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82-立四信業(三) 的原始碼
←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82-立四信業(三)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1.幸福奉學== 有一句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我們不論過去在每一天當中有過什麼樣的煩惱?或是什麼樣的人情世故讓我們的心不歡喜?那都是已經過去了。就如同入春之後,寒冬所有一切的境界也都過去;從今天的開始,那就是初春,那就是良辰。 所以每一天,我們都有這樣的心靈清新,所以我們常常說:「心寬念純。」對啊!每一天打開心門,每一天注意我們的心念,讓它很單純。心靈的境界,時時讓他好像是在初春一般,一切的煩惱,都是要時時去除。 所以我們在法譬如水這一段,我們應該要知道,水就是洗滌垢穢,無論是有什麼樣的垢穢,只要有水,都能夠將它洗滌乾淨。就像我們的心若有法,什麼樣的煩惱在我們的心中,只要心中有法,一切的煩惱都不存在。 所以,當我們對於他人若有了錯謬的觀念,我們要趕緊懺悔。做事情有了什麼樣的過失,我們也要趕緊懺悔。若是有人批評我們如何,我們要趕緊反省、懺悔。懺悔即清淨,能懺悔,一切的煩惱都能夠隨之消除。所以我們要以懺悔的力量,使我們內心去除種種的煩惱,納入種種的法。 煩惱要去除,法要增長,法水就如同我們慧命的精髓,慧命中的精髓如果沒有增長,我們的慧命就不健康。就如同我們人體,如果失去了血液,那身體就不會健康。所以要有懺悔,煩惱才能去除,法才能夠增長。 「四識」,什麼是四識呢?就是由「色、受、想、行」所生起的四種「識」。 「色」,就是我們的眼睛能夠看到、分別外面的境界,或是現在你的耳根對著我的聲音,這都是識。之後你們的內心起了感受,無論是眼睛看到的感受,或是耳朵所聽到的感受,這都是意識去「緣」。有了「根」還一定要有「識」,才會所感受。 所以「色、受、想、行」,我們若在外面接觸到了什麼樣的形形色色,讓我們起煩惱,也是我們的意識去分別,這也是行蘊。這些行蘊實在是很微細,所以我們可以明白我們身體的構造是如此的巧妙。就像有了這個眼根,當我們接觸到了外面的色塵,我們心的意識就馬上指揮我們臉部的表情,這中間能夠把看到、一直到表情有變化,這個過程串連起來的,就是這個「識」字。 不論你的心中有什麼樣的感受,總是在我們的身體上,就會有很微細的行動表現出來。即使是一舉手,或是一投足,都是源自於我們內在的根,與這些外面的境界接觸了,然後受到我們的「識」所指揮。所以這就是腦神經中意識的作用。 有一天我就問院長,我問說:「為什麼有的人容易發脾氣?有的人的習氣那麼差?在你們神經科的研究,那到沒有什麼藥可以對治?」他回答我:「那是因為基因、遺傳。」我又問說:「若是遺傳,是不是無法防治?」他說:「有啊!可以,從環境來改變。人的習氣,若是一個脾氣很壞的人,無論用什麼樣的藥都無法醫治;但若是在很多好的環境中,慢慢、慢慢,他就會一直改變、改變,沒有機會發脾氣,久了就會成為習慣。這是師父你說的啊!」「對啊,你解釋一大堆,不都是我說的嗎!」 是啊!佛學、科學、醫學,不都是一樣的道理嗎?所以我們的識,要好好的培養,這都有環境可以培養。所以我們為什麼要修行?修行就是在叢林中,在一個清規約束,人人要守清規;在一個清淨的環境當中,我們人人都要有一顆清淨的心,清淨的人會合起來,自然就無污染,可以靜寂清澄,自然就可以創造一個很美的境界。 所以我們都說:「心寬念純,美善人生。」如此簡單。其實我們修行,就是要修行在這種境界當中,要能夠心寬念純,自然我們的意識,和外面的境界接觸,心都能很平靜,就沒有再造作惡業的機會。舊的罪業懺悔去除,新的罪業不再覆蓋增加,所以這就是我們的心、識。 總而言之,就是習氣,我們對外境界的反應,都是因為一個習氣。 各位,「四識」帶給我們很多的煩惱,因為我們是凡夫,所以當我們的「根」對著外面的「塵」--這些境界的時候,就是會因為習氣驅策了「識」,有了反應,而帶給我們無限的煩惱。所以我們學佛,最重要的就是要將「四識」轉惡為善--從惡的習氣轉為善的習氣。所以若能夠如此,這些煩惱去除了,自然我們就可以生出功德。 因為「功」就是「內修」;「德」就是「外行」。我們若能夠將「四識」顧好,無論外面所接觸到的是什麼樣的境界,我們都能夠守好我們的心境、動作、表情、聲色的表態,我們都能夠控制住,這就是我們在內心有用功。 所以內能自謙,就是不斷地縮小、縮小自己,能夠謙卑,就是縮小的意思。我們人人將我們的心,若能夠好好地縮小,自然謙虛的心,謙就是小,虛就是開闊--我們若能虛,就是心能夠開闊,我們能夠善解包容,這就是我們內心的功夫。 我們若是如此的謙虛、善解、包容,這樣表達出來,在做事情、待人的時候,給人的感覺又是如何呢?