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066-行中道付出無所求 的原始碼
←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066-行中道付出無所求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1.幸福奉學== 我們昨天說過了,凡夫有偏見,他把人間的一切當作是「常樂我淨」,有常、有樂、有我、有淨,所以「執有」。世間就分出很多名相,難免就是你爭我奪、爭鬥不休,這就是凡夫。 修行的人在二乘——「聲聞、緣覺」都是獨善其身,他看得透,知道人間名利欲念一切皆空,所以什麼都沒有,既然什麼都沒有,何必做啊?既然什麼都沒有,還有什麼想要得的呢?所以他就一切都是空的。這是「二乘偏空」。 無論是執有或是執空,對我們求學佛法的人都沒有利益,因為我們學佛就是為了要能夠成佛,所以發心立願,學佛教識一定要經過菩薩道,菩薩道就是需要走入人群,就是需要為人群去付出,我們走入人群才有機會真正學佛,所以人間是我們的道場,人群中是我們的助緣。有道場也需要有助緣,助緣有順的增上緣,也有逆增上緣。 順的增上緣,我們要堅定我們的意志,不要在順境中迷失了。逆的增上緣,我們也要警惕,要時時提高警覺。 雖然世間我們所看到的無常,也沒有什麼可快樂的地方,也沒有一個恆常不變的我存在,但是如果沒有這個「我」,要如何修行呢?還是一樣要有一個我,但是這個我要是「大我」,是生命共同體,與天下眾生的生命共同一體。 「人傷我痛,人苦我悲」,還是不離開我。不過就是要去付出、去體會,體會眾生的苦難也是我。雖然有我但是要能不執著,這樣我們就能守於中道。 在人世間我們如果能學佛,保持住心的清淨,那樣我們不論看什麼都是乾淨的。 可還記得有一位志工,有一天走入病房,有一位老阿伯沒有親人,全身都很髒,都不肯讓護士幫他洗。我們這位志工知道他不肯接受護士,老菩薩就慢慢用耐心,忍著那個人身上的臭味,也忍著他身上的那些髒污,她內心就是堅持——要愛,愛就要忍。而且世間一切本來就是不清淨的。 「感恩啊!幸好有這位阿公,我才可以知道師父所說的世間都是不乾淨的。」她運用不淨觀。「人生就是這樣,不只是阿公,就算是我也會啊!」這位老菩薩,以這種觀念忍下來,後來她就用耐心和阿公談天說地。 本來這位阿公是什麼人都不理的,但是看到她那麼有耐心,他就在無意中把從以前的生活,以及現在阿公家裡的人、親戚關係等等的問題講出來,逐漸透露出他的心聲。 所以志工就把握機會說:「世間沒有什麼好計較的,養兒是義務,不要再想那麼多。我們要趕緊把握現在,讓大家看到我們可以起歡喜心最好。」阿公說:「要怎麼起歡喜心?我自己就很煩惱了,要如何起歡喜心?」我們這位老菩薩就說:「你首先要讓大家看起來歡喜,自然大家所表現出來的就像現在我一樣,看到我歡喜嘛!」阿公說:「是啊!你可以那麼瞭解我,又那麼有愛心,所以我歡喜。」志工說:「阿公!還有很多和我都是一樣的人。來,我幫你洗一洗。鬍子刮一刮、頭洗一洗、衣服換一換,身上穿的乾淨,人家要來陪你坐,你也可以比較輕鬆。」如此軟硬兼施,逐漸讓阿公可以接受。 接著就趕快召集我們的志工:「夥伴們,來啊!」大家七手八腳,舀水啊!剃頭刀、剪刀都來了,把他的身體頭髮趕緊整理整理,鬍子刮一刮,頭和臉也都洗乾淨。接下來就順便跟他說:「頭都已經整理好了,接下來要洗個澡,才能換新的衣服。」既然頭都洗了,也剃好了,真的很輕鬆。阿公真的就讓我們的委員和慈誠隊扶著,帶到浴室清洗。慈誠隊已經幫他洗好了,衣服也換好了,就把他帶回去床上。 過了一下子他就說:「我好像,好像…」話講不出來。我們的委員老菩薩就說:「阿公,你是要大便是嗎?等一下、等一下。」阿公說:「來不及了!」老菩薩她趕快用手去捧住。 那時候我問她:「你那個時候難道不會覺得很臭、很可怕嗎?」她說:「師父,我那個時候就趕快想,咖啡的味道。」看,這種污穢或是清淨,我們如果能轉個念頭,用愛去付出,對這些苦難無依的人,我們可以用那份的愛心,這樣力量就很大了。 所以說起來,修行我們不要執著在「有常、有樂、有我、有淨」;也不可以執著「無常、無樂、無我、無淨」。我們要能夠觀察到這個境界是如何在影響我們的心,進一步讓凡是所有的境界都不讓它來轉動我們的心,這樣就對了,這樣我們就能夠得到「薩婆若果」。 「薩婆若果」翻譯過來,意思為:一切智。一切智是世間無論是有情或是無情——就是動物或是一切境界。動物包括人在內,有生命的眾生之物,一切智可以透視。