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56-十六知見(十一)受者見 使受者見

出自幸福奉學網
跳轉到: 導覽搜尋

目錄

1.幸福奉學

我們每一個時刻,我們的身心都有所感受,感受離不開人與人和自己之間,所以有的人就會感覺「我很苦、很苦,受苦的怎麼會是我?」別人在受苦的時後,我們都沒有感覺,等到輪到我們自己受苦的時後,就感覺苦不堪言,這都叫做感受。

佛陀他在十六知見,第十三、十四都是受見,第十三是受者見,第十四是使受者見。也就是說我們的感受,我們知道感受是苦。我們不只是這一生當中感受到苦,如果我們又繼續去做惡,來生會更加的苦。

這個道理雖然已經知道了,但是有的人會想:「我自己不去做,但是我要促使別人去做。我已經受苦了,接下來我應該讓別人去做。」而他不知道若是促使別人去做,別人也是會受苦。其實使他去做這個人,使他受苦的人,那個苦會更大!這和過去兩天所說的是差不多的意思。無論是自作、使人作,或是自受、使人受,都是一樣。

這個「受」字就是已經感受到了。就像我們若知道感冒,感冒很苦,我們應該要預防,第一要預防自己不要感冒;再來,若是已經感冒了,我們就要趕緊戴起口罩,預防傳染到別人。或是我們在吃飯,想要咳嗽的時後,我們發現有一點點想要咳嗽的跡象,我們就要趕快離席到外面。因為你們還記得在過去那段時間,在SARS期間,我們不是常常在說,也聽到那個常識,我們如果咳出去,比颱風的秒數更快,那當中的病菌、細菌,很快就可以傳染給別人。

所以所謂的「衛生」,「衛」就是防衛,我們要如何維護、保護我們的生活。第一、就要周圍的環境衛生要顧好,再來就是我們自己人的衛生也要顧好,飲食等等都要注意。再來,就是若是因為氣候的轉變,我們若是感冒了,或是受到病毒的感染等等…就會有感冒的症狀,這些感冒的癥狀若是出現了,我們就要趕快預防,不要再傳染到別人的身上。所以呼吸的氣息,無論是打噴嚏或是咳嗽等等…都很容易病毒傳播感染,所以我們應該我們自己有受,我們就不要傳染給別人。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常識。

和這個常識一樣,我們若是做了什麼舉止動作,同樣我們也有一個結果,也是有一個感受。對於我們所做的事情所產生的結果,既然有了感受,我們就不要讓別人有所感受。所以這是自受、使人受,這就是同理心。

我們大家應該要培養這分慈悲,以因果觀自我警惕,要不然我們自己受苦,還讓別人受苦,這樣累積起來的業就更重了。其實這種業,也是和我們息息相關。

在百喻經中有這樣一段的故事——

佛陀在世時,當時佛法已經很普遍,一開始雖然不曾見到佛,也不曾聽說過佛的說法,但是他已經知道要修行。所以有一位很好道、很愛修行的人,他離開家庭到山林去,期待在那裡可以自修,可以得到解脫。他修行的心很堅切,所以他離開家庭到山林裡面去修行,也經過了十二年。

在這十二年當中在那個山裡修行。山裡有個湖,湖邊的樹林很茂盛,雖然那個環境很清淨、很好,雖然他也有修行的心,但是那個心念起心動念,但總是無法降服他自己的心念,只是知道:「我一定要在這個地方修行。」但是無論如何都無法把雜念降服下去,他自己也很苦惱。

有一天佛陀知道了,知道有這麼一位有心想要修行,但是雜念無法降服下來的修行者,所以佛陀就故意來到這個修行者的地方。看到這位修行者在樹下坐,佛陀他也化身為一位普通的比丘一般,靜靜的走到這位修行者所在的樹下,和這位修行者一起在那裡坐下來。互相不打擾。

在那個時候,剛好有一隻龜從湖的湖面爬起來上岸,在平地伸出了牠的腳,牠的頭,向前走去。在那邊走啊,走的時後,龜走路本來就很慢,忽然間有一隻水狗也上來了,在那個地方肚子很餓,看到那隻龜在那邊走,這隻水狗就張開了牠的嘴,想要咬那隻龜。這隻龜也很快就警覺到了,就將腳、手、頭、尾通通縮起來,縮起來之後就剩下那個殼。

無論這隻水狗如何的翻,都無法咬到龜,無論怎麼咬都是堅硬的東西,都是龜殼。這隻水狗咬不到,累了就在那邊休息,靜靜的站在旁邊,眼睜睜的看著。這隻龜等了很久,知道已經靜下來了,開始頭、腳、尾巴又伸出來,又開始向前行。

這隻狗看到龜的頭、手、腳又伸出來了,又靠近要去咬牠。龜又趕緊把頭、腳、尾通通都收起來。三番兩次都是一樣,所以這隻水狗也是很累,又很無奈,所以就這樣離開了。

這隻龜有探出頭來,伸出來看看,周圍沒有這隻水夠了,牠就安心向前走去。

這兩位修行人,就是佛陀陪著那位修行人在旁邊靜靜的看著,看到這隻龜已經走得很遠了,這位比丘,就是佛所化身的比丘就出聲說了:「有身不久,皆當歸土;行壞神去,寄住何貪?心豫造處,往來無端;念多邪僻,自為招患。」

這一句的意思就是——

我們人雖然有這個身體,其實時間有多久呢?生命無常啊!時間到底有多久?每一個人都會有最終的那一天,所以「皆當歸土」,有一天也是沒有了!

