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73-十地行(一),歡喜地 的原始碼
←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73-十地行(一),歡喜地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1.幸福奉學== 前面從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我們已經知道,佛學要從信心開始,「信為道源功德母」,所以我們要從信心開始建立。 我們建立了信心,就要安住,安住這念心,安心有種種方法。 我們的心安了,就要起行,要向前前進,不不是原地踏步。 我們既然向前前進,心地風光了然無違,我們都已經看到了,也能夠了解,而且得到心靈的淨土,是多麼歡喜快樂的事情。所以我們必定要回小向大,也就是回歸我們的心靈的風光。 眾生、人人和佛都有同等、永恆那念清淨無染的真如本性,我們和佛一樣,一切芸芸眾生也都和我們一樣,所以十回向要跟我們說:「心地清淨無污染。」 心地清淨的風光又是什麼呢?所以從今天開始我們要介紹「十地」。 十地的風光我們要多了解,這十地就是-- 第一、歡喜地;第二、離垢地;第三、發光地;第四、燄慧地;第五、難勝地;第六、現前地;第七、遠行地;第八、不動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雲地。 這些是我們的心靈十地。 現在,我們要開始腳踏實地進入我們的心地風光,這「有本有無垢之十地」就是「修生顯德之十地」。我們如何修?才能回歸本有無垢的十地? 我們人人本來都有,本來都是無污染的,就是在凡夫受到通身的煩惱污垢,所以我們才要從信開始,一直通過信、住、行、回向等修行的過程,回歸道我們本有的心地風光,所以請大家要用心,好好步步前進,走入我們的十地風光! 十地,我們取自《楞嚴經》裡面這樣告訴我們的:「十地者,謂菩薩所證之地位,一切佛法依此發生也;然地位有淺深,故始自歡喜,終於法雲,分為十地。」 這樣是不是很簡單、容易了解呢?對啊!就是這麼簡單,也很淺顯,佛法應該就要像這樣淺顯,讓我們能夠去體會。不過,到底名詞是這樣出來了,歡喜的境界又是到什麼樣的程度呢?所以我們要去了解這個「歡喜」。 「歡喜地」這個地我們大家要先知道,就是我們的心是我們的心地,心地歡喜,就是:「菩薩智同佛智、理齊佛理,徹見大道,盡佛境界,而得法喜,登於初地。」 這樣應該大家也很清楚,這就是菩薩的智慧是與佛等同,同樣平等,這我們常常也都在說。 師父如果要說:「佛、菩薩和我們凡夫,有什麼差別嗎?」大家很快就會回應說:「沒有差別!因為師父常常這樣說,我們常常聽。」 聽就是聞,聞之後有沒有思考?思考之後有疑的,有沒有拿出來問?問了之後,沒有疑的,有沒有常常拿起來身體力行呢?這叫做「聞、思、修」。 我們聽了之後要好好思考,佛、菩薩和我們凡夫,到底有什麼分別?其實從「心」而言,都沒有分別;因為我們清淨的心,就是佛的本性;佛的本性,就是無染的智慧。 所以說起來,名詞、名相不同,是因為污淨的不同--就是污穢的、已經受染著的,和原來清淨的,它的本質是相同的,只是應用差別。性本來是相同的,因為用錯了,使用錯了,所以才分別名相出來。所以才說:「菩薩應同佛智。」其實菩薩和佛本來就是同等。眾生和佛都同等了,何況是菩薩呢? 現在所說的菩薩,就是已經發意的菩薩。我們既然已經發了心,就要立大願;立了大願,我們處眾入群,要自度度眾。這樣的菩薩,其實和佛智是同等的,同於佛智。 道理呢?也是同於佛理。我們所說的道,我們所進行的理,應該和佛同等。因為我們接受了佛法,聽了、也思考了,所以我們走出去的,是和佛同一個目標,所以理齊佛理。理就是法,佛法的真理。所以「理齊佛理」就是說等同於佛的真理一般。 所以如果我們人人有這種能夠自覺,能知道我站在這個點,朝著那個點,只要我們步步向前行,遵從佛陀的教理。 就如同是在兩千多年前當時,聽到佛所說的過去無量數劫之前的道理一般。佛在二千多年前,他也是說過去諸佛發心修行,那個道理延伸下來,從佛的口中說了出來,然後這個法延伸到現在。雖然源頭已經很遠了,其實流到現在還是一樣的法。 所以清淨的水,你如果不去污染他,幾千萬年之前的清水,和到現在的清水,它的水質都是一樣的。只是因為在中途受到了污染。然而說起來,本質還是清水。 佛法的道理也是一樣,有了大地時,有了人類出現,就一直延伸下來。無論是在天、地、人之間,這個道理本來圓具,大地萬物都一樣。