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靜思妙蓮華185-法無古今 等同日月 的原始碼
←
靜思妙蓮華185-法無古今 等同日月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1.幸福奉學== 【證嚴上人開示】 時間還是在過,每一天我們都是期待,佛法句句入我們的心。前面我們已經將《法華經》的序品,已經做一段落的結束。整個佛陀的本懷就是在《法華經》,所以在法華會開始,序品做一段落的結束。整個佛陀的本懷就是在《法華經》,所以在法華會開始時,很多人一直來、一直來,佛陀一坐下來時,開始就「離言法華」。 「離言法華」意思就是說,也沒有出聲,但是要讓大家的心能先去探討、了解。其實,所探討了解,佛陀的本意就是行菩薩道,菩薩道的法才是佛陀的本懷。佛陀他這一世的因緣將盡,沒有將他的本懷真實法述說出來也不行了,所以在這法華會的場面就不同。 (剛)開始,佛陀講《無量義經》,小乘之人還未很清楚。現在要將他所要說的法,無論是方便、譬喻等等,就一品一品、前前後後要來述說出來。但是也要讓大家提高追求聽法的心,所以他坐下來,開始就是發光現瑞。 這個場地,佛陀在放光,人人在懷疑,想要追究,佛陀為什麼該說法時,會坐那麼久?現在的形象與過去不同,到底是有什麼法,這麼特殊的形態?經過了彌勒菩薩來請問文殊菩薩,這是一個很好的安排。 看看這二位菩薩,一位是已經過去成佛的文殊菩薩,一位是將來要成佛的菩薩。所以這過去、未來的佛,就在這個場合裡,還未成佛者來請問已成佛者,如此二人在那裡對唱(答),來「畫繪敘述說」真正分明。 開始,文殊菩薩用他的智慧、慈悲,「悲」就是憐憫現在的眾生與未來的眾生,根機比較鈍劣,習性難除。所以他就以過去的二萬燈明佛來引述,所以「古今如來,悲願愍念」,這是過去日月燈明佛他也是慈悲,「悲願愍念」眾生的苦,沉淪於欲海。過去是如此,現在也是如此。 過去的如來是為這樣的眾生發悲心,愍念眾生的沉淪,現在釋迦佛也是同樣。所以說,這是在〈序品〉,這期間有文殊菩薩、彌勒菩薩來「畫繪敘述說分明,古今如來,悲願愍念」,愍念諸眾生的苦,沉淪於欲海。 法華經序品: 畫繪述說分明 古今如來 悲願愍念 諸眾生苦 沉淪慾海 眾生的苦在何處?就是欲海。這個「欲」就是貪欲,一念貪(心)起,瞋、癡、慢、疑就是這樣連續牽連過來。所以眾生多數都是有種種性欲,種種的性、種種的欲;種種行,種種的行為。 我們接觸了佛法,我們若懂得將這個「行」字,將它轉入「修」,修行,若如此,內心誠、正、信、實,日日對人、對事、對物、對法,我們要虔誠,若如此我們的內心都會很平,非常平靜。 但是凡夫這個「行」,在「行蘊」中。色、受、想、行、識,就是凡夫緣著,外面的境界,採取的行動,所以多數會去造了惡的業——貪、瞋、癡……種種的行為,無不都是在這「行」字。 「有種種性欲種種行,種種憶想妄念分別,歷劫纏繞無有出期」。 法華經序品第一: 有種種性欲種種行 種種憶想妄念分別 歷劫纏繞無有出期 「種種憶想妄念分別」,凡夫很多很複雜的念,人在現在,但是一直回憶過去。常常我都是這麼說:「過去的是雜念,未來的是妄想。」但是我們凡夫偏偏,心無法安住當下,所以就會有「種種憶想妄念分別」。這樣的心分秒中,都是在我們的內心起伏,起起落落,心不定。這就是我們凡夫所以苦,所以會沉淪下去,在欲海中無法出離,這時間已經是歷劫,已經經歷過不知道多久、多久的時間了。 「劫」就是「劫波」,就是長時間,經歷了多少、多久的長時間,光是被種種性欲種種行,種種憶想妄念分別,如此將我們纏住,「纏繞無有出期」,這就是我們凡夫。 但是古今諸佛同樣,你看日月燈明佛經過了二萬位,這二萬的日月燈明佛,他每一位一代時教之後,最後也是要講《法華經》。講《法華經》的道場,與現在釋迦佛的道場是一樣,同樣放光現瑞。 我們都有聽到,文殊菩薩敘述得很清楚。但是,每一尊佛都是一樣,考慮到過去所說的法,眾生的根機還未整齊,那種歷劫纏繞住,還無法透徹出來。一代的時教,時間將盡了,所以要好好考慮如何提高有心要聽法的人,讓他們能夠集中精神,啟動求法的心。 所以「佛慈靜思默慮,化緣將盡,為此ㄧ大事因緣,敷暢本懷故,定中發光現瑞。」 