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回眸來時路20150214-醫者父母心 - 仁愛義診所 的原始碼
←
回眸來時路20150214-醫者父母心 - 仁愛義診所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1.幸福奉學== 在沒有勞健保的年代,看病樣樣要花錢,掛號費、治療費、醫藥費,甚至於後續的照顧與休養,對於貧困家庭而言,生活已是難題,更沒有條件生病! 因病而貧,因貧而病,貧與病像是雙胞胎! 因此,1972年 證嚴上人決定成立義診所為貧困者來施醫施藥。 然而遇上病情較複雜,要進一步檢查的病患,就必須由義診所轉診到省花或西部大醫院! 42年前,30十多歲的外科醫師,為當年的小學生開刀取瘤,42年後,分隔台灣高雄與花蓮,兩人有機會再相遇嗎? 歡迎準時收看『回眸來時路』! ---------- 【回眸來時路】20150214 –醫者父母心 - 仁愛義診所 (主持人賴睿伶) 回眸來時路,舊法用心知;我是賴睿伶,歡迎收看今天的節目。 1966年,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成立,在慈濟人不斷的訪查訪視中,發現因病而貧,因貧而病的事情,不斷的發生,貧跟病就像是孿生兒一樣, 上人為了能夠改變這個問題,於是決定了,在1972年成立義診所,用施醫施藥的方式,來幫助這些貧困人。 (旁白) 1972年的花蓮縣,總人口數約為338574人,而醫師的總數為126人,也就是說,每一位醫師需要照護2687人,這樣的人數,是當年基隆市的2倍,這顯示,1972年東部地區的就醫資源,遠遠落後西部。 在那個沒有勞健保的年代,看病樣樣要花錢,掛號費、治療費、醫藥費,甚至於後續的照顧與休養,對於貧病家庭而言,生活已是難題,更沒有條件生病,因此東部大部分的民眾,面對小病的態度是能忍則忍,容易因小延誤醫治而成大病。 但是貧苦人往往因病而貧,因貧生病, 證嚴上人看見了,如此的惡性循環,決定成立義診所,然而就在義診所開幕的前一天,出現了一個兩難的抉擇。 主持人:現在在投影上所看到的,說是在花蓮市仁愛街28號的義診所,義診第一天當時的情形,而畫面中的人物黃博施醫師(75歲,前省立花蓮醫院一般外科醫師,1972年參與義診所施醫) ,來到了現場和我們聊聊。讓我們一起歡迎黃醫師!黃醫師您好,非常感恩。 黃醫師:您好!感恩。 主持人:看到照片上有您,是右下角這一位嗎?(對),看起來很年輕,那個時候幾歲? 黃醫師:32,32歲。 主持人:拍照的日期您還記不記得? 黃醫師:我記得,永遠也記得,1972,民國61年9月初十。 主持人:刻骨銘心,因為是看診的第…。 黃醫師:義診所的第一天。 主持人:我們看到了這個照片裡面,你正在幫這個小朋友看診,你指著他的頭,他的頭怎麼了? 黃醫師:他就是一般那個,黴菌的感染,生瘡,生瘡我們臺灣話可以說臭頭,這個人臭頭,這樣。 主持人:那個時候, 上人還在旁邊關心, 上人說了什麼? 黃醫師:他就問我說這個是怎麼了,我說他就頭長瘡。 主持人:看到第一天義診就有好多人,我們來認認看有什麼人?好像有張澄溫醫師,有鄧淑卿師姊,吳素蓮,他們分別是承擔什麼樣的工作? 黃醫師:一個團隊要有醫生跟護士,她是承擔在護士,那個時候還可以包藥,護理的工作,招呼病人,當年還有其他的師姊,那裡有的是做義工,打掃環境,還有其他有的出錢有的出力。 