「行壞神去,寄住何貪?」我們的這個形若是壞了,就是這個身體若是壞了之後,我們的心識就離開了,離開了這個身體。這個身體只不過是我們的神識、我們的精神,就是靈覺所寄住的地方。就像我們人的住所一般,一旦房子壞了,人也是會要離開。所以,有什麼好貪的?

「心豫造處,往來無端。」我們光是這個心,自己在那裡猶疑,所造作的都是想要這個、想要那個,貪著外面的六塵境;或是回顧過去的環境。「過去的是雜念,未來的是妄想」,我們的心除了現在的境界,六根對六塵,還一直回顧著過去,那個心放不下,還有很多的妄想在未來,這樣的心,這種的「心豫造處」就是心一直去緣著外面的境界,如此「往來無端」,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候才能夠結束呢?

所以「念多邪僻,自為招患。」我們只是培養一些雜念、妄念的心,這些雜念、妄念都是邪,不是正確的,只是培養出了習氣。

這個「僻」就是我們有時會聽到人說的「那個人的性僻很壞。」也就是習氣。

這麼多的雜念,都只會培養我們一些不正確的習氣,所以就會「自為招患」,所做的一切,所做的行為,招惹來的就是一些禍端。

接著佛陀又說了:「是意自造,非父母為;可勉向正,為福勿回。藏六如龜,防意如城,慧與魔戰,勝則無患。」

這都是很簡單的道裡,就是說既然知道我們的這些念頭,只會培養我們一些邪念、習氣而已,但是所做的一切,都是惹來未來罪業的受報。但是這些意都是我們自己所造的,不是父母給我們的;父母所能夠給我們的,只有我們的這個身體;我們這些雜念、妄想不是父母給我們的,這都是我們從過去帶來的,和現在的無明又再牽扯,層層疊疊。

這些習氣都不是父母給我們的,所以我們要勉勵自己,自我勉勵,要自愛,要自我鞭策、自我勉勵,讓我們的心念「向前端正」,我們應該要好好去「為福勿回」,我們應該要造福,不要後悔,停止下來。

要造福就是要去為人,我們若是一直只知道要修行、要修行,其實自己要修行,環境很靜,雜念還是不斷地來,妄想不斷地生。所以我們不要只為了自己,還是要去為福;有一念生就要向前進,不要再回頭走。

所以我們要如同那隻龜——「藏六如龜」,就是我們的「六根」不要一直緣著外面的六塵境。

「龜」和「六」的比喻是什麼?知道嗎?

看看「龜」有一個頭、兩隻腳、兩隻手、後面還有一條尾,這隻龜也有「六」。就如同我們人的「六根」,緣著外面的境界一樣,所以我們的「六根」如果收攝起來,就如同那隻龜把頭尾手腳六肢收藏起來一般。而牠的身、那個殼,好像一位戰士去和人相戰的時後,他的身上就要披著鎧甲,歸殼就如同身的鎧甲一般,就是預防刀和槍的傷害。

我們的意就要像一個國家,一定要造一個城牆,這個城牆如果造得堅固,外面要來侵犯就比較困難。就像那隻龜,牠有那個殼包著,牠的生命就能夠保全。你們知道,龜的壽命很長,有的好幾百年,有的好幾千年,牠的壽命很長,因為牠的警覺性高,所以牠若犯到外面什麼樣的境界,牠的六根就趕緊收藏起來。

同樣我們人在修行,要像一隻龜一般,也要像一個國家有城牆用來防範,向周圍的境界像我們挑戰,我們也不要戰敗於外面的境界。所以好比「慧與魔戰」,智慧,我們要興起智慧,和我們的心魔互相對立,不要讓心魔擾亂了我們的道心。

所以要戰勝心魔,唯有我們的智慧,可以去戰勝心魔,要不然如論是誰都幫不了我們。就像我們的習氣,不是父母生給我們的,我們現在會來修行,習氣也是要自己修。同樣的意思,所以你的習氣若可以降伏下來,就沒有什麼好憂慮的了。

我們還要開闊我們的心胸,我們不要只為了自己。所以佛陀的慈悲,為了這位修行者不能得道,所以他化身如同普通的比丘一般,在那個地方,看這個龜和水狗的境界,他就把握那個機會為他說法。所以這位修行者聽到這位比丘說的這些話,他恍然大悟,所以也就「貪斷妄止」,那個貪欲的心全部斷除,心念、雜念完全止住。

修行本來就很簡單,雖然過去十二年都不得道,但到了現在「一念通,萬理徹」,所以這樣已經是得道了。所以說起來,修行其實也是如此簡單,只要你下一個決心,世間無難事。

各位,學佛,我們就要這樣。外面的六根塵境若是會合,我們要懂得選擇,我們要為福,不要在想要後悔,所說「為福勿回」,不要想再倒退。發一念心要勇猛直前。

各位,時時要用心啊!只要用心,一切的苦、一切的困難都可以克服。所以要時時多用心啊!

2.幸福分享

2-1 幸福影片連結---靜思晨語法譬如水256-十六知見(十一)受者見 使受者見

3.幸福茶香

3-1


4.幸福彩虹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