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85-心靈十地

出自幸福奉學網
跳轉到: 導覽搜尋

目錄

1.幸福奉學

我們每一個時刻,心都是受境轉,但是我們修行要隨境轉心,這就是我們平時要練的功夫。

佛陀殷殷善誘,眾生八萬四千煩惱,就為我們開八萬四千法門,慢慢使我們發心,慢慢讓我們能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從迷到覺的境界,他就以十地風光讓我們走。

十地前面從 「歡喜地」為開頭,歡喜了,人生多苦難,如何能歡喜呢?人生多煩惱,怎麼能歡喜呢?

但是學佛第一步就是學得心寬,寬心就能解除天下萬事愁,還有什麼好憂愁,只要你把心地放寬,天下沒有什麼事,好讓我們不歡喜。尤其最大的歡喜,就是我們得到法,過去不知道方法,所以人和人煩惱相碰,所以各人的見解不同,就在見解上互相打結,愛、怨、情、仇,老是在那裡拉扯不清。

心若放寬大,哪有什麼愛怨情仇?都沒有了!所以我們能常常起歡喜心,這就是得到法。佛陀的教法真的進入我們的心,進入我們的心,我們照見外面的境,自然外面的境界,就不會來污染我們的心,所以心沒有被轉,反而我們的心能去轉境;轉仇為恩,轉恨為愛。我們所說的「愛」是「清淨無染的愛」。

若如此,人人不都是我們最歡喜的人,事事不都是我們最歡喜的事,所以第一地,我們的心地就是要培養那分歡喜。

我們如何才能很歡喜呢?所以就要走入第二地,就是「離垢地」。

垢就是煩惱!煩惱,我們的心多雜念,就是煩惱心起了,所以常常說:「過去的事放它去,我們如果一直想,過去的都是妄念;未來的呢?未來的也不要想那麼多,那都是雜念,妄念心、雜念心,這都是煩惱。」

我們要來把握現在的這念清淨心,若能如此就是離垢,把所有的煩惱都脫離掉,心常常抱持著清淨歡喜、無染著,這叫做「離垢地」。

第三地就是「發光地」。

人人都有與佛平等的智慧光明,既然和佛同樣智慧光明,為什麼凡夫的心地會那麼黑暗?它會黑暗就是因為無明遮蓋,無明就是種種穢垢,所以遮住我們。

我們常常作比喻的就是電燈,電燈一開其實就很亮了,他開了電燈,但是外面又用黑布遮住,這樣光還是透不出去。

儘管我們學佛、儘管我們聽了很多法、儘管我們裡面的這念智慧也已經啟動了,只是我們不去身體力行。只是「知道了!知道了!」也能將佛法倒背如流,就算所有的道理、經文都知道,但若只是知道,卻無法和境界會合,就部會有真實的體會。

沒有深入體會的原因,就是你沒有發揮效用。所以我們要讓它從內心的智慧發揮功用,所以這樣才叫做「發光地」。

「人身難得,法緣難結」,我們得了人身,聞了佛法,我們要把握因緣,多結一些歡喜的法緣。所以我們要入群處眾,將心得多和人分享,讓其他的人,想不開、看不透的人,用我們能了解的道理和他互相分享,這叫做發揮光明效用。

所以燈燈相照,從我們這盞燈,能讓很多人來引火過去,所以要它發光,只是一盞燈不夠亮,很多人的燈火點起來,如此這個境界自然就發光了,所以發光地要自己自度,同時也度人。

既然心地的光已經啟發了,不只是滿足於作為一盞蠟燭而已。所以還要更進一步到第四地,叫做「焰慧地」。

就是要不只是作為一盞燭光,只知道這個環境是這樣而已。我們還應該要更一步到「焰慧地」,智慧的光明無限無量,好像陽光一樣,太陽普照大地,無論是高樓或是小小的房屋,只要陽光一照,白天,不論是高樓小屋、或是高山大樹、或是平地的小草小花,同樣都是陽光普照。

所以「焰慧地」已經到達光明很平等,十分焰亮,能普照最暗角的地方,所以我們的智慧應該要到這樣的程度。若能將智慧發揚出來,世間還有什麼道理不清楚呢?世間還有什麼樣的人性迷茫,我們無法啟發呢?