主持人:提到了這個時間所造成的因緣,真的不可思議,因為我知道就在義診,要開診的前一天,好像發生了一些事情。 親情考驗 理智行願 黃醫師:有,我們61年9月10日的前一天,就是9月9日,那一晚,師父他的媽媽住在臺中,急性的肚子痛,需要開刀,做媽媽如果打電話,當然希望女兒,雖然出家也要回去看她,這個中間的時候,師父面臨著理智,跟感情的兩個問題,他如果要回去看他媽媽,這是感情方面。 如果是理智方面,明天要義診,所以他打電話跟媽媽說,媽媽,你是只有我一個人的媽媽,可是明天9月10日,義診所要開業的時候,是有無量無數人的媽媽,所以我明天如果12點到2點,如果義診開張,看診之後,他才要坐下午的飛機回去臺北,轉回去這個臺中,請媽媽,請裡面的家人,趕快去臺中醫院,趕快去手術,所以那時候師父,他就是理智大於感情,這是值得我們,要跟他學習的地方。 主持人:其實如果沒有 上人,沒有大醫王,還有志工、護士,這一張畫面,我們就看不到了。 黃醫師:對…,這是歷史的畫面。 主持人:歷史的一刻。我們再接下來再看下一張,其實提到了要看病,真的是一個學問,而且看到您在這裡拿著聽診器,幫一個阿伯聽診,當時是不是,在我們花蓮義診裡面,很多都是像老人、小孩,病患的狀況,大部分都是怎麼樣呢? 黃醫師:因為花蓮早期,都是比較貧窮的地方,所以當時在看病,差不多在比較接近年老的時候,差不多都病苦無依靠,大部分都比較多,來看一般就是感冒、頭痛、頭暈、肚子痛,有時候大部分,因為那時候衛生還沒有說很好,會拉肚子。 主持人:像這樣子有限的空間裡面,投入服務,默默的付出,有沒有遇到什麼挫折的事情? 黃醫師:挫折是,因為我是公務人員,公務人員就是我的人事主任,姓李,李主任,在我每一個動員月會,他就提起,他說報告院長,院長姓郭,郭公正,郭院長,他說我們這個醫院裡面,有人出去在開業,公務人員不可以開業。 現在郭院長就說,真的這樣嗎?所以我就舉手,對號入座,(自己舉手),那個醫生就是我,我跟他說那個為了我們的,要蓋現代化的慈濟醫院,需要做義診,所以就發動這個義診之行,中午12點到2點,還是禮拜六下午,這個空間來做義診,對象就是低收入,還是這個就是貧民,這個都不收錢的,這些參加的人只有付出,出錢出力,這一點跟院長報告。 主持人:他就接受了。 黃醫師:所以院長他就說,他說這樣我利用一個月的時間,我來查證。 主持人:連院長都參加了。 黃醫師:他就說一個月後再來報告,結果一個月後動員月會,他查完就是說,我說的是事實,他不但沒有處罰我們,他還參加投入就對,所以就是讓我們裡面的,一直有信心起來。 主持人:義診所的地點,在花蓮市仁愛街28號,這個地點是怎麼來的?我們繼續透過當年珍貴的影片,一起來了解。 (旁白) 位於花蓮市仁愛街28號的,貧民施醫義診所,是由靜思精舍德慈師父的母親,黃阿乃免費提供場地,屋內設有佛龕,以佛龕為中心分前後,前面規劃為候診區,後面規劃為掛號區、診療區、打針區與藥劑區,義診所每週固定有兩次義診,服務鄰近的老弱貧病,讓他們能安心就醫。 但義診所畢竟資資有限,只能幫助感冒、慢性病,或是營良不良的人改善症狀,若是遇上病情比較複雜,需要進一步檢查的病患,就必須轉介到省花,或是到西部的大醫院,到了臺北的醫院後,住院照料等等問題,又該如何想方設法呢? 