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37-信為道源 長養善根 的原始碼
←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37-信為道源 長養善根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1.幸福奉學== 現在這個時刻,這個境界,對我來說是一個靜寂的境界,外面的聲音就是如此的分明,無論有聲、無聲,都是很分明的境界,就是「靜寂清澄」。 你們會想:「沒有聲音也是聲音嗎?」沒有聲音也是聲音,我們能夠去分別無聲的寧靜,這就是我們平時要保持的心境,這些都是感受,所以這些感受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沒有片刻離開。 所以感受總共有幾種感受?就是六種。 我們已經在《靜思晨語。法譬如水。六根》說過六識。「識」就是塵境會合,我們就有感受,識了之後去感受到我們才能夠分別,所以六受是六根配合六塵給我們的感受。 我們現在所感受的是外面有鳥叫的聲音,但是鳥兒難道是到了現在才在叫嗎?不是,其實牠整天都在叫。只是因為這個時刻很靜,所以我們對外面微細的聲音也可以聽得很清楚。外面有蟲鳴,也是因為現在這個時刻很靜,所以我們才能夠聽到。有很多的聲音,我們的感受,是平時疏忽掉了。其實境界都在,只是他的塵境都一樣。只是我們的「根」有沒有和它接觸的差別。在接觸中,我們有沒有感受到、有沒有意識到? 有的人說食不知其味,明明在吃東西,有時我們會忘記這是甜的、鹹的或是酸的,明明我們的舌根和味塵已經接觸到了,但是我們沒有用心,所以有時一邊吃飯、一邊在說話,就忘記在吃的東西是什麼?這就是根和塵雖然已經接觸到了,但是我們沒有去意識。 識就是要透過感受,所以「受」也是在日常生活中。在我們人如何來生?要有十二因緣具足,無論是識、受、根等等,這都在十二因緣中。 所以這個「受」字也是一樣,它是六根和六塵接觸之後的感受。感受,整天的時間當中都不會缺了一樣感受。剛才說過了,有時候在我們的生活中若是沒有意識到,根和塵接觸,但是沒有感受到,這種事情很多。一天之中,漏失了感受,沒有用心去感受的很多。但是有六項,我們都一定會感受到,這六項就是「行、住、坐、臥、語默、動靜」,這些我們都一定會趕受到。這些我們如果沒有感受到,那就表示我們的感官已經退化了。 所以我們要知道這個受,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起居動作中、語默動靜中,我們都會去接觸,就會有感受。 感受的東西很多,這幾天一直在說,裡面都不離開感受,無論是歡喜、生氣,對境生心等等…所以說起來,有了六根,有了外面的六塵,絕對會有感受。有了感受、分別之後才會去造業。 所以我們若是平時多用心在「感受」上,當我們的根塵會合的時候,到底是什麼感受?若是起歡喜心,這個歡喜是對的?或是錯的?我們也要用心過濾。所以這是一種很微細的「行」。 再來就是說「六行」。剛才是說六種感受,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有六根、六塵,都沒有離開受,所以是六受。現在我們來講六行。這個六行就是指佛的六行。 我們現在要很用心的學佛,凡夫有這麼多根、識、受等等…現在我們應該知道,在人生當中,一天到晚都要面對人、事、物,我們要如何對待人?我們要如何做事情?我們要選擇什麼樣的事情該不該做?我們要選擇什麼話該不該說?什麼教育我們該不該去接受?這些我們就要學佛的六行。這六行是佛陀在解脫之後,如何行遍人間、度化眾生的「行」,這些我們應該要向佛陀學習。 我們既然發心要學佛,就應該要學佛陀的發大心、立大願,佛陀修行不是為了要獨善其身,佛陀修行就是想要兼利他人。所以我們一定要先建立信心。 有句話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我們要學佛如果沒有先相信佛德、佛行,我們絕對學不成佛。所以佛的德、佛的行為,我們應該要非常非常的堅定,一定要用信來降伏「疑」。 之前也已經說過了,佛陀在修行的過程當中,在寧靜的境界當中,他要降伏內心的心魔。