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74-十地行(二)離垢地

出自幸福奉學網
跳轉到: 導覽搜尋

目錄

1.幸福奉學

寧靜的境界,心是不是向於道,道是不是正確,這就要我們平時用心。

所以經典中不斷叮嚀我們——「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在《靜思晨語。法譬如水。十地行(一)歡喜地》我們說過歡喜地,這是十地的第一步就是歡喜地。

如何才能歡喜?我們的心若能通達佛心,自然我們的心念無煩惱,無煩惱就是輕安自在、法喜充滿;所以學佛最重要的就是輕安自在。

今天就是第二地,十地行的第二行叫做「離垢地」。

經文中說:「由盡佛境界,明瞭諸法異性而入於同。若見有同,即非離垢;見性亦滅,斯為離垢。」這段文字看起來好像不太了解,不了解大家就要多用心,也就是要用心由瞭解佛的境界體認何者為離垢。所以我們應該能明瞭,我們的心若進入佛的境界就很明朗了。

我們要知道「諸法異性而入於同」。我們知道眾生都有煩惱,多少煩惱呢?大概八萬四千煩惱,很多,所以就要設方便。所以「諸法異性而入於同」就是說,因為眾生煩惱都不同,所以要用種種的方法誘引回歸於一。

但是接下來再說「若見有同,即非離垢」。這個意思也就是,我們如果看成都一樣,其實這樣就沒什麼要再離垢了,本來就清淨了,既然清淨了何必再離呢?哪有髒污的東西要分離呢?所以「同性亦滅,斯為離垢」。

所以大家對這段文字,可能若多用一點心就能了解,那就是說佛陀來人間設了很多法門,只是因為眾生煩惱不同,所以才說「法隨煩惱有分別」、「淨垢有異」,這樣大家就比較能了解了。

因為設法就是隨著煩惱而分別,因為眾生根機有根深和根淺,根機比較深的,慢慢的穢垢的心就慢慢減輕了。所以法本來是清淨的,只是因為煩惱染了淨,所以會變成異。


我們都知道智慧二字,「智是分別智、慧就是平等慧」。儘管慧是平等的,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清淨的本性,但是既受污染,就有了分別;既然煩惱有分別,法還是一樣,要隨著煩惱而分別,所以因為這樣,淨垢就有異,就不同了。

所以「性若無染則淨」,既然性沒有受到污染,就是清淨,那就沒有什麼垢可離了。這樣大家應該要了解,我們學佛就是從很複雜的煩惱中接受了佛陀的教法,所以我們要自棄煩惱,棄掉種種煩惱,提升我們的平等觀。所以怨親平等,於一切眾生起慈悲心,無彼我相——不要分別他是貴、他是賤——,富貴貧賤其實無可分別,人人的本性原來清淨,人人本來就與佛同等尊貴,非常稀有,非常高貴,超然貴重的本性人人本具,所以應該是平等。只是業力牽引,煩惱叢生,所以才有分別。

所以我們若是與佛境界同等的,我們就能視一切眾生統統平等,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假使看到業重、貧困、苦難等等的眾生,我們就要從這些苦難中的眾生起慈悲心,沒有他與我的差別。

所以我們常常說天下一家親,其實我們生在天地間,共同呼吸的是同樣的空氣,同樣居住的地方就是在這一大片土地上,這樣有什麼好分別嗎?所以我們應該把一切眾生視為己親,我們若能如此,就沒有什麼分別心。

所以我常說:「很感恩,感恩全球慈濟人有志一同,追隨著志願,行在全球普遍。」哪一個地方有災難,那個地方同這個志,什麼志呢?菩薩的志願。貼同一個心,什麼心呢?是佛的心,人人貼近佛心,行在菩薩道中。這不是少數人做得到,一定要大多數的人。有句話就做「群策群力」,在人群中,人人的力量若能合起來,天下芸芸苦難眾生就能得救了。所以我們要常常起感恩心。

就如2005年十月初八,那一天,在巴基斯坦,幾十秒天搖地動,已經成為震驚世界的災難,所以這叫做驚世的災難。是否能警醒全球人人,能有無常的警惕?迷者自迷,覺著自悟,有貼近佛心,立志行菩薩道的人,他警覺起來了——「天下既是一家親,我不去救誰去救呢?」用那種本願力——「我自己已經發了心願,我發出這分力量。」