主持人:歡迎繼續來到回眸來時路,現在這張照片大家都很熟悉了,這就是當年,慈濟貧民施醫義診所,第一天義診的情形,在這個階段要加入我們的,就是照片中的醫護人員,鄧淑卿師姊(靜善,72歲,委員編號:94,1977年成為慈濟委員,花蓮合心關懷組,醫院志工、訪視幹事),歡迎師姊。 淑卿師姊:睿伶師姊好。 主持人:我們看到照片中的你,在中間 (對),就是這一位(是),感覺得出來,那個時候您的年紀大概多少? 淑卿師姊:應該是還不到30歲。 主持人:還不到30歲。這是我們那天義診的情形,感覺人很多,你還記不記得第一天的情形? 淑卿師姊:對,那一天真的是第一天,人比較多,可能秩序上比較亂一點點。很多人。 淑卿師姊:有比較嚴重的這個小孩子,就是頭瘡的這個小朋友在看診,你看一群人都是很關心他(對),所以也很難得,所以你看義診所一開始,就有這麼旺的需求。 主持人:我們來看下一張照片,這是當時在看診之後,最重要的就是要提供藥品了, 上人正在包藥(幫忙包藥),您要不要形容一下,這個 上人所坐的這個位置,他的桌子,大概有多大的這個見方? 淑卿師姊:可能這麼寬大而已,因為他調藥。(兩個人坐下去就滿滿的) 兩個左右,左右一個,所以當時調藥的時候,我們藥劑師用的是什麼,醬油碟裝藥,比如說有四種藥,他就有四個小小的那個醬油碟,那個醬油小碟子,塑膠的小碟子,每一種藥就是,用一個小碟子放著(小碟子放著),對,那個名字之後,就四種的藥就一起傳遞出來,傳遞出來是,那個像人家購票的時候小窗口(一個開一個小窗口),小窗口傳遞出來外面,他們就在外面包藥,所以當時我都覺得非常克難,因為早期的醫療就是很克難。 甚至於我們包藥的紙是,記得是光文社印刷廠,他用紙頭紙尾撿起來,就給義診所去包藥。 回收紙張 用以包藥 主持人:您說所以 上人手上,拿的這些包藥的紙,都是人家可以算是回收 (對) ,原本要捨棄掉的紙(對)。 淑卿師姊:那個紙頭尾,紙邊利用那個。 主持人:利用起來,回收起來的(包藥),那不會很難包嗎? 淑卿師姊:很小的,我記得我大概那時候,看到的包藥紙,大概是這麼大,(跟您手上的這個差不多),那因為我們要包藥的話,就是非常的,要很細心,你看, 上人的那個這麼巧(手很巧),對,就這樣子包,包了我都覺得,太厲害了,就是把它用這麼小小的,就可以把它利用,包起來,你看,就是這樣子,所以當時我都覺得,處處都是非常的克難。 主持人:空間克難,紙張也要克難,可是 上人都親力親為。 感恩醫師 親力親為 淑卿師姊:對,他每一次的義診,他都一定親自來,甚至他是關懷,我們的照顧戶之外,他對醫師的這份的精神,利用中午,因為就是需要利用中午的時間,醫師他本來,就在上班,所以他就是利用中午的時間,來到義診所,所以當然 上人,他對醫師的這一份的精神,他親自一定來對他們的感恩,跟敬佩他的精神,願意來幫忙支援我們的義診所。 主持人:我們來看下一張照片,這張照片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在畫面的右後方。 淑卿師姊:我看到是 上人。 主持人:有看到 上人了,是,所以 上人,好像在看著醫生們在看診,您每次在義診的現場,是不是 上人都會到? 守護貧民健康 來者不拒 淑卿師姊:對! 上人他每一次義診,他絕對一定再怎麼忙,他都會安排到義診所來,他一定會安排,因為我們的對象,都是照顧戶,甚至於就是比較困難的家庭,因為當時的年代醫療是,除了有公保、勞保,還有低收作之外,其他的病人就醫,幾乎是要花錢的,所以我們的義診所,在那邊也是真的發揮了,很大的功能跟良能,因為究竟是花蓮地區的,有需要的人他都會來就醫,所以我們也都不拒絕。 