當然,就是「德相」--給人有很好的印象、讓人感受到很有修養、很有德行。 所以只要我們將「四識」--心和外面境界接觸的時候,能夠將應對的,由壞的形象轉變為好的,若如此舊能夠去除煩惱,功德就生出來了,這是一個互動。所以,我們內心能轉法輪,這叫做「法」。有法就能夠去轉外面的境界,遇到不好的境界,就用我們的法去轉它,法若入心就是慧命,所以這就是「功德」。 慧命、功德,是生生世世的,在我們過去、現在、到了未來不斷地累積。 過去,論時間長的,可以說是在過去生;短的,也可以說是我剛才進來的時候,這都是過去了。 現在,我們安住在現在,我現在說,你們現在聽,有沒有收進去?有收進去了,下一個時刻就是要運用,這就是心得運用。 所以未來修養的境就如何?你們的根、塵、識,面對外面的一切的時候,要如何接觸、應對?那就要看自己。若聽入心,相信在人群相處上,一定互相尊重、互相感恩,這樣過去不好的習氣馬上就轉過去了。 若能如此就能夠「廣四等心,立四信業。」 什麼叫做「四等心」?應該大家還記得才對,四等心就是四無量心啊!什麼叫做「四無量心」?大家知道嗎?就是「慈悲喜捨」。 什麼叫做「四等心」?意思就是說:「從所緣之境,謂之無量。」我們的根、塵、識,從五蘊開始,到在與外面的境界接觸,所緣的很多很廣。所以我常在說「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 要知道,時間無量,看我們的生命有多長,我們就有多少的時間。但是不是我們生命結束時間就結束了?不是,時間還有未來的生生世世。在我們這一生中,時間是不是沒有了?時間是無量數啊!我們生命的時間是結束了,但是我們慧命的時間是永恆的,永恆的時間就是很長。 空間呢?空間也是無量的,盡虛空、遍法界,也是很多。我們現在只是說我們所緣的,在我們所緣的外面的境界。有的人他的空間很大,他的空間在哪裡呢?遊覽、觀光、玩樂!無所事事,他的境界很大。這些境界他所緣過之後,到底對他的人生,有什麼樣的成績累積下來嗎?有人說:「有啊!可以開闊眼界。」是啊!但這些眼界在緣過之後,到底對於我們的人生,是不是有入法呢?能夠入我們的法髓嗎?能入法髓才對我們的慧命有幫助,若是沒有進入,那就是空過時間。 時間所緣的境界,真的是無量啊!這叫做凡夫所緣的時間、空間的境界。 我們既然學佛,我們既然想要從凡夫地要成為菩薩,我們的目標是要到佛的境界、覺悟的境界,那我們的「覺」一定要清清明明。就如剛才所說的,內心的功要用功,才能夠成就外面的德。 我們不論以什麼樣的時間,要取得的,就是要對我們的慧命有所利用,這就是慧命的糧食,這叫做「道糧」。道糧--就是我們要活我們的慧命,我們一定要有的道糧。所以道糧就是我們要在境界中吸收,所以我們所緣的境界,我們一定要把握時間、利用環境等等…讓我們能成長大慈,另我們的心能夠發起「無緣大慈」。 所以「所緣」和「能起」就是培養慧命的道糧。這兩項「所」和「能」,「所」就是我們要主動去那裡所緣的境,「能」就是我們從內心我們所要起的心。看到這些境界,要思考到底我所起的是什麼樣的心?是起惡心?還是起善念呢?所以這稱為「能」和「所」。 所以,所緣的境界無量,能起的心也無量,無論是善心或是惡念都一樣是無量。但是學佛者,就是要學習大慈、大悲,所以我們所起的心念,就是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如此將人生的心境開闊了,那就是平等了。 人我不分,變成生命共同體,對人的愛,是一個大生命,所以自然「人傷我痛、人苦我悲」,人人平等,所以這叫做「四等心」。 四等心就是四項平等的心,那就是在「能」、「所」之間,我們的心能去緣那個境,但是要發什麼樣的心,就是要看我們自己。所以「能」、「所」若能夠調和成為平等,那就是要從四無量心。 各位,四無量心就是和大地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我們若無分別,自然我們的心能夠常常平靜,這個世界就是淨土。期待我們人人各位的內心都是一片淨土,內心要好好用功;對外面的人,要互相結好緣。大家要時時多用心啊! ==2.幸福分享== 2-1 幸福影片連結---[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bnvq6lWtVNQ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82-立四信業(三)] ==3.幸福茶香== 3-1 ==4.幸福彩虹== 4-1 [[category: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
返回到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82-立四信業(三)
。
導航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