所以在經典中,有伏魔這些話。伏些什麼魔?就是心魔。因為一旦有了「疑」,就會有「妄想」。所以我們應該要堅定信心,佛陀的德行,是不允許我們有一點的懷疑,所以這就是要先堅定信心。 所以,我們先來說「十信」。十信大部份是以「萬行為先」,也是「三賢之首」。三賢當中,無論是辟支佛、或是菩薩,這都是賢人。我們若是想要登上三賢位,無論是獨覺、辟支佛或是菩薩行,一定要從信心入。 所以修行,萬行要以信為首。我們所有的行為——修行的行為,若沒有一個很明確的信念,這樣一定會糊塗掉。所以我們有信心,而且要有正信,這就是萬行之首。所以我們要從凡夫入到聖人的境界,絕對是以信為我們的先導,以信為首來導引我們,才能夠入賢聖位。 不論是要進入賢人、聖人的位階,都一定要由「信」來引導我們。就如我們要去開會,要進入會場、找到座位,都需要有人來引導我們。引導者說:「來,你的位子就是在這個地方。」所以,這就是信。我們到底是要向賢?或是向聖,同樣都是需要這個「信」來引導我們走。 我們不但對於佛法要有這個「信」,自己作人也要有信用。孔子也說:「人而無信,就像一輛車子沒有輗,沒有前導。」輗就是可以掛在車上用馬、用牛來拉車的那個東西。所以人一定要有信,那如果沒有信,孔子說:「這個人不知道能做什麼?」做什麼呢? 信若迷失了,信若是搖動了,信若是有一點差了,就會「差毫釐失千里」——正道的方向偏差,就向邪道去了。所以這個信字對於我們學佛者,真的是很重要。而且要正信。 所以我們若有信心,我們要發自我們的心願,我們就要發宏願。以信心為前提,宏願隨之於後,所以,信若是正確,願就正確;信若堅定,願就宏大。所以說「信、願、行」。 我們學佛,尤其是修菩薩道的行者,一定要以信為前提,願和行要跟著去做。所以這個「信」字很重要。 所以在信之中有很多項,我們現在取十種信,這真正是菩薩修行的方便。 所以第一說:「信心」。我們要先「滅除一切的妄想」,才能於「中道純真」直行。若沒有滅盡私心邪念的妄想,我們在道路上行走就很容易會偏去。所以,真正堅定的信心之前,要建立信心之前,要先滅盡一切妄想,才能行於中道、純真的道路,這條道路才會很健全,不會偏差去了,行於正道。 第二種是「念心」,這個信要念念不間斷,建立了正信之後,是真誠的信心,所以「真信明瞭」,我們的心要念念連接著正確明信的心念。我們若是稍微離開了,很多的無明業就會趁隙而入。所以我們要堅定信念,一念要念念不離正信之念,所以我們要真信明瞭,都要從「念心」而起。我們若能夠這樣,就可以「一切圓通」,十分圓融。正確的信念若是提起了,我們就能事事圓通,無論是對人、對事等等…都能圓通。只要信沒有偏邪,信心、念力能連連不斷、連接不斷,這樣不論做一切事,都能夠圓融,就不會偏向。 我們學佛,第一要建立信心。要苦眾生的苦難,無論在哪個地方眾生有苦難,我們不是獨善其身,我們應該要兼利天下。我們要先建立「天下的災難都與我們息息相關」這樣的信心,才能發大願心。有了大願的心,我們才能實行菩薩道。所以這個信字非常的重要。 再來就是念心,這個念心就是要綿綿、連連、接接,不要有一點空隙。如果有任何的一點空隙,讓無明跑了進來,想要再接回去就很困難了。 所以大家真的要很用心:第一是「信心」;第二是「念心」。「信心」要先確立正信,接著要輔以「念心」,要綿綿連連,不能讓它——「正信」離開了。所以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2.幸福分享== 2-1 幸福影片連結---[http://www.youtube.com/watch?v=P4O0aY7xBrk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37-信為道源 長養善根] ==3.幸福茶香== 3-1 ==4.幸福彩虹== 4-1 [[category: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
返回到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37-信為道源 長養善根
。
導航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