主持人:可是畢竟義診,還是空間有限,藥品有限,那萬一遇到重症患者怎麼辦? 淑卿師姊:所以真的是非常的讓人家覺得,那份的貼心跟關懷。 主持人:上人是怎麼說的? 淑卿師姊:他就連絡說安排施醫師,聯絡好,確認什麼時間應該到,去找哪一位醫師,怎麼樣掛號,這些都是要做好聯絡。 主持人:對,這麼樣深入細節,每一個地方。 轉診聯繫 點滴不漏 淑卿師姊:要到北部去就醫,勢必是非常的困難,那你事先沒有做好,這樣子一個聯繫跟安排,我想一個病痛的家人,去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怎麼去就醫呢?這個就是非常困難。 主持人:來到義診所的病患們,初期都是我們的照顧戶為主,但是後來口耳相傳,需要的病人是越來越多了,其至有一些重症患者,必須要轉診,慈濟人也是親力親為,盡可能的協助一切,而慈濟的訪視與醫療結合之後,義診不再只是一個,固定一個定點,巡迴的醫療義診,將慈濟人的愛帶到偏鄉,還有更多的苦難深處。 (旁白) 掛著紅色布條的遊覽車,目的地不是觀光景點,它載著慈蓮佛教慈濟功德會,貧民訪問巡迴義診隊,來到玉里、光復、鳳林、壽豐、吉安等地展開巡迴義診,在義診所運作之後,遇上功德會年度例行訪貧時間,因此首次慈善結合義診,在1972年11月12號,13號,兩天訪貧,複查貧戶,在花蓮地區,為貧病患者看病施藥。 每次下鄉義診,醫師身旁都圍繞著好幾百位,等待看診的病患,每每遇到疑難雜症,或病況嚴重的患者時,就必須進行轉診,偶然的一份醫病因緣,隨著時間的流逝,處在不同空間的人們,有可能再相遇嗎? 主持人:歡迎您繼續回到回眸來時路,現在在螢幕中所看到的,就是慈濟月刊第76期的報導,提到了慈濟負擔了,二件外科手術費用,分別是陳藍爾治療了腿疾,還有方麗英腹內取瘤。在這個階段當中,我們繼續邀請到了黃博施醫師,來和回首當年。 黃醫師,您看到我們這個月刊的記錄,對於這兩個個案,還有沒有印象? 黃醫師:已經模糊了。 主持人:當時這應該也是一個,不小的手術,後來有收到任何,關於方麗英小姐的消息嗎? 黃醫師:還是沒有印象,沒有印象,您想不想知道她的消息? 黃醫師:更好! 主持人:我們今天很特別,當年的小學生方麗英,她來到了現場,她要來跟您見面,她現在是方麗英女士,讓我們來歡迎她!方麗英。 方麗英:黃醫師您好! 主持人:這是您的病人,非常謝謝方女士。 黃醫師:你幾年次的? 方麗英:我51年次的。 黃醫師:51年次的,少我21歲,像女兒一樣。 主持人:上次見面是在? 黃醫師:你現在住在哪裡? 方麗英:我住花蓮。 主持人:好,我們坐下來慢慢聊,坐下來。歡迎方女士加入我們,40多年不見了,現在再看到醫師,感覺怎麼樣? 方麗英:很感恩,真的很感恩。 黃醫師:謝謝! 主持人:其實真的是回想到當時,特別是要透過,當時的記錄來看,我們來看這個慈濟月刊,這個照片,當時的你,就是畫面右上角的那一位小學生,幾歲呢?那時候差不多8、9歲(8、9歲而已),對,小三跟小四 主持人:小三、小四的時候,我們看到那時候,從肚子裡取出來的腫瘤這麼大,那個重量就有5兩重,你回想當時,這個是怎麼樣的一個因緣?然後會要來義診所看病。 細心看診 開刀去腫瘤 方麗英:那時候好像有點感冒,好了就媽媽帶去義診那裡,就摸到有點硬硬的,黃醫師覺得說,這是不對的,可能就幫我,叫媽媽帶我,去花蓮醫院給醫師檢查這樣。 