我們若能夠真的心智開啟,我們就回歸本源了! 所以「理齊佛理」,佛陀所說的教理,只要我們的心靈一啟通,我們很快就回歸我們本地心靈的風光。所以「徹見大道」屆時我們的心所體會到的、智慧所理解的,都是真佛境界,無不都是佛的境界。所以能夠得到真實的歡喜,很歡喜! 確實,我們如果能夠體會到在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等等不違背道理;我們行在理中,我們的心也常常很歡喜。不論世間有多少煩惱,有多少不如意事,只要你的心可以徹見大道,就無不都是佛境。所以我也常說:「三人行必要我師焉。」 什麼人教我做最好的?道理能讓我行得通的,就是最好的。人生本來就是無常,知道無常的道理,就沒有什麼能夠讓我們執著的愛和怨恨;離開了愛與怨恨,我們的心中就沒有生滅煩惱,這不就是佛陀的境界嘛? 佛的境界只有光明,靜寂清澄的境界,這能夠讓我們的心時時得到法喜,無論做什麼事情,我們都覺得很歡喜。 我們現在是最有福的時候,在過去佛法很深奧,在經過了歷代祖師他們的理解,那時文字是文言文,一個字內是包含了很多、很多的道理,所以有很多我們根本無法理解。所以慢慢地這些祖師,以他的理解,慢慢對大家說法,讓大家知道這個理就是方法;將這個法,看看能不能夠淺白化? 到了後來,很幸運的,在大陸浙江省的鄉村當中,有一位嬰兒(印順導師)出生了。這位嬰兒慢慢地長大了之後,接觸到了人間世事,經歷無常的變故,慢慢地體會到了,所以就離家修行去了。 這位年輕的僧人,他對佛法的體會,慢慢地將這些很深奧的佛法,經過他慢慢地將宗旨整理出來,名詞、言句等等…轉化成為人可以體會的。他就是我的師父,人間的導師、你們的師公。 他從太虛大師的法理中吸收,幾十年的時間,不斷研究出很多的佛理,深入淺出的編撰成為《妙雲集》如此一連串的書籍;乃至於太虛大師全集的編修,都是出自於人間導師,和當代那時一群智慧的法師,大家來編輯。所以佛法在台灣很昌盛,好像一盞燈,燈燈相續,所以人間永遠都是亮的。 因為燈火若能不斷地一直傳下去,燈火能引導人從黑暗的道路,走到光明的境界去。 所以道理到底有多深?其實來到人間的導師,將他的觀念所提倡出來讓我們知道的,就是佛法不離此時、此地、此人。佛法不論多長、多遠;藏經不論有多少,其實所有的道理,都不離開這個時候,這個時候就是了。我現在坐在這裡說話,也是道理;你們坐在那裡聽話,也是道理;這樣就是燈燈相傳的一個規矩,而這個規矩就是一個規則。 總而言之,道理無論是圓的?無論是方的?無論是四角的?無論是長的?無論是短的?都有它的規矩存在。所以不論從古到現在,佛法不離此時,不離開這個時候;我們不論在什麼時間,分秒都不離開佛法,所以我會常常說:「時間、空間。」 此地,就是不論有多遠,凡是在天下,每一個地方都一樣,這個佛法都能夠普遍,道理都是一樣的。 此人,佛法在你的身上,在我的身上;在你的心中,也是在我的心裡面,在芸芸眾生的心裡面。所以,佛法和我們如此的貼切,根本就不遠。 所以,各位,佛學我們要常常記著人間導師--是我的師父,也是你們的師公--在這麼近的時代,互相相傳,叮嚀「淨心第一,利他為上。」 如何淨心在之前都已經說過了,就是心地要保持清淨,我們還要處眾如群,這就是本來的道理。我們今天說的,也是因為我們的心清淨,所以我們才能夠起歡喜心。我們若要時時歡喜,沒有其他的道理,就是「淨心第一,利他為上」,這樣我們就會很歡喜。 所以「歡喜地」,就是得到法喜。因為我們的心若是清淨,就和佛的境界接近。 所以「登於出地」我們的心境就會常常都很歡喜,而這種歡喜就是法喜,真的是用法換來的歡喜。 若要能夠用法換來歡喜,我們就要時時多用心。 ==2.幸福分享== 2-1 幸福影片連結---[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l9T3XYd4P9Y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73-十地行(一),歡喜地] ==3.幸福茶香== 3-1 ==4.幸福彩虹== 4-1 [[category: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
返回到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73-十地行(一),歡喜地
。
導航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