一個人夠嗎?不夠!兩個人夠嗎?不夠!一個地方的人力量夠嗎?還不夠!所以不只是臺灣的慈濟人,立刻組成了救災團。包括我們的醫師,大醫王的團隊隨團分成兩梯次,第一梯次、第二梯次去做接力的愛。所以從臺灣出發,還從馬來西亞、印尼還有從土耳其、從約旦,五個國家的慈濟人共同合會,在受到重災難的巴基斯坦會合了。這五個國家的人,大家會合起來的力量。

首先就是人人都有不同的特色。

像約旦的秋華,陳秋華居士,他有來自約旦親王的支援。他在親王身邊做事,他的形態就是時時帶著微笑,很有親和感,又是來自於約旦親王的家庭。以他的身分、以他的體態、以他的悲心去到那裡,在那個國家有很多很多聯合國的人集中在那裡。慈濟團體中有這種有特性的人,所以有的人會覺得慈濟這個團體和其他不同。

還有從土耳其來的胡光中居士,他本身是回教徒,一個很虔誠的回教徒,竟然會那麼用心付出,和我們的團體密不可分,這也是一種特色。

還有從印尼來的。印尼在這幾年來,慈濟在印尼所做的,投入救濟,在混亂中社會的混亂,甚至十分污穢的紅溪河,將之變成大愛村,十分動亂的社會能安定下來。他有這樣的經驗,所以他就是慈濟人,和慈濟人會合。

以及來自於馬來西亞。在馬來西亞社會很平靜,但是貧困的人很多,而且馬來西亞的慈濟人,去過斯里蘭卡,海嘯的救災經驗,結合本會在臺灣一群大醫王,還是在國際間救災有經驗。

像這樣五個國家各有特色,會合起來,第一梯次就到了那裡,大家有志一同,實在是一個很美妙的組合。

所以尤其是第二梯次,第二梯次是簡副院長。簡副院長他發心,帶著一團大醫王,有從大林、有從新店、花蓮三個地方的醫生、藥師、麻醉師;各不同的功能,但是同樣的醫療團隊,以及國際賑災經驗有素的人,這一大團把愛接下來,交換了開始在那裡,發揮最高的良能。

他們去那裡做救災非常克難,因為一望無際都是高山,看過去的屋子都成了平地、都是瓦礫,所以他們生活都要很克難。在那種溫差很大,白天這麼熱在帳棚下;晚上很冷,還是在薄薄的帳棚裡,睡在地上多麼克難。在克難中生活,在那裡的醫療更克難,環境非常惡劣,點滴連點滴架都沒有,掛在樹枝上,人就在樹底下,所以在如此的克難中發揮他們的良能。

而且他們在那裡不只是在定點而已,他們還搭車、爬山、涉水,步步艱險,很艱難,步步很險難,所以尤其是要運載過來的物資也要經過從空中來,或是陸地上再載,這是很多萬般的困難,不過我們還是在那裡堅持做到。

而且送給他們帳棚、送給他們毛毯,雖然是暫時安頓他們的身和心,以及短暫的生活,但是我們已經盡心做到。所以說來雖然我們通通都是平等,但是要去救人或是淨心,這都要用種種的方法,非常辛苦。

因為眾生苦難差別千般萬變,真的很多,何況心靈的煩惱、無明也很多,儘管佛陀一直告訴我們眾生平等,眾生無貴賤,但是眾生受的苦難千差萬別,這必定要用各種方法。

所以我們要去了解,真真正正要去體會,體會什麼叫做異同?異和同其實本無差別,為什麼要有分別?所以佛陀說:「明了諸法異性而於入於同。」已經諸法都要不同了,但是要入於性,同樣的性。這實在沒辦法,所以我們一定要用法。

「若見有同,即非離垢」。我們如果去看大家都清淨、大家都平等,這樣就不必去救了;然而因為眾生苦難有差別,我們還是要有種種方法去救。

所以各位,有時文字上很艱澀,但是我們要用心去體會。所以就說要時時多用心!

2.幸福分享

2-1 幸福影片連結---靜思晨語法譬如水174-十地行(二)離垢地

3.幸福茶香

3-1


4.幸福彩虹

4-1