主持人:可是原本是看感冒,那醫生怎麼會發現?怎麼這裡不對。 方麗英:有時候聽診器會那個摸到,肚子硬硬的,醫生感覺不對這樣。 主持人:所以是聽診器觸診的過程當中。 方麗英:對,那時候有摸到。 主持人:可是那時候我們義診所,沒有辦法處理這種這麼大型的,要你趕快轉診?(對)那時候開刀會不會擔心?會不會怕?因為那時候你年紀這麼小。 方麗英:那時候好像很小,不會害怕,不會那個,那就是 上人,跟那個媽媽會擔心這樣,還有一些同學去關心這樣。 主持人:可是這開刀聽說時間很長(對,很長),還知道這個時間花了多少時間?說說看。 方麗英:差不多接近中午進去,開刀房,到晚上進了病房,七八點才醒來。 主持人:聽說你醒來的時候,你的媽媽就馬上在旁邊(對),她跟你說什麼? 方麗英:她說 上人有來關心這樣。 設立義診 守護民眾 主持人:上人都有去關心,所以從原本一個感冒,發現腫瘤;當時是不是在花蓮那裡要看病,都會很困難? 方麗英:對!那時候 上人他們就有義診,也都幫助我們一些貧困的人,有時候都會去那邊給他,給醫師看病這樣。 主持人:所以貧困的人的選擇,就是義診所(對),現在又看到了當時的醫生,心裡面有什麼話要對醫生說? 方麗英:真的很感恩。 42年後相見歡 互道感恩 黃醫師:這樣我想到了,那時候我們在看病的時候,都有用聽,有時候,還會去用,主要是要去摸,摸到裡面也稍微有一個硬塊(對),最後的時候,這時候就有問題了(對),但是我們義診所,只有看病而已。 最重要是 上人,那時候都叫師父對不對?那時候都叫師父,叫師父,師父,就是說他那個,他的慈悲心,那時候應該有幫助,我們一些費用,光是這個精神跟物質的時候,我們那時候都比較貧困,才會我們那時候在花蓮的地方,剛好有那個機會。 所以結果,你也剛好那時候,才8、9歲,國叫小學3、年級,所以今天,現在你51年次(有),現在也是算50幾歲了,媽媽已經去好命了,我們所以那個過程,我們也給它感恩(對) 。 主持人:他們兩個人始終,都一直手拉著手,真的很感恩。當年就是有這樣子的因緣,現在又有這樣子的機會,來說出心中那一份感謝。 1972年的9月10日,慈濟功德會借用了,花蓮市仁愛街28號,成立慈濟貧民施醫義診所,每週兩次,固定來為低收入戶,來做診治施藥,一直到慈濟醫院啟用,當年的12月底才功成身退。 在這15年當中,服務的病患就超過了14萬人次,而由於義診只能夠治療,像感冒,長期營養失調,輕微的高血壓等等的病症,如果遇到了重症患者,還是需要送到臺北醫治, 上人有感於這種小型的診所,不敷需求,如果要為貧苦的人家拔除病根,還得要蓋醫院才行,於是朝向建立醫院的願景,一步一步邁進。 今天非常感謝兩位到攝影棚,來和我們分享,感恩你們。 ==2.幸福分享== 2-1 幸福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Z3AoFSx01o&index=42&list=PLYfJOvcvKb2Qp3ICUPTrc-wGEuIcIk7P_ 回眸來時路20150214-醫者父母心 - 仁愛義診所] ==3.幸福茶香== ==4.幸福彩虹== 4-1 [[category: 回眸來時路2015]]
返回到
回眸來時路20150214-醫者父母心 - 仁愛義診所
。
導航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