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338-四種觀行(三) 的原始碼
←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338-四種觀行(三)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1.幸福奉學== 我們在《靜思晨語。法譬如水。心寬念純 諸法性空》也說過,我們要有四觀,第一要因緣觀,第二要因果觀,第三就是「觀我自身」。 在四念處中,不是教我們要「觀」嗎!觀身,真的我們要時時自觀。 雖然常常說「無我」,這個無我的意思就是,不要這麼自私,自利自愛,不可以這樣,只是侷限在小小的愛當中。想要求「利」,就要利天下;想要去「愛」,要愛天下。我們若只是利自身,可能會結下很多因緣果報,所以我們要好好,利用我們的身體。 所以第三叫做「觀我自身」,就是要了解,雖然我們這個身體有生老病死。不過我們要知道,在我們的身體裡要佛性具足,任何一個人,無論你年齡大小,我們全都具足佛性。 不只是人的形,其他生物,一樣牠也有佛性存在。何況是我們人?我們的人身既得,其實我們要時時,知道回觀,反照自己內心。 心有佛性,所以我們和佛是平等具足的,所以叫做「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就是說我們人人都有佛性。所以我們自己的心若能自愛——自愛不是私愛——,我們要自愛,要好好將我們的身,好好學法修行。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所以我們要常常觀自身,讓我們的身體好好不要做錯事,保持著十分清淨,身心清淨,那就具足佛性了。所以之前也對大家說過:「身是載道器。」 第四就是「觀如來身」。人人心中有佛,但是我們也要觀如來,如來身三十二相,他很莊嚴,我們也很期待,我們的身能修得身心清淨,回歸如來的本性,不會受外面周圍環境所影響。 只有一心一念,就是——乾淨,清淨,明亮——這就是法身。我們若能得到這分,清淨無染的法身,自然我們的舉止動作,一切都是眾生看到了,眾生所歡喜。這些我們如同佛一般,也能夠做得到,只要好好修行。 常常說的習氣,我們若習氣全都去除了,回歸光明清淨的本性,自然能欣樂佛果。所以我們學佛,就是希望能够成佛,逹到果,我們修佛的因,就是證佛的果。除了我們心要向內,自己找出佛性;觀想的時候,我們也要知道,佛希望我們能與佛同等,讓人看了就能起歡喜心。 所以說來,學佛若只是聽聽,聽了就過去,可就對我們沒有起很大的作用。所以法譬如水,就是不斷不斷用水,洗滌我們的心,所以要用法水不斷地滋潤我們的心地。 《水懺》裡面文字重複,雖然之前對我們說過了,我們要有四種觀念,現在又回過頭來說—— 第一因緣觀,我們要觀因緣,諸法無性。這就是第一要先大綱了解,了解因緣是諸法本無性,因和緣若分開沒有會合,其實什麼都沒有發生,就是有因有緣會合起來,才會形成未來很多的煩惱。 所以第一,我們若知道因緣諸法空性,就是沒了,我們如果先知道,現在接下來,就要再說因緣。 既然諸法性空,為什麼我們會有這麼多的苦?為什麼我們會造這麼多的罪業?就是因為無明而引出。那無明為什麼會被引出來呢?就是因與緣會合起來,使我們一念無明起。 之前也說過十二因緣,所以這個時候仍然一樣再重複,讓我們更加了解,我們的罪從哪裡來,就是由無明而來。 因為我們已經,「悟知此罪惡業」,我們應該知道這就是罪,這就是業,平常我們已經在佛法中了解,我們所受的苦,就是過去所造的罪惡業,牽引來的。 我們也已經知道無明是根本。有根本無明,什麼是根本無明,貪,瞋,癡,這都是我們的根本無明;無明黑暗,所以令我們很多妄想,起了邪思。 過去我們曾說過,《八大人覺經》當中提到:「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生死自在。」 苦的來源,還是一樣是欲;因為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我們為何這麼苦?就是因為多欲,所以讓我們這麼苦。我們在六道中來來去去,真的實在是很疲勞。 修行大家都說,如何才能脫離六道?其實,我們哪有辦法脫離六道呢!但是,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心應該要超越。要不然,不論是天道,人道,我們的心還是沒有離開;修羅,餓鬼,地獄,畜生,所以六道完會在於我們的心境。 所以既然我們的心境,整天都在六道中打轉,真的是很疲勞。會在六道中不斷地打轉,就是因為貪欲而起,所以我們最好修行就是「少欲無為」。 