人世間就是因為有情,所以煩惱偏多;就是因為有感覺,所以無明才會層層覆蓋。 佛具一切智,他看透了這些情,也能瞭解這些煩惱的來源。因為可以這樣看透一切煩惱根本,所以這叫做一切智。雖然是在有情當中,但他已經覺悟了,這也叫做一切智。 所以,「一切種智」就是能夠透徹一切萬物。所以,佛陀在看天下就很超越,超越了宇宙萬物的真理,所以這就是我們所要學的——要如何才能夠得到冷靜,不會受到天下萬物動搖我們的心,也不受到天下萬物遮蓋我們清淨的心。這都是我們要學的。 所以「薩婆若果」,就是一切智,也是諸佛究竟圓滿的果位。 薩婆若果,這就是我們所要追求的目標。前一段時間,不斷地和大家說「四心、六度」還有「卅七助道品」,這都是我們從凡夫的此岸,要能超越過這些煩惱,就能到達清淨的彼岸。我們若是到達清淨的彼岸,終點就是薩婆若果。 所以我們學佛一定要有這樣堅定的心志,如果可以做到這樣,那就是「淨佛國土、成就眾生」。我們常說修行就是要成佛,我們人人的心地佛土就能夠清淨。我們現在在凡夫地,我們要先建立我們內心的清淨佛土,到了將來,我們才能真正有個理想清淨的佛土。想要能夠理想清淨的佛土,一定要先成就眾生。 你們看「阿佛陀佛」,在佛經中說,阿彌陀佛若是想要建立清淨的佛土,他也要先發四十八大願。釋迦牟尼佛,他慈悲迴入娑婆,娑婆世界雖然是堪忍,雖然是五濁惡世,但是在佛心靈的淨土卻是清淨。能夠來娑婆世界廣度眾生,也就是佛陀以清淨心靈的佛土,來來回回不斷地迴入娑婆,面對芸芸眾生而度化。 所以有很多人聽到佛的名號,念佛內心就起歡喜心,這也就是因為佛陀已經結了很多的眾生緣,所以他可以以他的名號,普及眾生。 所以說起來,我們必定要把過去所說的——「四心、六度、卅七助道品」,一路下來到「常樂我淨」這些,我們都要能依教奉行,把一切都看得很清楚,當獲得一切種智之後,所建立的淨佛國土就能夠成就眾生。 各位,學佛一定要有這分發心立願,所以這段時間雖然說了很久,其實很簡單就是能守住佛陀的教法,依教奉行。入眾生群中,我們要用這分大我無私的愛去付出,就是這樣了。所以我最近常說:「自愛就是報恩。」我們常說要報佛恩、報父母恩、報眾生恩。但是如果我們自己不懂得自愛,會犯下很多的規戒。 佛陀心疼眾生不斷沈淪在六道輪迴的苦海中,佛陀很心疼。我們如果不懂得自愛,在今生的父母還是會為我們很擔憂。「父母唯其疾之憂」,不論是在身體、心理,若有了偏差,在人群中若是無法和別人相處,這對於父母而言也是很煩惱的事情。所以自愛就是報父母恩,就是報三寶恩。 我們還要自愛,我們才能報眾生恩。因為眾生,我們累生累世互為親子的關係,所以我們應該對所看到的一切眾生,要不是此生,就可能是過去生,不然也應該有可能是未來世。這種你和他結了什麼緣,這些緣就會在六道中,所以我們應該對一切眾生一樣要起如父如母的心,這樣就算你要付出愛給他,你也會很甘願,這也叫做報恩。報過去恩,或是報現在、未來恩。 我們還要報風王水土恩。我們生在這片土地上,怎麼樣才能夠活得很健康、活得很舒服。每天第一樣需要的就是水,在生活呼吸當中所需要的就是空氣。還有天地萬物、五穀雜糧,都對我們有恩。我們現在常說天災就是因為人禍而已,人禍就是因為人人不懂得自愛,不會疼惜天地萬物,所以這樣互相不斷地惡性循環,這種惡性循環,就是因為人不懂得自愛。 說起來很簡單,只要能夠懂得自愛,我們就能報多少恩!對我們本身就有多少修養! 所以付出就是感恩,感恩我們有這些因緣、有這些力量可以去付出,真的要感恩。 各位,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真的要多用心。 常樂我淨,大家也要多用心啊! ==2.幸福分享== 2-1 幸福影片連結---[http://www.youtube.com/watch?v=lUubHuBJ2u8&list=PL3B938DD26062EC42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066-行中道付出無所求] ==3.幸福茶香== 3-1 ==4.幸福彩虹== 4-1 [[category: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
返回到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066-行中道付出無所求
。
導航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