佛菩薩的智慧,就是不斷不斷的啟發人人心中的無明,引導眾生到達與佛同地,光明平安的地方,這就是「焰慧地」的功德。

再來就是「難勝地」,要到達智慧開啟到焰慧的境界,談何容易?其實很困難!

我們常常這樣引述:「這個境界其實不離開我們人間,難不離開人的心,對事對人對物,每樣都很困難,只要我們的道心堅固、智慧開啟,只要有心,真的是不困難。」所以學佛就是在這一關--「大家都要道心堅定」。

常常說:「我們要守住菩提道不動,我們要去推動良能不失!」我們良能,只要你有心,人人都能發揮良能。所以難,其實只是一念心,菩提心一起,你好好守住,哪裡有困難呢?都沒有了。

再來就是「現前地」。現前地就是我們前面雖然修行的過程中,關關卡卡,關卡能過得去,過了一地的難關,我們就發現一片無限量、平坦的光明。

所以我們常常都會聽到:「很困難,但是我有信心,我能勝任!」這就是一分信心,你克服了困難,你勝任了,勝過了困難,感覺很好,很有成就感,這叫做現前地。就是證明我們人人都是有,這分的智慧、良能,所以有心不困難,所以叫做「現前地」。

再來「遠行地」--要行得很遠、很堅定。佛陀修行都常說:「三大阿僧祇劫,生生世世不斷不斷來人間。」所以在《法華經》中,佛陀向不輕菩薩,在說不輕菩薩,不輕菩薩在人間的修行過程,對人人都不敢輕視,因為說不定你也是再倒駕慈航的菩薩來人間,說不定你也是很快就能成佛,不論是什麼人,我都要起恭敬心,這就是常不輕菩薩,不敢輕視任何一個人。

所以我也常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就是兩個人和我總共三個人,除了我以外,這兩個人都是我的老師。一個形象很好,道德、智慧、學問等等都是一個人格者,值得我們學習,這是我們正面的老師,我們要起尊重心,來恭敬這位開導我們正面的老師;另外一個可能是很反面,我們看得出沒道理,怎麼會做這樣的人,一點品格都沒有,但是像這樣的人,你能輕視嗎?不能,我們要感恩他,他如果沒有顯出這種反面的形態,我們無法和正面的人比較。

所以一個是引導我們向正的方向走,一個則是示範給我們看,他是走錯路的人,所以這兩個人,都是我們的老師。

要走的路很長,怎樣會成功呢?

其實我們如果守住本分,承擔起自己的責任,我相信這都是本分事,時間、空間不斷變遷,我們如何在人與人之間,能做得圓融?所以常說:「事圓、人圓、理就圓了!」。

你做事能做得圓滿,就表示你的人格圓滿,你的人格圓滿就是道理圓滿,所以我們要知道,路很長,時間需要很長,路很遠,所以叫做「遠行地」。

「不動地」就是守住一心而不動,不能夠時間一久就會說:「那麼久啊!路那麼長,都會想到累。」行道者不能累,所以我們常常說要精進,殷勤精進;精進就是要不斷向前走,但是道心要不動。所以剛才說過了:「守住菩提心不動,良能要推動。」所以這叫做「不動地」。

「善慧地」--我們不只是智慧,我們還要去做,事事行善,就是為善,所以我們才能引導人,到達智慧的境界。

所以我們常常都說「悲智雙運」,就是要慈悲、智慧平齊的運用。多數我們都先說慈悲,才談智慧,慈悲就是善,慧就是智慧,所以叫做悲智雙運。若能慈悲智慧要平行走,如此一來,這就是行入「法雲地」。

在《靜思晨語。法譬如水。十地行(十)法雲地》我們說過,「法雲地」就是心都不受障礙,這叫做「法雲地」。

各位,我們之前也說過:「福從做中得歡喜。」從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這就是福從做中得歡喜,我們能不斷有歡喜的心,就沒有困難了。

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那就是善解,善解就是智慧,「慧從善解得自在」。

所以之前常常對大家說:「福從做中得歡喜」,天天很歡喜,智慧就是善解,世間沒有什麼能困擾我們的事,煩惱過去就好了,心地常常都沒有污染就是光明。

我們若能如此,十地具足,我們在日常生活修行中,我們事事分明,就不再有糊塗,就不會有無明。所以這還是要用心,心轉境,不要被境轉了我們的心,所以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2.幸福分享

2-1 幸福影片連結---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85-心靈十地

3.幸福茶香

3-1


4.幸福彩虹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