我們要學習如何少欲一些,我們若少欲,我們的心就不會作為,身就不會造業,所以我們要少欲。不只是少欲,我們還要知足,我們若能少欲知足,雖然在貧窮困難的環境中,也像住在天堂一樣。 所以我們若能夠少欲知足,自然「身心自在」,所以這是在《八大人覺經》,其中的第二覺。有了這樣的覺悟,我們就知道前面所說的因緣,無不都是由無明而起。因為無明聚合起來,所以心地黑暗,自然我們會造很多罪業,惹來了很多的苦。 無明是如何來的?就是「不善思惟,無正觀力,不識其過。」意思就是——我們就是會無明,會糊里糊塗,就是因為我們欠缺思惟;我們平時的習氣,全都是和外面的境界一直緣,一直緣到外面去。像個流浪兒一樣,非常貪愛現樂,一直貪到外面去,很少能找回來本家。 我們的本家在哪裡?就是那念清淨的本性。我們從自己清淨的本性,脫離出去了,所以我們不懂得好好善思惟,都是很浮面的,所以就會很衝。聽到外面的聲音,沒經過思惟就發脾氣;連看到外面的色,我們也沒經過思惟,就開始起貪念。這都是不善思惟。 我們若能時時訓練出,聽或是看,我們若能經過腦力再思考一下,這樣就比較沒有犯錯的機會。所以無明會造業,就是因為不善思惟。 我們之前,在《三十七助道品》中,都已經對我們說得很清楚,要如何幫助我們的心,能够真正自在回歸,我們清淨的本性?所以要知道,正知、正見也很重要,不論是八正道或是七覺支,或是五根五力,都有思考正確的根與力。 所以我們應該要好好思惟,不可以看到事情,聽到事情,就很莽撞,不可以;現在心就要沉靜下來,所以叫做寂靜。 我們心的境界,要常常在寂靜的境界,那就是善思惟,有善思惟的人,心才能在寂靜的境界,我們才能澄清,心才不會濁,才不會有濁氣,才不受污染。 所以善思惟非常重要,在現在這個時刻,聽法也要善思惟;我在說話的人,我也要善思惟。我們若是和人說話,沒有好好思考,也會講錯話;我們聽話若沒有好好的聽,也會曲解。所以善思惟很重要。 我們要如何善思惟呢?我們要有「正觀慧力」,我們若是不善思惟,就沒有正觀慧力。所以說來,正觀慧力就是,要靠我們的善思惟。所以我們若有正觀慧力,對一切過去,我們都能解冤釋結,不可再重複的,犯了過去那種欠缺思惟,所以我們還要再了解。 所以說「不識其過」,就是說我們常常,不知過去的過錯。我們若能有正觀慧力,就可以知道過去的過錯了。 這是為什麼會這麼糊塗,「不善思惟,無正觀力,不識其過」?那就是因為我們「遠離善友」。對啊!交朋友很重要,好的朋友,他會時時提醒我們:「這樣你錯了。」像這樣,就可以知道,他是一位很好的朋友,我應該接近他。 如果遇到事情,請教他:「我想做這件事,他能否替我斟酌一下?」若是一位好朋友,他就會用心聽你說,給你建議:「你若這麼做,這樣應該是很好的,你要多發心、多精進。」或是你有什麼,想要如何去取,要做什麼樣的事業,你若和他分享,說不定他會告訴你:「可能不要,現在的景氣不是很好,我們稍微縮減一下,可能對你比較好。」你就可以得到警惕:「對啊!我應該要聽話,不可以為了名與利,連鎖公司一直開,這樣不聽警告,可能會帶來很多的負債。」 不論是人情的負債,或是財務的負債,都是一念的錯誤。 有時人家對我們很好,我們對他郤有一些誤解,我們趕緊向這位善知識請教:「某某人過去不是這樣的,今天怎麼會對我說這樣的話呢?」這位善知識就為你分析:「他跟你說的話,應該是對你好的。」分析給你聽,就不會破壞感情,過去人家對你很好,你只是因為一句話誤會了,朋友斷交了。 斷交之後我們應該知道,我們欠了人家的人情債。那份人情我們還沒還就斷交了,這樣就不對了。 所以說來,善友我們不能遠離,善友能給你很多寶貴的意見,所以我們不能離開善友;我們若離開善友就會偏邪。 所以大家時時要好好用心,在善思惟和正觀力,要好好常常記得反省過錯,甚至我們不能離開善友。這就是我們今天的重點,所以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2.幸福分享== 2-1 幸福影片連結---[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zBZ8I67MlsI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338-四種觀行(三)] ==3.幸福茶香== 3-1 ==4.幸福彩虹== 4-1 [[category: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
返回到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338-四種觀行(三)
。
導航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