佛慈靜思默慮 化緣將盡 為此一大事因緣 敷暢本懷故 定中發光現瑞 坐在那裡就是靜靜來思考,好好來考慮。考慮無非就是化緣將盡,因為還剩下沒有多久的時間,大部分的時間,用方便巧妙的法,循循善誘,但是一期化度在人間,這個因緣將盡了,到底這個法若不趕緊施放出去,恐怕就沒有機會了。 所以,這就是佛陀坐在那裡,(靜慮)要用何種方法,因為這個因緣,會在那裡一直放光現瑞,就是一直要將大家的心,趕緊讓人人的心集中、聚焦,人人要集中過來。因為佛陀化緣將盡,來人間化度的因緣將要結束了。 所以佛陀將他內心的本懷,必定要趕緊暢演出去。「敷暢本懷」,「敷」就是要施放出去的意思,他的本懷要趕緊施放出去,要心無遺憾,趕緊說出去。所以在定中發光現瑞,這是凝聚了靜思默慮——要如何讓大家的心能夠聚集過來?所以佛陀身放光現瑞。 所以文殊菩薩與彌勒菩薩,是在這靈山會「助顯實相義」,來引古知今,引述過去的日月燈明佛,可以了解我們現在。過去所說的二萬日月燈明佛,應該是福慧的意思。我們若是聽經,感覺那是無法去算數的計量,那麼久、那麼久以前的佛,經過了二萬尊,到底要如何去算呢?這到底是表示什麼呢?我們就把這法拉近於我們現在,應該是含藏著的意思就是福與慧,「福慧兩足尊」。 我們修行必定要修無量福、無量慧。無量的福、無量的慧是無法去算計。所以我們若將日、月,表示智慧、光明,月是表示溫柔、慈悲,所以這「日月」就是智慧與慈悲。智慧、慈悲,慈悲就是造福人群,智慧是明了道理。所以這我們應該將它想成,文殊菩薩是隱含著要啟動我們大家,所以才會說出二萬日月燈明佛。 二萬日月燈明: 意指「福慧」 八百弟子: 意指「八正道」 八王子: 意指「八識」 還有,八百弟子應該就是含義八正道。我們人人修行不能離開八正道。七菩提分、八正道分,這是代表總共「三十七助道品」,這是我們人人修行一定要常常放在我們的心,於修行中不能離開。這在《法華經》會一一解釋出去。 「八王子」應該就是代表八識。人人,凡夫沒有離開八識。前六識緣六塵境,(第)七識是思考,思惟、造作、指使者。(第)八識就像是藏,庫藏般,外面所做的一切,起心動念,所做的行為,結果的種子就是在第八識裡面。 (第)八識就是因緣果報,不斷收納因,就緣著那個緣,無論你要生在哪裡,結束這輩子,是不是又來臺灣(出)生?不一定。天下國家很多,捨此投彼去,除了人類有富裕的國家、有貧窮的國家,到底你要投生何處?不知道。更還有「三塗」──地獄、餓鬼、畜生,這六道中我們不知道會去哪裡。這都是含藏於藏識裡面,我們因緣果報就是緣著第八識在走。 佛陀要教育我們,要我們將八識都去掉,回歸第九識。九識就是佛性。所以佛陀教法古今相同。(日月)燈明佛為妙光菩薩說《法華經》,妙光菩薩也是廣說《法華經》。因為這二萬燈明佛(的最後一尊)他是為妙光菩薩說《法華經》,向大家說,但是對機者是妙光菩薩。所以,妙光菩薩吸收之後來化度八百弟子、八王子等等,妙光也是為大家再繼續說法。因為日月燈明佛「如薪盡火滅」,取滅度了,這期間就是妙光菩薩繼續宣說《法華經》。 所以說,「是妙光菩薩,奉持佛法藏,八十小劫中,廣宣法華經。」 是妙光菩薩 奉持佛法藏 八十小劫中 廣宣《法華經》 《法華經序品第一》 「奉持佛法藏」,這就是智慧,智慧含藏佛的真理。「於八十小劫中」,八十小劫就等於一大劫。過去也解釋過了。完全於長久的時間廣說《法華經》。 時間,「時無長短,地無遠近;法無古今,等同日月」,古今佛同。這是要與大家(說明),希望我們的〈序品〉結束之後,讓大家更加清楚,到底這〈序品〉中,與後面的經文要如何去接,我們應該要很了解。這麼久的時間,要體會到佛陀的靜坐,彌勒、文殊在對唱的用意。所以人人要時時多用心。 ==2.幸福分享== 2-1 幸福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oAG9IppomQ&list=PLYfJOvcvKb2S1FnycltDUEBREZMQJ9eW7 靜思妙蓮華185-法無古今 等同日月] ==3.幸福茶香== ==4.幸福彩虹== 4-1 [[category: 靜思妙蓮華]]
返回到
靜思妙蓮華185-法無古今 等同日月
。
導航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