,要再讓我們知道,前後次第;再讓我們復,更復,再一次再一次,讓我們一一別相懺悔。 「一一」的意思就是很多很多,過去只是總相,現在是一項一項,都有大不相同的意思。因為微相的眾相業力都不同,你犯了什麼眾,得什麼果報,現在開始要再一一懺悔。 接下來這段經文就說—— 若總若別,若粗若係;若重,若說不說;品類相從,願皆消滅。 也是一樣在祈求——祈求我們過去雖然總相,都已經懺悔了,但是接下來說不定還有很多,還有沒懺悔到這種粗、或是細的業。我們凡夫比比皆是,不論是粗,大家都看得到的,不只是看得到,甚至犯了很粗重的業;或是很微細,這種的微細,你所造作的,人家看不到。 芸芸眾生,誰沒有造這種粗相的過失呢!什麼人沒有微細的起心動念,別人聽不到,看不到的,煩惱過錯也是很多,還更多。 所以「若輕若重」,有的犯的是輕的,說說對不起我錯了,可原諒的,這是輕的。但是「若重」,很重的眾,比如之前說過的五逆重罪,這種殺盜淫妄酒等等…犯錯的事情很多。加上五逆倫,殺父害母不敬三寶,或是貪瞋癡所造的五逆重罪,這種罪就很重了,這叫做重罪重業。 這不只是社會法律的制裁,其實他的果緣果報,隨著他的業力,也是一樣墮三途;即使在六道中,在人間也有很多業。 我們會覺得,這個人怎麼這麼多業?一波一波苦難的事,都發生在他身上?這就是經文所說的:「地獄的餘報未盡,還要再來人間受很多,所結的業緣要再來受報。」 惡因會遇惡緣,惡緣再結合,就是惡果惡報。其實回過頭對佛法而言,業是如影隨形的。所以業不能造,造了人云「業若入骨,用刀削不去」這是古人這麼說。只要你做什麼樣的形態,它就有什麼形跟著你,真的因果可怕。 所以我們之前說過,我們要四觀行。應該大家都記得,要觀因果,因果排在前面,所以我們要時時提高警覺。 註:全部與「四觀行」相關的《靜思晨語。法譬如水》請參考——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336. 生善滅惡滅罪生福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337. 心寬念純 諸法性空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338. 正觀慧力 解冤釋結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339. 學佛應善思惟正觀行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340. 前因後緣 成就果報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341. 因緣果報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342. 清淨的心識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343. 少苦因 長好緣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344. 誠正信實修性德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345. 去無明 顯大明覺慧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346. 因趣果緣取報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347. 滅罪良津 除障要行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348. 接近如來身 遠離顛倒業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349. 斷除眾善 不聞正法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350. 佛德遍虛空 所造的業「若輕、若重,若說、不說」,有的人被人知道了,或是人家不知道,我們要趕緊發露懺悔說出來,這叫做「若說」。 或是「若不說」。自己犯錯了,別人不知道,自己又不說出來,這種就是「若不說」。不論你要說出來,不說出來,只要你做了,就已經「品類相從」,有業有罪了。所以「品類」,不論你造輕造重,都已經定下罪和業,只畏你造了業,所以「相從」就是這樣跟著你。 看造這部《水懺》的悟逹國師,十世中晁錯還是陰魂不散,跟著他到第十世,等他業門一開,他進來就報應了,苦不堪言。 修行是修行,若不好好懺悔,甘願接受,業要消也很難,所以不可造業。業造了,我們要如何消業!甘願這就是消業,心不再重做。不要不甘願,又再冤冤相報,這樣才能消。 所以「願皆消滅」,業隨著我們的形來了,既然欠了,我就歡喜還。我們常常這樣聽到,我們聽到佛法這麼說:「我們前世欠他了,這一世他來討,我就還。」所以他甘願還,這種甘願還,他的心會更開闊,不會很厭煩,就不會有很多的煩惱。所以這是一種祈求。 因為總相就是三業同造,身口意三業同時去造作,這叫做總相。 別相是各造身口總共七支——身會造「殺、盜、淫」的業,口有四項「妄言、綺語、兩舌、惡口」。 有時只是動口不動身,這就是各別我們的身體;有的是「六根」各做,所以分別運用了六根而造業——有的用手,有的用眼睛,有的用嘴,有的走路身行等等…再下去很多的明細,所造作的,各分開去造作。 有的人說:「我只是這樣說而已,我又沒有惡意。」雖然「我只是這樣說而已,我沒有惡意」,可能他真的沒有惡意,他的心沒有造作,這就是一種習氣。 所以「動口不動意,動身不動心」可能有這樣的業;雖然動身不動心,這也會造業。雖然動口心無意,一樣只要去傷害人,你就已經造業了。 所以,有的是七支分開各別,這一一分析下去就是粗相。「身、口」就是「粗相」,聽得到的,看得到的。 「意」是「細相」就是意業有三惡,貪瞋癡這是細相。你的貪瞋癡未現相之前,在你的內心,人家看不到,所以叫做細相。 各位,粗和細,總之看得到的,聽得到的,都是粗;還未看到的,你的心在造作什麼,人家不知道,這叫做細。這種貪、瞋、癡,一切都是在源頭,所以我們不能輕視這個心業,心的造作我們不可輕視,所以我們要時時顧好我們的心。 當然,後面的解釋還很多,請大家多用心! ==2.幸福分享== 2-1 幸福影片連結---[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0AD5XDqEI9k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388-明本心性增慧命] ==3.幸福茶香== 3-1 ==4.幸福彩虹== 4-1 [[category: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
返回到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388-明本心性增慧命
。
導航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